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案

2019-12-11 14:27:26
相关推荐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体味《再别康桥》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 和绘画美。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1) 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 通过赏析,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美;

4.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

★ 体味作者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 作品中集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三、教学难点:

☆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 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解读作品。

四、教学设想:

☉ 多媒体教学;

☉ 课前反复熟读作品,整体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 课前尝试着模仿原作进行自我创作,结合课堂教学再读修改、创作。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整体把握,诗歌感情抒发的基调):

教师:自古以来,每当遭遇离别和守望,总不免令人黯然消魂!古人的作品中——

曾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 无奈;更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 豪迈!

曾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 苦涩;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 坦然!

曾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一份 沉重;

更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的一份 洒脱、一份 飘逸!

那么,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抒发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1.学生散读,探究。

2.鼓励学生演示朗读。

师生简要点评,围绕:是否“入境”!(“意象”与“意境”的整体把握问题)

3.学生发言,交流(略,相机鼓励与点拨!)

4.定位:于柔美与缠绵之中的一份深深的留恋、一份无尽的依惜、一份淡泊的飘逸……

5.播放《在水一方》,以作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

思考:在美妙、柔和的歌曲声中,你从中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意象?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定位:意象——迷人、舒缓 意境——悠远、朦胧美

(二)鉴赏(简介背景,体味诗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教师: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动情地说过:“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激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那么,诗人的缕缕情思,融入了哪些意象之中呢?

1.再请学生演读。

2.学生交流。(略,简要点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花 作文旅游 350作文 世界作文 春节作文作文 春节.作文 作文 感 作文美丽 美丽 作文 描写作文 作文有哪些 六年级作文作文 自己的作文 喜欢作文 《成长》作文 作文一篇 作文 家乡 《爱》作文 作文朋友 作文小学生 的故事 作文 故事的作文 的人作文 作文的结尾 英语一作文 作文的开头 中考作文作文 的作文400字 的故事的作文 你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