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头一炮轰开闸门教育论文

2021-04-20 06:35:03
相关推荐

头一炮轰开闸门教育论文

“头一炮”就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使学生写作热情从此源源不断,并在全班形成一个爱好写作的热潮,说来似乎耸人听闻,难以置信,但这确是我亲自做过、亲身经历的事实,决非吹嘘。

许多同行在新生入学或新学期开始时,爱命的题目是:“入学第一天”、“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寒假见闻”、“暑假一日”等等,随便出个题,让学生“写写看”。我却认为,第一篇作文至关重要。“头一炮”就必须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几十年来,我在这方面摸索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能不能“头发炮弹”就轰开这个“闸门”呢?从实践上讲,几十年来,我教过中学的快班、慢班,中师的普通班、艺体班、成人班等不同类型的若干班级,事实证明完全行得通,而且效果都颇为理想。

那么,“头一炮”究竟怎样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呢?

一、“头一炮”用哪发“炮弹”?语文的“头一课”应该怎样上?

人们通常总是跳不出“常规”:讲课本的头一课呗!讲完第一单元,单元练习便附有一个作文题嘛!殊不知,要想让学生有话说,就得生活——阅读——写作“三结合”,而教材的第一课的内容,未必是跟学生生活结合最紧的;第一单元练习的作文题,也未必是学生最有话说的。譬如:第一单元是状物散文,或游记散文,就不如直接写生活甘苦的文章那样容易激起感情的波澜。更何况教材的范文,有的是时代与学生有距离,有的是地域与学生有距离,当然,我们决不能要求教材只编贴近生活的范文,那样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应该的。但这里要说的是,“头一炮”要打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就要教师去选择一些“时文”,“时文”在这方面的效能远比书上的范文更高。这样,就要分析你面临的新学生,哪种生活最熟悉?哪样感情如同岩浆急于喷发?“第一课”就应该围绕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最急于喷发的感情去阅读和写作。

我的“第一课”就是上成一个“读写结合”课型:先命一组最切合学生生活范围的叙事抒情题目,然后围绕这组题目去选读范文,讲解写作知识。

这样做,岂不是打乱教材的顺序了吗?殊不知,语文教材的顺序只是个编排的顺序,而不是个“使用”的顺序。教材的编者早已提醒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它的顺序。这正如学兵法用兵法一样,兵法书的头一章,不一定是头一仗非用不可的,头一仗用哪一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二、“头一炮”务必选准突破口

“头一炮”要选准突破口去“轰击”,这就是我们平日常说的分析学生的“甘苦”以及最想说的话,也就是叶老所说的“钻到学生肚子里”去命题。

我曾教过1987届的体育班,这是一帮复习多年的高考落榜生,主要按照其体育成绩录取到我校来上高中中专。中师的大部分文选课文,他们在高中听过多遍,感到不新鲜;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操场上体训课,十分疲劳,所以作文根本不交,有的甚至“看穿世事”,玩世不恭,对老师采取调笑态度,一嘻二哈。我接手这个班后,他们已是二年级上学期,该学中师语文第三册了。第三册第一单元,课文有《难老泉》、《长江三峡》、《内蒙访古》、《上天都》、《威尼斯》、《蒲松龄故居访问记》六篇,单元作文是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游记散文。我想,刚开学没有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即使少数同学有过游览活动,写起来讲起来也未必最动情。所以,我决定先不讲这个单元的课文,而选取最能激起体育生豪情状志的文章打“头一炮”。体育班不写体育,岂非咄咄怪事!于是,我头一堂用整整一节课时间表情朗读理由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边读边板书段落提纲及重点词语)。栾菊杰带伤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励了全班同学,这节课他们自始至终屏息静气听完了。第二节,又读了《少年文艺》(1988.3期)上的《体育照顾生》一文,内容是说一对体育照顾生被录取到某市一中,平日被歧视冷落,唯独开运动会时从上到下拿着当人,这样,他们运动会上负伤后拼死也要夺第一,否则就无立足之地(如果以后再给体育班讲课,我必定要读中国女排事迹及《乔波,您依旧辉煌》)。朗读中间时插入寥寥数语,点拨章法,读完后,我对这个班的同学说:你们不乏聪明才智,但因多年为集体训练比赛而学习受到影响,被人“看扁”了,你们应该写出你们的甘苦,写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为集体拼搏的精神来。然后是一组围绕比赛和拼搏的作文题:《决赛中的智和勇》、《拼搏》、《奖状(锦旗)后面的汗和泪》、《知耻而后勇》、《我在××米跑道上》、《冲线的时候》、《好球》等44个题目,并允许自由命题。又给他们发下《中国体育报》、《体育世界》,人手一册阅读。第三、四节连堂作文,当天学生交换批改完毕,次日教者全部复审,写下批改记录,写出评讲教案,找出各种表扬类型(以下各种班级的作文都是这样快速处理)。结果写出了一大批好作文,让他们吐出了久积胸中的“气”。如王松同学写自己参加五千米决赛的甘苦,写得波澜迭起。马玉平同学写自己一年前赛场失利,蒙受奇耻大辱,尔后一年间卧薪尝胆,刻苦训练,终获1500米决赛冠军。读过的师生一致反映:体育班的作文选生活气息浓,且剪裁得当,有一种悲壮的美,他们的文章质量,决不在普通班之下。这是对于写。同样,对于读,我也注意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入手,如对于《文选》中的课文,我让他们每两人给一课书编提纲、考题,经我修改、补充后,让他们自己刻出蜡版,全班合成一集,从而使学生的读写积极性倍增。报名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达75%,许多同学用塑皮本写日记,不少同学有读报剪报集,由于大家主动读体育报刊,理论水平、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他们还自己出了作文选。语文课堂也认真听讲,气氛十分活跃。两周的时间下来,全班形成了一个“语文”热,讲课(甚至第三册的议论单元)、收作文(以后的各种体裁文章,甚至议论文习作)都是一顺百顺,痛快极了。

我还曾经给90、91两届民师班教写作课。他们绝大多数原是中小学的数理课教师,平均年龄近40岁,“成年论辈子”不写什么文章,来校后也明确对文选和写作课教师说:“你要作文,俺也写不出来。”我的第一课就用二节时间给他们读《壮哉,中国民师!》(文章写了几名全国民办教师劳模含辛茹苦办学的感

人事迹,1991.2.5《中国教育报》)、《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北京考生闫阳生的文章)、《灯如红豆寄相思》(《中学语文教学》,如果再教,我一定先给他们读《凤凰琴》),读完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民办教师担子最重,最辛苦,贡献最大,待遇最低,吃苦的滋味最多,现在就写写你们的甘苦和拼搏精神吧!”接着是一组命题:《我这××年》、《我没有迟到》、《黎明静悄悄》、《接到录取通知这一天》、《耕牛与青草》……共51个题目,并允许自由命题。第三节课发下并讲解了散文写作常识讲义两页,第四、五节课连堂作文。结果又是作文大丰收,涌现出一大批内容十分具体感人泪下的作文!袁克海的《难忘的1990年》,傅其法的《难忘的一夜》,尹元站的《我没有迟到》,都在千字上下,善于选取“动情事”,成为散文中的精品。两届民师班出作文选《不惑集》共四集,深受师生和青岛市教委领导的好评。1992年《中师生报》第164期还出过专版,这二届民师都由不爱作文而到形成“作文热”。

92年普通班的小同学大都来自农村,同农民父老乡亲息息相关,关心农村的改革。农村自然环境的幽美,农村生活的情趣,亲人生活的甘苦,改革的纷纭复杂,无不激起他们感情的浪花。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也有一些地区和农户未解决温饱;一方面党正领导群众努力改变农村面貌,一方面不正之风一时难以根除。应当通过写作课恰如其分地表现农村改革的本质和主流,所以开学后的第一课,我没有按教材的顺序先讲第一单元《石榴》、《牵牛花》、《海燕》、《八只小猫》、《珍珠鸟》五课,第一次作文也没有按单元练习的要求让他们写“五六百字的状物短文”,而是这样打“头一炮”:

第一堂课表情朗读并评析了《乡场上》,第二堂课是《卖驴》、《内当家》,第三、四堂课连同语文课外活动时间,朗读或复述《村长》、《燕赵悲歌》、《花市》、《万家诉讼》、《一厘米》。头一星期里,每天的普通话半小时训练时间,就让普通话推广小组长组织大家轮流上讲台朗读《北京农村小小说选》(1985年1月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刘绍棠作序),引导他们认识农村的改革变化。即使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不忘师生情谊,珍惜同学友谊,诸如竞争、比赛、考试、过生日、课外小组活动、交学费,也有许多扣人心弦的好故事。我给他们读了《两分钟生活故事》和《少年文艺》几本书中的几十篇文章,也同样第一炮就轰开了他们思想感情的闸门。第一次作文后,即形成语文热,第一周全班46人有34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占74%。该班同学三年来编印《春草集》三集,在校、市级获奖者甚多。苗伟卫同学的文章《叫行》,写农民科技种田后竞争承包果园的事,写叫行场面,环环相扣,一浪高过一浪,气氛热烈,被《作文通讯》1993年10期刊登。孙明明同学的《第一次打工》,刊登在1994年7、8期合刊的江苏版《师范教育》(国家教委师范司委托主办)上。

十几年来,在普通中学慢班、快班都试用过此法,效果同样理想。

总之,“炮弹”来源应有四个方面:1.课文;2.报刊时文;3.教师下水文;4.学生习作。范文的作用则应有四个方面:1.激情;2.激趣;3.开拓思路;4.摹仿。一般人只用它来实现第4点,我则通过恰当选择,实现了第1、2点。第一课要选准学生最关心、最切身的生活范围,让他们写出其中最动情的事,而且要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而不是课本上的“旧”教材)去“点燃”“这一炮”——激发他们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掀起他们心中感情的波澜,引发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类似事件的`联想,使他们信心百倍,感到范文中所写的事“我也有”、“我也能”、“我也要写出来”。第一课选准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而且形象极为鲜明,结构巧妙集中,语言优美生动,便于充分发挥教师表情朗读的特长,使学生感到语文课原来有如此广阔的天地,有如此美妙的文章,听来那么“过瘾”,从而有利于优化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读写结合课好!体育班、民师班这些有一定阅历、不容易动感情的大龄青年、中年人也说:“老师,你非常理解我们,体谅我们。”从而对老师的工作也十分理解和支持。普通班小同学上完第一课后,也热爱老师而与老师亲密无间。

三、“大丰收”之后紧跟的是“大表扬”

上好第一课之后,必然是一个大丰收。好文章常常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这就为把评讲课上成大表扬课创造了有力条件。把那些反映了真实生活、感情充沛、结构巧妙、语言精美的作文马上加上批语,在班内墙报上张贴(墙壁不容许玷污,后面水泥黑板报又不便于张贴,我就让学生每人出1元钱,买一块1米宽、6米长的大白布,每次作文都把三分之二以上的作文加批语,用大头针别在白布上,鼓励学生,并切蹉交流),并出作文选(讲明统一规格要求后,由学生自刻、自印。我每年出一集作文选,加上评语、小序,有目录、插图。九年共出九集,不为表扬、记功。我认为语文必须这样教,不能为“图什么”去做事情);还有一些从各个角度看有优点(或取材好、或立意好、或某段好、或语言好、或书写认真)的,也展示、朗读或口头表扬。这样,第一次作文评讲课的表扬面就几乎囊括了全班同学的习作。从得分看,多数也比较高。从而在第一课之后,就会立即形成一个爱学语文,爱写作文的班风,出现一大群(约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写作积极分子。不但课内作文写得好,而且课外写作常年不懈。假如“慢慢来”,这种局面是需要半年乃至一年才会形成的。

设若第一次作文教者不是刻意全力以赴,那么,第一次“好作文”的比数肯定只是每班三、五人,七、八人,判分数和评讲课要想“实事求是”,许多同学的自我评价不会迅速升高,要想形成一个积极有趣的学风是很不容易的。

四、反差何以如此巨大

为什么“头一炮轰开”与“慢慢打开”效果反差会有如此之大呢?

这里头确有一个写作心理学的问题。

我曾对历届不同类型的班级作过调查,并与学生的作文做出对照、核实、每逢接手一个新班,在采取我的一套系列教法之前,学生爱作文的人数为20%左右;“给老师作文”(应付作业)的人数为55%(因为作文是个苦差,费时费力);害怕作文的约25%。这三部分人在中师普通班,第一部分高于平均数,可达30%;第三部分低于平均数,可在15%上下。而民师班、体育班的第一部分低于平均数,仅10%;第三部分人则高于平均数,达35%。

但是,事在人为,这个比例数是可以改变的。我认为,“会写”与“爱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会写”了才能“爱写”,而越“爱写”就越“会写”。“头一炮”选准学生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就能迅即使他们“想写”、“爱写”。“头一炮”就运用大量典型例文作“炮弹”,又能迅即帮助他“会写”。众所周知,在同等生活条件下,是否“会写”,又与阅读量有极大关系,凡是多读的同学,绝大部分都“会写”。而由于当前我国较普遍的“作业成堆”,时间控制过死,学生穷于应付,根本没有阅读时间与阅读条件(学生根本无暇看报纸、电视新闻与课外书刊,师范

学校书报条件虽好,但时间同样控制得很死),这样,包括我们的一些语文“尖子”,实际上也基本不是真正“会写”。这种“国情”决定了我给学生提供大量典型例文时,不仅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同学热诚欢迎,就是“第一部分”同学也极为欢迎,如久旱之望云霓,形成了一个全班同学屏息静气聆听时文之势。

即使将来“愉快教学”遍及全国,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减轻下来,“有领导地阅读”也还是必须的,因为书海无边,学生课程门类较多,时间有限,所以只能由教师先费神挑选一下。按照当代世界先进教学论的观点,选题、选文即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

这实在是关键的“一炮”。本来,我们的命题一般是不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学生应该有东西写;要求不高,也应该会写。但现在偏偏是“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写”,有了又“不会写”。实际上“生活”是有,就是写不进作文中去,这中间就是因为少了阅读这个“中介”,从而不会选材、组材,因此,提供范文就成了关键一着。而有了这样一批“重磅炮弹”、“子母弹”、“集束弹”、“排炮弹”(喀秋莎),不仅感情上轰开了“闸门”,而且大量的范例使学生联想起无数平凡小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没有东西写”的问题,在这一个命题范围内就一下子解决了。可是,学生往往在打开“闸门”之后,又任“水”(素材)奔流,不加节制,尤其是民师班,容易写成流水帐,而提供的大量的范文则可以给学生一个共同的启示:要选择、组织材料,尤其要集中(不但短小的散文如此,短篇小说乃至中长篇小说、剧本同样要集中),这样,一批范文既解决了取材问题,又解决了怎么写(会写)的问题。

在这种读写结合课上,原来“爱写”的同学增长了“会写”的本领;原来“应付写”的同学,既产生了“爱写”(急于倾吐心曲)的心态,也增加了“会写”的本领,他们在这一命题范围内的文章就升入了一类文章的行列;即使原先“为难”的同学,由于消除了不“会写”(取材、组材)的障碍,也就“爱写”起来,也常常写出较好的(甚至一类)文章。而且在大表扬课上,这些同学的文章或全篇、或片段、或佳句、或书写认真而受到表扬。于是,全班的学生水平“普提一级”,他们的潜能都普遍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写出了具体、动情、集中的好文章,分数普遍较高,普遍有了自信心,也普遍迅即建立起对老师的敬仰与信任。学生的心理往往是:你老师认为我的文章好,我就认为你这个老师好,也愿意为你这个老师完成作文,并且爱好你教的语文。于是,写作积极分子队伍一下子形成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还多(由历届报名参加语文读写小组的人数推断,还由课外主动写作的人数测知);原先的第三部分同学多数也升入了一、二类,只有极个别同学语言不通或思维混乱(普通中学有之,中师的体育班、民师班有之,中师的普通班则绝对没有),教师个别帮也好帮;个别人“起哄”、“发牢骚”的“情绪传染”也可杜绝。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都处在主动地位。

反之,设若第一课是“慢慢来”,许多原先二、三部分的同学处在不爱写、不会写的状态,写出来的文章平平,教师即使想划高分也没法划,只能实事求是判个中、下等分数。许多学生第一篇作文往往是尽了最大努力,也亟盼老师给自己个好的评价,老师只马马虎虎命个题目叫他们“写吧”,他们事先未得到任何教诲帮助,只是“各自为战”,一旦他们的“第一炮”分数不合乎心意,就再也不想认真作文了,甚至根本不交作文了。于是就会出现一种教师催逼作文,学生应付作文的局面。有的一直三年不爱作文。若是班里多数学生是这种心理状态,那么老师本身语文水平再高,再苦口婆心“教育”也没有用。可见,这个“头一炮”是至关重要的。

五、“炮弹”运用之妙种种

1.历来作文指导有两种途径:

一是范文示导,一是理论指导。有人说:还是两者结合好。其实,两者结合还有个谁先谁后,谁是基础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范文先行,然后再归纳几条写作常识。这首先是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决定的:在感性认识(范文示导)的基础上去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取材、立意、集中),十分易懂,讲来省力,而且有具体楷模可以模仿。其次是由中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写作前的条件准备决定的:这个年龄阶段(十五、六——十八、九岁)还是处在形象记忆往理性记忆过渡时期;而且他们原先并没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前已分析)和写作基础,不像大学文科生那样读过若干、写过若干,教师只需讲授理论就行了(实际上他们讲理论课时少了例证也不行)。许多中师生、中学生在你的命题范围内实际还只是一个初学者,有的文体见所未见,所以有些同仁不拿出具体的范文作示导,理论尽管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还是写不出。

2.关于课文与“时文”关系的问题:

课文绝大部分极为典范,这是学生学习“怎样写”的楷模,应该切实讲好学好。但它们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不少是古代、近代、现代的;即使是当代的,最近的也要离编写课本的时间有一、二年。因此,要让学生迅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实际,最有效的还是“时文”。“时文”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一点是课文所大大不及的。而对多数学生(包括好、差生)来说,作文的障碍之中,“写什么”远比“怎样写”要难解决得多,常常是有了丰富的材料可写,“怎样写”就比较容易解决。因为我们的大纲要求中学生写作首先是“言之有物”,然后才是“言之有序”、“详略得当”,即使所谓“立意深刻”、“结构巧妙”的好文章,要求程度也不同于艺术家的戏剧小说创作。所以每个单元的写作,既要在讲课文时有意点拨如何仿写,做到读写结合,又必须补充同体裁的若干时文。如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一册写事的单元,五篇文章之中就有两篇是写参加鲁迅先生葬礼的。不但年代较远,而且学生写记事文章岂能多写葬礼?即使课本编者再编入一些“时文”,也没有报刊上的“时文”新。所谓“时文”有哪些呢?它有近期报刊上的,更有近年的获奖作品,有的是名家名篇,有的则是后起之秀的佳作,甚至“第三流作家的第一流作品”。所以,千万不能以为“时文”就不典范。除了文中上述举例之外,再如1991年短篇小说选中的《一厘米》、《村长》、《万家诉讼》,和《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对引导学生写好社会生活,《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对引导学生写好学生生活,都是足以解决“怎样写”的楷模,有的日后也必将由“时文”荣升为“课文”。所以,我选“时文”,主要从上述书刊中选取。

课文与“时文”必得相互为用才好,而目前首先应解决教师不找时文的偏颇。语文课若不补充时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语文教师若不补充“时文”,只爱讲“古文”,那么,你的教学成绩就很难提高。语文教师这个劳动特点也是由文科的特点决定的,来不得半点侥幸省力。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中学语文除规定必讲课文外,还留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允许教师自选时文讲授,我们如果现在一味死守课文,实在是一种倒退。

3.关于范文篇数的问题:第一课是一个单元(我常常是记事或散文单元)。除了堂上读的一两篇之外,还要加点评语,张贴一些范文,再利用每天二、三十分钟的普通话(或读报)时间,读上它三、五篇,这样,每个单元教师连续加贴的例文就有十几篇、几十篇。根据高等数学上的组合原理,一篇范文只能学出一个样子(这就是“千篇一律”!),二篇范文则可以仿出三个样子,三篇作文可以仿出七个样子……八篇范文则可以仿出324个样子。当然语文上不可能是这样用确切的数字计算,但原理是一样的。所以这样指导出来的作文,决无雷同之处。

4.时文使用的时间问题:

(1)课堂上读那么多“时文”,课本的“进度”怎么办呢?这就要靠大胆处理教材:文言文采用古文、注释、译文三行对照的

本子,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答疑,而不是从头到尾逐一串讲;说明文由教师概述讲完单元知识后,让学生自学,编提纲,在编提纲中领悟根据事物特点决定说明顺序、方法和重点的写作特点;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讲透第一类课文,二、三类课文让学生围绕单元重点编提纲。这样课堂上可以腾出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扩大读写范围(我们这里所说的“多读”决不能以挤占他科的时间为前提),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分析能力。

(2)普通话朗读时间(不少中学有半小时读报时间)也可每日范读(或学生提前轮流准备读)二、三篇。

(3)读不了的则张贴、传阅或印发人手一份。

(4)集中时间读时文,是从头一次“指导课”开始的一至二周天天这样读,这就是围绕题材和命题范围去“有领导地阅读”,直至作文动笔前一天。如果要加深重做,那就可以读三、四周。重做前的阅读除去报刊上的时文之外,还包括有学生第一次写出的若干佳作。

(5)以上是说的配合单元教学补充时文,但只是这种“近水解近渴”还远远不够。因此,应该有学期的阅读计划与书目,一年至三年的阅读规划与书目。书目中标有时间先后及必读选读符号。学生照书目自己提前读,就主动了。九年来,我给我校同学编印过三次《中师生阅读简目》(内含报刊)。

六、打好“头一炮”的纵横联系谈

第一课应极为审慎缜密,因此备课要早,早在开学前几周,乃至在新班一接手时,就立即分析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酝酿第一课作什么题目,选读什么文章。

上好第一课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以后的课上不好,也会使积极性夭折。因此,教师只能不断努力,不断积累。散文、诗歌、通讯、演讲稿……都有相当数量的积累,每种题材各有堂上重点范读的篇目,有一般展览阅读或读报时间朗读的篇目,还要随时注意新书、新报刊。报纸、书有记录,散篇则有档案登记册。头一遍的积累虽很累人,但第二遍起就轻松多了。

除去范文的积累和准备,还有单元文体知识的准备和积累。如果每次作文只是“老生常谈”地“指导”几句,那么肯定满足不了中师生(尤其是民师)的需要,他们希求的是更集中、更深入、更全面的文体知识,尤其是紧密结合例文的讲解。讲解时,我把大专教材的要点也融入讲授给他们听,既适合中师生的求知欲,也符合对中师生“有较宽知识面”的要求。每学期可有2-4次这样的讲解,通常编印讲义全面深入讲,讲解与例文结合,用例文作引导,稳扎稳打,打“歼灭战”,决不可浮皮潦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节的习俗作文 写端午节的作文 我的责任作文 北京高考作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2019高考作文 假期计划作文 0分作文 划船作文 作文300字大全 二三事作文 作文投稿 3年级作文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 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 假期生活英语作文 龙门石窟作文 关于礼物的作文 生命的意义作文 点面结合的作文 爬山 作文 作文800字 我心中的好老师作文 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运动会作文200字 教师节的作文 在乎作文 大学生作文 以期待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