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科技日报点赞山东这位科技工作者 跟花生“较真” 他让低产作物突破高产纪录

2020-10-16 16:55:01
相关推荐

人物档案

万书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出版著作21部,发表论文2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制(修)定行业标准25项、省级标准48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等。

当下,正值春耕繁忙季,万书波的工作也按下了“快进键”:他出现在创新基地,那里的科研成果正在加紧实验推广;他出现在农田一线,给农民兄弟“保春耕”提供技术支持;他出现在单位实验室里,为今年实现花生亩产800公斤突破紧张攻关……

近四十年的持续攻关,让“创纪录”成为这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内知名花生专家的常态。他带队研发的花生单粒精播技术,在春花生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达到752.6公斤,又达到782.6公斤,屡屡创造我国花生实收单产新纪录。

这些实打实的“新纪录”也让他斩获一项项重量级奖项。三个月前,他领衔的“花生抗逆高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斩获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此之前,他成为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并摘取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此外,他做出了3项农业部主推技术、7项山东省主推技术、25项行业标准、49项地方标准……

万书波说:“一辈子研究花生,只为将科研成果耕植于中国的土地里,让农民真正受惠。”

打破纪录,是从尊重规律开始的

“为什么没有达到800公斤?问题在哪里?”“攻关田的基础设施需要提升,种植密度还能增加吗?还有哪些可以增产的要素?”……

这一幕出现在去年山东省花生高产创建总结会的现场。在连续打破了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纪录之后,万书波将农技人员、种植大户邀请过来,在观点碰撞中,摸清痛点,抓紧攻关,以尽快实现花生亩产800公斤的突破。

万书波明白,打破纪录,是从尊重规律开始。

在植物王国里,花生是“独一份”的存在——它地上开花、地下结果,在黑暗的土壤环境下才能结出果实。但种了半辈子花生的山东农民老孟不懂这些。按照惯例,他在每年春天会特意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每穴两粒甚至三粒种子种下去,然后期待着日后的丰收时刻。

“一穴凭什么非要放两粒?”这个问题萦绕在万书波研究员的脑海里。在长时间的摸索之后,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通过每穴单粒减少播种量,并适当缩小株距增加穴数来增加花生产量?

这似乎违背常理,却蕴含着科学逻辑。一方面,传统习惯上的双粒种植,较单粒种植可有效防止缺苗断垄的发生;但另一方面,双粒种植用种量大、成本高,在高密度条件下,同穴两株中必然有一株的生长和结荚受到较大影响,由此造成群体质量下降,产量降低。

近几年,万书波团队在青岛平度、临沂莒南、烟台招远、泰安宁阳、聊城冠县等多地进行花生单粒精播技术试验示范,单粒精播比双粒播种每亩减少4000粒左右,亩用种量减少20%左右。

一年、两年、三年……42岁的临沂花生种植大户王言猛惊喜地发现,万书波的新技术在自己花生地里表现出来的效果“颇为神奇”:亩总果数达到39万个,比双粒播种多出3万个,亩均增产5%以上。

技术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与别人不同,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种粮大户郭玉宝换了新方法种地:压缩玉米种植株行距,每4行玉米间再种3垄花生。他发现,“当年测产,亩产玉米1100多斤,花生300多斤”。

玉米产量不降,还多出来一季花生,如何解释?“花生是低矮作物,且是地下结果,与玉米间作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让玉米发挥边际效应,花生发挥固氮效应,有效解决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等问题。”万书波说。

经过连续多年试验,万书波主导推进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已近成熟,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增产花生130公斤以上,且农机农艺初步实现了配套,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2015年被国务院列为转方式调结构技术措施之一,2017—2019年已连续3年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17年和2019年被山东列为主推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近百万亩。

2015年起,万书波及其团队又以花生带状间作轮作为该技术模式的核心,逐渐探索出花生棉花带状轮作、花生高粱带状轮作、花生谷子带状轮作、花生油葵带状轮作等栽培模式。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张正告诉记者,“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看,这几种栽培模式,都能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且普遍能够节氮1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增收20%以上。”

好技术,农民兄弟当然愿意做“代言人”。

在聊城市高唐县小李楼村的试验田里,种粮大户李洪木不断地向参观者推介上述新技术——“玉米/花生宽幅间作一体化播种机”,“集‘翻耕、玉米播种、花生播种’三位一体,具有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便于田间管理作业和机械化收获作业等优点。”

“他后来当了领导,但搞科研还是原来那样子”

坚持40年如一日不容易,更何况要在细分的花生领域做深、做透,但万书波做到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花生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被认为是“低产作物”。但万书波偏偏不认这个“邪”。支撑他的是实验,是科学,是数据。

经过10年定位试验,他首次证明化感物质是造成花生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揭示了其对植株生长发育和微生物区系的化感作用;他探明了根际微生物种群失衡、根系化感物质自毒、磷钾硼营养元素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是连作障碍的主要成因,创建出以“冬闲换茬、翻转深耕、施用专用肥”为核心的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452.6公斤,较对照增产17.4%。

山东省莒南县花生产业办主任杨佃卿是万书波的老朋友了,谈起后者,他止不住感叹:“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后来当了领导,但搞科研还是原来那样子,遇到问题就爱较真,不解决不罢休;一到试验地就和农民聊花生,常常忘了时间。”

较真,引领着科研人的脚步。1982年,万书波毕业进入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此后,在近40年时间里,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高产栽培、品质栽培和粮油均衡增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撑引领山东花生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试验田的活儿又苦又累,还得像绣花一般精细。万书波经常蹲在田里,一待就是半天,全身湿透,虽然辛苦,他却乐在其中。“实践出真知,这是从事农业科研的基本要求。既要进实验室,更要走进田间地头,心沉安静处,砥砺耕耘中,不为噪音所扰,不为利益所惑,倾尽所有只为大地丰收。”这成为万书波的“座右铭”。

四十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作文快乐的一天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语文学习计划作文 我选择的路作文 关于五一劳动节作文 演讲稿作文400字 书香作伴作文 被打光屁股作文 无人机表演作文 母亲节的作文400字 小学四年级作文300字 活出自己的精彩作文 亲情的味道作文 写舞龙的作文 昆虫记读后感作文 全国卷三语文作文 我读懂了母爱作文 语文作文提纲怎么写 这次我做对了作文 为什么喝彩作文 动物作文600字初中 游生态公园作文 2019高考作文题 关于冬天的英语作文 勇气作文700字 关于环卫工人的作文 我也可以作文 女生拉肚子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作文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