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提分中心 作文素材

2020-06-17 12:30:01
相关推荐

提分中心 作文素材 知乎首发于关注专栏

写文章素材好玩又有爱的中学生写作社区。(https://www.12km.com)9 人赞同了该文章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认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一)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

(二)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自学,以至坚持终身自学的过程,教育就是教人自我教育,同时教学相长,互相教育。

(三)教育的发展和重点: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充分发挥教育开创文化的功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

(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确定的六大行为习惯: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4、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5、认真写字;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这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应特别关注的,其目的就在于帮助督促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增强生存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臧克家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新浪网

◎蔡元培:一代人师蔡元培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他一生爱国,并致力于科学与民主的践行,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有先进而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能排除万难付之于实践,尤其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1916年在德法考察与学习的蔡元培应邀回国。北京政府教育部奉大总统令,于12月26日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这一舞台,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尽情地发挥与施展;北大也因蔡元培的到来,而获得了新生,且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长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腐败。其学生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这一切,都亟需彻底扭转。

尊重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且以身作则,是蔡元培治校的一大特色。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这一点:蔡元培到北大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致敬,他都脱帽还礼。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踏实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在校内大力推行西方先进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文明薪火相传,名师多出高徒。当时北大本科学生平均年龄为24岁,师生年龄段的接近,给校园带来了清新活跃的学风,其中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冯友兰等学生,后皆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季羡林:一辈子,守住教育初心

“我教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学问研究,都是为了更好的在这三寸讲台上教书。”著名教育学者季羡林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生的求学经历,用最质朴的言语和信念阐述他的教育初心。

碾转多个讲台,老师学的越多,学生走得更长远。

我这一生辗转于多个讲台。1934年,我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我应母校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到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不为别的,总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多出去看看,把外面的知识多带一些回来。

同年9月,我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喜爱语言,在这方面可能也有些许的天分,既然喜欢,就多学一些,第一是因为这些是我发自内心由衷热爱的,第二也是为了今后在讲台上不至于无话可说。

既然当了教师,那就甘为人梯吧,我学的越多,为学生们铺的台阶就能越长,他们的路也能走得更长远。

教育者的情怀,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栽出更好的“花”。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我想,我毕生研究语言,国学,不敢说有什么成就,如果把这些学问比喻成“花”,那么我毕生所学都只是想让我的学生们更好的看到罢了。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为这些后起之秀们栽出更好的“花”。

干我们这一行,社会责任感很重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学生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也就不愧学生叫我一声老师,不愧祖国和人民给我的这些信任了吧。

牛棚中的十年浩劫,我忘不掉自己是个老师,是个做学问的人。

记得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深夜。我服了安眠药正在沉睡,忽然听到门外有汽车声,接着是一阵异常激烈的打门声。连忙披衣起来,门开处闯进来大汉六七条,都是东语系的学生,都是女头领的铁杆信徒,人人手持大木棒,威风凛凛,面如寒霜。

我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早有思想准备,因此我并不吃惊。我毫无抵抗之意,他们的大棒可惜无用武之地了。我没有来得及穿衣服,就被赶到厨房里去。

我并没有想到什么人道主义,因为人道主义早已批倒批臭,我被带上“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分到艰苦地区参加劳动改造。我和几个一起被发配到这里的“罪人”亲手搭建起牛棚,在这牛棚中,我们经常会以各种名义被打得遍体鳞伤。

我想我应该写文章,将这些苦痛的生活记录下来,不仅仅是记录,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该忘记自己的身份,是个老师,是个做学问的人。

就这样,我白天成了一个在牛棚中忍受苦痛的人,夜晚,则用笔将这一天的心灵也好,肉体也好的伤痛记录下来,我本性木讷,文字在那时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幸而,在学术研究方面,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这十年内,我除了开会,被“打倒”,被关进牛棚,被批斗,被痛打之外,没有时间和心情搞什么学术研究。

到了后期,虽然我头上被诬陷而戴上的无数顶离奇古怪的帽子一顶也还没有摘掉,但已走出了牛棚,被分配到东语系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去看守门房,收发信件和报纸,传送电话。

我作为一个“不可接触者”,枯坐门房中,有时候忙,有时候又闲得无聊。我实不甘心,挖空心思,想找一点事干。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翻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我只能偷偷摸摸地从口袋里把小纸条拿出来,仔细推敲,反复考虑,把散文改成诗体,这就是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最后几年所做的唯一的一件当时并没有认清它的重大意义,后来才慢慢认识到的工作。

我只是认为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搞学术的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研究,对得起自己,更得对得起自己的教师身份。我这几十年的从教和学术经历如果算是成功的话,那也一定是源于坚持和专心致志。

我教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学问研究,以上的这些,是我对学问,对身为人师认识的浅谈,如果硬要让我来个总结,我想我这一生坚持的无疑是四个词,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罢了。

◎苏武:伟人之风永存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枝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的眷念。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她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歌且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

◎施一公:婉拒千万美元回国

父亲为施一公起名“一公”,意在希望他长大后“一心为公”,这个名字也对施一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0年,施一公到美国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留学。出国前,施一公不喜欢称自己是河南人,到美国后他发现,有时候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就如同河南在国内的形象,被误解。于是,施一公开始“保卫中国”,看到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他就会尝试解释,给报纸投稿,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学术领域,施一公同样出色。1997年4月,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施一公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9年之后,他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的领军人物和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

2008年,40岁的施一公拒绝了1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选择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开展自己的事业。当时他已是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说。《纽约时报》也在名为《逆势而上——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一文中讲述了施一公的故事。

回国时,施一公在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信中写道: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贡献会比身在普林斯顿大得多。我希望将来能进行更多的学生交流活动,希望美国优秀的人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施一公认为现在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佳时机,他说:“如果只是做学问的话,我肯定不会回来。我回来,就是要改变大环境。”

2015年,施一公率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

◎钱学森回来了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又遭到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陈垣:赤子之心斥败类

陈垣(1880—1971),1880年出生于棠下石头村,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 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 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时期,他就怀有救国救民之志,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宣传爱国思想。

1924年,北京文化界的爱国人士,为奋力阻止敦煌珍贵文献被继续劫掠外流,组织了“敦煌经籍辑存会”,从事搜集整理工作。这期间,陈垣在助手帮助下,花了3个月的时间,将北平图书馆珍藏的敦煌经卷8000余轴分辨类别、考订同异、编成目录,名为“敦煌劫余录”。

“劫余”二字,表示历次遭劫仅存之意。有人当时建议,是不是可以用词缓和一点,“劫余”二字过于刺激了。但是他说不行,“劫余”二字还不能抒发他的愤慨之情,所以坚持不改。出版的时候,陈垣先生在序言里还点名批评了掠夺敦煌文物的伯希和:“清光绪三十三年,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继至敦煌,载遗书遗器而西,国人始大骇悟。”可见,他对维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尊严,是何等坚毅。

抗战期间,陈垣在著述中一改以往不喜议论的文风,加入了更多主观色彩,借古喻今,通过这些书斥敌寇汉奸,斥责当局发国难财等。他批评得最多的是那些勾结外族、统治国人的败类,如石敬瑭、赵德钧等,他常以“人之恨之,不比人类”,“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等痛斥这些汉奸。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被日军侵占。他身处危境,闭门研究,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坚决与敌斗争。在大学讲坛上,他讲抗清不仕的顾炎武《日知录》,讲表彰抗清民族英雄的全祖望《鲒埼亭集》,以此自励,亦以此勉励学生爱国。同时,他还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连续发表史学论著,抨击敌伪汉奸,显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1970 年,陈垣身体日衰。1971 年 6 月 21 日,在京逝世。陈垣逝世后,按照他的遗嘱,家属将他的稿费 4 万元交作党费,将他珍藏的 4 万余册图书和几百件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

◎食指:热爱这片土地与人们

“1978年底,有一批向着今天礼赞的诗人开始聚集,他们唱着新的歌,他们试图改变原有诗歌的凝滞状态。他们庆幸‘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谢冕先生把这场为中国诗坛带来冲击的诗歌革新运动命名为“新诗潮”。 新诗潮的重要成员们都曾宣称,食指是开辟—代诗风的先驱者。那是比1978年要早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这位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天才诗人,已写出了数十首具有历史价值的光辉诗篇。他以独特的风格填补了那个特殊年代诗歌的空白,以人的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再现了艺术的尊严与光荣。而他的后继者们正是在这种人格力量的启示下,开创了中国诗歌艺术的新篇章。 食指有一种罕见的忠直——对诗歌的忠直。在任何情况下,即使生活本身是混乱的、分裂的,他的诗歌也要创造出和谐的形式,将那些原来是刺耳的、凶猛的东西制服;即使生活本身是扭曲的、晦涩的,他的诗歌也要提供坚固优美的秩序,使人们苦闷压抑的精神得到支撑和依托;即使生活本身是丑恶的、痛苦的,诗歌最终将是美的,给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 食指不仅对诗歌是忠直的,对生活、对爱、对友情亦是如此: 找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经历插队、参军等生活辗转的磨难之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诗人无法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与愿望,被无情的现实抛弃在坎坷的生活之路上。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中,他深深为祖国人民的贫困与坚韧所打动,他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故乡的那些一生勤劳而终生贫困的劳动者,因而在生活中他从不挑剔。即便在第三福利院里,他也不顾朋友们的再三劝告,一直保持最低的生活标准,抽最差的烟,唯一的要求是能在夜深人静的病院中,冲一杯浓茶,加少许白糖,他有这种静夜深思苦读的习惯。食指为人极为谦和,—向怕妨碍他人,怕为别人带来麻烦。每次朋友们去看望他,他都—再致谢,说自己什么都好,不必惦记。

诗人敞开自己的心胸,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面对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与人们。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源于生命,都是以血泪作为代价的。无论是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充满政治口号的时期,还是在八十年代实验之风席卷全国的风潮中,诗人都以独立的、自由人的精神歌唱,他以直觉、经验、真情,以人的自由意志与人格的力量,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朦胧诗正是沿袭了这一点,而开辟了新一代诗风。从这一点上讲,食指无疑是一位划时代的诗人,是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虽然食指对自己发自生命的歌唱没有过高的评价,但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他的价值已镌刻在我们的文学史上。经历了精神的崩溃,理想的幻灭,生活的磨难之后,他的生命也渐渐澄澈起来:“当惊涛骇浪从心头退去”,诗人已“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峡谷”。

◎钟扬: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

钟扬,是一位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援藏教师,是一位行走在世界屋脊的植物学家。他十六年跋涉在雪域高原采集和保护植物种子。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讲学返回途中遭遇车祸去世,时年53岁。

钟扬老师曾说,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生长越艰难,但是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生长越顽强。作为科学工作者就是要克服自然的困难,挑战精神的极限,去寻找那一粒粒不同寻常的种子。钟扬老师正是带着对每一颗种子的无限希望,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足迹遍布西藏,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丰富了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钟扬老师说:“我坚信,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回顾钟扬老师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的足迹遍布西藏,填补了西藏的生态学植物学空白。他尽心尽力建立西藏植物学博士点,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钟扬老师生前曾说:“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他生前为了盘点世界屋脊的生物家族,带领学生们跋涉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卡若拉冰川、定日珠峰大本营,在雪山和荆棘丛中。他执教认真、信念坚定、毅力顽强,在工作中执着而乐观。

钟扬老师是一个善梦者,他敢于做梦,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为了科考、采样、寻找种子,他每年至少要走三万公里。钟扬老师曾说:“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伸。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只要心在不断飞翔,路就不断向前延伸。”

光明日报评论员:苟利国家生死以

钟扬留下的照片,几乎每一张都笑容灿烂。在西藏的碧空下,在高原的青草间,在每一条寻找种子的路上,在讲台上接受藏族毕业生敬献哈达的时刻。当他的人生定格在了53岁这一年,千万人通过这些照片,追忆他在大地上的足迹,感怀他播撒的光与热。

他是将论文写在山川大地上的科学家。十多年的时光,几十万公里的路途、无数濒临绝境的困难、若干生死一瞬的艰险,他走遍了西藏最偏远、最艰苦、最荒芜的地区,最终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为国家生态安全、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倾尽全部。箪食瓢饮、筚路蓝缕,如何能十六年如一日?他如是回答:“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他是致力于百年树人的教师。20年从教、16年援藏,钟扬深知,中国的未来靠人才,而选才育才就如同寻找发现珍贵的种子。在复旦大学,他培养了107位研究生和博士后;在西藏大学,他带领生态学科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当他的生命如同一颗种子回归大地,他教导培育的无数“种子”,在植物学领域绽放新生。

他是坚守初心的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在他身上化作了最朴实、最具体、最绵长的行动;“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的理想,他用从不停歇的脚步、不曾止息的探索来诠释。科学家的担当、育人者的品格、追梦人的执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感与使命感,共同映射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就了新时代一位共产党员的个人史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无论多么艰辛都带着笑容的钟扬,“以53年的人生做到了别人100年也做不完的事”的钟扬,已经与人们永别。他的足迹已印成大道,他播撒的种子必会带来盛大的春天。

编辑于 2018 06 11??

赞同 9??

??

添加评论??

分享??

喜欢??

收藏??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收录名校一线教师考题解析、作文导写、技法指津、佳作点评、习作升格、下水作文等文章,帮助中学生写好考场作文!推荐阅读

2020战疫最精作文素材 50句,句句戳中人心与泪点……高中作文帮发表于高中高考作...这些简短经典的句子,可以用来赞美抗疫中的最美逆行者语文李寨主发表于中高考作文2020高考作文精品作文素材(主题+名言+素材+拟题诗人与酒发表于高中生学习...20段简短的人物素材,既小众又经典,高中议论文百用不腻语文李寨主发表于中高考作文

还没有评论写下你的评论...

发布

想来知乎工作?请发送邮件到 jobs@zhihu.co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300字写景 作文读书笔记 梨花作文 励志作文题目 去海边作文 经历作文600字 亮点作文 描写景的作文 牛人作文 关于游戏的作文 中考作文多少分 作文快乐的一天 快乐时光的作文 关于精神的作文 历险记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 高中作文500字 写景400字作文 写景作文300 400字写景作文 语文满分作文 写人作文开头 初三作文题目 草原作文 600字写景作文 朋友作文500字 爆笑作文 曹操 作文 爱国作文题目 600字作文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