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江苏省镇江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11-17 14:20:01
相关推荐

江苏省镇江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25分)

1.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指定括号内。(2分)

读书足以怡( )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qiāo( )细思。人之才智但有滞碍(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chàng(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摘自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答案:

yí 敲 ài 畅

【点评】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2.默写。(8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蒹葭》)

(2)?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4)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何处望神州?。(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在水一方

(2)日暮乡关何处是(注意“暮”的书写)

(3)一览众山小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但愿人长久

(6)满眼风光北固楼(注意“固”的书写)

(7)一鼓作气

(8)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A.相比干过的其他力气活,初到北京的祥子选择了拉车,通过赁车拉活,用三年的辛苦钱买了一辆新车,刚过半年,却连车带人都被士兵捉了去。

B.保尔参加斗争的第一次尝试其实很不顺利:虽成功救出被土匪押送的朱赫来,却因目击者丽莎不经意间将消息透露给了维克多,而导致被捕。

C.生意失利,为了东山再起,杜雍和听取杜小康建议去外地放鸭,后因鸭群误人鱼塘吃掉鱼苗而被当地人扣下,只好无奈地划着船带小康回家。

D.“水陆大会”上,观音现身远去后,降下简帖鼓动唐王派人到西天取“大乘经”,玄奘主动请缨,唐王与他结拜为兄弟,并亲自送他出长安城。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ABD.表述正确。

C.《孤独之旅》讲述了一个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子的故事。生活上的艰苦,使他精神上受到磨砺,意志变得坚强,从而逐渐成长、成熟起来。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2)阅读《水浒传》选段,在横线上填空。(1分)

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以上描述的这一幕,是用计的结果。这个计策唤作“”。(填事件)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智取生辰纲”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杨志押运生辰纲途径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吴用等人也因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选段正是杨志被迷药放倒,吴用等人劫走生辰纲的过程。故可概括为:智取生辰纲。

【解答】答案:智取生辰纲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3)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3分)

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①选段中的“第一名”是谁?(1 分)

②选段中的“我”是谁?次日临别,“我”的叮嘱促使“第一名”回家后坚定了做何事的决心?(2分)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解答】①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任广东学道,遭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而录取,所以“第一名”是范进。

②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任广东学道,遭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而录取,范进也因此决定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1)范进

(2)周进或周学道。参加乡试(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分)

病毒或各种细菌等生物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习惯与之共存的生活。①在长期的演化中,人类已经和那些从远古祖先开始一路陪伴的病毒组成完美默契了。②我们与从家畜那里来的病毒磨合得虽然还不完美,但多少有点默契,所以不容易严重疫情。③唯独来自野生动物的病毒跟人类丝毫没有一丁点磨合,因此引起大瘟疫的疾病差不多几乎全部来自野生动物。④所以希望大家平时不要食用野生动物,更要远离野生动物。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后添加。

(3)第③处成分赘余,应把删去。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与互换位置。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答案:

(1)组成 达成(形成)

(2)不容易 引发

(3)差不多(几乎)

(4)不要食用野生动物 要远离野生动物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同村的那些成年男女,舌头基本定型,扭转已经非常困难,他们再也经受不起方言带来的打击,只得在城市里寻找能说方言的同乡,在外没扛多久,就回家守着方言味道的山山水水,不再外出。

(摘自2012年第7期《散文选刊·方言》)

【材料二】36%的学生不了解上海话,46%的学生几乎不使用上海话交流,仅有8%的学生会在校园里用上海话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摘自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学调查报告》)

【材料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

(摘自2017年7月13日《光明日报》)

(1)边远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多种,就材料看,原因之一是什么?(2分)

(2)由丹阳“啷当调"演变而来的丹剧,是镇江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2019年末丹剧《槐荫记》进京表演,赢得广泛赞誉。根据材料推断,将来有可能导致丹剧面临危机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说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哪两方面的工作。(2分)

【分析】本题是关于“方言的优点和缺点”的主题阅读,分别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在对材料一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边远地区的成年人由于语言不通的原因造成了经济落后。

(2)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三,并对材料三进行提炼总结。根据“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这句话判断可能导致丹剧面临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丹阳方言的衰败。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能力。根据三则材料的的内容,由于边远地区的成年人由于语言不通的原因造成了经济落后,所以我们要大力推广普通话,针对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所以我们要保护方言文化。

答案:

(1)语言沟通不畅。

(2)丹阳方言的衰败。

(3)①推广普通话; ②保护方言文化。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8题。(6分)

[唐]杜苟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①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注释】①岐:同“歧”。

6.首联中哪一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1分)

7.前三联不见“雪”字,却处处写“雪”,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8.尾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试做简要分析。(2分)

【分析】诗歌不见一个“雪”字,却处处写出雪大。大雪天冷,有钱之人裹袍喊着冷,贫困樵夫赤脚雪中行走。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对贫穷百姓的同情。

【解答】(1)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的“景语”,诗歌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后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诗歌借大雪天冷寒,写出了有钱之人裹袍喊着冷,贫困樵夫赤脚雪中行走。一个“寒”字奠定了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对贫穷百姓的同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窗明”是由于雪的映衬,“不见飞禽影”暗写雪大,“折竹声”暗写雪重,“巢穴”多相似、“路岐”一般平,暗写厚雪覆盖。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旨。“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的意思是穿着棉袍公子不要说天气冷,路上还有打柴的人光着脚走路。一朝代,有钱之人裹袍(屋内)喊着冷,贫困樵夫赤脚(担柴)雪中行。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答案:

(1)寒。

(2)“窗明”是由于雪的映衬,“不见飞禽影”暗写雪大,“折竹声”暗写雪重,“巢穴”多相似、“路岐”一般平,暗写厚雪覆盖。

(3)社会现实:贫富悬殊。 分析:同一朝代,有钱之人裹袍(屋内)喊着冷,贫困樵夫赤脚(担柴)雪中行。(意思对即可)

译文:

风从空中刮过让人感到寒彻骨,天将亮时雪光照明了窗子。

江湖的水面上不见飞鸟的影子,山谷时听到到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

巢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岔路口雪覆盖大地看起来都一样平坦。

穿着棉袍公子不要说天气冷,路上还有打柴的人光着脚走路。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①玮①知秦州。西蕃犯塞,候骑报虏②将至,玮方饮啖自若。顷之,报虏去城数里,乃起贯戴③,以帛缠身,令数人引之,身停不动。上马出城,望见虏阵有僧奔马径往来于阵前检校,玮问左右曰:“彼布阵乃用僧耶?”对曰:“不然,此虏之贵人也。”玮问军中谁善射者,众言李超。玮即呼超指示之,曰:“汝能取彼否?”对曰:“愿得五十骑,可以取之。”玮以百骑与之,敕曰:“不获而返,当死。”遂进至虏阵前,骑左右开,超射之,一发而毙。于是,虏鸣笳而遁。玮以大军征之,虏众大败,出塞穷追,俘斩万计,改边凿濠。西边由是慑服,至今不敢犯塞,每言及玮,则加手于额,呼之为父④云。

②玮在秦州,有士卒十余人,叛赴虏中。军吏来告,玮方与客弈棋,不应。军吏亟⑤言之,玮怒,叱之曰:“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耶?”虏闻之,亟⑥归告其将,尽杀之。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玮:曹玮,北宋名将。②虏:指西蕃军。③贯戴:穿戴。④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⑤亟(qì):屡次。⑥亟(jí):同“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顷之,报虏去城数里

(2)令数人引之

(3)玮以百骑与之

(4)虏鸣笳而遁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不然,此虏之贵人也。(2分)

(2)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耶?(3分)

11.“玮方饮啖自若”这--细节是大将曹玮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反应,在另--突发事件中类似的一个句子是:“。”(1分)

12.结合具体事件,简要分析曹玮将军用了哪两个计谋。(3分)

【分析】译文:

①曹玮镇守秦州时,西蕃的军队进犯边塞,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西蕃军即将到达,曹玮正喝水吃饭显得镇定自若。一会儿,(侦察兵)报告虏西蕃军距离秦州城只有几里了,曹玮才乃站起身穿戴,用丝帛缠在身上,让几个人拉着他,身体一动不动。骑上马出城,远远望见西蕃军阵中有一个僧人骑着马径直来回奔走在阵前检查军队,曹玮问周围的:人说“他们排兵布阵用僧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曹玮问军中谁善长射箭,众人说是李超。

曹玮马上招呼李超指着那个僧人,说:“你能射中他吗?”回答说:“希望给我五十骑兵,可以射杀他。”曹玮把一百骑兵交给他,命令说:“不能完成任务返回,要处死。”于是前进来到敌军阵前,骑兵左右分开,李超射僧人,一箭毙命。于是,西蕃军吹响笳笛逃跑了。曹玮用大军进攻敌军,敌军大败,对逃出边塞的敌军紧紧追赶,俘虏斩杀了数万人,重新确定边界,开凿护城河。西蕃军从此畏惧而屈服,至今不敢侵犯边塞,每次说道曹玮,就用手放在额头上,大呼他是“父”。

②曹玮在秦州,有十多个士兵,叛变投奔西蕃军。 军吏来告诉曹玮,曹玮正在与客人下棋,不回应。军吏多次说这件事,曹玮怒,训斥军吏说:“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敌军听说这件事,马上跑回来告诉了他们的首领,把叛变的士兵全部杀死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一会儿,(侦察兵)报告虏西蕃军距离秦州城只有几里了。顷之:一会儿;

②句意为:让几个人拉着他。引:拉;

③句意为:曹玮把一百骑兵交给他。与:给;

④句意为:西蕃军吹响笳笛逃跑了。遁:逃跑。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然,这样。虏,敌军。句意为: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

②句中重点词有:固,本来。遣,派。句意为: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此题,可以抓住“玮方与客弈棋,不应。”来分析大将曹玮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反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件事是命令李超射杀敌军中的僧人,擒贼先擒王;第二件事是处理士兵叛变时,故意说假话,采用离间计,借刀杀死叛逃的士兵。

答案:

(1)①一会儿;②拉;③给;④逃跑。

(2)①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 ②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

(3)玮方与客弈棋,不应。

(4)①下令射杀僧人,擒贼先擒王; ②故意说假话,采用离间计,借刀杀叛徒。

【点评】一词多义

闻:

①听,听见。

但闻人马之行声(《秋声赋》);

②听说。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③使皇帝(或上级)听见,向上级报告。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④懂得,理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⑤闻名。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⑥见闻,学识。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⑦传闻,新闻,听到的事情。

求天下奇闻壮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0分)

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江 丹

①春天特别容易发现语言贫乏问题,多少人在一片新绿花红中,除了“美”再也说不出别的词儿来。不是不想说,只是大脑一片空白,实在想不起来。

②比起当代人一个过于简单的“美”,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白居易会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韩愈会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会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还会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辛弃疾会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③遇到好看的风景只会说“美”,遇到好笑的事儿则只会“哈哈哈”,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困境。前不久,中青报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具体表现为不会说诗句,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前人积累下那么丰富的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却被今天的年轻人在高考之后就还给了语文老师。

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互联网时代自然催生了互联网语言,比如年轻人追逐的网络流行语。它结构简单,语义夸张,仅“哈哈哈”三个字,就有多种意义,可以表示好笑,也可以用来化解一点小尴尬,所谓一笑而过。纵然网络流行语鲜活生动,但似乎还是少了一点美感,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库里,还有很多更优美的表达。

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语言并不只是我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它还是我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具象呈现。当我们选择简单省事的网络流行语时,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省事的思维方式。

⑥比如我们说春景“美”,我们并不愿意思考它到底有多美;当我们在键盘上打出“哈哈哈”三个字的时候,也并不想思考这件事为什么好笑。这种表达方式省去了对细节的描摹,看似快速有效,但用的次数多了,便是思维懒惰危机的征兆了。要知道,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比放弃思考更可怕的事情了。

⑦如果我们对所有景色的理解只有“美”和“不美”,那么好不容易发展到多元状态的世界很快就会在我们手中重回二元,说不定我们的后代又要进行一场场艰苦的跋涉,就因为我们这代人的一些懒惰。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多粉丝唯偶像是瞻,不管他们专业素养低到何种水平,还是要紧紧抱着偶像,放弃基本的是非判断。

⑧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了,网络流行语的更新迭代非常快。“哈哈哈”也不过这几年才流行起来,而之前更早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酱紫”等已经经很少被使用了,就连表示落伍意思的“out”也很少出现在大家的互联网社交语境中了。

⑨这实际上正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太过鲜活,缺少底蕴养料,所以枯萎也就会来得特别快。我们的诗歌能流传千年不止,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却可能存在不过千日。我们从婴儿时期便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接受过那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听说过那么多生动有趣的悄悄话,可当我们需要在考试之外发挥它们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词穷了,能想起的只有几句简化之后的网络流行语。

⑩我们的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而如果都是越变越简单,那么就应该警惕起来了。

(选自2019年4月4日《济南时报》,有删改)

1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14.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2分)

15.阅读第④~⑨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网络流行语的缺点。(3分)

16.文中暗示的使语言优美的方法有多种,请运用其中两种方法在横线上写一段话,让“真美呀”具体形象。(3分)

夜晚,我携着母亲的手,并肩站在月下,母亲抬头望着月亮说:“真美呀!”

【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题目点明了论题。首段引出论题,点明语言对于人的重要。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的观点;第③段论述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困境;第④--⑨段概括网络流行语的缺点;第⑩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中心论点。根据题意,论点要自己概括。此文主要论述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完成时可围绕此内容进行概括。再结合末段中的“我们的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而如果都是越变越简单,那么就应该警惕起来了”可知作者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别以及作用的分析。第②段主要举了白居易、韩愈、杜甫和辛弃疾对对春天的赞美,属于事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的观点。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文中第④段“但似乎还是少了一点美感,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库里,还有很多更优美的表达”,可以提取出:少了美感;由文中第⑤⑥段“当我们选择简单省事的网络流行语时,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省事的思维方式”,“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比放弃思考更可怕的事情了”可以概括出:缺少思考;由文中第⑨段“这实际上正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太过鲜活,缺少底蕴养料,所以枯萎也就会来得特别快”,可以提取出:生命力短暂。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围绕“真美呀”内容来写,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感情真挚、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

(1)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2)举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的观点。

(3)①少了美感; ②缺少思考(思维简单); ③生命力短暂(缺少底蕴养料,枯萎得快)。

(4)示例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月光如流水倾泻人间,又如嫦娥的白色纱裙,笼罩万物,着实迷人。(引用诗句、修辞)

示例2:云边的月牙儿,细细的,像少女描着的眉,羞涩地躲在蓬松的刘海里。(修辞、描摹)

【点评】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也包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情况,作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6分)

母亲的爆米花

江 子

①每到年末,女人们就都要忙碌起来了。

②在我家乡,再穷的人家,都要准备几件像样的年货待客。比如三两斤炒瓜子,自家种的卖给贩子后余留下来的花生,还有就是爆米花。

③而作为村里最穷人家的主妇,母亲的忙碌里,就会多几分恓惶。因为只有她知道,一到年关,招待客人要钱,去长辈亲友家拜年要钱,年后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要钱。可因为进账少,她的口袋,差不多已经空了。

④她只有早早地就催着父亲带着我去走村串巷打爆米花。

⑤二姑父买了一套爆米花的行头。可他后来患了痨病,近不得烟火,就打不得爆米花。母亲就催着父亲,学了这门手艺,借了二姑父家的这套行头去打爆米花。

⑥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活计。我和父亲每天就像钉在了两条矮凳上。父亲负责摇机器,拉风箱,待加热到了一定温度,让机器炸响。机器里的大米就变成了松脆的体积暴涨的爆米花。我负责把柴,配合父亲“爆破”作业,死死捏紧装爆米花的麻袋,以免气流冲溢让爆米花散落。然后,我解开口袋,将爆米花装给主人。如此周而复始,每天都要到半夜才睡。

⑦那时候每一爆加工费是一毛。十多天时间下来,可以挣个一百多块。年关和我们的学费,就全都指望着这件事。

⑧要到大年二十九,我们才会回到家里,父亲先把那些带着黑色锅灰的毛票交给母亲,然后在自己家的厅堂,摆开架势,打自己家的爆米花。很明显,父亲摇着机器拉着风箱的节奏变慢了。我把柴也是。经过了十多天的熬夜打爆米花,我和父亲都太累了。

⑨而在我和父亲出门的这些天,母亲早已把家里的一切都安顿妥当,包括其他年货的准备,孩子的新衣……晚上,母亲会把糖倒入有水的锅中。她在灶前把柴火,待糖水煮沸,父亲会将爆米花倒入爆炒,到一定火候,再铲出通过人工压实,然后用刀切成薄片,爆米花年货就做成了。

⑩那一夜,家里就都是糖分的味道:穷人的家庭里少有的幸福的味道。

年终于到来了。对于家庭主妇来说,也就是最忙碌的时候到了。

母亲穿着浆洗得干净的旧衣服,在家中进进出出,微笑着为前来拜年的亲友续茶水,看着客人面前茶盘里年货空了,就返回屋内补上些许——量肯定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不能太多,不然后面来客就不够了,撑不到春节过完,但也不能太少,不然就不体面。

那爆米花片是茶盘里最显豁的茶点。它的成本不高,少量的大米和糖,但因为经过爆米花机的加工,体积增大了好多倍,适合表达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

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即使过年也是。也许她穿过,那该是新婚的时候,可惜我没能见到。母亲好像也从没吃过她精心准备的那些吃食。她很少上桌,总是坐在灶膛前,吃每一顿剩下来的东西。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她对自己,几乎到了残忍的程度,即使过年也是。成年累月,我们早已接受了这样的母亲,认为母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可有一天,我发现母亲在无人的角落吃着爆米花。

离大年初一过去已经有几天了。亲友们都已散去。大人们开始闲了下来。

我还沉浸在寒假与春节给我带来的美好和自由之中。离开了打爆米花的那张小矮凳的束缚,我就像一个野孩子,到处找着寻欢作乐。我忘了我是去找谁还是为了躲避谁的追赶,急匆匆地走在某个离家几栋屋的一个巷子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母亲,正在往嘴巴里送着爆米花。

她轻轻地咬着,咀嚼着。她脸上的表情,似乎是非常享受爆米花片带给她的愉悦感,以至于她显得有点陶醉,有点贪婪。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

母亲怎么会在这里?她是不是专门要躲在我们不容易出现的地方,来享受她其实非常心仪的食物?她为什么不在家里,当着我们的面吃着爆米花?有什么清规戒律,阻止了她这么做?

母亲看到了我,脸上立即露出惊诧进而尴尬的表情。她迅速停止了咀嚼,转身急匆匆离开了巷子。

母亲只比我大25岁。我呢那时候才十一二岁。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候还很年轻,不到四十。可母亲在我心里从来没有年轻过,从我记事以来,她就是一个很心酸的老妇模样,即使新年也不能让她看起来年轻些。

(选自2020年2月20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17.以“爆米花"为线索,补全文章情节。(2分)

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母亲用爆米花待客→

18.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3分)

19.文中的“爆米花"承载了母亲哪些具体的愿望?(3分)

20.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

21.通读全文,分析第段中“我"的复杂情感。(4分)

【分析】本文以爆米花为线索,写了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我”与父亲打爆米花、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母亲用爆米花待客、母亲躲尝爆米花等内容,表现了母亲在贫苦的家境中苛刻待己的无私付出和对甜美生活的渴望,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赞美,对不能为母亲分忧的惭愧和内疚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对应第①至⑤段内容;“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对应第⑧至⑩段内容;第一空可由第⑥⑦段内容概括为:“我”与父亲打爆米花。“母亲用爆米花待客”对应第至段内容,第二空可由第段至文末概括为:母亲躲尝爆米花。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而作为村里最穷人家的主妇,母亲的忙碌里,就会多几分恓惶”“可因为进账少,她的口袋,差不多已经空了”写出家境的贫苦,这是后文“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即使过年也是”“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她对自己,几乎到了残忍的程度,即使过年也是”等语句表现出母亲极度节俭的原因。结构上,贫苦的家境为下文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制作爆米花年货、用爆米花待客等情节作铺垫。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由“年关和我们的学费,就全都指望着这件事”可见,母亲的愿望包括年后众多子女能够继续读书。由“它的成本不高,少量的大米和糖,但因为经过爆米花机的加工,体积增大了好多倍,适合表达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可见,母亲的愿望有维护好最穷人家新年中待客、拜年的面子。由“她轻轻地咬着,咀嚼着。她脸上的表情,似乎是非常享受爆米花片带给她的愉悦感,以至于她显得有点陶醉,有点贪婪”可见,母亲的愿望有苦难岁月中的新年里自己也有品尝爆米花感受甜蜜的机会。

(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此题要求从词语角度入手,要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致”在这里写母亲吃得很慢很享受,表现出母亲对享受爆米花片机会的珍惜。“一小片”“三两片”是说母亲拿的爆米花片既小又少,表现了母亲苛刻待己的特点。母亲偷尝爆米花片表现了她对甜美生活的渴望。

(5)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母亲那时候还很年轻,不到四十。可母亲在我心里从来没有年轻过”,母亲在贫苦的家境中苛刻待己,“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母亲好像也从没吃过她精心准备的那些吃食”“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因此,语句中包含有“我”对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生活苦难的心痛之情,有“我”对母亲为家庭无私付出的感激和赞美,也有“我”对自己儿时不能主动为母亲分忧的内疚。联系“离开了打爆米花的那张小矮凳的束缚,我就像一个野孩子,到处找着寻欢作乐”可见,还有“我”对儿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懂母亲的心理的惭愧之情。

答案:

(1)“我”与父亲打爆米花 母亲躲尝爆米花

(2)交代了家境的贫苦和拮据(表现“我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是驱使母亲极度节俭、苛刻待己的根本原因,为下文围绕爆米花发生的事件作铺垫。

(3)①维护好最穷人家新年中待客、拜年的面子(表达出最穷人家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或“有钱待客”“有钱拜年”);②年后众多子女能够继续读书;③苦难岁月中的新年里自己也有品尝爆米花感受甜蜜的机会。

(4)“细致”是品尝过程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对享受爆米花片机会的珍惜,“一小片”“三两片”表明母亲所拿爆米花片之少而小,写出了母亲苛刻待己的节俭,也表达了母亲在生活艰难时期对甜美生活的渴望。

(5)“即使新年也不能让她看起来年轻些”与母亲没有条件打扮自己(新年也只穿浆洗干净的旧衣服)有一定关系,本段主要凸显母亲在“我”心中从未年轻过,既表达了“我”对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生活苦难之重感到心痛,也表达了“我”对儿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懂母亲的心理的惭愧,还表达了“我”对自己儿时不能主动为母亲分忧的内疚,更表达了“我”对母亲为家庭无私付出的感激和赞美。

【点评】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三、作文(50分,含书写分3分)

22.请以“查”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含书写分3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本篇命题的题目“查”,“查”的意思:考查,检查,审查,调查等。写这篇作文时,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意思作为作文的主题,进行写作。另外,以“查”为题具有开放性。生活中的检查、调查、翻检查看比比皆是,既能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写出真情实感,又能有力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体查、社会调查、人生自查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对生活进行梳理,找到一个和“查”相吻合的事件,体现“查”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本题重在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学习过程,重视思维创新,考查在具体情境中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写这篇作文时,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就行。

【解答】查

“咱们班的学习是越来越差了!”班主任在讲台上愤怒地咆哮,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可我的心早已经回到了宿舍,想着宿舍柜子里的好吃的和漫画。

铃铃铃,下课铃终于响了。在班主任的叹息声中,我飞快地跑回了宿舍,一边和舍友吃着零食,一边看着漫画,好不自在。

“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在楼梯口放哨的舍长“老苏”急急忙忙地跑了回来,宿舍顿时乱成了一锅粥,也顾不上了头尾,吃食往被子里一裹,漫画书往枕头底下一压,来不及藏的话,干脆就躲进厕所。

老师巡视了一圈后径直走到宿舍的中间,清了清嗓说:“最近住宿生的成绩下降得很快,为了提高你们的自觉性,从今天起,我打算让蔡同学当舍长,带领大家共同进步,苏同学就暂任副舍长,协助他的工作。”

老师走后,所有人都沉默了,大家都知道,好日子到头了,宿舍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号,蔡同学的外号叫“木头”,原因是他不懂“变通”。这不,没过几天,这位舍长又查柜子又查床,别说放在柜子里的零食和漫画,就连我们在墙缝中藏的糖豆都没逃过他的“法眼”,一时间宿舍里是“怨声载道”。

一天大课间,我们在原舍长老苏的带领下,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他再这么查下去,我们可就活不下去了啊!”老苏一边嚼着半根偷偷藏下的火腿肠,一边说。

“谁知道他是不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把咱们好吃的都收走自己吃了!”我义愤填膺地说道。

“他查咱们,那咱们也查查他!”老苏把火腿肠纸往地上一扔,狠狠地说。

说干就干,我们趁着蔡同学没在宿舍的功夫把他的铺翻了一个底朝天,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只有我在他的柜子里,找到一本日记。

“看看,黑账都有了!”“那咱们翻开瞅瞅?”“看就看,就查他黑账!”在同学的怂恿下,我缓缓翻开了他的日记。

5月8日,今天老师选我当了舍长,让我查他们,我不肯,老师说他们最近退步太快了,这是帮助他们……

5月11日,昨天我查了他们的零食和漫画上交给老师,他们在背后说我,我都听见了,今天回宿舍他们没有在半夜看漫画,早早都休息了……

5月14日,老师今天表扬了我们宿舍,说我们最近上课都变精神了,成绩也提高了,我很高兴,查宿舍的结果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

看到这,我的嗓子里像是塞了棉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其他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今晚下晚自习,我们早早地回到了宿舍,一起对蔡同学说:“嗨!舍长,该查宿舍了吧?”

蔡同学看了看我们,挠了挠头,笑了……

【点评】本篇作文叙述了住校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查宿舍,文章详细地讲述了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详尽、生动,这是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最后的结尾,耐人回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蝴蝶兰作文 西安旅游作文 四下作文 介绍中国的英语作文 陪伴作文500字 冰糖葫芦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 关于乡村的作文 学校生活英语作文 真没想到作文 英语作文八年级上册 写饺子的作文 五下作文 换位思考作文 满分作文500 初一满分作文 游黄山作文 思辨类作文 春节的作文600字 关于假期的作文 写景作文800字 记人作文 电视作文 观后感400字作文 题目自拟的作文 作文我的奇思妙想 我的老家作文 励志作文600字 中考满分英语作文 作文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