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健康教育体系论文

2021-04-07 01:05:01
相关推荐

关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健康教育体系论文

论文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以人为本,开展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出击,建设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价值引导,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促进;以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地位。

论文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特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缓解学生心理冲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首先,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契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特质。大学生主要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呈现出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心理交织并存的二重性。大学生们一方面为这些内心矛盾所困扰,同时又为急于解决矛盾而困惑。从其身心发展规律而言,这些矛盾并非偶然,它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现;从大学生心理现状看,虽然大学生中存在诸多心理矛盾,甚至心理疾病.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所面对的往往是学习与成才、恋爱与交往、求职与就业等成长发展性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特征,不了解这些问题出现的必然和正常,解决问题时“就事论事”、主观臆断,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需要.这样非但无助于内心冲突的缓解,反而会使他们感到委屈和反感,甚至导致矛盾的加剧和质变。从一定意义上讲,田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冲突.可以说大学生所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也正是他们想要有所作为而必须付出的成长代价。

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指向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对象的扩大,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教育目标的明确,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体现。从心理健康形成机制看,个体是心理健康的承载者和实现者。尽管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个体因素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的内因,社会环境作为外因从来不是单方面赋予学生的,而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学生主体力量的外化。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因此,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的。在内容选择上,既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又要遵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当前大学生现实需求及心理实况;在方式运用方面,既应旗帜鲜明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显性教育为主,又要结合大学生敏感、羞涩、自尊、逆反性强等心理特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特有优势。

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策略不是被动等待部分学生登门求助,而是主动出击,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有优势,建设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整体功能。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既包括“校一系一班”三级工作网络,又包括全员化教育网络。三级工作网络包括以学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为指导,以心理咨询机构为核心的校级工作网络;以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组成的系级工作网络;由经过选拔和定期培训的学生志愿者所组成的班级辅助网络。在三级网络体系中,校级网络为中心,负责制定相关方针和政策,组织协调各级工作的开展与整合;系级网络为重点,积极配合校级网络工作的开展,并为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及时的帮助;班级网络成员,既可归属于大学生心理协会.直接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在各个班级和寝室与系级教育网络直接联系。在三级网络体系中,校级网络的专业水准和整体规划,班、系网络中辅导员与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是实现三级工作网络有效运转的难点与中心。全员化教育网络即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

就年级分布而言,指教育阶段的全程化。从大学生心理发展来看,不同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具有显著的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而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同一个发展课题又具有不同的发展内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兼顾各年级大学生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发展课题,体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发展任务的不同侧重,就必须从整体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和年级差异性,建立全程化教育网络;就大学生心理状态而言,全员化教育网络既包括大多数寻求进一步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又包括部分寻求压力缓解、环境适应、情绪调适,遭遇一定心理困惑与矛盾的大学生,还包括极少数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并在大学生教育目标、教育功能及教育内容构成中予以体现。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差异,重视价值引导,把道德因素融入其中。

首先.关注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价值引导。价值引导相对于西方咨询理论中的“价值中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适度的价值引导不仅应当而且必须。从文化心理看,在中国传统文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尊重、信赖、服务权威的社会文化心理,人们大都比较尊重权威,希望得到权威的指点和帮助。在咨询中,一定的价值引导不但有助于来访者对咨询者的信任,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大学生发展任务看,青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长成期中价值混乱和冲突,逐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并达成自我同一的实现。事实上,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观念冲突、自我价值迷茫正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既是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必需,也是教育者的应有之责;从心理健康教育本质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性、发展性是其本质特性,适当的价值引导既是解决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必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适当融人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价值引导。人的自我实现何以可能?人是群体的分子,人际和谐、群体观念、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的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的丰沃土壤中才能得以开发,人的自我实现只有在与社会价值的相融并重中才能得以彰显。离开了社会的舞台与滋养,个人发展无以可能。对于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有精神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事实上.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迷茫和不适,对个人利益和自我享乐的过度追求与关注。对个体社会价值的忽视与漠然也正是许多寻求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大学生感到郁闷、迷茫、焦躁的根源所在。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互进,强调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并重的价值取向,倡导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应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色和优势。

其次.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促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心理素质之于心理健康的必然,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之于心理健康的价值却有所忽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有效促进。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看,四个体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更受主体内在的思想意识及人生价值观念所制约。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是大学生心理活动有效运行的方向与主导,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与能源,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能够增强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形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尽动力。一些大学生正是因为缺乏能够支撑他们向上的人生追求,缺乏一定的信仰和精神支撑才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而应站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给学生以引导和支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调节和导向作用,通过对理性与精神力量的高扬来引导人们消除各种思想和精神的困惑。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去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圈在此,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观念,这种科学的理论观念一旦为大学生拥有和掌握,就会转化成物质的力量,成为克服生活困难与迎接人生挑战的“批判的武器”。

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专业性要求很高,教育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水准才能胜任。然而,透过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繁荣表象,审视其内在的质地层次,我们必须承认,相对于西方国家心理咨询领域发展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质所求.当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水平低,专业化进程不理想,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地位还未确立。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价值作了明确界定,但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项科学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它需要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支持,需要正规专业的教育队伍开展。政策文件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快速普及和繁荣发展,但心理健康教育内在要求的专业化发展才是借助国家支持实现其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依据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契机,以此带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构建、实践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的服务质量与专业水准,促动其专业地位的提升与确立,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进程的理想选择。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从内容看,系统的专业培训应包括专业化理念确立、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从培训对象看,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又要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发挥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始于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在职业等级、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申报条件、培训要求、鉴定方式等方面做了严格细致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开始走向科学规范的专业化道路。然而,现在火热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存在学费高、课时打折扣、偷工减料、实践技能的培训太弱等弊端,需要进一步规范。

二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构成。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构成看,存在着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局面,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射出队伍建设规范化的不足,但也恰恰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所在。纵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着热情、责任和勇气积极探索,才使得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取得长足进展,并且一开始就超越了医学领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介入,使得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既有别于国外心理咨询.也有别于医务机构和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工作.从而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彰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有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就是要逐渐摒弃其他学科背景人员的参与,由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专职从事。笔者对此持反对意见。一方面,鉴于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设置有待明确,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虽然拥有扎实的心理学业理论知识储备,但不能代表他们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即使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人员数量也难以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践来看,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支持与参与,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纵深发展也勉为其难。因此,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中,我们不能动辄就拿西方国家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强调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是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必须取得临床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历等。根据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是强调学科背景心理学化,而是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方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结构的优化,强调从业者在其教育历程中必须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培训,必须有能力提供规范有效的专业化帮助,在此基础上发挥各学科背景的特色和优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奇思妙想的作文四年级400字 争论作文500字左右初一 这样想象真有趣300字作文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三年级 我与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心愿500字优秀作文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作文500字 一言一行总关情作文 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 向雷锋学习作文 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 一朵美丽的浪花作文 关于春天的作文300字 童年趣事作文350字 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关于文明礼仪的作文 friendship英语作文 关于圣诞节的英语作文 关于雷锋精神的作文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400字 人间处处有真情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100字 童话故事作文200字 21年高考作文 他一一了作文 为别人喝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