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2020-11-20 08:05:01
相关推荐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强力支撑。新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收录有习近平同志9篇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部著作,对于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地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更加自觉地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及其现代化,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灵魂工程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构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长城

提高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自信从容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滋养。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出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理念原则、目标任务、实践路径等根本性问题,清晰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形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方略。新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收录有习近平同志9篇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部著作,对于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地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更加自觉地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成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条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承载着我们民族复兴的梦想,寄托着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求我们自觉而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文化之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及其现代化,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内在地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另一方面,文化之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条件。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的思想引领、智慧滋养、精神支撑和高素质人才的保障。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的那样:“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成文化强国是我们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的新作为。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接力奋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大课题,是我们应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在这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为强烈,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面。在这新的时代,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给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与舞台,也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知识变革和文化创造的强烈时代诉求。“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这新的时代,世界格局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更加猛烈。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就不可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良性发展。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自觉把文化问题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灵魂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灵魂工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据之以观世界、虑人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性质,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决定和表征;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魅力,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蕴化、彰显;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发展,也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规约、引导。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的这种独特地位与功用,决定了其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意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确立起我们的文化体系赖以良性运行的价值中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论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民族复兴的大任,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即推动我国更加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有处于时代前沿的知识准备、能力训练,需要有不可移易的家国情怀、创造锐气。我们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新人培养的方方面面。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在融入、贯穿、落细、落小、落实上下足功夫,久久为功。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成为其内在的跃动的灵魂。要切实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之落细落小落实、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发挥好文化的力量。要充分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要积极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发达的文化根系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如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颠覆性的、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就无法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构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长城。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要求我们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建设和阵地建设。在内容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阵地建设方面,需要我们加强党对党校、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智库、文艺等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抓实抓好;需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项工作“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本领。我们既要坚持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善于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敢于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也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对象等,积极探索新方法,拓展新平台,增强新本领,做到春风化雨、入心入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讲到宣传思想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我们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把握当今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课题新要求,全面增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

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即一国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自信从容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需要我们统筹好“古”与“今”,同时关注中华文化的古韵新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独具气韵与风骨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披荆斩棘一路向前,也为人类文明的五彩斑斓作出了独特贡献。我们在自信展示中华文化历史辉煌的同时,也要自信展开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新画卷,既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又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需要我们统筹好“内”与“外”,同时关注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文化的国内建设。文化的国内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根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内根基,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内根基,还要求我们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深入人心,推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需要我们统筹好“魂”与“体”,同时关注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和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机制的有效构建。我们应积极构建立体多维的文化交流传播路径,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完善人文交流机制,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离开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所谓文化“走出去”,既抽掉了文化中最深层的、核心性的内容,也不可能具有真正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我们既要勇言价值观,也要善言价值观,要结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结合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高国际话语权,向世界真切展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展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联相通,展现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执笔:沈壮海)

(责编:胡达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下学期作文 自强不息作文素材 描写小兔子的作文 我渴望作文600字 英语电影影评英语作文 100字作文摘抄 六一的作文400 介绍动物的英语作文 横式结构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 鲁迅故居作文 家风作文300字 学生作文网 巴西龟 作文 小学三年级英语作文 写事作文700字 植物生长过程作文 对未来的憧憬作文 假期旅行英语作文 心中的美景 作文 我最欣赏的人作文 让世界充满爱 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预测 小学二年级作文怎么写 哈利波特英语作文 不一样的世界作文 关于思念的作文 狮子林作文 青春风采作文 家规家训家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