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于孔子的论文2000字

2020-10-22 16:45:01
相关推荐

化学化工学院20081810010140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把孔子思 想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 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应用领 域广阔,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 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 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 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 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 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 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 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 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 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 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 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秦、楚等不同国度, 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 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 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 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 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 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 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 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做出了“有教无类” 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 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 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 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 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移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 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 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 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 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 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 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 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 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 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可以开创“私学”,创立儒家学派,为春秋战国的学术复兴开辟道路。他的著述和教育经验,在中 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国也影响很大。这 主要由于他顺应了我国古代奴隶制文化向封建制转化的进 步要求,也和他用毕生精力从事教育,提倡并亲身实践适合 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是分不 开的。在孔子以前,教育原则、方法,多不顾及学生实际、 施行不择手段的强迫教育,甚至采用“棍棒式”教育。从孔子 开始,才有了循循善诱的正面疏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的重 大改革与创新,也是孔子对教育业绩的一大贡献。孔子认为 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无所顾及的宽松环境,使学生有畅所欲言 的机会;在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耐心、不要中 途打断发言,更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若有学生不想 发言或思想不集中,应等待一下,切勿急噪或批评斥责。相 反,教师要进一步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教师总结, 尽可能简明扼要,作到画龙点睛。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孔子 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主张并实行了“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他把以前的各个时期所流传下来的典章文献,都 一一加以审定、推敲、编纂成册。正是具备了这个条件,所 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个思想水平与业务能力不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运用好的 教学方法、教好学生。更不可能坚持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教 育的原则。为学生创社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畅所欲言、个抒己见。孔子已经认识到并提出:“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等主张。并把它贯彻到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 去。他对于学生超过自己见解的言论,就公开表示向学生学 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了解学生学 习中的困难。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解惑”,使学生学有所 得。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若不具备宽松的环境条件,没有师生之间充分 自由、平等的讨论,不充分体现民主性,那么,循循善诱、 正面疏导,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满 堂灌”,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等现象,无不与不具备 上述条件有关。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 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见, 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 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但是孔子的思想还 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弊端: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自己不要有新的创造。他本人讲学重点讲解“三代以来”的 典籍;晚年编写《春秋》,只重“述”,不讲“作”。 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都以阐发孔子的思想为宗旨,后人又以他们的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言必称尧舜”,“非 圣人之言不敢言”。你如果要变革,人们便回群起而攻之。 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得各种 新生事物难以出头,难以发展。回顾一下 20 年改革开放的 历程,我们清楚的看到,附着与旧体制的旧思想是怎样顽固 阻碍改革开放的,人们为解放思想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二,压抑人的个性。当时的社会是反对自我表现、张扬 个性的,是主张夹起尾巴做人、不准越雷池一步的。就是到 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行为也不予认可。儒家的 这一思想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千百年来,老师教育 学生迷信圣人,迷信权威,要求学生只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 的结论,不要标新立异。如果谁敢于怀疑老师的话,轻则遭 训斥,重则遭仗责。就是在今天的学校,老师虽然也提倡学 生要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不要迷信权威,但在潜意识里还 是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还是引导学生求同而较少求 异。对与个性突出、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同学,虽说不打击, 但也要千方百计驯服他们。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个时代,从社会到家庭,舆论都想人们灌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此, 社会看中读书,读书人都以踏上仕途为正道。一般人不必说 了,就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也把为朝廷所用当成人生的最高追 求,而一旦被朝廷摒弃 ,便郁郁不悦。像屈原、李白、杜 甫就是这样的。真正超脱的,为数很少。他们希望建功利业, 却错误的认为,只有做了官才能实现这一生目标,做官,就 成了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到了现代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大 潮的洗礼,国人的官本位思想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强化了。 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已在社会各个阶层扎了根。 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孔子的教育思想 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他创立的一些教学方法对广 大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孔子已经 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作为师范类的大学生,更应该好好地 研究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孔子那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之 光的教育思想更好地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服务。[ 想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创见。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对现当代教育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力图 从孔子的教学思想入手,探索孔子教学思想在当代教育教学 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 意义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我们要在这急剧变化的社会中 寻找发展与出路,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今我 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以适应社会及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所强调在教育中培养学 生的国际视野、应变能力、道德品格、跨学科知识等等都离 不开人的一种自觉理性和反省学习的能力。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参考和启示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要代表人物曾说;“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 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潜质有 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 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孔子“有教无 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 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 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曾说:“自行束修 以上,吾未尝无悔焉。”2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 其往也。”3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对于现代教育还有一个 比较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人可以受教育的问题。教师们 对理论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排 挤打击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 主的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学中对差生失去信心的错误做 法,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提出适合学生不同条件的教学内 容、方式方法。 “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教学内 容,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论语》4中记载, 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10 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 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 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 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 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的不同,孔子对 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教学对象的思 想实际,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 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 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 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 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 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 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和凸显,因而具有很 高的理论价值。 11 除了以上关于教育心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以外,孔子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 身体力行。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6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 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 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 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 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孔子尽管没有提出终身教育 这一科学概念,孔子在 2500 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 不可能像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他的 言论和他一生的实践,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因 此,我们认为,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 思想的教育家。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学个体间与群体间的差异,也有学生个体内的差异,而且学生在发展阶段上也会存 在差异。对学生差异的认同,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学校 教育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促进每个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 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意味着要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 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性的教育措 12 施。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得到合理待遇,为每一个孩子提供 平等的表现机遇,意味着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 感到安全、平等、民主、尊重与接纳。 教师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大体上受他的“学生观”支配。孔子的学生观是从其“仁者,爱人”思想演绎而来的。人 是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要把爱施于每一个学生就必须 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如果针对每个孩子的特 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那么每个孩子都会学有所获。 孔子搞的是个性化教学。而个性化教学正是尊重学生差异的 一种表现,也是师爱的具体表现。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就 不会有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学生,而这就 意味着教师要在学生身上无休无止地投入自己的精力,教师 非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不可。为什么应试教育模式下师生关 系越来越淡漠?因为应试教育不惜用压制学生个性,摧残学 摘要]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他的一生历经艰辛,虽然 在政治方面屡不得志,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在以后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直到今天,一部《论语》所包含的哲理及教育观念, 仍被后人广泛的研究和学习,许多经典的论述仍给人以智慧 的启发。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13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逝于公元前 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私学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自孔子始教 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 社会的各个阶层。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 遍及亚洲各国,是世界所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中国乃至 世界教育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 一是狠抓德育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 任务。孔子思想中的“忠”、“孝”、“礼”、“义”、“廉”、“耻”也都是道德修养的 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孔子开出了 现实生活中将人分为多少“类”而要进入我的门下接受教15 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论语》第一句 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 针对弟子智力和习性的不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 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生 向他问“仁”、问“政”、问“知”的地方很多,他往往是根据不 16的对象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 那里,“每事问”,随处拜师,“不耻下问”,“无常师”。在他看来,知识是无止尽的,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孔子的求知,勤奋好学,学而不厌,已是尽人皆 孔子治学,褒扬刻苦勤奋,更主张学无常师,虚怀不耻下问,贵于持之以恒,终生求志于道。 17 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为人师表的典范形象。 在弟子面前,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 无所不 及。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 孔子的时代距离我们很远,让我们无法触碰。但同时他又离我很近,总感觉就在我们身边。且不说我们拥有同一个家 乡,单就每天的日常行为都时刻离不开他的理论指导,以至 于我们曲阜人民每个人张嘴都能说出几句论语。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 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 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 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从论语中学习些什么呢?我认为一个是态度,一个是方法。 18 孔子抓住机会,开始创办私学,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有教无类”成了他招收 学生的标准,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所以孔子弟 子三千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对于所有的学生都会受到平等的对待。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 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不是 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吗?不管学生是什么情况,我们都会实行 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正规的、良好的教育。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正如我们在教育中从学生的实际 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 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总结出很多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学 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是学习 19 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 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 必有我 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 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 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 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 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 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 即使在做人方面,孔子也对我们提出深刻的劝告,告诉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做人品质和正确的道德标准:“成事不 既往不咎。”[告诉我们要宽厚仁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警示我们要言而有信。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提醒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师生对于论语的背诵理解,始终在教育中践行孔子的教育方法。提出人人做君子的口号,引导学生 “彬彬有礼”“谦谦君子”。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努力 成为一名“君子”,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引领作 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君子。 20 要:现代教育呈现多样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纷繁复杂,学生恶性问题呈上升态势,孔子思想如何为学生思想道 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扶持?本文力图通过孔子思想道 德教育内容,孔子思想德育途径,孔子思想与仲尼中学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寻求合理的途径。 关键词:孔子思想 学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到今天遇到了新的挑战—学校教育能否真正成为学生“成人”赖以发展完善的“土壤”,学生作 为独立的个体要在思想精神层面发展完善,学校社会整体文 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更要发展完善,东方的古老文明尤其是儒 家的创始人大教育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此提供了重要 的途径。 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 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他 的有关治学态度和教学经验及方法,对于丰富我国传统的教 育思想以及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都产生 21 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 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 孔子建立的儒学历经了2500 年发展,历代仁人志士、圣 人贤士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构建了一系列的系统人生观、 世界观、荣辱观、价值观,诸如“仁、义、礼、智、信”、“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孝悌”、“尊师重道”、 以待人,严以律己”、“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见得思义”等等,都是当代青少年需要重温和吸收的。孔子的“仁学” 以人为本,强调道德的权威、人格的完善、家庭与社会的伦 理秩序以及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儒学思想适时、适机地落实到现代学 校教育工作中去,对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开展人文主义教 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赢得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成功 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道德教化的先河,孔子儒学的经典思想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 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孔子的教学内容“六艺”[1]— 礼:德育,乐:美育,射和御:军事体育,书和数:科学文 化知识,这些内容并非等量齐观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 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 22 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孔子还特别强调“德”是君子 的标志,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1]33(《论语里仁》);“君 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等。可以说,孔子在 2500 年前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 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 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 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新世纪 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今天,在中学积极推进素质教 育,仍然要着重指出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思想道 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 其次,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2]170的思想。“性相近, 习相远也。”[2]181,这一论据回答了人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和必要性问题,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人性论 基础,为实施“有教无类”的教化提出了理论根据。据载,孔 子弟子盖三千焉[3],这一点未必属实,但孔子弟子的来源是 非常广泛的,这却是事实。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 只要人愿意进步,我们就应该接受它,不管其曾经怎样,现 在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 不应该放弃他。这就是“有教无类”的原则。 除此之外,孔 子的孝道观是其德育思想中的点睛感动之处,尤对当今青少 23 年有教育意义,孔子说:“孝,德之始也。”(《大戴礼记卫 将军文子》)主要包括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 志,可谓层层递进,要躬行先有心,要有心需立志。 哉?”(《论语述而》)这里的“我欲仁”一语道破了道德教育方法的关键—自律。孔子在论述德育原则的过程中强 调: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力加以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而实现自律靠的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孝、弟、 谨言、爱众、亲仁是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 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是孔子提出的由近及远,推己 及人的具体培养途径和方法。 道德教育的事实不外乎两个大的方面:自我的教育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内省、克己、慎独、忠恕、中庸、力行”既是 孔子论述理想人格实现的原则,又是对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 系的行为准则的表述。 仲尼中学作为民办学校,面对发展环境单一,师资稀弱,生源薄劣等现状,选择孔子思想作为办学宗旨是正确的,孔 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在新时 24 期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中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仲尼中 学得到了新的诠释,这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一种 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人的一种综合的,积极的潜质。孔子的 理想主张德治和仁政,主张以民为本,奠定了我们今天提出以 人为本,实施人文管理,构建和谐人文校园的基础.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二、一式”的结构,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交往的机会,缺少协作的锻炼,缺少挫折经验。在 中学校园内,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事情普遍存在;见贤不 能思齐,见不善不能内自省;“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不善 不能改,见善不能徙”的人也不在少数;知恩无图报之心, 视索取为当然之事;见师长无尊严之意,视父母为索财之源, 甚至不孝不悌,不友不爱。至于不珍惜劳动成果,视浪费为 常事;甚至打架斗殴的事情在同学之间时有发生。面对这样 的现状,德育再一次被推到了学校改革教育的前沿,在中学 全面开展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德育工作, 为仲尼中学教学工作营造好的环境。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 程中,在对待教师的管理上,实施孔子“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的思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提出的能行五者—“恭, 则足以使人。”对当今管理学校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它是实施人文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选择。孔子说:“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学生是教师毕生最基本的 25 美德。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意识,即在教育全程中,教师要成 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成为全体学生衷心信赖的亲密伙伴,学生则是以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存在。教师要时时处处与学生 展开平等对话,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真心实意地去尊重,理解, 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厚爱处于暂时后进状态的学生;教师 要时时刻刻将自己的行动体现在一个“爱”字上,“因人而异” 地展开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倦”教导。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 “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 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 要依靠主体自身。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 空泛化、形式化的特点。我国曾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每 个中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督促下都能熟练地背诵“五讲四美 三热爱”所倡导的内容,但是如何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去, 却是被学校和老师忽略的问题。 直至今天,还有中学生“儿子打老子越来越多”[4],乃至 好学生杀父杀母事件也有发生[5] 出自:WwW.zaiDian.com 在点网:关于孔子的论文2000 字[6],如果一个孩子不具有自 我认知,尚谈不上对自我生命的认知与热爱,尚没有“我欲” 的认识产生,又何谈热爱祖国?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尚不能够 26 尊敬长辈,友爱弟兄,更何谈“祖国”这一大概念?可见,道 德教育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地指导人去实践,是不发光的灯 塔。所以,现在践行孔子所倡导的德育要从实处抓起,启发 学生从自我认识开始,分时段让学生自我剖析,总结个人得 失,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从小的事情做起,从团结互助做 起,从团队合作的一系列活动中总结学生个体微观的道德目 标是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新时期的德育要从最小的单位抓起:自我和家庭。重视对孩子的生命观、自我认知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生命价值取向;重 视家庭教育的点滴渗透,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来熏染他 们,使其能够自觉地调控自身情绪,同时产生自我激励的意 识;广泛呼吁媒体网络规范人生观,价值观的广播宣传,杜 绝偏激的个人言论阻挠视听,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来学子的思 想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踏实的教育。 代小琳.“儿子打老子”为何越来越多[N].北京晨报,2003 12 31. 潘建凯.赵峰.“好学生”杀母事件引起的沉重反思[N].27 光明日报,2000 02 15. 张严平.肖敏.一个“尖子生”的悲剧[N].光明日报,202 06 13.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事的作文400字左右 写读书的作文500字 勤劳的妈妈400字作文 专接本英语作文模板 写景的作文400字四年级 感谢什么作文600字 努力的作文600字初中 生活的滋味作文600字 心中的阳光作文600字 漫画的启示作文450字 关于励志的作文600字 温暖的陪伴作文600字 最美的时光作文500字 高考作文写信格式 在什么的日子里作文 小学三年级元宵节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400字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500字 学会独立作文600字 关于冬天的作文300字 重拾信心作文600字 假期见闻作文400字 开心的一天作文600字 梦想起航作文600字 多肉植物作文400字 描写春天的作文200字 迎难而上的作文素材 第一场雪作文300字 描写景物的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