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转载尊重 体谅 帮助:教人人都乐写 能写的作文

2020-10-14 16:10:02
相关推荐

我们的老祖宗很早都说了:“敩学半。”(《尚书 兑命》)这里的“敩”(现在写做“教”)读作xi o。“教”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孝从攴。”“敎”左边的“孝”,也就是“学”,《说文解字》说:“孝,放也。”“放”就是下所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教字、学字皆以孝会意,教者与人以可放也,学者放而像之也。”“敩学半”的根本含义,是“教”里包括一半的“学”,即“教中有学”。它把学习看做教育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见解,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论语》的《侍坐篇》生动地描绘出孔子是如何敩学半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尊重、体谅、帮助”就是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尊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体谅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具体实给予必要和恰当的帮助,从而使每一位学都能快乐地学习、顺利地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

(四)“尊重、体谅、帮助”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正视每一位学生的原生态作文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作文,体谅每一位学生作文的差异和困难,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习作文,就是在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学,努力实践着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原生态作文教学的核心理念:

尊重、体谅、帮助:教人人都乐写、能写的作文

把“体谅”单独提出来,很有必要。

在忽视“乐于书面表达”情感和“认识自我” 人格培养的大背景下,“体谅”对小学生学习作文显得更为重要。

体谅小学生作文的幼稚,体谅他们作文的困难和差异,我们就会更尊重他们的作文,切实帮助也就会随之而来。体谅,还会使我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是有效的,从而体验到教育的快乐。

二、四项基本教学策略

“尊重、体谅、帮助:教人人都乐写、能写的作文”的核心理念,应该贯穿于原生态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可以是以下四项基本教学策略。

(一)遵课标,降要求:落实课标精神,切实降低习作要求。

1. 注重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

写作目标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

我写”为“我要写”。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为 “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写作目标中,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课标提出了书写、行款、标点,以及观察、修改作文等常规要求。

情感态度是学习的动力系统,“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

2. 准确定位,淡化文体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这样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阶段目标里,第一学段是‘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是“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都是为了降低难度。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是学习和练习写简单的作文,而不是“写作”,一定不能简单地搬用普适的写作理论来指导小学生作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明确指出:“,《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有意淡化文体,只是在第三学段提‘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到初中才根据文体分类提出要求。”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低年级“写话”就不是文体要求,中年级“不拘形式”的要求是练习写放胆文,就是“有意淡化文体”。高年级“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要求是在中年级“不拘形式”基础上的提高,应该是继续练习写放胆文,仍然含有一定的“淡化文体”的意思。

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文体,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教学要求违背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

在写作过程中必然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之类方法,但是文体是为内容服务的,决不是为写什么文体而用什么文体的。如果因为强调文体而影响了表达和交流的话,还不如淡化文体。

小学写作教学淡化文体很有必要。落实“课标”的这个精神就是尊重、体谅和帮助我们的学生学习作文。

3. 准确把握小学各学段目标与内容,扎实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小学三个学段的作文要求怎么理解?

(1)低年级“写话”

什么是“写话”?

“课标”的第一学段写话目标有三条,目标1规定:“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这里只规定了写话的内容,而对“怎么写”没有提出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也就是“最低标准”,或者说“保底目标”。比照1992年大纲,把“练习写通顺的句子”到“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做为低年级写作规范的保底目标要求是合适的。

从“练习写句子”到“写几句连贯的话”就是写话。

(2)中年级“过渡”

在写作规范上要求“不拘形式”和“写清楚”,就是从低年级练习写话到高年级练习“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过渡。

“不拘形式”什么意思?

“不拘形式”至少有两点含义:一是不拘于篇幅的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于内容的多少,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就可以了;二是不拘于结构的完整,可以写一段话到两三段话,而且不一定有开头结尾。

第二学段“不拘形式地写”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受那些程式化东西的束缚去指导学生学习写作,体现了淡化文体的精神。

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可以作为练习“不拘形式”写的参考。

“写清楚”指的是什么?

我们不妨看看几个学生作文的片断。

例1 一篇三年级作文片断:

我拿来两个鸭蛋,然后在桌子上一敲,就倒入碗里,把壳扔入垃圾桶里面。我又拿了一双筷子,在鸭蛋上面放了点盐。接着,往锅里倒了少量的油,就把打好了的鸭蛋倒进锅里,等了1分钟左右,熟了。

打蛋后没有搅,煎蛋时没有翻就熟了,把煎蛋的全过程没写清楚。

例2 一篇四年级作文片断:

一天,我和院子里的同学踢毽子。我们正玩着。李文的一个挂缠别没有起来。我们让他供毽子。他供着供着,一会儿就供起贼毽来了。

“挂缠别”是什么?学生告诉我,这是毽子的一种踢法,是孩子们的叫法。“别”字应该是“蹩”,是陕西方言,就是跳的意思。写作文是叫大家看明白,像这样的话语需要稍加说明。可以改为:“李文的一个花样——挂缠蹩没有踢起来” 。什么是“贼毽”?“贼毽”是孩子们自己的说法,是不是也要说明一下?这些都与普通话交流有距离。

由于学前口语表达学习的欠缺,外界信息接受得少,这些情况在农村更为普遍。

不仅仅是中年级,就是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里也会有写不清楚的情况。

一篇六年级作文里的一段话:

有一天,我出去玩,看见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它清澈见底,我心想:这条河挺干净的,不错!我又看了看。这才发现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呢!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河底的石头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呀!

一般情况是,先看到小河清澈见底和河底的石头,接着发现了小鱼小虾,最后一想才明白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呢。这段话却写得顺序有些颠倒,表达得不清楚了。还有,“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这句话,两个“它”究竟指的是小鱼小虾还是河水?这是指代不清楚。

这些典型例子都说明中年级习作应该学习“写清楚”。

“写清楚”和“写具体”有什么不同?

例如一个四年级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树枝折断了。我走过去就问:“你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人说:“做喇叭。”

划横线的两句话写得不够清楚。

这样一修改就清楚了: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树枝落在我跟前。我抬头看

见两个小孩儿在树上,走过去就问:“你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如果写得再具体一些就可以是: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不大的树枝落在我跟前,把我吓了一跳。抬头看去,两个小男孩儿正趴在一棵树上折树枝。我走过去就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现代汉语词典》对“清楚”和“具体”两个词分别有解释。人们的表达的确有“清楚”和“具体”之分,小学习作教学应该区分“写清楚”和“写具体”。

写作教学的“写清楚”指的是把内容写得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写具体”指的是把内容写得细一些,写出一些细节来,做到不抽象、不笼统。

把话说清楚应该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把话写具体则是进一步的要求,中年级学习“写清楚”填补了由写话到写具体之间的一段空白,形成了连续的阶段性目标要求。这个规定有利于切实降低中年级习作教学要求,有利切实打好写作的基础。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写清楚”,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

(3)高年级 °初级作文 ±

这个“初级作文”指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目标3这样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什么是“记实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记实”的解释:“记录真实情况。”“记实作文”就是记录真实情况的作文。

是怎么样的记实作文呢?如果把“作文”理解为写出来的文章,这范围可就大了,只要基本上没有虚构,几乎连文学概念上的纪实文章都可以当做“记实作文”。

但是“课标”这样说:“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一个“简单”就限定了小学生写记实作文只能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在行为上又限定为 “能写”,而不是“学会”,又降低了要求。所以小学生记实作文属于“习作”,是初步学习和练习写记实作文。

在写作规范上,“课标”规定:“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再也没有中心、条理、详略等方面要求。要求一点儿都不高,我们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记叙文。

首先,它不是“记叙文”,而是“简单的记实作文”。“课标”规定到第四学段才“写记叙文”呢。这个区别一定要分清。其次,记叙文是文章的一种体裁,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法的文章。记实作文不是体裁,是一种记录真实情况的作文,也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下来的习作。

再次,具体要求不一样。“课标”第四学段习作目标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第三学段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要比第四学段写记叙文的要求低得多了,也比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能写简单的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的要求低。

所以,“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是在中年级“不拘形式”基础上的提高,而且提得不很高,应该是继续练习写放胆文,仍然含有意淡化文体的意思。

我并不排斥小学生学写记叙文。写作文必然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之类写法,但是文体是为内容服务的,决不是为了写什么文体而用什么文体的。如果因为强调文体影响了表达和交流,使文体成了学习表达和交流的障碍,还不如先不管什么文体而放开手脚学写作文。

问题是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几乎都是把记实作文当做了记叙文,就连中年级和低年级都以记叙文为标准。这样做恐怕不合适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体谅、帮助:教人人都乐写、能写的作文”, 准确把握各学段的目标要求实在是太重要了!

4.以课标规定的“保底目标”为基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过去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是应该达到的要求,现今的“课程标准”却规定的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也就是“最低标准”,或者说“保底目标”。这种变化,就把“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了课程标准之中。我们应该以课标规定的“保底目标”为基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课标”按学段提出了习作目标,指的是学段结束以后达到的标准。我们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学段目标分解到每个学期。这里我提出自己设计的第二学段习作目标,给大家做参考。这里没有用具体的教材做依据。

三年级上学期目标:

1.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学习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学习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努力做到语句通顺。

3.学习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继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三年级下学期目标: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继续学习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努力做到语句通顺。

3.继续学习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继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四年级上学期目标: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努力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努力做到语句通顺。

3.基本做到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继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四年级下学期目标: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努力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语句通顺。

3.能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继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以课标规定的“保底目标”为基准,确定教学目标和作文评分标准,就是实实在在地尊重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作文的实际,尊重他们“认识自我”的人格形成,体谅他们学习作文的差异和困难,确定了帮助他们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今天先谈到这里,下次继续谈。敬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庭分波作文 文学类作文 付出总会有回报作文 以满足为题写一篇作文 以波折为话题的作文 改变的作文素材 关于九月份的作文 难忘的那一刻作文350字 开学第一天作文600 小学三年级作文关爱 推荐一篇文章作文 传统文化的作文好标题 浮生若梦作文 黄冈优秀作文 运动员作文 茉莉作文 海滩之旅作文 我的朋友乐于助人作文 作文春游 观影感作文 军训团结作文 中考常考作文 她感动了我作文500字 六级作文要写题目吗 那件事感动了我作文 青春的味道作文800字 我敬佩的人500字作文 不虚此行作文 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 写大自然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