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9年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及作文立意PDF

2020-09-04 15:00:01
相关推荐

泉州市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一文,经适 当删改,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项来源于原文第二、四段,是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转述。第二段原文,“国家的海洋需求源出于其海洋认知,主要关注海洋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价值”,第四段原文, “可是在现实情境中,国家所处的客观环境(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往往深刻 影响着国家对海洋需求的判断以及对海洋能力的使用”,选项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和转 述,符合原文意思,故A 项正确。 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是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转述。根据原文,对海洋战略价值的认知越充分,国家的海洋需求就越理性,古代中国“闭海”与海洋需求理性化的缺失存在一 定的逻辑关联,而选项把海洋认知与海洋需求的逻辑关系说反了,而且把海洋需求缺失理 性与古代中国“闭海”之间的关系绝对化,故B 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根据原文,“国家的海洋需求决定着海洋经略的地位”“国家的海洋需求源出于其海洋认知”,选项把海洋经略、国家海洋需求、海洋认知三者的关 系转述为“海洋经略源于国家对海洋的战略需求,而国家的海洋需求是基于对海洋的认知 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是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转述。原文说“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互动转化,国家通过海洋经略的谋划探寻合理需求,并通过能力限度内的行动予以实现。 海洋经略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国内现实产生的介入性变量”,根据上文又可知,“两者”指 的是国家海洋能力和国家海洋需求,这些信息经过概括和转述后就是选项的内容,故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史逻辑,第二段到第四段分别从三方面逐层论证,故A项正确。 项是对原文第三段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分析。第三段的前半部分从事理上论证海洋经略受到海洋需求和海洋能力的影响,后半部分援引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在分裂时期和统 一王朝前期的不同事实进行论证,故B 项正确。 项是对原文第四段论证角度的分析。第四段先论证海洋强国的塑造,再论证海洋强国的退转,对两者的论证都是基于客观环境三要素与海洋经略的关系这一角度的。故C 项是对原文论证语言的分析。文章中的“通常来说”这类的插入语起到限制作用,使论证更具严密性和辩证性,故D 项正确。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项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原文指出海洋需求的完全满足主要有两种调试路径,“降低需求以匹配能力或提升能力以匹配需求”,由此可以推断出选择不同 的调试路径与国家的海洋能力是有关系的。故A 项正确,是本题的答案。 项是对原文第四段和第三段局部论证内容的分析和推断。原文第四段“历史趋势具有不可抗的变动性,地缘结构具有可抗的稳定性,秩序进程具有可抗的变动性”“由于客观 环境的三要素之间通常呈现出结构性矛盾,因此海洋经略作为介入性变量就要在平衡需求 与能力的同时,兼顾有限协调客观环境产生的矛盾”,第三段“在理想模式下,国家的海 洋能力越强,国家的海洋经略规模就越大、周期也越频繁”,根据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客 观环境三要素的可抗、稳定有所不同,海洋经略的规模、周期与海洋能力的强度有关,但 不能由此就推断出“客观环境三要素的可抗、稳定”与“海洋经略和海洋能力的强弱”存 在“正相关态势”,因此B 项的推断不成立。 项是根据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做出的推断,原文提到“只有当积极塑造和回应同时发生,涉海大国才能促成需求与能力的良性匹配,实现向‘海洋强国’转型”,可见,涉 海大国转型为海洋强国,客观环境的积极塑造和国家的积极回应必须同时发生,而非只要 具备其中之一就可以,故C 项的分析与推断不成立。 项是根据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做出的推断,原文指出,由于客观环境的三要素之间通常呈现出结构性矛盾,因此海洋经略就要有限协调客观环境产生的矛盾。而国家战略资 源的有限性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基础的消耗,客观环境的结构性矛盾重新加剧,海洋能 力与需求的匹配回归失衡状态,海洋强国也逐步退转到涉海国家,这说明了海洋强国衰落 的根本原因是客观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因此D 项的推断不成立。 讲评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体式特征,快速厘清论述的逻辑思路。 2.有意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文本适当讲解相关的逻辑知识。 3.指导学生精准细致地分析语句,准确捕捉其传递的信息,以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关注细节,在综合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进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男,贵州修文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中篇小说《百鸟朝凤》2009 年发表于《当代》,后由导演吴天明改编为同 名电影,并在第二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评委会特别奖。2018 内公映,受到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百鸟朝凤》共21章,以小说主人公“我”(游 天鸣)回忆往事的形式加以串连,因此各章之间既联系紧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选 取一章作为阅读文本。第8 章主要写“我”接受师傅焦三爷传声,成为下一任唢呐班主的 故事,在整篇小说中,这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情节,是理解小说几位主要人物 (焦三爷、游天鸣、蓝玉)的重点章节,而且描写细腻,语言精彩,艺术特色鲜明,适合 用来作为阅读测试材料。第8 章原文有2200 多字,为适应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理解和把握, 阅读材料在保持原文特点的前提下,在文字上做了一定的删改。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内容、表现手法,赏析作品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项考查对小说语言和描写手法的分析鉴赏。本文首段写人们传播着焦三爷传声的消息,“槐花串似的”“怒放了”等生动的比喻,用语富有乡土特色,精彩而又简洁地写出 了人们的兴奋与期待,与下文“土庄人等这个盛况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形成照应,表现了 “传声”仪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选项据此认为这些描写“巧妙突出了”仪式的吸引力, 品评合理。因此A 项是正确的。 项考查对小说精彩语句的分析鉴赏。小说写纳徒仪式上,“我和我的一班师兄弟坐在院子正中间,两边是我们的亲人,我父母还有两个妹妹都来了”,双方家人都出席仪式, 这固然有他们对传声仪式好奇期待的原因,但结合前面对唢呐班主的评价“是一种荣耀” “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可以认定双方家人对自己亲人接掌唢呐 班充满着期待。基于这一认定,对“比我的父母还来得早些”这一句的赏析是成立的,“看 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也可以得证。因此,B 项的分析鉴赏正确。 项考查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分析鉴赏。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8章,在这一章中,小 说固然没有正面描写“我”和蓝玉的唢呐演奏技巧,但透过“我”的心理和师傅一番颇有 深意的话语,读者是不难看出“我”和蓝玉的不同。毫无疑问,“我”和蓝玉是一帮师兄 弟中的佼佼者,唢呐的技艺肯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如果纯从演奏技巧的角度看,可能蓝 玉要比“我”高出一点,这从师傅“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一句 中可以得到暗示,也可以从“我”“也只有蓝玉最适合了,他人精灵,天分高”的心理中 得到印证。因此选项说“我”在“天分”上不如蓝玉是合理的。但关于“专注”,则不但 于文无据,而且偏离了小说主旨的解读轨道。试想,师傅选择的接班人是能“把唢呐吹到 骨头缝里”,是“拼了老命都会把这活保住往下传”的人,这样的人显然热爱唢呐,视唢 呐如生命,他对唢呐的学习怎么可能不专注呢?我们甚至可以合理推断,正是由于“我” 比蓝玉更热爱唢呐,更专注于唢呐,所以才获得了师傅的传声。由此可见,选项说“我” 在“专注”上不如蓝玉是不正确的。至于选项后半部分对小说主题的分析,认为“我”成 为接班人表现了作者对“德”“艺”问题的思考,显然也符合上述对“我”与蓝玉的比较 分析,是正确的。综合上述分析,C 项的分析鉴赏不完全正确,是本题的答案项。 项是对小说主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小说节选部分采用场景描写的方法,选取师傅的院子作为主要场地,围绕师傅的传声,把好奇的观众、艰难作出选择的师傅、心事重 重的“我”、以为稳操胜券的蓝玉等人物纳入描写范围,使这些人物在同一个场景中关联、 比较、互动,使他们的形象特征得到充分展示。同时,这样的写法,也能在集中刻画人物 的同时,恰当进行民俗风情的描写,使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特色。因此,D 项的分析鉴赏 是正确的。 热爱唢呐,以传承唢呐技艺为已任。他认为吹唢呐是“匠活”,要世代相传;感到自己快吹不动了就及时“传声”。 质朴明理,选新班主重视品行。他选择新班主不唯技艺,而是选能“拼了老命都会 把这活保住往下传的”。 为人谨严,坚守民间技艺的传统。对唢呐曲子《百鸟朝凤》,他严格控制使用和传 播范围,只传给新班主。 答对一点给2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每点都应当包含“人品”和“艺品”的内容,其中“人品”指为人品质,“艺品” 指对唢呐技艺的情感态度。考生如不是从“人品和艺品”的角度组织答案,而是回答为形 象特征或性格特征的,酌情给分。 考生如只是摘抄原文有关语句,缺少必要的概括和阐释,总分只给1 考生答案没有分点或者分点标准不清,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小说中写到,接受传声“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焦三爷作为上一任班主,自然也曾经是师傅传声的对象,应当也具有唢呐艺人的人品和艺品。试题以 此设问,要求考生结合节选部分的描写,分析焦三爷的人品和艺品。人品指的是为人的品 质,主要指“德”这一方面;艺品指对技艺的情感态度,主要指“艺”的一方面,在焦三 爷身上,“人品”与“艺品”的内容并不能截然分开,很多时候就是在表现他“艺品”的 过程中体现出他的“人品”的。本文中,焦三爷所体现出的“人品和艺品”,主要集中在 三个方面: 一是他对唢呐技艺的认识和传承唢呐技艺的责任担当意识,这种把唢呐技艺理解为“匠 活”,认为自己吹不动就要传声的意识与胸怀,既是人品,也是艺品,两者是共融共通的。 二是在新班主的选择上,焦三爷体现出了坦荡的胸怀、准确的眼光和对唢呐技艺的独 到理解。他认为选择传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要看他有没有热爱唢呐,能不 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能不能“拼了老命都会把这活保住往下传”,这样的认识和 这样的选择标准,说明焦三爷是极为朴实无私的,他的传声既重“艺”,更重“德”,不 掺杂任何功利目的。另外,本文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我”和蓝玉的个性品质区别,但从字 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我”相对于蓝玉,要显得朴实一点,比如“我”认可蓝玉的技 艺水平,“我”同情其他师兄弟等;而蓝玉,则表现得轻浮一点,比如在传声仪式上,他 洋洋自得。焦三爷当然是看出了两个徒弟在个性上的细微区别,才最终选择传声给“我”。 这种识人的眼光,明察的态度,同样也是焦三爷人品和艺品的综合体现。 三是在焦三爷隆重举办仪式传声这件事上,体现了焦三爷作为一个传统艺人的正统、 坚守和谨严。小说中写到,《百鸟朝凤》这支曲子,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而且也只传 给班主。选文没有交代为什么《百鸟朝凤》很少吹奏,而且只传班主,但考生从焦三爷“它 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等话 语中可以看出,控制《百鸟朝凤》使用范围和只传班主就是唢呐班的传统,考生应当要由 这一细节看出,焦三爷对唢呐班代代相传的规矩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的,他身上有明显的坚 守传统、严守规矩的个性。 真实性。以“我”的视角来写,可以使小说围绕“我”的观察集中描写仪式的主要环节,使 行文紧凑。 “我”的身份是徒弟,也是“传声”的竞争者,以“我”的视角来写,更能聚焦师 傅和蓝玉在仪式上的表现,突出师傅和蓝玉的形象特征。 以“我”的视角来写,可以用第一人称自然而细腻地描写“我”的复杂心理,丰富 “我”的形象。 答对一点给2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我’的视角”规定了答题的角度和方向是叙述视角,考生如果不是从这一角度 组织答案,而是回答成“第一人称”的好处,最多只给2 “这样处理的好处”专指叙述视角运用所带来的表达效果,考生如不是针对叙述视角的运用来回答“好处”,而是回答成写“我”这一人物的作用,不给分。 考生答案若笼统回答叙述视角和好处,或者叙述视角的运用说明与“好处”分析不 对应,或者“好处”分析有缺失,应酌情扣分。 对叙述视角的运用及“好处”有不同的理解,且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的,可根据 理由充分、阐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给满6 分为止。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对作品的叙事特征的分析鉴赏 能力,考查他们是否能够抓住小说叙事的主要特点,分析鉴赏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能力层 唢呐班的传声仪式是一个村民期待已久的隆重而又神秘的典礼,也是一次较大的民俗活动,要写好并不容易,但本文对传声仪式的描写应当说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既有作者驾 驭语言功力的原因,更有采用“我”作为叙述视角的原因。在小说中,“我”是仪式的亲 历者,参与了仪式的主要过程,感受到了仪式的特有氛围,用“我”的视角写仪式,显然 能把仪式写真写细,使读者如临其境。其次,在传声仪式上,“我”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 是师傅众多徒弟中的一员,也是传声的有力竞争者,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我”对仪式的观 察是与一般的参与者有所不同的,“我”显然更在意师傅和蓝玉的表现,更关注传声的结 果,如此,以“我”的视角写仪式,就能集中笔墨叙事描写,使行文更为简洁紧凑;能聚 焦特定人物,突出师傅和蓝玉的形象特征。第三,“我”的视角,也决定了小说的第一人 称写法,这样就能让作者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自然而巧妙融入“我”的心理描写,既有 利表现“我”的形象特征,也能使读者通过“我”的心理,与“我”产生共鸣。 讲评建议 1.要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学会分析小说的场景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要适当补充叙述的知识,如叙述者、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知识。 3.要指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从中获得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进而分析鉴 赏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 理和人文精神。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归根结底是作者通过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来表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形象、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就是抓住了文学作品备考的要害。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本试题的文本注重真实性、实用性和时代性,要求考生能够了解不同来源文本的文体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考生在阅读时应该认识到文本背后的逻辑 架构,对其行文内容进行分析,评析文本反映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 本试题的四则材料内容均围绕“中国技术标准”这个话题,选用四个文本,图文结合。 材料一摘编自齐慧《智能高铁正加速驶来》、胡俊《北斗导航+物联网“体检”中国高铁变 变变!》等;材料二摘编自新华日报《中国物联网“标准”引领世界》、张冀英《物联网 导论》;材料三摘编自亮报《特高压直流输电领跑世界的“中国标准”》;材料四摘编自 安德鲁波尔克《中国正在悄悄制定全球标准》。经过删改,摘编后的文本1185 字。选文 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不断在各个行业领域制定技术标准,并在多个领域成为标准的制定者、 引领者。选文主题鲜明,叙议结合,在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引 导考生感受实用类文本传递的正能量。四则材料总体上难度不大,贴近现实生活,适合高 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 内容要点、概括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项是对材料一相关信息的理解分析。选项中“京张高铁是我国首条智能化高速铁路,其建设应用了物联网、北斗定位等先进技术”是对材料一“作为我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速铁 路,京张高铁首次应用350 公里时速自动驾驶、北斗导航系统保驾护航、物联网新技术随 时体验、高速网络全覆盖等智能技术”的转述;选项中的“为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创新发 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对材料一“中国智能高铁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 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 融合,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 的先河,可以使高速铁路运营更加安全高效、更加绿色环保、更加便捷舒适”的理解分析, 符合原文意思,故A 项是正确的。 项是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材料二中,物联网体系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和传感器网关等构成,它是物联网获取识别物体、 采集信息的来源,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组成, 主要负责交换和传递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的核心功能一是完成数据的分析处理,二 是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相结合,实现物联网智能化应用,为用户提供具体服务。选项 是对上述信息的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故B 项正确。 项是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信息的整合和转述。选项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确立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标准,全面掌握了特高压关键技术,并在国内外推广应 用”,是对材料三“我国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压直流输电规划设计、试验研究、设备研制、 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并在国内国际上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中国创造’ 和‘中国引领’”的转述。由材料一“按照规划,2019 年至2020 年,我国智能高铁技术标 准体系、应用格局初步形成”可知中国智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所以选项中“中 国继智能高铁后又确立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标准”里“继智能高铁后”的理解不正确。 项是对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的理解分析。材料一、三分别指出中国高铁及特高压在各自领域通过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开发出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 键技术引领世界,推动着各自技术标准的输出。而材料四指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 中国正在悄悄通过海外项目对外输出中国技术以及中国技术标准,从人工智能到高铁到水 力发电等各个领域,绕过了西方同行制定的标准。选项是对上述信息的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故D 项是正确的。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项是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及分析评价。由材料一“中国智能高铁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知 中国智能高铁已与物联网等技术进行融合与发展。由材料二“物联网标准不统一会导致跨 界融合创新受限、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可知“统一物联网顶层架构标准将有助于跨 界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分析评价是正确的。由材料二物联网体系架构应用层中为智能电网 和智能交通提供服务可知“推动物联网和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的分 析评价是正确的。故A 项的分析评价正确。 项是对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及分析评价。由材料一“中国智能高铁采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 平全面提升,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和材料二物联网体系架构应用层中的智能交通 可以推断人工智能已经在交通领域实现应用,加之材料四“中国正在为其高铁建设输出关 键技术标准”可知“中国的高铁作为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典范之作已成为行业国内外标杆” 的评价是合理的。但是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工智能是否已经在我国电 力行业实现应用,是否是应用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典范之作,文本并没有明确依据。故B 项的分析评价部分失当,是本题的答案。 项是对四则材料的理解整合及分析评价。由材料二可知物联网标准统一有助于中国高铁及特高压的跨界融合创新以及产业的发展。由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中国高铁及特高压 在各自领域通过技术的创新融合实现了技术的引领,可见选项中“能促进‘中国标准’走 向世界”的推断是合理的。由材料四“随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其海 外投资,范围广泛的技术应用将愈发‘听命’于中国”,由此可以得出选项中“通过‘一 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中国的海外投资,能促进‘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推断是合 项是对选文整体内容的分析评价。由材料一、材料二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材料三可知中国高铁、物联网及特高压通过技术的创新、融合与完善,推动了各自的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各自领域的技术创新引领,由此可以判断“从‘制造’到‘创造’的高铁、物联网和 特高压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的评价是合理的。由前三则材料中高铁、物联网、特高压 在各自领域的标准制定乃至输出和材料四“标准在创新和使其实现市场化及工业化之间架 起桥梁”“中国正在为其高铁建设输出关键技术标准”,可以得知“中国技术标准成为了 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的分析评价是正确的。故D 项的分析评价正确。 (技术层面)改变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完善技术体系,促进技术应用。 (国家层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发展国家经济,提高国际影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技术层面有三个小点,每一小点1分,其答案关键点分别是“改变技术受制于人的 困境”“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完善技术体系”“促进技术应用”,考生答案如不能切中以 上关键点,不给分。 国家层面有三个小点,每一小点1 分,其答案关键点分别是“提升国家安全能力”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发展国家经济”“提高国际影响力”,考生答案如不能切中以上关 键点,不给分。 考生答案没有分点或者分点标准不清,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 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本题要求考生必须从“技术层面”和“国家层面”两方面进行答题,需要分析梳理、整合原文多则材料内容。 技术层面,由材料二“将改变互联网时代‘受制于人’的困境”和材料四高通从中国 收取巨额专利费的事例,可以概括出“改变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由前三则材料可知, “中国技术标准”的建设是技术提升的基础,有助于技术间的集成融合、技术的全面提升 与掌握,能促进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这一意思可概括为“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完善技 术体系”。由前三则材料可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技术标准的建设让中国高铁走向 智能高铁,让物联网实现了与其他行业领域的合作与应用,让特高压技术在国内国际上得 以推广应用,由此可以分析概括出“促进技术应用”。 国家层面,由材料二“对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材料三“特高压直流输 电技术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四中中国通信关键技术受制于美国高通的事 例,可以概括为“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由材料一中国高铁的建设、智能高铁的应用,材 料二“物联网标准不统一会导致跨界融合创新受限、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以及物联 网架构体系应用层中各行业领域融合应用,材料三“推动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可以概 括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发展国家经济”。由材料一、四中国高铁技术体系标准的建设 与核心技术的输出,材料二世界物联网标准由中国牵头主导制造,材料三“中国的特高压 同时在为世界提供着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材料四“范围广泛的技术应用将愈发‘听命’ 于中国。为此,中国正通过定义并输出从人工智能到水力发电在内的所有技术标准改变全 球竞争版图”,由此可以分析概括出“提高国际影响力”。 讲评建议 要引导学生掌握复合文本(混合文本,多重文本)的基本特点,明确复合文本(混合文本,多重文本)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综合、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材料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的能力。 要注意指导学生读懂各种图表,学会有效提取并整合图表中的各种信息。4.解答主观题时,要引导学生审清题干,树立整体意识,紧扣文本分点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文本选自《宋史??董遵诲传》,原文篇幅略长,有947 从整体上看,选文属于典范的人物传记,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进行考查。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本题在A、C 两项各设一处错误。A 项“遵诲率兵”后不当断,应与“深入其境”合为 一读;C 项“太祖嘉其功就”中的“就”当属下;D 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 项没有错误, 是本题的答案。 “深入其境”作为“遵诲率兵”的目的,不能断开,断开则语意不完整;“太祖嘉其 功就”中的“就”如果属上,“功就”意为“功业达到”,显然无法作“嘉”的宾语,故 “就”当属下。全句的意思是:几个月后,又来侵扰边境,董遵诲率兵深入他们的境内, 打跑他们,俘虏和杀死很多,缴获羊马几万,夷人部落得以平定。太祖嘉奖他的功劳,就 地授为罗州刺史,使职如同过去。 11.(3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本题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 项关于“便殿”的解释,说“是帝王休息宴游的别殿”是正确的,但根据原文皇上对他的包容可推知皇上之所以在“便殿”接见主要是为了表示亲近笼络之意;而且“时董 遵诲获罪免职”原文没有依据,“伏地请死”是因为他以前轻侮过太祖,不是因为获罪。 项考查的是朝廷制度。该制度从晋朝开始,古代帝王为了表示愿意听取臣下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一面鼓,允许臣下击鼓来向帝王陈诉。从文中击鼓者为“军卒”,击鼓目 的为“诉其不法十余事”,可以推知此项解说是正确的。 项考查的是古代历史知识。北宋仁宗时党项羌族赵元昊建立政权,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领土包括今天宁夏、陕西、甘肃西北等地区。从文中“西夏近边”“复来扰边” 等文字可推知此项是正确的。 项考查地理方面的知识。“封”“略”可单用,都有“边界”的意思。《左传??庄公二十一年》中有“王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这样的句子;“(晋)又欲肆其西封” 一句出自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较熟悉,结合原文“秋毫不敢犯” 及“封略”作为“谨”的宾语,可推知“边界”的解释是正确的。 1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 要点。能力层级为C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基本能贯穿 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C、D 三项的概括 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 项的概括分析是“董遵诲好顾脸面,为人率性。他和太祖讨论战事,由于所论理由大多被驳倒,便不顾礼仪,拂衣而起,以致太祖震怒之下将其父宗本驱逐出去”,文中说“太 祖乃辞宗本去”,说的是太祖辞别宗本离开,因此B 项中的“将其父宗本驱逐出去”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是本题的答案。 13.(10 分)我正在赦免罪过奖赏功劳,难道会念前恶吗?你不要再担忧,我将录用10 分)经历太祖、太宗朝,委任和礼遇始终没有废弃,允许他自行处理军事。评分说明 第(1)小题 大意3 “赦过赏功”文中意思是“赦免罪过奖赏功劳”,“旧恶”意思为“前恶”,“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译为“我正在赦免罪过奖赏功劳,不会念前恶”“我正在赦免 过错奖赏功绩,不会考虑原来的罪恶”等,大意对,给1 分;“岂……耶”译为“难道…… 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第(2)小题 大意3 分,“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的大意各1 “委遇始终不替”译为“委任和礼遇始终没有更替”“委任和礼遇始终没有替换”等,大意对,给1 分;“替”译为“废弃”“弃置”,给1 “许以便宜制军事”译为“允许他自行处理军事”“允许他见机行事处理军事”等,大意对,给1 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及句式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岂……耶”“勿复”两处。“岂……耶”是固定短语,关键要 译出反问的语气。“勿复”是“不要再”的意思,古籍中不乏此类例句,如“诸君勿复言” (《三国志??诸葛亮传》)。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历”“替”两处。“历”文中是 “经历”的意思,不能译为“跨越”“越过”。“替”文中是“废弃”的意思,不能译为 “代替”。 参考译文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亲董宗本,擅长骑马射箭,隶属契丹帅赵延寿部下,曾经以 事情劝说而赵延寿不采纳。赵延寿被抓获以后,全家南逃。汉祖得到他,提升为随州刺史, 安排董遵诲为随州牙校。周显德初年,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是董遵诲的舅舅,上表推 荐董遵诲随行。军队驻宿高平,与晋军遭遇。将要接战,晋兵还没有形成队形,高怀德命 令董遵诲先出奇兵突击他们,晋军溃败,大军跟进,打败了他们。二年,讨伐秦州、凤州。 与敌人在唐仓交战,董遵诲首先冲锋陷阵,抓获蜀招讨使王鸾来进献,攻克秦州、凤州二 州。太祖没有显达的时候,曾到汉东客游,依靠董宗本,而董遵诲凭借父亲的势力,太祖 常回避他。他日谈论战事,董遵诲的理由大多被驳倒,拂衣而起。太祖就辞别董宗本离去。 太祖即位后,一天,在便殿召见董遵诲,董遵诲伏地称死罪,太祖命令左右把他扶起。董 遵诲再次下拜呼万岁。不久董遵诲部下有一士兵击登闻鼓,控告他违法的十多件事,太祖 不加追究。董遵诲更加惶恐待罪,太祖召来告诉他说:“我正在赦免罪过奖赏功劳,难道 11 会念前恶吗?你不要再担忧,我将录用你。”董遵诲两次跪拜感动流泪。乾德六年,因为 西夏靠近边境,授为通远军使。董遵诲到任后,召集各族的酋长,晓谕朝廷的威德,杀羊 斟酒,宴饮犒劳很周到,大家都心悦诚服。几个月后,又来侵扰边境,董遵诲率兵深入他 们的境内,打跑他们,俘虏和杀死很多,缴获羊马几万,夷人部落得以平定。太祖嘉奖他 的功劳,就地授为罗州刺史,使职如同过去。太宗即位,董遵诲兼领灵州路巡检。董遵诲 没有读过书,但豁达而没有城府,多有谋略,能拉硬弓射箭中的,武艺都超绝于人。在通 远军总共十四年,安抚一方,夏人心悦臣服。曾经有人抢劫灵武进奉使的鞍马、兵器,董 遵诲部署部下要讨伐他们,夏人害怕,全部归还所抢走的东西,跪拜请罪,董遵诲慰抚他 们,叫他们离去。从此各自严守疆界,秋毫不敢侵犯。经历太祖、太宗朝,委任和礼遇始 终没有废弃,允许他自行处理军事。太平兴国六年,去世,年五十六岁。皇帝痛悼许久, 派宦官护葬,赠给助丧财物增加一等。 讲评建议 讲评断句题时,要向学生强调读懂文本,关照所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意,不要过分强调如虚词、句子对称等所谓的断句技巧。 讲评加点词语内容解说题时,既要了解词语的词典义,更要重视词语与文本内容的联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 讲评翻译题时,要强调对句意的准确理解,翻译时要关照上下文,注意语意要连贯,表达要通顺,有省略的需补充完整,有倒装的要还原语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本题选用高适的诗《送蹇秀才赴临洮》作为鉴赏材料。高适(约704年~约765 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 “高岑”,有《高常侍集》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 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 年),当时作者刚刚辞去县尉职务,闲居长安。在长安的一段 时间里,作者与岑参等人交游,看似闲放自得,但内心仍然充满边塞建功的渴望。这种渴 望在《送蹇秀才赴临洮》一诗中有所体现。蹇秀才,虽不知何许人,但蹇秀才要去的临洮 在当时是边塞重镇,作者送别蹇秀才,勉励他效力军中,边塞建功,其间自然也寄寓着自 己对边塞功业的向往之意。 14.(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及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诗歌标题中的“送”和“临洮”是两个值得关注的信息点,考生可由此合理推想诗歌 的主要内容和可能的主题。首联呼应标题中的“蹇秀才”,写蹇秀才不得志、年岁渐老的 处境,含蓄点出蹇秀才赴边的缘由,句中“如何”二字,以疑问的语气,写出蹇秀才及作 者的无奈之情,寄寓作者对蹇秀才功业无成、志向未达的遗憾之意。第二联写蹇秀才赴边 所将经过的地方,这一联写得十分巧妙,在“阳谷”“陇山”之前分别冠以“犹思”“莫 厌”,不但写出了赴边之行山高路远,更写出了友人不以山高路远为难的豪情。这一联中 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的是“莫厌”之意,结合前一句的“犹思”,“莫厌”应当解读为友人 12 不嫌山高,而不能理解为作者劝导友人“不要厌恶”山高。C 项将此句解读为作者批评友 人,不但错解“莫厌”之意,而且与全诗要表达的赞许友人的情感态度相矛盾,应当是答 案项。第三联用典故,赞美了友人的文武之才,并暗含友人所在军队必将捷报频传之意。 尾联表达对友人边塞建功的期许,并暗含作者对建功边塞的向往之意。 15.(6 (同)两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宽解之意。(异)高诗用“雄笔”“宝刀”,肯定友人的文武之才,相信友人凭自己的努力会在 边塞建功立业。王诗站在“同是宦游人”的角度,将心比心,劝导友人放宽胸怀,不因一 时失意、别离而伤感。 答对“同”给2 分;答对“异”给4 分,答对一点给2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答案应紧扣“对友人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说明两诗作者对友人情感的异同。考 生答案如果泛泛而谈全诗情感,而不是回答对友人的情感态度的,得分不能超过2 答案应按“有同有异”的要求,具体回答两诗作者对友人情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考生答案如果未能体现“同”“异”的区分,或者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本题考查课内外关联阅读,用来比较的课内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初中教材,是高考考纲规定的默写篇目,考生理应熟悉并有较深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拿 课内诗歌来进行关联阅读不但没有增加难度,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考生正确解读高适 的诗歌。 要回答两首诗歌相关诗句所表达情感的异同,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找到两首 诗歌内容的共同点,然后辨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侧重点。根据题目“对友人的情感”这 一提示与限制,可以先从内容着眼,找出直接表达对友人态度的诗句,即高诗的“料君终 自致,勋业在临洮”与王诗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显然,这两联诗句都包含着 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而再结合王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可推导出两诗 都表现了对友人的宽解之意。 本题的难点在于两诗对友人情感的不同,考生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入手。王勃友人杜少府要去的地方是蜀州,是远离京城的偏僻之地,友人因此而有远 别和失意的伤感,王诗针对友人的这一伤感之情,侧重要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同情和开导。 而高适的《送蹇秀才赴临洮》中,友人所到之地是边塞重镇,是从军之地,而且蹇秀才是 抱着弃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而去的,因此高诗更多的是从友人才华和志向的角度, 对友人的行动给予支持和鼓励。 讲评建议 关注诗歌的解读。强调整体观念。要通过分析诗歌中各联各句的情感逻辑关系,读通诗歌的内容层次、 起承转合等,综合分析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品评诗歌的表达技巧。 强调文本意识。要在整体把握内容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揣摩语言,体会语句的丰富含 意,进而鉴赏诗歌形象,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0-10 06:03让上帝去爱[海南省网友]IP:3406090558
    @苏行止泉州教育资源真是丰富连毕业班质量检查都如详细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地区加强教育质量管理。
    顶4踩0
  2. 2020-07-06 06:19苏行止[安徽省网友]IP:737654184
    这份PDF对于备战高考学们无疑是份宝贵资料。希望能够对语文成绩有帮助。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假文盲作文500字左右 关于感恩的作文350字 教师资格证作文 遇见中考作文 独立作文 红色精神的作文 奶奶家的菜园作文 我懂得了作文 小狗啃骨头作文 你是我最难忘的人作文 写动物的作文300字小狗 漫画作文300 幸福作文350字 关系类作文 学会宽容作文800字高中 如皋盆景作文 以乐观为话题的作文 泪水作文800字 校园拾趣作文 有关愿望的作文 不一样的暑假作文 边防战士作文600字 我的老师400字作文五年级 防震减灾作文400字 怎么写我的妈妈作文 小孩打屁股作文 我真快乐作文450字 买书作文400字 初中生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什么的作文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