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五)

2021-01-05 13:20:01
相关推荐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印证

《求是》记者 周昭成 柴潇凡

福建宁德下党乡的山路,见证了一段动人的往事。

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坐车颠簸几个小时后,冒着酷暑,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步行2个多小时到达下党,并现场召开扶贫办公会,又用了3个小时披荆斩棘走出这片深山。他后来回忆那次下党之行,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

那时的宁德,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辖区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一边挨着福州,一边挨着浙江温州,都是富庶之地,到宁德这儿却“短路”了,所以又被称为东部沿海“黄金断裂带”。

在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用脚步丈量闽东的山海川岛,关心和思考着如何“摆脱贫困”。今天,宁德实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清零,曾经的“弱鸟”羽翼渐丰,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领跑全省”的良好态势。

弱鸟先飞,久久为功。“山高路长用肩挑,半世光阴路上忙。”路,是下党人苦涩的记忆。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守着难以逾越的大山,也守着无法摆脱的贫困。村里人回忆,过去的下党,仅靠峭壁岩石上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从外村嫁过来的姑娘,能愁得直掉眼泪。

要想振翅高飞,必须在路上下功夫。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下党之行后没几个月,下党公路动工。1991年1月,进乡公路建成。此后几十年,下党人在绝壁上修道路、在大山中谋发展,埋头苦干,滴水穿石。

王光朝,当年为习近平同志一行挑解暑凉茶的志愿者,虽年岁已高,仍干劲儿十足。2016年,他修缮了老屋、创办起“幸福茶馆”。问及茶馆名字渊源,王光朝感慨地说:“幸福下党,难忘习总。没有总书记当年来下党,没有他牵挂着下党,下党的幸福从哪里来?下党人知恩、感恩。”

如今,下党路畅、茶香、新房多,这个曾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深刻记忆的贫困山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现在“鸾峰桥上沐春风,茶叶香里说丰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186元增至2019年的14777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亲们回信:“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有首歌谣道不尽这里曾经的无奈:“长天下山溪,日头照半边;种薯山猪吃,种豆无粮收;终年砍毛竹,不足换油盐;野菜加笋干,难度半年荒。”赤溪之苦,皆因14个自然村散落在大山褶皱里,土地资源被挤压到最低限度。村民们一年忙到头,出不了几担谷子。

图为下党新貌,这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调研时走过的山路上拍摄的。从昔日不通公路的“穷困之地”,到现在“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30多年来,下党的乡亲们不忘总书记嘱托,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宁德市委宣传部供图1988年,在闽东九县深入调研后的习近平同志,重新梳理“山”与“海”的辩证法:要摆脱贫困,就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带有产业特色的精准扶贫。针对赤溪所在的福鼎市,他曾专门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

当地积极响应习近平同志号召,把“挂”在山上的自然村陆续迁至现在行政村所在地,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难题。同时把森林当作“水库、钱库、粮库”,在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上做足文章,使整个村庄变成旅游景点。2019年,游客人数达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8元。

“90后”年轻人杜赢,是土生土长的赤溪人。毕业时,他主动回家乡创业,从事白茶加工与销售,并用各种方式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农村已今非昔比,人人大有可为。我们的梦想是,把未来的赤溪打造成‘中国自强第一村’。”杜赢自信满满地说。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赤溪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视频连线时深情地说,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要精准扶贫。

调研手记:

时间是万物生长的尺度,也丈量着我们迈向全面小康的脚步。

把宁德脱贫史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观之: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弱鸟先飞”,首先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贫困,今天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当年倡导“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今天是脱贫攻坚“决不能松劲懈怠”;当年推广“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今天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当年强调“必须有个好支部”,今天是“加强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导”……人们不难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各种“连线题”。

春耕夏耘,时节如流。曾为闽东大地指明前进方向的科学力量和智慧光芒,经过时间洗礼和实践检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扶贫奇迹。你会感慨,你会叹服,你会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古稀老人修路记

《求是》记者 旷思思 王 慧

山东栖霞多丘陵,大小山峰连绵蜿蜒,衣家村就在这大山褶皱、深沟腹地之中。坡高谷深,衣家人以种果树为生,但上山没有路,运肥收粮全指着肩挑背扛,吃水、浇地也是难题。

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贫穷仿佛扎下了根,只有“嫁人不嫁衣家郎”的俗语回荡在幽幽空谷里,诉说着衣家人的无奈与彷徨。

转机出现在2017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等重要讲话精神,烟台市委向全市发出了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办合作社的号召。

2017年9月,衣家村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但通往幸福的道路并不会自然到来。“没有进山的路,发展无从谈起。”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把合作社的第一板斧瞄准了修路。

没钱雇施工队,只能自己上。然而村里一共就50多户,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的普遍年老体弱,五六十岁算年轻的,平均年龄近70岁。这样一群人能修路?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宁可干穷了,也不能等穷了。干,咱们还有希望;不干,咱们什么都没有。”衣元良和10多名党员在党旗上郑重签下名字,把党旗插在工地上。乡亲们深受鼓舞,也决定豁出去了!

杨淑兰第一个举手支持修路。81岁的她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那满头白发像冬天的积雪,晶莹耀眼。提起修路的经历,老人摆摆手说:“我就是去搬个石头丢个沙,不算啥。书记把自己的东西都撂了,豁上命领导大家,咱当社员的再不干,谁干?共产党员带头干,我也使劲干!”

70岁的衣民也总是早早来到修路现场,沿着路边颤颤巍巍地铲碎石。他已经患脑血栓3年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刚犁过的田亩,他干得很慢,却不肯休息。他说:“大家都在干,咱能成天坐着吗?我力气不比你们大,但是我不能停!”

那一年,山里的冬天特别冷,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手冻裂了、脸冻伤了、鼻涕也冻出来了,但没有一个人退缩。腊月十八,下了一场膝盖深的大雪,村民们才下山。正月初九,大家又上山了。不少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也自发加入修路队伍,他们说:“村里的发展不能缺了我们!”

山路修到1公里时,衣进起、衣波、衣振勇三位老人很想去看看。衣元良开车带着他们来到现场,87岁的衣进起老泪纵横:“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到这个山顶上来,你们能干到这样,太难了!如果我能动弹,也一定上来跟你干!”

以前的衣家村是一盘散沙,如今是一条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衣元良说:“共产党人就是扛旗的,我们把旗扛起来了,老百姓知道跟谁走。不用讲大道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知道我们为谁而干,就会跟着走。”

修好后的衣家村路直通山顶 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10多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衣元良坚强的意志,但提起冯翠英老人,他禁不住湿了双眼。

那天特别热,73岁的冯翠英晕倒在修路现场,医院确诊为脑瘤,手术前她拉着衣元良的手说:“等我病好了,我还回来跟着大伙儿干。”

她再也没能回来。衣元良常常内疚不已:“她到死这一天,也没看见咱把这个路修好,并且咱没给人家一分钱的工资。她攒了50多张工票了,我却没有钱给人家。”

“老人们其实没有想过分多少钱,他们就想在活着的时候看到村里的变化,看到祖祖辈辈的愿望变成现实。”衣元良暗暗发誓,“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起来,不为别的,就为对得起百姓这份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是这样一支平均年龄近70岁的“修路大军”,他们满怀希望,憧憬着明天的美好;他们相信跟党走,跟着党支部干,就能有好日子;他们一锤一铲、一锨一镐,硬是用7个月修出了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

“石头硬,铁锤硬,不如衣家村人的意志硬。”村史馆里,磨短了四五公分的镐头,凿坏了的铁锤头,满是震裂纹的锤柄……无声地述说着这段劈山开路、向天要路的历史。

如今的衣家村,平坦的大路直通山顶,曾经远走他乡的衣家人也纷纷回村创业。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深水井、蓄水池、小型塘坝,用水难题彻底得到解决;产业发展也按下了“快进键”,170余头藏香猪、2000余棵“晚红脆”桃树、9个玉木耳大棚正蓬勃“生长”。

浓雾渐散,俯瞰衣家村,苍翠环绕,恬适静美。不远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衣家村古稀老人修路的感人实践再次证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梦想,要靠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群众组织起来、把民心凝聚起来。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强基层党支部”的深意所在。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我们党就有最坚强的支撑和最深厚的底气。

村庄绿了,村民富了

《求是》记者 李 飞 曾嘉雯

绿意盎然,群山点缀,云霞相望。眼前的一幕,宛如世外桃源。

这里是广西玉林市陆川县田龙村,一片希望的田野。

种出来的小康

在八桂大地,田龙村是著名的“韭菜村”,也是最大的韭菜种植基地。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田龙村的韭菜叶子肥厚,味道清甜,很受热捧。

“这里的一大片,25亩,都是我种的,一年能割10次,一次大概2000斤,一亩地一年能产韭菜2万斤左右,刨去租地、人工成本等,一亩地纯利润能有个一两万块。我是村里第一批种韭菜的人,发现这个能赚钱,就发动大家一起种。村里有20余户贫困户跟着我种韭菜,现在都脱贫了,家里都建了新房子、买了小车。我一年在这种韭菜的纯收入大概30万元。”一脸自豪说出这些话的,是53岁的田龙村致富带头人梁广彬。

“钱袋子”就在这韭菜田!

跟着梁广彬,我们来到了他的家门口,两栋别墅映入眼帘,旁边停着大货车和小轿车。“我这楼和车,都是种韭菜种出来的,可以说是‘韭菜楼’‘韭菜车’。” 梁广彬黝黑的脸上满是幸福。

这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种韭菜是辛苦事,天热时晚上要给韭菜叶洒水,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村民们要起来割韭菜,然后回家分拣洗净,再运出去卖。绿油油的韭菜,已成为许多村民致富的法宝,承载着村民们奔向小康的希冀。据统计,现在韭菜种植户人均纯收入达21800元。村民们形象地说,我们的小康是“种出来的小康”。

2019年,田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建出来的美丽

田龙村人的小康,也是生态上的小康。

走进田龙,村子依山傍水,民居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葵花竞艳,俨然一幅美丽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但在过去,并不是这样。

过去,村里道路狭窄、杂草丛生;村民饲养的家禽到处乱跑,道路及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家禽粪便;村中的危旧房倒塌凌乱不齐……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村民们都对破乱的村容村貌看不下去了。但改变的方向在哪里呢?美丽乡村!“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上级党委也有工作部署,我们村经过讨论后决定行动起来,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又能留得住乡愁。”村党支部书记叶永说。

“听党话、跟党走,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这是田龙村人自己总结的田龙精神,他们把这个标语放在党员活动室。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田龙村 陆川县委宣传部供图“美化家园”活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村民们在党支部带领下,自行筹资,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保留了石楼、炮楼等历史建筑,留住田园乡愁;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经过一番“梳妆打扮”,田龙村由昔日的“丑媳妇”变成了今日的“俏花娘”。“现在我们不用去其他地方看美景,我们自己出门就能看到。”村民们骄傲地说。

闯出来的希望

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第一步,田龙村人还有着宜游的新追求。

碧水流转,青山妩媚。山水之间,沿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外热浪袭人,洞内清风徐徐,有着天然空调的凉爽体验。在这个山洞里,既有影视厅可观电影,亦有休闲厅可喝茶聊天,还可在观景台欣赏洞外好风光。田龙村依托独特的天然山水地理环境,开拓思路,勇闯市场,大胆引入社会资本,深入发掘村里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价值,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市场化水平,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建好的不仅有山洞景区,还有山庄、民宿、游泳池、露天吧台、钓鱼场等,另外还有后花园、村史馆、便民饭堂、村书院、游客中心等在建。田龙村人的目标,是要把田龙建设成为玉林市最美后花园。借助旅游产业,田龙村人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

这就是田龙,一个西部地区普通农村的美丽蝶变。

这就是中国的乡村振兴,一幅在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田龙是中国西部地区一个普通的村子,在党的好政策下,“好风凭借力”,田龙村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绿色环境,不仅全部实现了脱贫,而且开始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田龙村展示的,是中国劳动人民昂扬向上、勤劳奔小康的现实图景,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中华大地上,类似田龙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它们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农村生动实践的鲜明例证。面对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我们坚信,中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将在亿万人民的创造中惊艳世界。

“保生态”和“保民生”双赢

《求是》记者 陈金霞 唐淑楠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综合体,它的建设、发展与治理水平,紧紧关联着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山城重庆通过治理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家园。

开窗见绿,出门就是公园。“这座公园就在家门口,实在太方便了,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过来逛一圈,晚上还要跳广场舞。”家住两江新区礼仁公园附近的居民朱红高兴地说,她今天又像以往一样带着小孙子来“打卡”了。

在礼仁公园里,像朱红这样来休闲的市民随处可见。环顾四周,到处栽种着错落有致的树木和花草,休闲亭台、健身设施、多功能步道坐落其间。难以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荒山坡。重庆地势独特,市区存在大量难以有效利用的坡地、堡坎、崖壁地形。如何消除这些城市绿化“秃斑”?重庆市充分尊重山地城市的底色,依山就势布局建筑和道路,同时对“坡坎崖”地形进行立体绿化。以礼仁公园为例,“直立挡墙采用植物色块造景、堡坎挂网攀爬安吉拉月季、缓坡构建乡土植物群落、工程格构生态覆盖绿化等方式,打造了‘挂毯’式的坡地景观。”市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处处长廖聪全介绍。

“过去出门见荒坡,现在出门是公园。”这些城市“边角地”,现在已经建起了一个个小而精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健步绿道走起来,广场舞跳起来,太极拳打起来,娃娃开心跑起来……社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步道健身,“浸入”活力生活。“以前我们跑步是在田径场里,现在都爱来这里。沿路赏心悦目的江畔美景,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慢跑地带。”在北滨漫行步道锻炼的“跑友”吴谨宇对这里赞叹不已。

嘉陵江畔的北滨漫行步道上,江风习习,花草掩映。这条步道在建设时充分利用北滨路外侧平台载体,全面提升沿江景观品质,同时融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运动元素,铺设了自行车道和慢跑道,充分激发了滨水空间活力,如今已经成为一条绚丽多彩的市民慢生活休闲带。

滨水步道是山城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仿佛城市脉络的一条条山城步道,不仅是重庆市民生活、出行的交通道路,更是传承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山城步道的绿化建设,也为城市构建起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生态保护体系。

“绿肺”减负,共享生态福祉。仲夏时节走进缙云山,高大的红豆杉、香樟树蔽日成荫,环境清幽。“这是重庆的‘绿肺’,我们一起好好珍惜!”北碚区缙云村的林业队长李星华拿着喇叭在游人如织的山路上巡回宣传着。他是缙云山的原住居民,带头拆掉了自己家超建的三层房子,搬到山下居住,并当上了护林员,从缙云山的“消费者”变成了保护者。

重庆市依山就势布局建筑和道路,曾经无法有效利用的坡地、堡坎、崖壁等城市“边角地”,如今已经建成一个个小而精的社区公园。图为由荒土坡改造成的礼仁公园。 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区,是重庆主城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地区宝贵的物种基因库。曾几何时,毗邻自然保护区的村民和农家乐“靠山吃山”,蚕食林地现象时有发生。

不能让绿水青山减绿增违,也不能让村民守着保护区的绿水青山苦熬日子。重庆市一方面拆除保护区内违规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帮助有条件的农家乐提档升级,一方面创新推进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等方式,不仅为村民改善了居住条件,还提供了生活保障,真正搬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当上了保护区的巡山守卡护林员、保洁员,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卫士。

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里已经变为现实。从点滴处入手、在细微处着力,更好优化城市空间,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我们的城市就能更和谐、更宜居。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生态空间,让广大市民共享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在重庆,过去没有利用起来或利用不好的城市空间,如今已成为市民贴近自然、养生游憩的休闲场所。体验现代与历史同框的城市记忆,感受秀美与壮阔并存的江山风光,大家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家门口的幸福变化。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走出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重庆一直在行动。如今,一幅“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跃然眼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求是》记者 周璐铭 李丹华

“总书记说,他来这儿,是来看望秦巴山区的群众来了。听到这句话,我一下子就觉得总书记跟我们特别亲。他仔细询问我们春茶收成、价格和土地流转、参加分红、务工收入等情况。然后,他双手轻轻捧起我刚采的茶,放在眼前看了看……”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今年58岁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农陈敬翠依然十分激动。

2020年4月21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深山里的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在同几名茶农亲切交流之后,他深情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蒋家坪村所在的平利县是历史悠久的茶乡,因为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加上当地干部群众有爱林、护林的传统,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6%。蒋家坪村的集体茶园建于1974年,共有2000余亩。由于生态环境优良,这里所产茶叶不仅品质好、无污染且富含硒元素。但因为缺乏技术和管理、交通不便等,多年来茶树老化,产量低下,茶田逐渐荒芜。守着这么好的资源,这里的茶香却没有飘出村子,乡亲们的日子也没有因茶而富。2014年,蒋家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97户540人,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4.4%。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大潮中,蒋家坪村党支部引进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对12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标准化加工厂,并探索形成“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蒋家坪村并没有放松对绿水青山的呵护,对滥砍滥伐、滥挖滥采等行为严惩不贷,努力让绿色成为这片土地最鲜明的底色。

2016年以来,“茶旅融合”成为蒋家坪村新的脱贫突破点。进村的2米宽土路修成了4.5米宽的水泥路,民宿和农家乐也有了雏形,集种植、加工、销售和茶旅开发于一体的茶产业链初步形成。2019年,蒋家坪村充分利用“高山、绿色、富硒、无污染”的优势,进一步将自身打造为旅游观光示范村。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在茶产业带动下,旅游业也蓬勃兴起。茶产业,真正成为蒋家坪村的支柱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村累计脱贫195户53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4%,实现整村脱贫,做到了“一片叶子养活一方百姓”。

村民丁国全曾是贫困户,现在他在茶厂务工,一年能挣2万多元,还成了制茶方面的行家。看着村里的茶产业越来越兴旺,已经脱贫的他有了新打算:“我想自己开一个小型的茶叶加工厂,帮助散户加工制茶,增加收入,让他们像我家一样过上小康生活。”长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周丽瞅准商机,最近办起了农家乐。“现在生意挺好,往后我们就不出去奔波务工了,就想把农家乐做好。”

位于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的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属于苏陕扶贫协作项目。该茶园面积1200亩,位于海拔近600米的山坡上,归蒋家坪村集体所有。 平利县委宣传部供图从荒茶山到产业园,从自顾不暇到造福一方,“凤凰”涅槃的背后少不了党建的引领。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员罗延会说,通过党员带头,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园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支部做了大量工作,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这次总书记来园区考察,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五一节期间,产品销售一空,订单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打算让所有贫困户都加入到企业中来。”

最近,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干得愈发有劲头,天天泡在茶山上。让村子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绿水青山变成乡亲们增收的金山银山,是他的最大心愿。“这里寄托了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我们一定会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开发好,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真正地让这片茶山变成金山银山。”

“你们这里已经在变,将来会变得更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跟大家道别时说的话。这句话,蒋家坪村的父老乡亲已熟记于心;这句话,为茶山群众脱贫奔小康增添了无穷动力。

调研手记:

平利,这个陕鄂渝三省市交界的地方,自古流传着女娲的传说。这里森林茂密,溪流纵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这里山灵水秀,五彩斑斓,是“中国十佳最美乡村”。这里更是历史悠久的茶乡,早在唐朝就是中国八大茶区之一。时光流转,如今的平利正努力把茶山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所考察的蒋家坪村,正是平利县“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利县先后建成16个千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带动数千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15年前,在浙江安吉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一重要理念指导下,中华大地处处发生绿色奇迹。15年后,在陕西平利蒋家坪村,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人民对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的双重期盼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拥有好山好水好茶的平利,不仅要“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还要因茶而美。人与青山的约定,像茶山上的茶花一样美丽,像千年的茶树一样长久。

来源:《求是》2020/17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那一束阳光作文 我喜欢小狗作文350字 珍惜的作文800字 初一作文600字叙事 尊老爱幼作文 禁毒心得体会600字作文 小学三年级过生日作文 童年趣事写一篇作文 自己的优点作文300字 给某某的一封信作文 描写风景的英语作文 珍藏友谊作文600字 他感动了作文500字 零作文 随便作文300 带提纲的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开头 这一刻 作文 关于积极向上的作文 暑假生活作文 扫黄打非作文400字 小考的作文 生活经历作文300字 母亲的关爱作文500字 生命是什么作文300字 学包饺子的作文300字 有家人真好作文 幸福的约束作文600 你最喜欢的食物英语作文 叙事作文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