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转载媒介素养:信息传媒时代语文教育的新内容语文

2020-07-15 17:42:02
相关推荐

从我们收集的资料来看,欧、美、亚和大洋洲的多数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新西兰,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都对媒介素养教育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公民必备的能力和素养,纳入正规课程教育之中。二、世界语文“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概况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开始普及,英国一些捍卫高雅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人士,号召公众认清并抵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倡导“注射文化疫苗”——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从30年代到50年代,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电影电视进一步普及,大众文化勃兴,多元文化观念渐渐被人们接受。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由简单拒斥向辨别鉴赏转型。同时,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开始试行“屏幕教育”,帮助儿童了解传播的特性,评析影视节目,培养对传媒的正确态度。20世纪中后期,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并积极倡导媒介素养教育。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应教导学生建设性地使用电视媒体”。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就滥用媒体的危害发出警告。1980年该组织开发出一套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全球20个国家推行。1982年召开的“国际媒体教育研讨会”发表了十九国共同宣言,要求各国政府支持全面的、由学龄前至成人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该组织又出版了多种决议、宣言和读物,为媒介素养运动推波助澜。这一时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日臻成熟,媒介素养教育步入蓬勃发展阶段。1986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媒介素养资源及指导中心,影响波及美、法、意、日、西班牙等国。美国有的州将媒介素养列入学校教育大纲。同年日本东京市政府提出“学校必须将媒体教育加入课程中”的主张。此后,媒体素养教育从日本波及韩国、菲律宾、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世纪之交的世界媒介素养教育高潮迭起。1990年和1992年加拿大的媒介素养协会(AML)主办了两次国际会议。此后,1994年的新西兰《英语课程标准》,1996年后美国各州中小学课程标准,开始大量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2000年加拿大和美国联合举办媒介素养高峰论坛,55个国家的1500个代表与会研讨,盛况空前。2001年日本“综合教育”科目纳入媒介素养的内容。2002年,我国台湾公布《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扫除“媒体文盲”,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2005年香港推行的英语新课程及2007年推行的中文新课程中,亦纳入了相关内容。总的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很不平衡。它兴起于西欧,燎原于北美,随后大洋洲和日本积极响应。而在目前非洲(南非除外)和亚洲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仍处于萌芽状态。三、“媒介素养”、“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目前在我国,“媒介素养”还比较陌生,有人以为“媒介素养”就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其实它们之间不但概念内涵各异,在课程与教学上也不便搅在一起。(一)“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区别“媒介素养”又称“媒体素养”(MediaLiteracy),起源于1930年代,主要是针对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而提出来的。据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这里的“媒介信息”包括了我们所见、所听、所读的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音乐、广告、互联网、电子游戏、手机,非常广泛。它不同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基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面向全体公民的跨学科文化素养和公民素养教育。“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又叫“资讯素养”,最初由美国人于1974年提出。据1996年的最新定义,是指“个体需要的查询、识别、评价和有效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它是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社会的来临而提出的一种信息搜索和使用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是其主要的学习领域。从定义上看,“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文化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知识管理策略。从范围上看,“媒介素养”范围更宽泛,内容更丰富。从课程实施上看,“信息素养”已有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来担当;而媒体素养课程在国际上多与语文课程整合实施,也可在其他学科中予以渗透。(二)我国现行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功能检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以及与各门课程的整合,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而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和“媒介素养”教育有何区别?它能否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呢?下面我们从课程性质、内容和实施状况上进行分析。1.从课程性质看:“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②其反复使用的“技术”和“手段”一词显示出其课程定位的“技术本位”和“工具取向”,这与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回事。2.在课程内容上:“信息技术课程”传授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工作原理、文字和图形处理、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电脑基础知识或技能。而“媒介素养”教育着重于了解各种媒体的特征、表现手段、功能、技巧等知识,以及识读、鉴赏、批判媒介内容的能力等。3.从课程实践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把电视、电影、网络等视为一种学习工具,一种“课程资源”,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以我国部颁《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在宏观层面上提到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显然只是“信息技术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延伸、整合和应用。从微观方面看:1 2年级阅读中的“看图说话”,以及“口语交际”里的“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故事情节”,顶多算作媒介素养的低层次内涵。5 6年级有“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内容,和“媒介素养”教育相关但又内涵不同。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及的“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还有“语文课程资源”中列举的内容,可算是和“媒介素养”要求最近的内容,但其课程取向上的“工具定位”和“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有质的不同。四、国外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特征:以美国为例下面我们以美国部分州课标为例,就国外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作些分析:1.“媒介语言”与“口头、书面语言”并举,“视像能力”与“读写听说”能力并重。传统语文教育主要基于书面语言和印刷文本来设计开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对“媒介文本”不重视,更没有“视像能力”的概念。进入信息传媒时代后,视像、声音、图片等媒介语言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功能。因而,美国多数州语文课程对于“媒介文本”和“视像能力”格外重视。如佛罗里达州和明尼苏达州标准中,设有“媒介素养”专目。更多的州标准将其与其他能力并列:如阿拉斯加州的“语言艺术”的“阅读、聆听、视像标准”项目;佛罗里达州和佐治亚州标准中的“听、说、视”专条等。另外如科罗拉多州、爱达荷州和路易斯安纳州的语言艺术标准中都把“读、写、听、说、视”五种能力并称,体现了他们对媒介素养的重视。国外科学、完善的语文学科能力体系以及先进、开放的课程整合意识,对于我们仍停留在书面语言的狭隘学科层面的语文争论,在玄学和繁琐哲学的境地徘徊挣扎而不能自拔的语文教学,对于远离现代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语文课程,都是一个重要启示。2.重视具体“视像能力和策略”的培养。为培育学生的“视像语言能力”,美国语文课程中引进了许多传播学、影视学、语用学、美学的知识。比如加利福尼亚的语言艺术标准提出“识别、分析和批评说服技术(比如:承诺、胆量、献媚、一般性的花言巧语);鉴别在口语表达和媒体发布中的逻辑错误(5年级)”,“理解、鉴赏媒体用来告知、说服、娱乐和文化交流中的策略。比如:广告,陈词滥调,视觉表现手段的应用,特技语言等(11/12年级)”。爱达荷州课标“观看并讨论当代电影如《逃亡者》里的闪回和倒叙”等。马萨诸塞州5年级标准媒介标准26款:“识别在电视(动画、特写镜头、广角镜头、连续镜头、音效、音乐、绘画)中运用的技术方法,并且运用关于这些技术方法的知识去区分事实和误导性的信息。”可见,美国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标准,不是停留在一般原则的倡导上面,而是有明晰的内容、具体的要求和极强的操作性。3.重视“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一种无形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塑造者。再加上它和商业社会消费文化的联姻,便催生了一种庸俗盲从的大众消费文化潮流,这进一步导致了公民文化素质的下降和人们思考力、鉴别力和抑制力的萎缩。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语言艺术标准和南卡罗来纳州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技术社会里,思想越来越被媒体控制。学生需要理解媒体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有效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将利用一切形式的媒体为学生在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作准备。”这也就成为国外纷纷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动因。从另一个角度看,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供现代社会公民需要的“媒体识读写能力”,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鉴赏力和判断力,从而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主判断能力的、智慧的、负责任的公民。这是国外语文课程适时地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又一原因。因此,“鉴赏和批判”也就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阿拉斯加州课标提出要“批判性地观看”,阿拉巴马州课标提出要“选择性地和批判性地阅读和浏览印刷和非印刷媒体读物。运用批判性阅读和视读技能分析印刷和非印刷媒体(宣传内容)”。堪萨斯州“听/视/说”标准15指出:“区别事实和观点,识别宣传、偏见、老套。”爱荷华州课标指出:“视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和爱思考的理解者。”这些和美国社会培养民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的目标相吻合,也是这个现代传媒时代和商品社会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观我国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盲区”和“空白”。4.注重多种语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整合。美国首个大规模的媒介素养实证研究证明: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学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可以提高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当11年级学生接受长达一年的媒介素养课程(作为母语课程的一部分)后,学生对印刷品、音频和视频文件的阅读、观赏与听力的理解,信息分析和解释以及书面表达能力有很大提高。从而建议:媒介素养内容由课堂英语教师设计并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中,可能是一个比现有课程更好的做法。爱荷华州英语语言艺术标准指出:“教学将包括说、听、读、写、视以及视觉表达和非语言交流。”特拉华州语言艺术标准指出:“学生能运用读写技能和知识阅读印刷和视觉媒体,并把自己融入社会和文化中。”缅因州语言艺术课程中指出:“学生将使用读、听和视的策略去体验、理解和欣赏文学和文化,增进对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并构建一个多维的(如哲学、伦理学、美学)的欣赏力和人类经验。”可见基于媒介教育的学科内及跨学科能力的有效整合是国外语文教育的着力点之一。5.把视觉作品制作和视像发布视为语文教育的内容。亚利桑纳州语言艺术标准4“视像和发布能力”专条指出:学生运用各种视觉媒体和资源来收集、评价和综合信息并能够和他人交流。运用多样的媒体,比如录像、电影、报纸、杂志和计算机图像,计划、形成和制作一个视觉作品。路易斯安纳州标准指出:“(交流)过程最好通过读、写、说、听、视和视觉发布能力完成。”肯塔基州学习项目Ⅲ指出:要运用各种多媒体工具(如音频、视频、计算机、发布程序)去增进“发布能力”。马萨诸塞州5年级媒介标准27规定:“就一个话题,创作一个媒体作品,能够有效利用绘画,图像和/或声响,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学习条款28规定:“学生将设计和创作一个连贯的媒体产品,要有清晰的观点、充足的细节,并适当考虑观众和主旨。”堪萨斯“听/视/说”标准15指出:“为各种不同的受众、目的、场合和语境,使用和制作媒体作品,进行有效的交流”等。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国外把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和发布看作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要从狭隘学科本位来看,一定是语文教育的不务正业,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可我们目前的语文学科“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精耕细作”、“深挖洞”的结果又如何呢?这不能不引人思索。五、结语及建议随着当今电子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由电视、网络、报纸、书籍、广播、广告、手机等传媒工具构成的“巨媒体”信息时代。这些媒体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现代传媒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和冲击更显而易见。从青少年对电视和电脑的沉迷、网络毒瘾、厌学情绪、盲从消费、低俗化、思维力的萎缩等现象上可见一斑。从信息传播方式上看,远古文明属于一种口耳相传的“听觉文明”;造纸术、印刷术、书籍的出现创造了延续至今的“读写文明”;而如今我们正步入一个由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新信息媒介构成的“视像文明”阶段,人类千万年来直接面对的客观世界,被一种间接的、虚拟的声像符号世界代替。这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的改变,也亟待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作出调整。目前我国课程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与信息传媒对生活和教育的巨大影响不相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也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背离。课程内容的改变,小而言之,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素质,大而言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课程专家,应积极重视并研究论证这个问题,以敏锐的眼光,吸收国外的教育经验和成果,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刻不容缓!

注释:①参照浙江师大王国均教授《媒介素养:连接语文课程与社会进步的桥梁》一文的分类,并作了补充修改。②见2000年11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主要参考文献:①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原载于《当代传播》2000年第2、3期。②任桂平、倪文锦:《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2期。③QCA: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England·English〔EB/01〕,http://www.nc.uk.net,2007 11 18④English KLAStructure〔EB/01〕,http://csf.vcaa.vic.edu.au/en/ksen.htm,2008 1 7⑤Developing Educational Standards〔EB/01〕,,2008 3 12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旅游的作文300字 优秀作文650字 桃花作文500字 信仰的力量作文 青春的模样作文 小学三年级300字作文 共度好时光作文 触景生情作文 小鬼当家作文 优美作文300字 父爱作文400字 梦想的力量作文 神仙居作文 作文我的烦恼600字 做糖葫芦作文 关于粽子的作文 描写节日的作文 生活哲理作文 关于尝试的作文 考试失利的作文 作文三要素 我的烦恼600字作文 传统美德的作文 美丽的心灵作文 作文段落摘抄大全 介绍家乡美食的作文 最喜欢的节日作文 包饺子400字作文 我喜欢春节作文 西红柿炒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