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在趋势

2020-06-11 14:30:01
相关推荐

综观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可以看出,近年来高考作文有着话题作文传承的稳定性的特点。仔细探究这些命题特征,不难发现其“稳中有变”的趋势,从中更可窥见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向。

一、表达形式放开,话题限制性更严

全国卷及11个省市绝大多数作文继续实行“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联系新课标中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及“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要求,不难看出,这样的作文命题及要求有利于考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有助于考生个性、才华的展示;另一方面,为防止抄袭、宿构之作,命题者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加大了写作内容、写作角度的限制。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全国各地作文题,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逐渐限制的过程。如考生的作文选材必须限定在“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两者的关系上;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要求中虽然说明“可以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但考生仍须注意其隐性的限制:单写前者要突出“灵动”,单写后者要突出“沉稳”,两者兼写要突出“灵动和沉稳”间内在的辩证关系。

开放中有限制,既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又减少了猜题、押题的可能性,避免了抄

袭、套作的出现,这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关注社会人生,现实性更强

新课标向学生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

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全国卷和各地作文命题基本上体现了这一思想。上海卷的“忙”、北京卷的“包容”、湖南卷的“家庭教育”、湖北卷的“买镜”、广东卷的“语言与沟通”等都能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社会生活,关注各种社会现象;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辽宁卷的“自豪与平凡”以及全国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等都能切中考生的心灵和情感,考生只有通过对自身生活经历的回顾、思考,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社会人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勤于观察社会生活,积极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并不断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多一些时代性和现实感。

三、注重哲理思辩,理性感更重

由于近年话题作文的影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重形象思维、轻理性思维的倾向。好多学生只会写一些散文、故事类的文章,理性思辩能力下降。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可以说是对这种倾向的一种“纠偏”,其考查学生理性思辩能力的意图显而易见。全国各地15篇高考作文题中,有9篇延续了往年高考作文思辩关系型的命题形式,其考查理性思辩能力的趋向更加明显,这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及“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要求。全国卷的四道作文题都强调辩证思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及“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考生必须把“自己”与“别人”这两者的关系结合起来辩证思考,不能偏于某一方面;“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正面选材立意,也可从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不“快乐幸福”这方面进行构思。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话题中“动”与“静”、“稳”与“变”的关系是辩证的、可以相互转化的,考生如果把这种哲理作为文章的立意,写议论文思想就会深刻、辩证,写记叙文人物形象就会精彩、丰满。

可见,注重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为适应这一趋势,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使自己的文章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已是当务之急。

四、聚焦人文素养,人文味更浓

全国卷和各地作文命题已经有意识地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作文题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的自身,思考人类的生存,这契合新课标提出的“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的要求。如北京卷的“包容”就是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升华的对他人、对别类应有的尊重与容纳;浙江卷的“人文素养与发展”,命题材料就人们的精神状况及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人文素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如此,对古典文化的积累,也是“人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福建卷“以中外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的作文,可谓是直指学生“人文素养”中文学积淀缺欠的“软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阅读、积累为基础,是很难成就美文的。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重视阅读、积累、感悟,增强自己的人文底蕴,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凸显地方特色,地域性明显

有的命题者还将高考作文命题原则与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命题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上海以“杂”为话题,符合它作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人杂、观念杂、生活方式杂等地域特色;以“忙”为话题,也体现上海生活节奏快、竞争强等特色,考生可“化大为小”,透过这些表象挖掘对社会、人生、家庭等方面的内涵;广东省的方言如白话、客家话、闽南话很多,现实中因语言不通而产生误解的现象确实存在,因此,“语言与沟通”就很切合广东这个地区需要大力推普的实际。当然,考生要写好此文,更要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正是以其特殊的导引功能,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开放中有限制、关注社会人生、注重哲理思辩、聚焦人文素养、凸显地方特色的内在趋势,这对中学作文教学无疑起到了正确的导向性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风的作文 关于战争的作文 高中生优秀作文 猜猜我是谁作文 触动心灵的作文 报答作文 玉兰花作文 500字写事作文 铭记作文 写作文的技巧 观察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活英语作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 六年级毕业作文 作文网站 四级作文题目 作文美丽的校园 成长故事作文 校运会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民间故事作文 时评作文 我是谁作文 美育作文 心声作文 母亲节作文 暑假英语作文 礼仪作文 乌龟作文 爱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