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文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 你怎么下笔?

2020-07-17 09:57:02
相关推荐

原标题:作文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

高考作文

(离人是@123*)

最近有同学给作文君留言说需要诗词大会的一些作文素材,所以我就给大家整理啦,希望对同学们能够有所帮助。

素材呈现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十六岁高中女生武亦姝一战成名。各方赞美纷至沓来,甚至有人对能背两千首诗词、写得一手好字的她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夸张的言辞背后,是由衷的欣赏之情。除了武亦姝,观众也被很多热爱诗歌的选手感动着: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

据央视数据显示,该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春节期间,全家人每晚必会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当节目中出现曾经学过、背过的古诗时,全家人还会开口对上两句。”王女士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拥趸,节目播出后,包括自己的父母都习惯性翻开书本,对古典诗词进行品读回味。“而这也是我让孩子唯一收看的综艺节目。”王女士说,《中国诗词大会》督促了孩子自觉学习古诗词。

因这一节目收获了不少“00后”小粉丝,家长们开始呼吁学校加强和重视古诗词教学。“感觉选手们都满腹经纶,但对知识都不是说教,而是娓娓道来的分享。这正是用言行,体现诗句中前人的谦卑和涵养!”一位家长表示。在学校的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内容涉及不够多,甚至课外补习学校,单独对古诗词进行培训、提升的课程几乎没有,大多是放在语文科目中,作为补充内容。

《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后,有人非常乐观,认为诗歌和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有人较为悲观,认为这个诗词大会只拼背诵,根本就是反诗词的(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等弱点)。还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高考语文一共才5分古文默写,背古诗词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背完大纲要求篇目已经很累了,哪有精力学习课外古诗词!”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

深度思辨

①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透露出的是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美的滋养的认同、享受和期待,也说明很多人愿意亲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

有人说,传统的诗词歌赋正在引发今天国人的文化共鸣。需要看到,从对诗词节目的追捧,到大众“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着不小的差距。“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种诗兴与气势不是看几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就能达成的。如何以诗词热为契机形成良好氛围,启迪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值得思考。

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既需要丰富艺术人文学习经历,引导人们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期待在诗词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导下,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深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

适用话题

文化基因、启迪与引导、文化复兴之路、契机与转折

②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温了古人笔下天人合一的自然——景与人不断心灵沟通,冬去春来,风花雪月,无不触景生情。

为了生存,人类会本能地利用资源,砍倒树木、捕尽鱼类、污染水源、排放废气。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对自然的破坏力达到了空前程度。我们制造出大型工具,能够移山填海,使“愚公移山”变得易如反掌。我们从自然中开发出新能源,构建起庞大的现代工业,现代化生活让人类更加舒适便利。我们用钢筋水泥,建造出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其中,并逐渐远离自然,亲近自然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享受。

今天,我们进入高科技时代,带上智能化的设备,可以沉浸到远比现实更美的虚拟现实,然而,幻梦之后,却陷入河流污染,空气污浊的焦虑之中。即使用高科技武装了我们的生活,正像《寂静的春天》作者所说的那样,“一个没有鸟啾虫鸣的世界,一个仅仅为了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世界,最终将会成为人类也无法生存的世界”。

《中国诗词大会》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生发出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适用话题

环境保护意识、诗与自然、文明的代价、传统与现代

③热爱诗词,不应止于背诵

《中国诗词大会》暴露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着,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适用话题

创作与复制、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

④我们写不出好的古诗了,但至少还能消费

有人认为古典诗词是高雅的、精英的,不适合大众化,该节目的火爆,恰恰说明中国诗词文化已经堕落不堪,选手们只会背诵,不懂平仄,更写不出来好诗。

我认为,不要把普通人对诗歌的热情,与真正的诗人在技巧与语言上的探索混为一谈,相反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消费行为——在手机上听配乐的诗,在朋友圈敲下几行类似于诗歌的分行的语无伦次的感想,确实不高雅,但是也并没玷污诗歌的光荣。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古代,在《诗经》或者更早的时代,诗歌与劳动人民贴得很近,即使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宋词,很多也是边喝酒边吟唱,远没有今天人们所想的那样高冷。如果诗歌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不好呢?

《中国诗词大会》受到追捧,背后就是中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在任何时代,被历史挑选后的精致的汉语,都会唤醒中国人共同体的意识。中国人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古诗了,但是至少还可以消费古诗。

适用话题

诗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化消费

⑤不必苛求诗词大会

所有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争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诗词好”,希望中国诗词真的能够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所以难免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有所苛求,从而使讨论变得沉重。

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获得最精粹、最方便的精神享受,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不要苛求诗词大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社会道德屡屡滑坡并引发争议的当下,需要更宽松的讲文化、讲艺术的节目,进而营造一种社会氛围。

适用话题

接近诗词的途径、精神享受、利弊功过

⑥“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曲高和者众

“诗词综艺热”的出现,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也表明了公众依然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创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何乐而不为?

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牙牙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适用话题

曲高未必和寡、新思路产生新现象、意识决定结果

⑦国人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力量、文化和现实

小尾

这下知道如何下笔了吧

编辑丨作文君

来源丨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ChatGPT写作文 快开学了作文600字 安徽2010高考作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大全 三年级作文我真了不起 写小猫的作文450字 关于学习的作文600字 写书信的作文400字 岁月留痕作文800字 山西今年高考作文 申论是写作文吗 北京今年高考作文 游记作文500字五年级 七峰山一日游作文 我喜欢的小狗作文300字 什么是最美的行囊作文 考试之后作文300字 童年傻事作文300字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500字 活在当下作文600字 有关春节的作文300字 今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 浙江省语文作文题目 树这并不是胜利作文 青春的味道作文800字 记忆犹新的一件事作文 我的老师英语作文50字 美丽的风景作文450字 关于美食的作文800字 以争论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