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蔡元培论美育的作用和意义

2020-10-13 22:35:01
相关推荐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化知识界的革命先驱。然而就学术研究言,蔡元培先生最大的兴趣则在美学和美育领域。他曾经明确地说过:“我所最喜欢研究的,却是美术。”〔1〕他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还深情地说:“我若能回到二十岁,……然而专治我所最爱的美学及世界美术史。”〔2〕他之所以如此钟情于美学和美术,是与他对美学和美术于人生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密切联系的。蔡元培先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美育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其认识是深刻的,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人文教育,恢复在市场经济之下片面的功利主义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和精神家园的萎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蔡元培在把教育分为两个层次:隶属于政治者和超轶乎政治者。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是隶属于政治者。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分别在实现“强兵”和“富国”。然而,兵强可能带来私斗和侵略;国富可能带来“知欺愚”、“强欺弱”、导致贫富悬殊,因此还需要公民道德教育。实现了最大多数人之最大幸福,这就是最好的政治。最好的政治带来的只是现世的幸福,即最大多数人的丰衣足食,无灾无害。然而,人都是要死的。现世的幸福,随人之死而消失。那么,难道人活着仅仅是为追求那随人死而消失的现世的幸福吗?则人生的价值何在呢?既然人生的价值在追求现世的幸福,那么,古今中外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舍己为群的人呢?如果人人都追求现世的幸福,则必然见小利,急近功,又怎能保证人们不会失节堕行身败名裂呢?又哪来冒险之精神、远大之计划呢?所以,人生还有比现世之幸福更有价值的追求,这样人们才会以死而超越个人利害观念和现世的幸福。那么,超越现世幸福和生死利害观念的追求是什么呢?蔡元培认为世界有两方面: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现象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实体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就是人类心理和精神的最后依靠、归依。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仅生存于物质世界而具有物质需求,人还有心理,有情感,有精神世界,渴望心灵有依靠。蔡元培还认识到: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是一世界的两个方面,非截然为互相冲突的两个世界。实体(精神)即在现象世界中,而非必灭乙而后生甲。在现象世界中,由于强弱贫富的差别,由于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营求,因而不能达于实体世界,不能实现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得到精神的终极关怀。所以,在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使兵强国富之后,又在道德教育使人们“泯营求”和“忘人我”之后,就应该实施世界观教育了。蔡元培所讲的世界观教育决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观教育,而是指实体世界教育,即终极关怀的教育,生命教育。但这是不能靠空口说教而实现的,因此要通过美育才能实现。美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以达到精神世界的途径、津梁,这是由美育的特点决定的。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些都是随人的生死祸福利害等而改变的。而美感则否,美感的特点是无功利性、超脱性、普遍性。人们面对美的对象,决无占有它的念头,心理的美感是纯洁无杂念的,众人面对美的对象,都是如此,因此就能忘记人我的差别,而与美浑然一体,进入实体世界。可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美育对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功名利禄、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利害生死的境界,使人体验生命的真谛,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二、从美育含义的角度论美育的意义蔡元培于1930年为《教育大辞书》中“美育”词条所写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人认为就是美学教育,而美学教育是一种知识、理论教育,它如何能“陶养感情”呢?由此认为蔡元培在美育的定义中“在根本上留下了纰漏”〔3〕。这显然是误解了。所谓“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只是指进行美育的理论依据是美学理论,并不是在讲美育的内容。任何活动的顺利进行,都要依据相应的理论。就像教育活动的进行要依据心理学理论,依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一样,而教育并不就是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可见,美育是依据美学理论进行的,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的一种教育,以此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1931年,蔡元培又从心理的角度讲过美育的含义。他认为人类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但是,“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4〕可见,美育的目的在陶养人的感情,培养人的高尚兴趣、道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人追求高尚行为以动力。此外,蔡元培还明确讲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5〕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陶养人的感情是美育的直接目的;而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兴趣、道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给人追求高尚行为以动力,则是美育的根本目的。蔡元培认为,美育能够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偏见,保持一种永久和平的心境。否则,那没有受过美育的人,就会单凭个性的冲动,并在环境的刺激下,出现三种流弊:第一,看得很明白,责备他人很周密,但是自己去实行时,经小小的利害绊住,就会牺牲主义。第二,借了很好的主义作护身符,放纵卑劣的欲望。第三,想用简单的方法,短少的时间,达他的极端的主张;经了几次挫折,就觉得没有希望,发起厌世观,甚且自杀。因此,蔡元培大力提倡普及美育,除了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外,还要重视社会美育、生活美育、环境美育。否则,大街上尘土飞扬,车马横冲直撞,嚣杂的剧院中演的是简单的音乐、卑鄙的戏曲,商铺门上贴的是无聊的春联,地摊上出售的是恶俗的花纸,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怎么能引起高尚的感情呢?〔6〕可见,美育的作用在于消沮人的卑劣的欲望,消除人我的自私界限,超越个人利己的狭隘观念,而进入善和美的境界。所以蔡元培认为,大凡懂了美学的理论,并得了美术的陶养的人,可以养成一种高尚活泼的人生观。他认为,艺术是感情的具体表现。人的生活中,感情的生活居多,情有不舒,则意自不快。但美术,无论是创作它还是赏玩它,都是可以表达真正的感情的。例如,伯牙抚琴,可以通志;季札观乐,可以知风。这是美术使创作者的感情表现。美术还可以使欣赏者的感情得以表现。例如:音乐之哀者使人哀,怒者使人怒,激扬者使人起激扬之心,沉郁者使人发沉郁之感。音乐如此,图画、雕刻、戏剧皆然。自然的美亦然:壮阔者使人感壮阔,幽雅者使人感幽雅。因此,蔡元培认为,“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之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安全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三、从心理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蔡元培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有三种:一是知识,二是意志,三是情感。知识属于科学,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情感属于美育。科学在乎探究,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鉴赏,所以别美丑。〔8〕他认为,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者,是知识;而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意志之表现为行为。行为之中,以一己之卫生而免死、趋利而避害者为最普通;此种行为,仅仅普通的知识,就可以指导了。进一步的,以众人的生及众人的利为目的,而一己的生与利即托于其中。此种行为,一方面由于知识上的计较,知道众人皆死而一己不能独生,众人皆害而一己不能独利;又一方面,则亦受感情的推动,不忍独生以坐视众人的死,不忍专利以坐视众人的害。更进一步,于必要时,愿舍一己的生以救众人的死,愿舍一己的利以去众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别,一己生死利害的关系,统统忘掉了。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人人都有感情,却不一定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因为感情推动力薄弱。而美育正是培养感情推动力的。这就从心理的角度论述了美育对人的高尚行为的作用。蔡元培还认为,艺术能使人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的思想。为什么呢?他同样从理智与感情的心理关系方面进行了说明:知航空之理论者,或不敢冒险而飞行;何哉?感情兴奋之时,非理智所能调节;感情沉滞之时,非理智所能活泼也。孰调节之?孰活泼之?曰艺术。因为艺术是超于利害生死之上,而自成兴趣的。〔9〕就人的本性来说,蔡元培认为,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一个民族,无论其文化的程度何若,从未有喜丑而厌美的。即便是野蛮民族,亦有将红布挂在襟间以为装饰的。仅此一点,亦已足证明其有爱美之心了。蔡元培认为,如果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何以见得呢?蔡元培说:“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怡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着,都一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这样我们还不怡性悦情么?心旷则神怡,心广则体胖,我们还不能养身么?人我之别、利害之念既已泯灭,我们还不能进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么?”〔10〕蔡元培还认为,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同情心。而人有了同情心,就能互相爱护,互相扶助。美育为什么能培养人的同情心呢?蔡元培认为,因为美感具有“感情移入”的作用。例如,图山水于壁上,可以卧游;观悲剧而感动,不觉流涕;这就是感情移入的状况。〔11〕四、从美和美感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美育是如何对人的心灵陶养和高尚行为发生作用的呢?这还得从美和美感的本质与性质说起。蔡元培认为,从美的诸范畴来说,有崇闳(即壮美)、都丽(优美)、悲剧、滑稽等,崇闳包括至大、至刚两种类型。至大者,如夜中仰数恒星,知一星为一世界,而不能得其止境,顿觉吾身之小,虽微尘不足以喻,而不知何者为所有。至刚者,如疾风震霆,覆舟倾屋,洪水横流,火山喷薄,虽拔山盖世之气力,亦无所施,而不知何者为好胜。既自以为无大之可言,无刚之可恃,则且忽然超出乎对待之境,而与至大至刚并合为一体,其愉快遂无限量。此时,又岂尚有利害得丧之见能参入其间耶?而悲剧之美,能破除人们贪恋幸福之思想。例如《红楼梦》中,必待宝黛成婚,则此书可以不作。《红楼梦》之所以动人,正以宝黛之结果一死一亡,与我们之所谓幸福全然相反也。又如滑稽之美,皆与实际不相容,故令人失笑耳。“要之美学之中,其大别为都丽之美,崇闳之美,而附丽于崇闳之悲剧,附丽于都丽之滑稽,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亦足亦矣。”〔12〕蔡元培认为,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艺术)美有优美和壮美两种。优美能使人和蔼,安静,对于一切能持静,遇事不乱,应付裕如。壮美使人有如受压迫,如瞻望高山,观览广洋狂涛,使人感到压迫,因而有反抗、勇往直前、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奋发的情感。例如法国人在优美之中养育,故不怕一切,虽强兵临于巴黎近郊,而仍能从容不迫,应付敌人。德国人则壮美,他们做事,一往直前,气盖一世。〔13〕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蔡元培认为,因为它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性,二是超脱性。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足。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而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所咏叹的,以花为多。专供玩赏的花,且有因人择的作用,而不能结果的。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因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和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可知美的作用,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些品质就是由于感情的陶养,而源于美育。〔14〕蔡元培认为,美育还能使人们养成宁静而强毅的精神。美感有两种,一为优雅之美,一为崇高之美,从容恬淡,超利害之计较,泯人我之界限,例如游名胜者,初不作伐木制器之想;赏音乐者,恒以与众同乐为快;这样的超越而普遍的心境涵养惯了,还有什么卑劣的诱惑,可以扰乱他么?崇高之美,又可分为伟大与坚强之二类;存想恒星世界,比较地质年代,不能不惊小己的微渺;描写火山爆发,记叙洪水横流,不能不叹人力之脆薄;但一经美感的诱导,不知不觉,神游于对象之中,于是乎对象之伟大,就是我的伟大;对象的坚强,就是我的坚强;在这种心境上锻炼惯了,还有什么世间的威武,可以胁迫他么?〔15〕五、从美术与科学的关系论美育的意义蔡元培认为,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所谓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疲于奔命,是谓美学观念唯一之价值。〔16〕所以,蔡元培又认为,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的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高的是渐渐的成了厌世的神经病。为什么呢?蔡元培认为,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譬如人是多么灵变的东西啊!但是在单纯的科学家的眼光:解剖起来,不过几根骨头,几堆筋肉。化分起来,不过几种原质。要是科学进步,一定可以制造生人,与现在制造机械一样。凡事都是因果律作用的结果,照因果律讲起来,一人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世界的成毁,都是机械作用,是没有人的自由意志可以改变的。抱了这种机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不但对于自己竟无生趣,对于社会毫无爱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的精神。要防这种流弊,蔡元培认为,就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就是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17〕科学知识是一把双韧剑,唯科学主义将给个人、社会和人类带来灾难。蔡元培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主张用美育来消除片面发展科学所带来的危害。他认为,现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盲目地崇尚物质,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为了吃面包。以致增进了贪欲的劣性,从竞争而变成抢夺,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完全是物质的罪恶。现在外面谈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议论很多,但是一大半只知裁兵与禁止制造军火;其实只仍不过是表面上的文章,根本办法仍在于人类的本身。要知科学与宗教是根本绝对相反的两件东西。科学崇尚的是物质,宗教注重的是感情。科学愈昌明,宗教愈没落;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人类与人类便一天天隔膜起来,而且互相残杀。本是人类制造了机器,现在人类却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受了机器的指挥,不惜仇杀同类。所以,蔡元培提倡美育,是要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人类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那么,虽然不能说战争可以完全消灭,至少可以毁除不少起衅的秧苗了。〔18〕此外,蔡元培还从美育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美育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当前,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高科技化在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物质欲望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又无情地使人们的心灵方寸之地和人的良知良心,已告沉沦。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失去心灵的归乡和故园,精神空虚、感情冷漠、良心麻木、心无寄托,无“家”可归,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在从地球上消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和经济的增长,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但没有带来人性的发展,相反,它们使人越来越沦落为社会动物,人性在异化,生命在萎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学习和体会、继承蔡元培的美育人生思想,是多么的紧迫和急需啊! 参考文献:〔1〕〔17〕蔡元培.美术与科学的关系〔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蔡元培.假如我的年纪回到二十岁〔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339 440.〔4〕〔7〕〔14〕蔡元培.美育与人生〔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5〕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6〕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8〕〔16〕蔡元培.美学观念〔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9〕蔡元培. 大学院公报 发刊词〔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0〕蔡元培. 美学原理 序〔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1〕〔15〕蔡元培.在香港圣约翰礼堂美术展览会演说词〔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3〕蔡元培.在杭州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词〔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蔡元培.与 时代画报 记者谈话〔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生的作文 独处作文 磨砺作文 烤鸭作文 星火作文 作文梦想400字 值日作文 禁毒的作文 批改英语作文 身边人的作文 千字作文 旅行记作文 奋斗作文结尾 秋天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模板作文 我喜欢的动物的作文 友谊的英语作文 学会作文800字 作文赶集 描写心情的作文 最好的自己作文 写水的作文 机器人英语作文 漫画老师的作文 传承文化的作文 家的幸福作文 人的作文300字 家乡作文200字 作文猜猜他是谁 努力奋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