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思维建模‖高中作文思维模式的构建与突破

2020-05-18 11:54:02
相关推荐

高中作文思维模式的构建与突破

深圳市教育局陈继英名师工作室成员汪筱涛

注:本文发表于华南师大《语文月刊》201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报考资料中心文献索引

高中学生作文教学要不要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语文教学界争论颇多。那么,高中生作文究竟要不要有思维模式呢?

请先看学生作文的现实情形:

我们批阅学生作文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写作文如挤牙膏式,一点点磨出;有的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篇作文由无数个一小段一小段的段落拼凑出来,思维有很多间歇性断裂;有的行文详略不当、随心所欲,有感觉的地方多写、狂写,没感觉的地方一笔带过,写到哪算哪;有的思路跳跃性大、段落之间缺少联系;有的肤浅简单,总是老三段,总是那点事情。这种种作文,让人难以卒读。

而一些对作文进行过思考的学生认为,所谓作文思维,无非就是学会点题扣题的技巧罢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句同样的点题的话,可在作文的不同段落中反复出现,这种作文虽然有了思维的简单皮毛,但是,缺少了进一步深入展开思维的方法。

少数学生写作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模式,但这些写作思维模式低级、陈旧、平庸,常表现为如下一些特点:

1.多篇作文一个思路,结构形式单一老套,常常是穿鞋戴帽。

比如,有些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什么作文,都往“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思路上写。好一点的,会在文章的开头段或结尾点一下材料,来一个穿鞋戴帽,应付评卷老师,就是没有深入独特的分析。

2.情感虚假。

部分同学语言表达情感匮乏,只要写抒情作文,就乱喊口号,缺少真正的内涵,而写记叙文的抒情,就拿亲人开涮,总有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中的某一个亲人生了大病或去世。

3.重形式轻内容,思维肤浅。

这种倾向,目前似乎甚嚣尘上。《语文周报》2014年第一期,在“高考版”“广东专版”第2版的“作文茶座”上,刊登了一位名师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文章《一个中心论点,辐射三个分论点》,其内容中一些讲法颇有代表性:

①……论据或分论点不宜太多,以三个为最佳。如中心论点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可确定这样的分论点:分论点一: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分论点二: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分论点三: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②……中心论点是“走出困境”,那么“怎样走出困境”应是这篇议论文阐述的重点,围绕这个中心,可确立这样的分论点:分论点一:困境是黑暗,信念便是火把;分论点二:困境是沙漠,忍耐便是骆驼;分论点三:困境是丛林,奋斗便是砍刀;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这样写2013年各省的高考题:

上海题“更重要的事情”:做好更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刻苦勤奋;做好更重要的事情,我们要珍惜时间;做好更重要的事情,我们要迎难而上。

四川题“过一个平衡生活”:过一个平衡生活,我们要刻苦勤奋;过一个平衡生活,我们要珍惜时间;过一个平衡生活,我们要迎难而上。

这样的作文只是一种形式的整合,没有真正的深入思考,思维含量低。然而,这样的作文在我国的考场作文中还在大行其道,如此作文教学,何其堪忧?

4.材料照搬或陈旧。

有些学生只会模仿高考满分作文,看到某些好的文段就背下来,考试时,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搬硬套上去。有时学生作文,写陶渊明、屈原、李白等例子的就占总数的30 40%。

这样的作文弊端的出现,寻根究底,原因在于:缺少写作思维的深度训练。

学生的作文如此,如何改变呢?

能不能从名家写作中寻找到写作思维构建的启发呢?

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苏洵、苏辙父子俩写文章的思路。苏洵的《六国论》,借古讽今,既有六国的正反对比,又有六国与北宋的对比,借六国相继破亡的故事,讽劝北宋统治者,突出了中心论点“弊在赂秦”——对照式思维,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从眼前美景之“快”,联想到三国群雄之“快”,再追溯楚王与宋玉的“快哉风”对话,回到当前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虽遭贬官仍然“快”,从而悟出“快哉”真意:心中坦然,无往不快——推进式思维,叙议结合,雄放而雅致。

学习名家之作,可以触类旁通,关键是老师如何指导学生突破低级陈旧的作文思维模式,构建新的有创意的作文思维模式。

写作学与学生的写作实践都表明,要写好不同类型的作文,还需要学生意识中存在一个潜意识的“文章思维图式”(思维模式),它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写作思维成果,是写作主体(作者)在长期的语言活动、文章写作与阅读中积淀下来的,提高写作能力,需要积累生动、强烈的“文章思维图式”。大多数学生平时积淀的“文章思维图式”不够生动,不够丰富,而这,恰恰正是学生作文中构思模式化、陈旧化、低级化的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非常需要指导学生构建新的高端的作文思维模式。

根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的作文指导实践与研究成果,我认为,这大致可分三步走:

一、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感性。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导师,老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学会透过现象,思考本质。比如,对“中国式过马路”,有什么看法,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现在为迎接备战高考,许多学校都搞誓师大会,誓师大会的誓词颇多极端性言辞,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辨明是非。只有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其实,思考有“道”,“道”即思维方法。

二、引导学生读好书,丰富学生内心世界。

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老师可以给学生开列一些书目,范围可以囊括古今中外,比如中国的:《论语》、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古文观止》、《鲁迅选集》、《围城》、《中国哲学史纲》等。外国的:《圣经》、《西方哲学史》、《理想国》、《悲剧的分析》、《精神分析引论》、《资本论》、《飘》、《老人与海》等,这样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内心丰富,感受人类万千气象,写作时才会文思泉涌,有利于学生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构建新的丰富生动的思维图式。

三、指导学生运用高质量的写作思维方式。

这里要分两步:

第一步,教给学生明确写作的常用的有深度的思维方式。

第二步,教会学生在写作中怎么运用这些有深度的思维方式,来突破低级、陈旧、平庸的思维模式。

常用的有深度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呢?

这说起来比较多,但常用的,有推进思维、比较思维、因果思维、矛盾思维等思维方式。

什么是推进思维方式呢?

所谓“推进思维”,就是在前人或自己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独到的地分析、思辨,以求得更接近问题实质的思维方式。

在写作中,通过运用推进思维方法,从而获得更具独到性、新颖性和更接近问题实质的观点或理论。经常进行这种思维模式的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作文的立意新颖,构思独到,而且能够使人的分析思维能力更趋于深刻和完善。

什么是比较思维方式呢?

比较思维,就是将同类事物或同一级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与不同点引申出来,加以对照区别,从而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的思维形式。它既包括相同事物的对照比较,也包括对立相反事物之间的对照比较。在写作中采用这种思维方法的具体好处是,便于作者从复杂或遥远的甚至不熟悉的事物中,引出某些相同点或不同点,作为立论的根基,确立基本的观点,同时,将这些相同点或不同点反映在文章中,也便于读者清楚地理解这些文章的内容。

在写作中,运用比较思维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把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作横向比较,以突出事物的优与劣;二是将同一类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事物,从古代到现代,从现在到将来作系统的序列性的纵向比较,力求发现事物的某些本质变化。在实际运用中,进行比较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是相互对应的,而经过比较得出的结果往往就是我们写作的基础,甚至是分论点等。

什么是因果思维方式呢?

写作中所说的因果思维,是指在写作时,通过对涉及论题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溯果或由果求因,来证明文章论点的思维方式。其特点一般是通过对事物结果的各种内容、形式和现象的分析,探究决定事物结果的原因。运用因果思维常见的失误是主观武断,以至造成论证的似是而非、简单肤浅,因此,在写作中进行审题构思时,对事物发生原因的思索,不能只考虑单一的或表面的原因,而应该根据事物的结果和复杂情况,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思维。

写作时,运用因果思维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尽可能全面列出有可能产生结果的各种原因,然后,对构成这些原因的条件进行集中分析、判定,逐一考查它与结果的关系是远是进,是疏是密,是相关,是相联,是必然还是偶然等,从中选择出与结果联系最紧密或最重要的原因,再做进一步的分析筛选、研究考证。

什么是矛盾思维方式呢?

矛盾思维法,又称对立统一思维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了使文章的立论论证有深度、力度和新度,就需要在审题构思时,注意运用矛盾思维法。

在写作中,运用矛盾思维模式一般有: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把相互对立的观点结合起来思考分析,努力发现它们达到统一的条件,从而提出富有辩证思想的新问题;2.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问题,既要注意事物的共性,也要注意事物的个性。

当我们初步指导学生掌握了这四种有深度而且常用的作文思维方式后,还要指导学生把好东西变成自己的法宝。只有在写作实践中反复演练,才能逐渐由了解,到熟悉,以至熟练,以致形成丰富、生动的“作文思维图式”。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作文题的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请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写文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运用比较思维的方法分析这道作文材料可以看到,紫藤萝和牵牛花、枯树和篱笆,各有优点与缺点,但因为互相弥补,本来是缺点、没有优势的一方,因为另一方的的存在与帮助,缺点反而变成了亮点,从而,达到了互助双赢的结局。

那么,如何在作文写作中运用好新思维方式进行写作呢?

请看下面的作文:

帮人即助己

自己不挺拔,凭了枯树和篱笆,紫藤萝和牵牛花竟也昂然美丽;自身平淡无华,因了牵牛花与紫藤萝,却也成就了篱笆与枯树的风景——互助互利,迸发出迷人的魅力。

设想一下,假如藤还是藤,树还是树,它们互不干涉,自我成长,自我发展,那是何等的乏味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大体上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我们聪明能干,我们勤劳勇敢,我们闭门造车,也曾领先世界一千年。但,当欧洲文艺复兴,当新大陆被发现,当世界交流日趋活跃时,我们锁紧了国门,曰“没必要”。理论解释有道家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游戏表现有——麻将,吃上家,盯下家,千方百计防止别人和牌,绞尽脑汁自己尽早和。此游戏风行华夏,至今不衰,悲哉!

牵牛花就是牵牛花,你爬到篱笆上作甚!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种消极冷漠的处世之道在某些人眼里,竟也不能成立。所以出现了损人利己者。君不见,苏丹红造出了红心蛋,瘦肉精成了猪饲料;君不闻,有毒大米加工上市,有毒莲子上了餐桌,硫磺熏的银耳成了“雪耳”,全世界年产几斤的燕窝居然到处“贱”卖,海带做成了螺旋藻……为了利润,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损人不利己者,乃至,损人既损己者都出现了。影视圈的张钰,破罐子破摔,搞得自己臭名远扬,还溅了黄导一身粪,当然黄导确实也是一坨粪,只是以前不广为人知罢了。真可谓,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但,牵牛花毕竟爬上了篱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互助互利,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互助而美名传扬的例子数不胜数。鲍叔牙慧眼识英才,让出相位,成就管仲;管仲答谢鲍叔牙,全心全意辅佐桓公,拼打出齐桓公的“春秋第一霸”。张良忍气吞声为老人拾履,成就了自己千古良相的美名。只要社会存在,你岂能只顾自己。“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思想就是这么积极号召的,诗圣杜甫从未显达,在困苦中仍吟咏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他推己及人,由自己的苦想到天下寒士的苦,他幻想“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此情怀,几人能够?

互助助人、利人利己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牵牛花、紫藤萝、枯树、篱笆是自然物的和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自然物的和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自然物的和谐。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新中国经历“人定胜天”的曲折之后,终于开始了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草等举措,以期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协调、净化,这,则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当你走过茫茫沙漠,蓦然见到前面一湾绿洲时,该是怎样的狂喜啊。朋友的帮助就是你心中的绿洲。坦然痛饮绿洲之水吧,再种下一株树,继续上路。

这篇作文,运用比较思维方式和推进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不仅思维清晰,而且思维认识深刻。作文的第二三段讲不合作的情况,属于反面论述,而第四五段讲合作的情况,属于正面论述,一反一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比较思维方式的一种类型。而作文的第二段谈不合作、老死不相往来,第三段讲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又损己,在思维上,这两段之间,运用了推进思维方式;而且,单独看第三段本身,一样运用了推进思维方式。同样,从文章的第四段谈互助互利、推己及人,再到第五段谈互助助人的最高境界——和谐,这两段之间,在思维上,也运用了推进思维方式;单独看第五段,从自然物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层层推进,思路清晰,正是比较思维与推进思维方式的运用,使本文认识独到,思维深刻。

可见,指导学生运用高级的作文思维方式,突破学生原有的低级、陈旧的思维模式,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良方。

注:本文在写作中参阅了陈继英著《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海天出版社2007年3月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篇作文100字 趵突泉作文 游长城作文 逛街的作文 征途作文 健康饮食英语作文 滕王阁作文 a4作文纸 文化自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家人 关于理解的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 传承家风作文 妈妈的生日作文 自拟作文 我的乡村作文 挫折作文800字 写北京的作文 污作文 游北京作文 作文法 人生哲理作文 劳动实践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小金鱼的作文 茉莉花作文 亲情作文开头结尾 仪式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