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开采太阳的人”一家三代人的煤矿记忆

2020-12-07 01:25:01
相关推荐

陕煤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的秦明义老人一家,祖孙21人,有14人在煤矿工作过。他们先后从事过不同岗位的煤矿工作,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坚守。他们不改初心,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把青春和热血献给钟爱的煤炭事业,用奋斗诠释最美人生底色。

“我们一家21口人,有14人在矿区工作过”秦明义说。

对于50岁的矿工秦忠海来说,一家人最惬意的就是聚在一起谈论铜川矿区的发展变化。陕煤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是父亲秦明义和他们兄弟姐妹5人奋斗过的地方,也是他儿子秦伟坚守的家园。这份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情怀,赋予了这个四世同堂家庭更多的荣耀和自豪。

“我以前上下班都是走路,现在我儿子是骑摩托车,我孙子则是开着小汽车。井下挖煤,我那时基本靠人工,到我儿子时,就用上了机械化设备,如今,我孙子是一键启动,基本实现自动化。”近90岁高龄的秦明义是一名老军人,也是下石节煤矿的第一批开拓者,耄耋之年,耳不聋眼不花,体格硬朗,思维敏捷,谈起矿区的发展变化,滔滔不绝。

说起70年间煤矿的改革发展变化时,老人笑着说:“从当年的抡大锤、推小车,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数字化,下石节煤矿的今天来之不易,是一代代矿工艰苦奋战的成果。希望将来我的重孙依然可以享受到这片土地的富饶。”

下班后,和妈妈、媳妇、儿子在一起聊天是秦伟最幸福的时刻。

“矿一代”秦明义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立过功、受过奖,抗美援朝后转业,秦明义来到了铜川矿区,先到史家河煤矿,再到王石凹煤矿,后转到下石节煤矿,在煤矿一干就是30多年。

1956年春天,26岁的秦明义和95名战友从部队转业到铜川后,穿上了矿工服,成为史家河煤矿平巷队的一员。当时煤矿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他和妻子住在临时搭建的棚户区简易房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就是真实写照。

6月28日,说起矿区的发展变化,26岁的“矿三代”秦伟一边扶着爷爷一边告诉记者:“虽说煤矿工人被称作‘开采太阳的人’,但他们的工作性质却是加班打连勤、一天三班倒、两头不见太阳。记忆中,父亲那时候就没有跟家人过过一个团圆年。”50岁的“矿二代”秦忠海一脸愧疚地接过话题:“越是到了春节期间,越要保障电煤、城乡集中供暖用煤等供应,所以,以往年年都是在百米矿井下‘守岁’的。”

祖孙三代矿工在陕煤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矿史馆感受矿区的变化。

“过去,井下没有机械化,打眼、放炮、拉煤全靠这一身力气,一个班下来要工作10多个小时,煤也是靠人一篓一篓地走10来公里路、爬几千级台阶背上来的。劳累一天,浑身黢黑,连吐出的唾沫也是黑的,工友之间互相辨认不出,只得在工作服背后写上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升井时,累得在罐笼里站着都能睡着。”与累相比,秦明义更担心的还是安全事故,“那时候,我们这些‘煤黑子’是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冒顶、瓦斯爆炸、透水、冲击地压,每一样都能要命。在井下,老鼠经常偷吃矿工挂在柱子上的饭菜,矿工不但不恼,反而还会专门给老鼠留点饭菜。那年月,井下没有安全监控措施,一旦有类似冲击地压之类的异常情况,老鼠就会倾巢出动,在老鼠的帮助下我还躲过了好几次冒顶呢!” 秦明义对自己的矿工岁月感慨良多。

1961年5月,铜川矿区王石凹煤矿筹建初期,已经是史家河煤矿平巷队党支部书记的秦明义被“请”到了王石凹煤矿。

秦明义作为掘进队的带头人,和工友们一起奋战,一米一米抢进度。当时施工任务紧张,他就带着职工打连班,换班时在队上值班,连家也没顾上回,以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艰苦的作业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工人们劳动强度高,安全设施条件差,凉开水、凉馒头就几口腌咸菜就是饱腹的佳肴;困了乏了就席地打地铺;苦了累了就吼几嗓子粗犷的号子醒脑提神。

“不会咱就学,没啥能难倒咱的!”秦明义回忆说。1971年,下石节煤矿勘探建设,从搞基建、起护坡到配合勘测掘巷道,组织分配什么任务秦明义都会全力以赴干好,从来不打折扣,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他一句好样的!

1986年,秦明义光荣退休。

“矿二代”秦忠海

认真工作,踏实做人

50岁的秦忠海是地地道道的“矿二代”,从小对父亲认真工作耳濡目染。踏实做人的秦忠海二话没说,初中毕业走出校园就踏进了矿井,子承父业,成为下石节煤矿防火队的一名普通职工。

刚上班的秦忠海正赶上矿井工作面回收封闭的节骨眼儿,他所在的单位负责往井下各封闭点运输沙子、砖块、水泥、管路等材料,任务重、时间紧,刚经过岗前培训就下井的他,那天背着50多公斤的密闭材料来来回回在巷道里跑了十几趟。人前不服输的他咬牙坚持着,下班的时候里里外外的工作服湿了个透,坐在巷道里好半天都动不了。父亲鼓励他,都知道煤矿工作既苦又累,但总得有人来干。只要过了体力关和心理关,就是一名合格的矿工了。

秦忠海正在工作中。

两年后,秦忠海调任选运区成为一名皮带监护工,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后来成家立业又有了儿子秦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也其乐融融。

1990年5月,矿上投入了第一套高档采煤机,原煤产量上来了,但选运皮带提速后出现了抛撒现象,头脑灵活的他积极想办法改进皮带支架,有效杜绝了皮带撒煤。区队领导看他人勤快、脑子活,就把他调到了检修班。风风雨雨33载,他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组长、安全先进个人,这是他职业生涯的最佳印证。

“我从小长在王石凹煤矿,当年跟随父母来到下石节煤矿时,这里还是一个大坑,基建队驻地的矮楼就是当时煤矿最洋气的建筑了。这么多年我们一家人始终在一起,亲眼见证着下石节煤矿从边生产边建设的荒芜之地慢慢变成今天的模样,心里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想起当年的那段艰苦的岁月,秦忠海特别感慨。

“矿三代”秦伟

体面工作,幸福生活

26岁的秦伟,是下石节煤矿的“新生代”,他见证了下石节煤矿信息化建设进程,井上井下直通电话、井下紧急避难硐室、应急广播系统、矿压监测系统、顶板安全监测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变频设备淘汰高耗能设备,物资超市替代储物仓库,煤矿一步步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煤矿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工程让矿区的山更绿、天更蓝、景更美,四季宜人。柏油马路连通市区,秦伟家里的交通工具也由自行车、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

2009年,初中毕业的秦伟被父亲“安排”上了铜川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一听说毕业是要去当矿工,他立刻火冒三丈:“别人是‘坑爹’,你这可是‘坑儿’!”没想到,父亲带他到煤矿一看竟出乎意料:花园式环境、生态化矿井、智能化采煤、无人化作业。在这里,伴随着以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劳动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一提双优”建设的全面实施,煤炭开采的主基调已由“黑色”转变为“绿色”,开采过程也更加智能、安全、可靠。

秦伟在工作现场。

“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铜川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电钳专业。”秦伟说。

2013年6月,20岁的秦伟被分配到了玉华煤矿,成为掘进三队的职工。在百米井下,看到井下宽敞的大巷、规整的道轨、工作面上先进的设备,秦伟内心的激动喜悦清晰地印在心头。

“七一”前夕,秦伟在火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秦明义得知这个喜讯后特别高兴,拉着秦伟的手说:“咱家三代矿工,都是党员,你要好好干,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要把咱家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

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亦辰/ 校对:悠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暑假里一件事作文 龙舟节的英语作文 作文母亲的爱600字 中学600字作文 二年级作文小动物100字 万能作文开头排比句 这就是幸福作文 碰碰车作文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300 什么的汉字作文 人景合一的作文 相反作文 传统节日200字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800字 日记大赛作文 作文万金油 小学生筑梦作文 苏州评弹作文 写景状物作文800字 励志作文800字 外公去世作文 反对校园欺凌作文 五年级上六单元作文 初二通讯作文 我的小书屋作文 校园新事作文 保护环境作文四百字 黄角树的作文 李密作文素材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