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名校模拟作文50:朝最厚的地方钻

2020-10-14 07:30:01
相关推荐

800字。

立意参考:

1.“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2.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

3.“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

4.大发展的时代给予每个人更多的选择机会,审时度势者胜,创新求变者强,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人生木板上”最薄的地方“。用巧劲替代蛮劲,大胆跨界,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就。

5.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

下水作文

做一个“取得火种”的人

葛福安

应当承认,那位物理学家能“审时度势”、善用“跨界”思维,打开一片新天地,用材料中比喻的说法,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钻了许多孔”,从绩效角度看,也是成绩斐然,令人赞许的。但是,这些成绩却让大科学家无法容忍,大科学家觉得,孔不在多,有火则灵!两相比较中,作为读者,很容易从中看出那位多孔学者的“急”与“浅”,看出那位科学家的“韧”与“深”。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站在大科学家一旁,没有一丝犹豫,原因很简单:在我看来,同为钻孔者,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或者说,在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能取得火种的人。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是一个比喻,正如“取得火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钻木活动都可以取得火种。像那位物理学家,既然称得上物理学家,那么,他应该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也具有做学问的某种品格,比如执着,坚韧。如果没有这些品格,可能他只是一个学物理的,很难成为一位物理学家。我们都知道,做学问是很艰难的,有的人终其一生,可能只是有所小成而未能大成,但是,从学术的传承上看,却是前人铺路搭桥,后人行深致远。有了这学术接力,持之以恒,“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才会有学术品格的提升,才可成其学术人生之“大”!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于个人而言,可以获得学术成就,提升学术品格;“取得火种”,对于时代而言,则是开天辟地之功,有促进时代变迁之力。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取得火种”正是让人类远离茹毛饮血的野蛮而走向文明,可以说,“火种”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而这火种的取得,正是燧人氏的执着如一,持之以恒,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所取得的。与此类似,人们评价孔子的意义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身上也具有这种“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精神,他执着一念,周游列国,试图复周礼,行儒道,最终处处撞壁,却不悔改,退而著春秋,以文化化育后世无数代,终成其圣人之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取得火种,至今不灭。

然而,这种“朝最厚的地方钻孔”而“取得火种”的精神,在当下日渐成为稀缺,因而,我们更多的是在“最薄的地方”获得了自以为可以夸耀的成绩,甚至自认为这此事成绩“举世瞩目”,标榜为“新的四大发明”,谁知别人以一枚小小“芯片”就可以卡住我们的脖子,试图让我们无法呼吸。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有着四大发明的民族,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少了“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那种精神,少了执著与持久,多了“速成”与功利。

当然,这里也并不是全盘否定“朝最薄地方钻孔”的意义与价值,只是从时代和民族的角度,借这个故事发出一点声音: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总需要有一些“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人,更需要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取得火种”的人!

这是一道选择题,我们做出的选择应该并不困难;这是一道必答题,我们不仅要写出答案,更要在写出答案之后的行为:做一个取得火种的人。

时文链接

人民论坛:“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陈大昊

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这种评价,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非常值得深思。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就拿字典编纂来说,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由此而言,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有的人缺乏闯劲,拈轻怕重,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

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

换言之,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因“没有后方”而困难重重。邓小平却说,“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面向未来,铭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我们拥有的将是无穷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0日 04 版)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一假期作文350字 元宵节小作文 春节优秀作文 渴望 作文 小学生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快乐的端午节100字作文 一直喝水不让尿捂住的作文 我的快乐五一作文400字 过元宵节的作文300字 五一劳动节的劳动作文 第一次骑自行车作文400字 我的生日作文300字三年级 二十年后的家乡作文500字 关于亲情的作文600字初中 过年包饺子作文400字 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美就在身边600字作文 我懂得了什么作文500字 这样做值得作文600字 读什么有感作文500字 学骑自行车作文600字 时代作文微博 属予作文以记之翻译 最美好的时光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500字 我最喜欢的科目英语作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600字 十年后的我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