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散文 写出生活万千气象(高峰之路)

2020-11-26 14:20:01
相关推荐

核心阅读

文学不仅要思考历史,更要面对时代,帮助人们及时感知时代变化,思考现实提出的问题。在散文创作领域,“跟上时代”“记录时代”“理解时代”的意识不断强化,关注时代发展和生活现实的散文渐多

在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能动创造的同时,以谦卑之心、敬畏之意倾听万物之声,感受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更多智慧,建构好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社会文化

互联网散文改变了以往散文由散文作家写作的格局,其突出特点是率性成文,不拘一格,更强调对话感,展现出时代特有的文学特性和审美特点

我国古代一向以“诗文”并称,足见“文”的重要性。散文一直是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载体,唐宋古文八大家自不必说,一本《古文观止》更成为中国人熟知的散文经典读本。20世纪以来,散文更加受到重视,鲁迅说小品文在五四的成功不在小说、诗歌之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散文名家名作辈出,成就斐然,上世纪90年代掀起的“散文热”遍及整个华语世界。近年来,散文不断发生新变化,成为不可忽略的文学力量。

关注历史,更关注生活现实

文学要照亮我们的脚下与未来,离不开历史这面镜子。文化散文用现代意识烛照历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智慧和启示,成为中国当代散文一大景观。

近些年,文化散文气象一新,不一味追求大部头和强知识,更加注重文学性,让散文变得可读可爱。李敬泽散文集《会饮记》写历史文化,但不掉书袋,而是像一个游泳健将一样深入大海畅游,在知识的浪花与天光一色中重温中国古人的智慧风采,充盈着活泼的生命质感。穆涛的文化散文有大局观,注重见识和灵性,给人妙趣横生、意趣盎然之感。还有一些散文不能归入历史文化散文,但文化内蕴丰厚,审美性和文学性得到彰显,如胡竹峰《墨书》将松枝、烟、墨、字帖、砚台、水等意象融在一起,呈现为诗化的人生哲学。

文学不仅要思考历史,更要面对时代,帮助人们及时感知时代变化,思考现实提出的问题。在散文创作领域,“跟上时代”“记录时代”“理解时代”的意识不断强化,关注时代发展和生活现实的散文渐多。南帆的散文紧随时代,写出机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对人的深刻影响,《神秘的机器》《读数时代》《媒体时代的作家》都以深刻的前瞻意识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类前途命运。冯骥才一直关注民间文化和环保问题,这在他的《民间灵气》《乡土精神》《世间生活》等散文集中都有体现。田鑫《和解》聚焦进城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父子相处之道,主张用爱和包容巧妙化解父子间的心结。莫言《请活好,你的下半辈子》、铁凝《珍重身上衣》、贾平凹《愿一生从容安宁》、郭文斌《寻找安详》等都内蕴现实人文关怀,聚焦人的精神世界,关乎心灵安放与幸福人生。

物质世界面貌一新,人类精神世界也在迅速调试。散文这种最贴近生活、最易于对话的文体更加聚焦瞬息万变的现实课题。为解答这些课题,作家们一面感知当下思考未来,一面观照历史获取启示,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以文学独特的敏感作前瞻性思考,体现散文作家自觉的使命担当。

聚焦人生,也聚焦天地万物

进入现代以来,中国文学迈入一个新阶段。文学不只关注私人和小我,更关注众人生于其间的人类社会和博大世界。近年来,散文精神格局走向阔大,宏大叙事得到张扬,伟大情感受到重视。

以深厚情感书写人生百态,有所拓展深化,成为近期散文一大亮点。如写亲情,阎纲散文集《散文是同亲人谈心》从父女和母女之爱写到对他人对众生的温情。刘庆邦《听林斤澜说汪曾祺》与王月鹏《怀念烨园老师》都写师生情,突出知音之感。后者从相知相得中强调知音难觅,前者则从“不是知音的知音”下笔,二者都达到令人动容和深长思之的程度。彭学明长篇散文《娘》在复杂亲情和人性上有所开拓,提出“爱的教育”问题。蒋子龙《故事里的事故》在幽默中有生动,在平易中见新奇,在启示中有释然,满是对世界认识与人生智慧的高度提纯。

把视野从人生延伸到自然万物,散文放开手脚,更接地气,更加及物。张炜《读〈诗经〉》充满葱翠绿意,将大地的丰富柔美写得动人心魂;阿来散文集《大地的语言》写声音、树、草根、海螺声、星光、大海,有一种与天地对语的努力;鲍尔吉·原野《针》让一根针从母亲指间游走,带着线的思念穿行于厚厚的棉被和一个个长长的寂寞日子里;王剑冰《草木时光》沉入乡村节气与草木滋荣,也描写夜色的变幻与永恒……这些作品往往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常中见奇、浅中有深,有着博大情怀和哲思。

一些年轻作家出手不凡,在物和物性中寓于自然之道,进入智慧书写。杜怀超在散文集《苍耳消失或重现》中说:“每一棵植物都是一盏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它的光照里。”北乔《坚硬里的柔软》写戏台、雪、河流、水,在笔锋不断转换中突破思维定式。绿窗《击壤歌》写农事,感悟“根是大地的心灵”。吴佳骏《此岸和彼岸》不只从“人”的角度写“物”,也不是简单拟人化看“物”,而是由“物”出发,让人感受大自然的启示。这些作品突出特点是,强调自然生态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把这种天人合一的体验通过质感通透的语言传达出来,沁人心脾。

关注人生是现代以来散文重要传统,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自然生态的重视提升到新的水平,散文也与时俱进。在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能动创造的同时,以谦卑之心、敬畏之意倾听万物之声,感受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更多智慧,建构好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社会文化。近年散文在这方面的新成就,既是这种社会文化孕育成长的自然产物,也是促进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化雨春风。

拓展边界,也拓展审美体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逐渐普及,大大降低了写作发表的门槛。这给散文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首先是人们进入一个“全民写作”时代,公开发表的文字量远超人力阅读能力范围;其次是散文边界开始模糊,出处各异、花样翻新的文字使得“散文”这个容器一时难以容纳。

对于散文等文艺文化创造来说,塔基越广阔,就越容易出现精品。不过,互联网这个巨大变量确实给“散文”内涵外延都带来冲击,使散文的辨识、遴选难度增加。对此,我们也要坚持散文特性,即文章内容实有其事,区别于实用文体,具有“情感真实”的审美功能。

互联网散文改变了以往散文由散文作家写作的格局,其突出特点是率性成文,不拘一格,更强调对话感,展现出时代特有的文学特性和审美特点。比如,黄集伟的网络散文将知识、幽默、智慧融在一起,让人在都市匆忙生活中找到片刻雍容和自在。晓月微蓝的网络散文得到不少人喜爱,文字中有欢乐,有悠然,充满“网感”。吴贻影《短短的50米是人生中最漫长的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表现力十足。这篇散文在朴素自然中透出人生的思考,也用白玉兰般的美照亮世界人生,显出网络散文独特魅力。

相比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更加“日常”,更贴近现实,加上互联网的助力,更易于普及和传阅。同时,这也意味着它的门槛更低,更加泛漫,有志于散文创作者更需要精品意识,以品质“立言”。用审美熔炼世间万物、人间百态,铸成一把洞察时代生活、开启智慧人生的钥匙,散文才大有可观、大有可为。

(作者: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制图: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3日 20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未来生活的作文 伟大的爱作文 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30篇作文 西瓜作文 面对缺点作文 作文什么的眼泪 我的语文作业作文 什么都去哪了作文 新学期的打算作文500字 亲情类作文片段 采摘草莓作文 枇杷树的作文 运动健将作文 什么的芳香作文 作文结构框架 初中六百字写景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模板 作文童年趣事三百字 园博园作文300字 真情作文结尾 军训作文600字初二 一句话照亮世界作文 童年趣事高中作文 庄严的升旗仪式作文 写热带鱼的作文 校园风景线作文600字 科幻作文大全 北京天坛作文 母亲的呼唤作文 游南雁荡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