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皇帝乱点状元谱:皇帝点状元不看文章看什么?所有大臣没想到!

2020-12-02 17:30:01
相关推荐

状元,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科举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在1300年科举史上,我国共考出进士约11万名,其中状元仅800名左右,可谓凤毛麟角。要想高中状元,必须在各级考试中过关斩将,除了出众的文才,有时还得拼运气。

进士分三等,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就是金字塔顶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大致三五十名不等,赐进士出身。三甲约三五百名不等,赐同进士出身。等级不同,在使用上差别很大,所有考生都想考取好名次,以求大用。所以,殿试虽不再淘汰,但竞争同样很激烈。殿试之后,主考官初拟名次,连同答卷上报皇帝钦定。这个就叫点状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士是自己考出来的,状元是皇帝点出来的。皇帝点状元时,偶尔一任性,不看考生的文章,而是以一个比文章更重要的理由,把考官们拟定的状元给换了。

以“名”取人

中国人的名字自古讲究雅正吉祥、中和通达,现代仍很重视起名、改名。皇帝的心理同样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在点状元时常有以“名”取人之举。

唐景云三年(712)壬子科状元常无名,他的名字看上去与道家有一种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而当上状元的。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李唐认祖老子李耳,信崇道教,常无名这三个字,让唐睿宗李旦感觉简直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的成绩并非名列前茅,但是皇帝喜欢当然就点他没商量了。

明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拟为顾文秸。明成祖朱棣觉得这个名字不响亮不大气,且秸字有点生僻,就没有点他。一路往下翻,当他看到洪英这个名字,觉得响亮大气,且洪字合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号,英字含英武、英豪等义,两字相连大有颂祖之意,便毫不犹豫地点为状元。

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拟为孙曰恭。古人直行书写,孙曰恭容易误读成孙暴。朱棣有一个心理阴影,他是朱元璋第四子,既非太子亦非长孙,他的帝位是通过武力从侄儿手中夺来的。当时许多大臣不服,他只得一不做二不休,大开杀戒,排除异己,残暴的事情没少干。因此他对“暴”字特别过敏,害怕世人说他残暴,不敢沾这个字。当他往下翻到第三名时特别高兴,那人叫邢宽,这名字不就是“刑政宽和”的意思么?朱棣晚年一直致力于树立宽厚仁慈的形象,这名字太合他的意了,文章都没看直接就将邢宽点为状元。

明孝宗朱祐樘,从小对周朝很推崇,即位后“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一心希望把明朝治理成像周朝那样的文明社会,堪称“中兴之令主”。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点状元时,朱祐樘把报上来的进士名单一路看过去,竟惊奇地发现一个考生叫朱希周,直接将他点为状元。他的名次并不靠前,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希、周这三个字非常完整地表达了“朕们”的心愿。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拟为祁顺。这个姓名寓意祈求顺从、孝顺,正合封建专制统治要求,连当时的年号都叫天顺,按理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名字了。问题出在皇帝的名字上,明英宗叫朱祁镇,试想点状元传胪唱名,就像是在直呼皇帝其名。对皇帝来说,谁当状元事小,寡人的尊严事大。于是一直往下翻,第二名李永通,第三名郑环,第四名吴英,也许皇帝一时败了兴,觉得这些名字都太俗。直到第五名王一夔,才勉强满意,将他点为状元。祁顺被拖入二甲,真是在正确的时间遇上了错误的皇帝。

要是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皇帝,名字不好也没关系,皇帝一时兴起也许会让你“名至实归”。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状元拟为李马,点状元唱名时,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你妈”,旁边一个太监忍不住笑出声来,皇帝也忍俊不禁。所幸朱棣这会儿心情好,难得地幽默了一回,接过话说:“这是一匹好马。”便提笔在“马”旁加个“冀”字,赐给他一个新名李骥,对他寄以厚望。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乾隆帝钦定名次时,并不去读拟定状元的文章,而是一直往下翻,翻到大概第十名胡长龄,终于发话了:“胡人乃长龄耶?”乾隆时年七十有九,正祈盼长寿,胡长龄这个名字的出现,让他顿时有一种吉星高照的感觉,很爽快地将他点为状元。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时,全国上下正在紧张筹备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庆典。主考官为讨慈禧欢心,好不容易发现有个考生叫王寿彭,根本不管他考得如何,就直接将他拟定为状元。他的名字就是“寿比彭祖”之意,而且姓王,真是一份难得的特别寿礼。慈禧果然很高兴,不仅将他点为状元,还嘉奖了考官们。

第二年慈禧七十大寿,加开恩科。这回主考官拟定状元为广东朱汝珍。慈禧对他的文笔的确很满意,但这个名字让她联想到了光绪帝的珍妃。珍妃因支持光绪改良,被太后投井害死。同时又让她想到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大清的克星都是广东人。她顿时极为不爽,将卷子一直翻到第五名才满意地停下,将他点为状元。第五名为直隶肃宁刘春霖,为什么让他当状元?因为他的名字让慈禧联想到“春风化雨,甘霖普降”的场景,而且刘与留同音,她认为好东西都想“留住”,肃宁也象征一种太平吉兆。此时的大清已是内忧外患,又遭遇大旱,真是天灾人祸。此时,哪怕来一场大雨也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国情。不知后来是否真的下雨了,但刘春霖的人生立马迎来一场及时雨,慈禧太后让他成为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朱汝珍算是躺枪了,这一切跟他真没一分钱关系。

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拟定状元王揆,也是一位躺枪的主儿。在唱名时顺治帝突然想起了一出当时的流行戏《王魁负桂英》。剧中王魁忘恩负义,在妓女桂英的资助下考中了状元,却嫌弃桂英并设计杀了她。想到这个剧情,顺治帝就笑着问道:“是负心的王魁吗?”就这么一问,王揆的状元告吹了,还降到了第三甲。

被自己的名字坑得最苦的是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拟定状元王国钧。慈禧太后览卷后,习惯地默念了一下考生姓名,差点没把自己吓倒,这人怎么叫“亡国君”!太后极不高兴,将他直接降为三甲,并下旨不得重用。也许是要对冲王国钧这个“霉头”,居然让她找到一个洪钧,这名字够高大上,太后很解气地将他点为状元。可怜的王国钧蹉跎一生,连个县令都没当上,最终英年早逝。

皇帝以“名”取人的事多了,偶尔就会有人琢磨出个中道道来,动起改名的脑筋,想以此取悦皇上。咸丰帝即位时,有个姓孙的举人改名为孙庆咸,会试考下来,考官大人看他的文章一般般,但名字很好,为了博得新主子欢心,就将他取为会试第一名。但实在因为太平常了,殿试时谁也不好意思把他放到前面来。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

以“貌”取人

众所周知,考状元拼的是真才实学,想不到关键时候还得拼颜值。明朝的皇帝尤其偏好“以貌取人”。

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明朝开国第一科,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亲自主持殿试,与考生面对面策问。钦点状元时,他觉得主考官拟为状元的郭翀相貌平平,难以显示大明帝国的国威,便将仪表堂堂的吴伯宗点为状元。吴伯宗拟定排名第二,也相当有实力,此前已在乡试和会试中连夺解元、会元,想不到最终还是靠颜值才拼得“三元及第”的圆满。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状元拟为丰熙。他的对策作得相当出色,但一只脚有点毛病,形象不雅。孝宗朱祐樘开始有点为难,他既爱才又爱貌,才貌双全之人毕竟难遇。不过,这事最终难不倒皇帝,他将位居第二但长相气宇轩昂的伦文叙点为状元,将丰熙点为副状元,赐同状元及第,戴状元冠。科举史上仅此一例。

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拟定状元为王艮,二、三名为胡广、李贯。建文帝朱允炆一看王艮长得过于谦虚,就点了比他长得好的胡广为状元。这三人都是江西吉安人,胡广和王艮还是邻居,同样的好地方好风水,长相和人品却迥异。朱棣夺位后,胡广、李贯皆投降,王艮却自尽殉国。

明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拟为张和,明英宗朱祁镇在点状元之前,先派身边一个太监去暗访,太监将前几名一一看过,发现张和长得难看,还有眼疾,二、三名也都一般,第四名施槃倒是个大帅哥。于是,英宗就将施槃点为状元,张和挪到第四名。

清朝皇帝偶尔也有这样的举动,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状元徐元文,也是因为仪表堂堂被顺治帝点为状元的。后来让他侍奉君前,恩宠有加。

以“字”取人

俗话说,孔夫子不嫌字丑。但是,皇帝却不太喜欢字丑的人,甚至以字取人。在科举考试中,读卷官也有偏重书法的习气,字写得好,点赞的圈圈就会更多些。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科,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郑熏,此人甚爱书法,尤喜颜楷。颜姓本来就少,他看到考生颜标,认为是鲁公颜真卿的后人,他的文章只是一般般,为了取他为状元,便以“弘扬鲁公忠义”为由,奏请皇上钦点他为状元。颜标后来到老师那里谢恩时,郑熏还关切地问道:“鲁公祭事已毕否?”颜标却被问得一头雾水,主考大人这才知自己弄错了。不过,颜标倒是成了历史上真正的寒门状元。时人曾讽道:“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这真是爱屋及乌啊。

顺治十二年(1655)汉榜状元史大成,就是因为字写得好而当上状元的。殿试时他被拟定为第三名,皇上审定时,被他的书法征服了:“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点为状元。最典型的还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状元殿试阅卷中,读卷官就把书法写得好的列为了第一名。好在皇帝火眼金睛,他说:你们拟定的名次还不错,不过我要把文章较胜的陆肯堂改为第一名,那个写字漂亮的陈元龙改到第二名去吧。他的原话是:“ 殿试虽文、字兼取,朕意以文为重。”说起来,乾隆应该是最偏爱“状元书法”的一个皇帝,字写得好,名次就越高。康有为就曾指出:“ 盖以书取士,启于乾隆之世。”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长达3米的“南京状元殿试草卷”从头到尾无一圈改。

以“梦”取人

明洪武十八年,拟定状元是花纶,但朱元璋却不点他。皇上说他昨夜做了个梦,梦见状元姓丁不姓花,考官们找出个名次较后的丁显。皇上说,此人姓丁名显,自然应“显”,就点了他的状元。丁显才能并不显著,与朱元璋也不沾亲带故,而是因为他姓丁就当了状元。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恐怕不是真做过这么一个梦,也许是他怀疑考官们营私舞弊,随便找个理由换人,以此显示自己洞察一切的圣明。这与他的性格是相符的,朱元璋晚年经常猜忌大臣,许多功臣武将最后不得善终。

明嘉靖二十三年,无锡人吴情殿试成绩排名第一,但嘉靖帝朱厚熜看见他的名字不高兴,无情之人怎居榜首?就一直翻,翻到第三百名时看到考生的名字叫秦鸣雷,就将他点为了状元。正待阅卷大臣疑惑之时,皇帝说昨夜做了个梦,梦见西北方响雷,这是状元出在西北的征兆。果然这秦鸣雷是陕西人,正好在西北方。其实,皇帝最近一段时间正在祈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为了照顾大臣的情绪,嘉靖帝还是将吴情点为第三名探花。后来,民间流传一首打油诗:吴情举子无情帝,鸣雷正好捡便宜。想不到,皇帝选状元可以如此儿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未来生活的作文 伟大的爱作文 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30篇作文 西瓜作文 面对缺点作文 作文什么的眼泪 我的语文作业作文 什么都去哪了作文 新学期的打算作文500字 亲情类作文片段 采摘草莓作文 枇杷树的作文 运动健将作文 什么的芳香作文 作文结构框架 初中六百字写景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模板 作文童年趣事三百字 园博园作文300字 真情作文结尾 军训作文600字初二 一句话照亮世界作文 童年趣事高中作文 庄严的升旗仪式作文 写热带鱼的作文 校园风景线作文600字 科幻作文大全 北京天坛作文 母亲的呼唤作文 游南雁荡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