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2020-07-02 16:42:01
相关推荐

导语写作文时若想信手拈来,必须有高质量的作文素材积累。但是素材不能只考虑越多越好,特别是在冲刺阶段,素材积累更要优质高效。所以在我们写好一篇高考作文之前,必须要多读高分范本,去挖掘它们的高分亮点,学习借鉴。今天无忧考网整理了《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我们来看一看吧!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这是我做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时脑海中一遍遍闪过的句子。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开播。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以百集纪录片的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些节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题,又是一份份绝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100个“考场”里,一次次展开,一次次收起,仁心写,义举答,子子孙孙答不够,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们都有共同的遵守,没有忘记国家社稷,没有忘记祖先,没有忘记恩情,没有丢掉根本。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家谱、祠堂、祖训,并且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我还看到真正的励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么叫师道尊严、什么叫商道贾德。我发现晋商成功的秘密并不全在经营里,徽商成功的诀窍并不全在谋略里;还发现幸福原来也在五常十义里,甚至就在一餐一饮、一草一木里。

看着这些台本,我突然觉得,人一旦没了故乡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来了。现代人生活在城里,没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换,漂泊感就来了,漂泊感带来无根感,无根感带来焦虑。不像古人,不管走多远,心系故乡。

太多的故事让人泪眼婆娑。甘肃哈南村是一个把“忠”自觉化的村落。战时,他们把“忠”用于卫国;和时,他们把“忠”移于建设。据记载,明初时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战功,朱氏后人便把“忠勇传家”作为家规祖训写进了族谱。历,朱氏一族先后有11人为国捐躯,从军报国也就成为哈南村的传统。每逢外敌入侵,“母送儿,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催人泪下的场面,就会在这个小村庄里出现。汶川地震后,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间,舒善天进京赶考,高中探花,衣锦还乡之际,发现相依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弃官侍母,直至终年。还是屏山村,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成功塑造“抗战夫人”王丽珍的人民艺术家舒秀文,当年一月挣30块大洋,会把25块寄回家里。在山西静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与人合伙做生意,对方早亡,他把属于对方的钱分文不少地还给人家后代。做月饼的吴丽霞家,如此在乎月饼切开后的匀称,不单是讲究月饼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饼的人心是否匀称。他们相信,心匀称,手下的活无不匀称,心不匀称,手下的活难以匀称。

读一出出台本,我就像是在给祖先的老屋拂尘,给祖先的德容擦灰,给祖先的衣襟掸土。我是那么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么紧张地看着每一出,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多少次,我的键盘上落下一个不肖子孙的热泪。就连晚上做梦,都在乡愁之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传统,这么优秀的祖先,这么智慧的文化,这么可爱的同胞。作为一个作家,我是多么幸运,能够以这种方式,亲近我们伟大的传统,为祖先尽上一份小小的孝心。

在这些节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故事,远比在任何一部小说中读到的精彩。很难相信,倘若没有这40个摄制组长达9个月的艰辛打捞,任凭他们淹没、流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何等的损失。

有了这100集,我们就可以回答,人类将走向何方。有了这100集,我们就可以回答,子孙将向哪里去。有了这100集,我们就有了底气。孔子不但是中国人,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国的,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我还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现代版,看到了精忠报国的现代版,他们有名有姓,有脸有面。

此刻,我更加笃定,只要我们把根留住,只要我们回到根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春来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里。

乡愁中的传统,传统中的乡愁,正是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的春风。

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西安市的城墙和平遥县的城墙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文明古迹了,每天来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然而像这样的城墙并非两地独有,当年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城墙,但多在城市改造中被拆了。即便在西安、在平遥,当年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才保住城墙的。曾有一位外国专家对某地的旧城改造这样感慨:“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

问题的焦点正在这里。这些年,许多地方为了新建大家“都会有”的高楼大厦,而拆掉了别人“永远也不会有”的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筑,甚至是古文物。在一些城市的快速膨胀中,历史遗存和文化根脉正在以同样的速度衰减着、消失着。而城市的发展,则是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和同质化,在“拆旧城,建新城”成为一种风潮、一种时尚的背景下,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屡有发生。特别是在政绩焦虑、利益冲动和追求形式的促使之下,许多地方的高楼林立,往往就是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作为代价的。

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这就是乡愁。然而,当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的古老村落、历史街巷、传统民居、自然山水等不复存在,人们的乡愁就会失去倚靠和源头,随之而来的,便是故土情怀的失落与泯灭。因为恋土情结是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本能。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而在长期的社会迁延与情感沉积中,乡愁更是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成为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附。当身处台湾的诗人余光中从心中咏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作为中华儿女,谁又能不感同身受,心潮骤起呢?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的这些内容,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心绪难平,它说出的正是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为的就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而纳入其中,以确保人们能带着传统进入现代,而绝非是怀着暌隔历史与斩断乡愁的遗憾而入住水泥森林。

乡愁,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脉延亘,就是精神归属。记得住乡愁,即有心安处。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doc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4522字]编辑推荐:Word文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心中的太阳作文 校园的早晨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 关于实践的作文 开学啦作文 秋天的田野作文 小学5年级作文 小标题式作文 暖流作文 四级作文多少分 关于游记的作文 优秀作文选 关于新闻的作文 难忘的经历作文 松树的作文 短篇英语作文 剪纸的作文 秋雨作文 雷锋的作文 图表作文 关于疫情的作文 中秋作文 写我的作文 年作文 迈开腿让我看你里蛋蛋作文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作文600字 放风筝作文300字优秀三年级 关于毛泽东的作文 说明文作文介绍一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