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刘恒:永恒的艺术力量

2020-10-18 07:50:01
相关推荐

■刘 恒

刘恒,1954年生于北京。北京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从事过军人、工人、编辑、作家、编剧、电视剧总导演等多种职业。从1987年将个人第一部长篇小说《黑的雪》改编成电影《本命年》算起,入行成为编剧已33年。其作品偏重写实,充满人道主义色彩,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出色。文学方面,他的《狗日的粮食》获得第八届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电视剧方面,《少年天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深受观众喜爱;电影方面,《秋菊打官司》《菊豆》《张思德》《集结号》等佳作被广泛认可。此外,他还创作了话剧《窝头会馆》、歌剧《山村女教师》等。

电影的力量

每一次都想讲点新的东西,事后一分析,发现有时候语言的外壳换了,内容虽然变化不大,但是感觉却不同了。语言表达就是有这个魅力,你每次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个概念的时候,有可能产生非常意外的效果。为什么语言表述的时空换了,传递的信息就发生了变化?有的时候可能更丰富了,有的时候可能更贫乏了,这个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它的陷阱。我觉得电影实际上也是一样。大家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考虑电影语言的效果。

电影的效果所展示的就是电影的力量,它大致包含三个部分:政治力量、社会力量和艺术力量。我先谈政治力量,因为它在我们这里受到空前的重视。我们以前觉得电影是个消费的商品,是个娱乐产品,是个展示我们艺术家个性的东西,或者是一个表达我们的批判性,展示我们思想深度的东西,或者是一个供我们抒发诗意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它,但是有一个角度处于这个结构的头部位置,在逻辑上占据了源头的,无疑就是政治力量。

毫无疑问,政治在电影当中的权重增加了。这个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它就是增加了。增加的背景是什么?我觉得大的背景还是意识形态竞争,跟中国的政治体制在世界格局中的博弈状态有关系。从民族竞争的角度看,从国家竞争的角度看,也必然是这个结果。实际上,这种竞争模式跟我们人和人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们导演和编剧处在这个行业的不同位置,站在你边儿上的人就是你直接的竞争者。用萨特们的存在主义学说来解释,他人即地狱!他人的成功,他人对资源的占有,对优质资源的垄断,就意味着你的失败多了一系列可能,而且你获取资源的那个源泉就干涸了一大块。我们个人在职场是这样,国家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同样处于这种局面吗?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民,你获取利益肯定不能靠你个人单干,肯定是以国家来组团,国与国之间在博弈嘛,在拳击台上打嘛!

就是在这种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处于极快的上升期,令竞争对手感到不适应。战略竞争加剧,所有的博弈手段都会用上。政治博弈不用说了,外交博弈也不用说了,军事博弈更不用说了。文化和电影也加入了博弈,是立体化博弈的一部分。美国好莱坞盛产的只是娱乐和票房吗?它一直在努力用优质产品传播它的价值观,传播它的生活方式,传播它的理想,而且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侵略性的输出。法国都受不了了。照理说法国跟它是同一个意识形态圈的,遵循的政治伦理是一样的,你着的是哪门子急呢?但是,法兰西出于自己的民族利益,它要保护法语文化的纯洁性,要保护法国电影,保护本土的创作者。最后就涉及到存在主义的那个理念,人和人的利益是彼此分割的。一个人无法完全感受另一个人的痛苦,一个人无法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和另一个人分享。古人说的人心隔肚皮,隔的就是这个。这个肚皮就是两个世界的边界,就是你的世界和他人的世界的边界,这个是永远无法逾越的。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也一样,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也一样。

我们在经济实力扩展之后,创造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在精神财富的层面,创造性和积累都远远不够。在实力相对羸弱的情况下,你怎么跟人家强有力的好莱坞的文化输出竞争?这就是我说的大背景,电影的政治权重增加,它是政治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第一个使命,是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防守。

第二个使命,要推动文化特性和文化智慧的输出、对抗、交流与融合。我们给予电影的希望就是这个希望,经过大致的逻辑分析,深感赋予电影这个使命是恰当的。而且非常显然,在现有的对外交流框架中,其他表达手段也可以承担这个任务,但是信息传递的容量和力度显然都不如电影。我们中国的想漂漂亮亮地打出去,太难了。我们的哲学想出去,我们的社会学想出去,文史哲想出去,能有多大影响力?惟一有可能的是什么?电影!因为它的表达方式有鲜明的识别共性,可以弥补语言的隔膜,通过比较廉价的传输手段跨越边界,直接抵达国境之外的具体的观众。如果你足够感人,有足够的艺术性和力度,就能够实现文化输出和文化博弈的目的。博弈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争夺利益,在文化智慧的频繁较量之中,最终实现的是对人类创造性的激励与开拓。

我说的第二个力量,中心词是社会。社会的内涵太广了,跟电影有关系的最重要的那个部分,不是娱乐,而是教育。在大众的认知中有一个牢固的逻辑,如果社会出了毛病,一定是教育出了毛病。这个说法没毛病!那么,教育出了问题就抓教育呗,把电影扯过来干什么?因为电影确实有教育功能,把它扯过来是社会需求的一种自然反应。这个教育是艰巨的教育。你要用电影展示所谓正确的价值观,要坚持主旋律,要坚持正面描写,正面表达,要正能量,等等。这是几个常见的关键词。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把我们艺术家传递的信息包装成这个样子?从某个角度说,哎呀,你把我的功能窄化了,你把我最擅长的优点给扭曲了,你让我干最不擅长的事情了。也就是说,你把我的艺术性里赋予了更多的宣传性。这是从某个角度来理解,但是你要换个角度:它确实就是最有力量的宣传品!你不宣传这个,你就宣传那个。包括你个体的表达,是完全个性化的表达,那是你在宣传自己的或舶来的理念。它们不是从你脑子里平白无故就长出来的,所有信息都有各自的DNA,都是基因的重组和传递,是击鼓传花,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击鼓传花。所以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教育干的就是这个事,电影干的也是这个事,后者不应该感到委屈。要害是干得好还是不好。

大家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忧虑的。如果你一直喜欢写小说或写诗歌,你喜欢玩视频玩设计,你都会知道艺术表达的特别有价值的一面,就是人和人要不一样。他那样做了,我不能再那样做,要绕着它走,得换一条道,而且要展示我的个性。有的时候为了展示我的个性,我嗓门大一点,夸张一点,扭曲一点儿都没有关系,我怪叫一声都没有关系,响应的人更多。但是当赋予了我刚才说的这两种力量之后,你觉得这样做是生存所许可的吗?我强调的这个许可不是政治许可。比如说环境,每年降雨量是有数的几个毫米,或者到某个季节肯定要刮台风,有的地方干旱,滴雨不下,有的地方涝得一片汪洋。所有植物的生长不都是根据这个自然环境来自我调节的吗?你说我这个小花一定要开,我这花太美了,从我心里长出来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花儿,你得给我下点儿雨。土壤碱度不够,你得给我增加碱度,凭什么呀?是你决定环境还是环境决定你呀?

从生物学的逻辑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对环境的适应是必然选择,要增强自己的适应性。犬儒主义也罢,中庸之道也罢,我们的局限性和深度都取决于我们所站的那个位置,取决于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这个问题扯得太远了,收回来。

说完了政治,说完了社会,下边儿就离咱们自己越来越近了,就是艺术,艺术的力量。艺术还有没有力量?艺术的力量在什么地方?艺术当然有力量!而且严格说来,在所有这些力量的比较当中,艺术绝非弱不禁风。比如说政治的力量,它通常是有时间限定的。在某一个时间段,它会显示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它会变化,有的时候,变化非常剧烈。社会力量也一样,社会的力量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琐碎的力量,它的世俗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我觉得跟它们相比,艺术的力量更深入,更牢固,更持久。我们现在还在读《诗经》。那个时代的国王在哪里?那些贵族在哪里?那些时尚在哪里?我们在乎那些统治者颁布的什么条令吗?我们在乎当时的社会是什么风气吗?历朝历代的政治动作和社会动作全部死掉了,像尸体埋在土里一样,化为泥沙了。惟有艺术同样被土掩埋,最后化为闪闪发亮价值连城的钻石。钻石恒久远,它的美,它的光芒,它的力量,不会受岁月的消磨。当然,我指的是真正的艺术经典。我们所有的表达者追求的不就是这个东西吗?我们的力量由此而来。

我觉得艺术的本能之一,就是要尽可能的深刻!在这个人类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狠狠地划一刀,让它永不泯灭,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看到这个痕迹,从这个痕迹里汲取营养,吸取美感,或者领略那种悲剧感。艺术的力量是真正核心的力量。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政治如何变化,艺术的宗旨不变,展现艺术家个性的宗旨不变。我们有时候说到伟大的导演,伟大的演员,伟大的作家,伟大的哲学家。他们为什么伟大?因为他经过世代人的注视,世代人的挑剔,经过世代人的抛弃,最后他仍然稳稳地站在那里。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感受的时候,仍然被感动。被艺术感动了之后,我们会下意识地或理智地觉得生而为人,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他人有益的人,尽量做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够承受人生痛苦的人。所以艺术的力量,严格说来,它是无坚不摧的。

我不知道大家投身艺术工作的时候,出发点是什么?反正我自己的出发点,后来我自我分析,在潜意识里有这个东西。表面的东西,我要出人头地。我没有别的能力,掌握这个技能之后,我能在社会上混,能挣够吃喝,能养家糊口,能够获得名誉,甚至能够获得某种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这都是表面上的实用的一些目的。背后真正的目的,还是我说的那个,在人与人的竞争当中,要尽可能的让自己站在一个比较牢固的位置。这个牢固的位置可能是出于某种本能。坦率地说正是这种心理,造就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所有的精英出发点肯定都是这个东西。就像动物在争夺食物和配偶一样,要彼此撕咬,通过这种争夺积累并延续自己健康的基因。我这个生物基因强大才能传递下去,才能持续地传递下去。你争不过人家,你就败了,你的基因被自然淘汰掉了,你的痕迹就没有了。艺术就是这么个过程。强大的竞争者,那些基因最优秀的人,他会留下自己的痕迹。

电视剧《少年天子》剧照

我自己的梦想实际上跟你们一样,真想坐到你们中间去。我曾经做过《少年天子》的总导演。邓超、郝蕾、潘虹、何赛飞演的那个戏。当时先后找了四个执行导演拍摄,我一边写剧本一边看拍摄素材,给大家提建议。有很多愚蠢的建议,被那些资深导演痛斥。拍完赶上“非典”剧组都散了,就我带着一个小孩,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大楼里剪片子。那个楼里有十多个剧组都跑掉了,躲SARS。我戴着个大口罩跟一个小孩儿在那个大楼里忙活,就我们这一个组,剪了一个多月。剪得真是高兴啊,特别高兴!就觉得好像一大堆词汇,形容词、动词、名词在那儿堆着随你挑。编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章节,一直向下编,真是乐趣无穷。我觉得那个时候只要精力够的话,就恨不得一直坐在那儿,不编完不走。最后往里加音效的时候,仍然有那种感觉,真是好玩!跟写小说,坐在写字台前搜肠刮肚地找词一模一样。书写的快感,叙述的快感,我觉得这就是导演工作的性质,导演是影视视觉艺术最终的且是直接的书写者。

我那个时候也感到不少遗憾,哎呀,这个现场怎么搞的?怎么没有拍下来?想要的东西都没有啊,翻箱倒柜的怎么也找不着。要是你当时多个心眼,拍了该多好。这都是事后诸葛亮。那个剪片的小孩儿现在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后来也没联系了。这孩子至少知道一个秘密,刘恒老师在所有人眼里是温良恭俭让的人,很谦虚的人,但是在剪片子的时候,对着那个屏幕骂了无数脏话。痛骂,指着屏幕痛骂。现在想想,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但是这就是导演的权利,导演有痛骂的权利,但是最好不要骂。优秀的导演大部分是温文尔雅的人。拍《本命年》的时候,我到剧组去探班,发现谢飞导演的举止特别飘逸,在片场走来走去,跟那个说说,跟这个说说,总是笑眯眯的,大家合作得特别协调。我的好朋友跟过李安的剧组,对他一直赞不绝口。李安对所有人都客客气气,对场工也客客气气的。他很内向,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分别传给剧组的人,信的抬头和收尾都客客气气,把那些礼貌用词用尽了。一个多么优秀的人却如此谦卑。真是好样儿的!我希望你们做有个性的导演,但是请尽量儒雅一点儿,这样大家都舒服。

刚才说了电影的三个力量。政治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如果让我概括以上表述的共性,我觉得它们都涉及了“形而上”的问题。形而上你们可以查,到里可以查,它是《周易》里的用语。它跟形而上学还不是一码事。形而上为道,道就是道家的那个道。道是神圣规则,是精神层面的,是看不见的一种东西。形指的是人,形而上指的是在人之上的那个东西,天上的东西。

除了刚才讲的形而上,还有两个形,一个是形而下,一个是形而中。形而下为器。器就是工具。你所有的力量是要靠工具来展示的。你必须熟悉那些手法、规则和套路,它们像数学的公式一样饱含逻辑,是对行业规律性的总结,你的所有创新都离不开这些工具。编剧有一大套,导演有一大套,制片人有一大套。形而下就是逼你落地,你要光在形而上上面飘着,没有形而下支撑的话,就是空中楼阁,不堪一用。

最后是形而中。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形而中则为心,心脏的心。形而上是理念,形而下是手法,形而中指的就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品质和状态。后者处在最核心的位置上。上中下,天地人,人是最宝贵的。

昨天晚上考虑今天要讲什么的时候,临时生发了一些想法,记在笔记本上。我看能不能试着用这个新的瓶子,把那些旧酒给装进去。这个想法我曾经开过头,但是没有像昨天那样,好像一下子就有了灵感,一下子就贯下来了。我想用15对反义词,来分别拆拆形而上、形而中和形而下的具体意思。

电影的反义词

先插一句题外话,我在某个当代政治家的著作里接触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不在我的知识范围里。他简述了“概念的兑换”。他用了“兑换”两个字。概念兑换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概念可以代替另一个概念。通过兑换可以使原有概念更丰富、更具体或者更生动,有多种延伸的可能。比如说人这个概念,可以兑换成高级动物。所以当我们说到形而上的时候,可以将它兑换成主旨。我为它准备了五对反义词。

第一对反义词是生死。生和死是生命最重大最辽阔的主题,并不局限于艺术。尤其是死亡,对艺术影响之甚,无出其右。我前些日子到乌镇戏剧节,跟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的名导演名演员对话,一场谈契诃夫,一场谈陀思妥耶夫斯基。谈到契诃夫的时候,我强调了他是一名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在19世纪是不治之症,跟艾滋病和癌症一样,得了基本就活不了了,苟延残喘。我说过世界上伟大的作家就两类人,一类肺结核患者,一类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是我开玩笑的总结,但确实很多顶尖的作家都得过这两种病。鲁迅是这个病,卡夫卡是这个病,很多都有肺结核。你们可以广泛涉猎作家的传记,看看有多少人得了肺结核。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之下,他们对人类产生了非常沉重非常阴郁的想法。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更极端了。他16岁的时候妈妈死掉;17岁的时候,爸爸死掉。25岁的时候,参加无政府主义组织,被沙皇判处死刑,别人都给毙掉,却把他放了,等于死了一回。熬到40出头,老婆和哥哥同一年死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哥哥是一个烟草商,经济宽裕,一直支持他写作。这些死亡摧残了他的神经,也极大地成全了他的文学创作。

死亡对艺术家的影响,我觉得是第一位的。比爱要强大得多,比恨也强大得多,比不满和怨气,比那些追求世俗利益的种种焦虑要强大得多。我曾经受命给国家大剧院写过一个歌剧《山村女教师》,为此第一次接触了欧洲的歌剧。我看《茶花女》把自己给看哭了,非常意外。我纳闷儿怎么回事?再看一遍,又哭了。我就回过头去看这个作曲家威尔第的身世。威尔第人生的第一大挫折是什么?他才华横溢,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被这个学院的院长看中了,把女儿嫁给了他。结果他毕业之后结婚,第二年老婆就死了。老婆的死对他的打击之大,无以复加。终其一生,他所有作品的主题都是死亡。最感人的作品,最轰动的作品,至今还在不停地上演的作品,都是死亡主题。后来我就琢磨,只有他这样吗?我再看别的歌剧,我发现100部歌剧里边儿得有99部是死亡主题。是不是这样,你们可以去看,你们可以去听。

我还总结了古典歌剧里的死亡方式,刀刺死、枪打死、毒死、跳楼摔死……不一而足。所以死亡是大家共同的课题,而且是生命的第一课题,没有谁能绕过这个。谁能摆脱死亡呢?我们人生的困境太多了,没钱花,找不着老婆,考不上好学校,住不上好房子,开不上好车,人家有的名誉我没有!想得这个奖就是不给我,给那孙子了,这么好的剧本,他们居然不用……不开心的事儿太多了!但是哪个能跟死亡相比?死亡“咔嚓”就能给你画上句号。你有多大的光芒,“啪”!开关一关,灯就灭了。

所以我觉得死亡所焕发出的那种能量,作为一种创作资源,是第一位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所有伟大的作品是不是都跟它有关系?我们可以凝视自己的生命本身,从上升期到衰落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消耗下去,像燃尽一根蜡烛。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应该是艺术的起源,就像宗教的起源一样。艺术起源于巫术,巫术的实质无非是人类幻想永生,想挽留生命,想永久地留住它。但是你留得住吗?留不住啊。古代的名人愿意把自己的字刻在岩壁上,人死了让那俩字儿替他活着,算盘打得很精。

文学作品有这个潜在的功能,就是通过精神层面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以某种方式得以延续,而且它也确实能起到这个作用。如果作品足够伟大的话,确实能够无限地延续你的生命,延续你的精神生命。作为你个人的一个符号,它可以长久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这是形而上的第一对反义词——生死。

第二对反义词就是爱和恨了。刚才好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了,恨从什么地方来?从竞争中来,从人和人的冲突中来,从人和人永恒的利益分野中来。一个人永远无法代替另一个人。你哪怕与另一个人有血缘上的亲密联系,你也仍然是另一个人,你的利益无法跟他完全重合。所有的恨是从这儿来的。因为利益不同,所以在争夺资源的时候,彼此是以个体出发,大家必然是彼此相争的。在这个残酷的过程当中,恨就积累起来了,而且印证了竞争本身的意义。

我出访过一些国家,印象特别深。比如印度,它那个种姓制度规定的特别严格。你祖辈是什么种姓?处于哪一个等级?你即便通过个人努力最后发展得特别好,你仍然属于那个等级,而且要遵从这个等级的规矩。使馆的朋友举了最极端的例子,他在外边租房子住,下班回来的时候,一楼的一个哥们儿老替他拎包,替他拎到三楼。他以为对方是公寓的管理人员,对租户客气是职业要求。时间长了才知道,人家也是一个租户,属于种姓最低的那类人,见了别人会自动放下身段,觉得帮助你是应该的,这真他妈邪我觉得!种姓的等级限制,无形中降低了竞争的烈度,好多人就真的不争了。印度宗教冲突的恨海,在种姓制度的平衡之下多少消停了一些吧。

前两天碰到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哥们儿,说那边儿进入无欲社会了。人们发不了大财,也受不了大罪,吃穿用一律不愁,所以跟谁都不争,也不跟自己过不去了。竞争烈度降低之后,彼此撕咬弄得血淋淋的机会就不多了,贮存仇恨的那个水池子也就越来越浅了。日本社会的和气是出了名的,或许与此有关。

所以说恨是竞争的产物,而竞争是人类的宿命,是人类为了进化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人瞧不起中国人,大钱小钱都想挣,而且挣起来不要命,这种竞争者谁不恨哪!但是恨也没用,这些挣钱不惜命的家伙们太勤奋了!你看那些送外卖的,顶风冒雨。为什么呀?他是爱你?想让你吃口热的?他想赚钱!竞争多么激烈呀,为了快点,逆行吧,弄巧了就把你撞死了!竞争极其激烈,极度的剧烈竞争,创造了充满活力的生活,也激化了很多矛盾,造成了很多怨恨。国民的心理上可能积聚了很多怒,不知道往哪儿撒,这就是竞争带来的结果。竞争促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几乎遍体鳞伤。不存在身上没有伤痕的人,只不过有人忍耐力和化解能力强一些,有人化解能力弱一些。美国电影《小丑》里的那位主人公就比较极端,那是一个竞争的失败者,是失败者的一个大反击。韩国的《寄生虫》说的也是这个病,它展示了竞争之恨造成的社会创伤。

电影《寄生虫》剧照

爱和恨这一对反义词可以从以上角度来理解。爱就更不用说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的源头和尽头都是利益,无利不争,爱是用来兑换的,兑换失败就因爱生恨了。是不是这样?历史中有很大一部分战争,那个打了多少年这个打了多少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我觉得人类的战争持续时间最持久的,而且是无孔不在的,是男人和女人的战争。这个战争始终在酝酿、在爆发、在延续、在变幻花样。但是雌雄大战是爱的源泉,也是一个恨的源泉。毫无疑问,它就是艺术的一个非常庞大的资源仓库,权重仅次于生死这一对反义词。

第三个反义词是善恶。我还是接着刚才那个观点讲,不知道我能不能自圆其说。竞争造成痛苦,竞争给人类带来伤痕。人世间的所有痛苦与此有关。但是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个是我为了在竞争当中占据主动地位,我要恶,我要像狼一样参与竞争,我要把我的牙齿磨得更锋利,而且要为我这种残暴找到合理性,找到理由。我们大量作品不就是在干这个事儿吗?那些暴力电影怎么来的?那些黑色小说是怎么来的?那些阴暗的小说是怎么来的?但是还有一种观点,而且应该是更主要的观点,觉得这样没有出路。大家都变成恶狼之后,彼此野蛮厮杀之后,人类的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窄。一个人的痛苦,蔓延开来成为大家共同的痛苦。

大家会被这个痛苦的深渊给埋葬,不能恶下去,要善,善是出路。宗教不就是这么来的吗?儒家学说不就是这么来的吗?道家学说、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各种各样的宗教不都是这么来的吗?就是希望寻找一个善的方向,举起善的旗帜,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结果就是,善恶之念始终在打架。

这就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主要课题,探讨人到底是羊还是狼?基本的结论比较符合事实,人就是羊和狼的综合体。当羊的本性占上风的时候,他会温柔一些,他会宽容一些。但是当竞争逼迫他采取极端手段的时候,他的狼的那一面就爆发出来了。所以,善和恶的竞争在生活里几乎无处不在,跟死亡的影响方式不一样。我们通常会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谁也不会想到我出门就让车撞死,或哪年哪月会心梗猝死,它是无法准确预期的事情。但是这个恶可随时在身边哪,就在自己的脚边儿,出门儿就给绊倒,出门一个大棒子打得脑袋疼。这是你必须面临的问题。

所以,每个表达者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里都会给善恶一个恰当的位置,它跟你对生活的感受,跟你个人的经历,跟你所学到的知识,跟你这个人的品味都有紧密的联系。你最后在善恶之间达到怎样的平衡?我觉得这是展示你水平高下的一个标志。有的人会失去平衡。当然评价体系不一样,有的人你拉大便他都觉得香,有的人你把血放出来喂人家,人家都不屑。评价标准不一样。但是善恶这组反义词,是艺术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我觉得在我们创作的时候,你哪怕不往那儿使劲,但是在你背后支撑着你的,肯定有这个东西。

我列了数十个反义词,只给形而上这一部分挑拣出5个,不知道挑得准不准。下一个反义词,我把它概括为祸福,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什么福兮祸所依啊,祸兮什么什么的。福和祸的关系结构,就是人类命运和个体命运的图谱。

祸展示的是生活的不可预测性,而生活的不可预测性是正常的,是必然的。有的时候,因为心理脆弱,我们妄图把这种必然的不可预测性变成可预测的,我们去求神拜佛、寻仙问道。那些骗子给你许诺这个许诺那个,说你要升官了,说你要发财了,都是心理的痒痒挠。这个祸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也是艺术的一个特别大的课题。因为祸,大大小小的祸,大大小小的失意,大大小小的挫折,在人的一生当中是贯穿始终的。你最得意的时候,哎!可能家里出问题了,夫人给你戴绿帽子了。你最信心百倍的时候,觉得自己能力特别强的时候,突然患了不治之症了。跟朋友肝胆相照,哎呀,突然这个朋友背后捅了你一刀……正高兴呢,手里扎了个刺儿怎么都拔不出来。总之,大大小小的祸在生活里随时会出现,也会随时在我们的艺术表达里在电影里出现。艺术展示的是我们对生活不可预测性的态度,也是对每一个都会遇到不可预测性之祸的观众的一种抚慰,乃至是一种恐吓,或者就是一种鸡汤式的灌注。你总是要表达你对祸福的一个态度,以此来跟观众交流。

我觉得如果你认识深刻,你表达得生动,有可能会减缓被不可预测性闹得很焦虑的某些人的沉沦,也就是说你会给观众创造某种精神利益,你的这个活儿就比算命先生那个活儿高级得多了。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剧照

再说到福,在艺术里它是一个什么状态?我写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涉及到这个主题。艺术剖析幸福的时候,给人们展示的究竟是什么呢?展示的是幸福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哪有十全十美的幸福啊?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啊?幸福都是相对的,而且幸福应该是奢侈品。他不是像每天早上那个豆浆油条,随时掏几个小钱就来了。没那么简单,而且坦率地说,幸福有的时候就是一个陷阱,至少是个心理陷阱,每个人都有机会掉进去。我在生活里定一个指标,我觉得我达到这个指标就幸福了。但是你这个指标不是恒久不变的。我挣了100万,我能不能挣1000万?挣1000万还不够花,挣一个亿呢?你的幸福指标像皮筋一样,随时拉,随时让你处于不满的紧绷的状态。我觉得这还是次要的,关键是你给自己定了一个幸福的指标之后,你达到幸福的能力不够。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公式,来自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你的幸福指标跟你追求幸福的能力,一旦不能成正比的时候,这个差,就是你的痛苦值。这个差有多大,你的痛苦就有多大。你说我幸福定的刻度是10,但是我实现幸福的能力只有两个刻度,你的痛苦值就是8个。你的幸福值是5个,你追求幸福的能力值是3个,只有两个差,你的痛苦值就相对小一些。当然你最好正好对上,我的幸福指标只有0.5,我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是0.5,甚至能达到1,能力超过我的指标,那我的幸福感就很强了。

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艺术创作的主旨会频繁涉及这个问题,会涉及你对幸福的理解和展示,你自己的职业状态本身就带有这个性质。在座的这么多人来听讲座是为什么呀?不就是想让自己的活儿干得更漂亮吗?看你有没有什么想法能够被我所用,吸收过来或者至少给我一点儿启发,不就为了这个吗?我自信我在这里输出信息的方式,对每个人是公平的,说的话大体上都是每个人能够理解的话。假设我真找到了一条真理,实打实地扔给你们了,每个人都拿着真理出去……信息传递的外观看起来是平等的吧?一出去差距就出来了,一上手差距就肯定出来!那位不费力气玩着就把活干了,干得还特别漂亮。另一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无所获,驴唇不对马嘴,都有可能啊!你怎么办?只能自我调节自我领悟,谁比谁傻呀?谁又比谁聪明?大家智力都差不多,都是中长人。极其优秀的那种天才,过目不忘灵魂出窍的人很少。极其蠢笨的人,钻牛角尖的人也非常少。但是我们最后获得的成绩,会有极大的差距。而且坦率地说,通往最顶端的,通往顶峰的那个道路,那个梯子非常狭窄,有无数的人在攀爬。你凭什么捷足先登?不得不再次说到屡屡提及的那个中心词——竞争。大家在争,大家为了自己的幸福,在争这个梯子,争自己的站位,争自己对别人的摧毁能力,争自己的智慧智谋。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全面的身心竞争,当然还有客观机遇,说不定你正取得一个好位置的时候,来一阵狂风暴雨把你给打下去了,人家却风调雨顺。或者是人家突然遇到一个仁者宁肯把自己舍掉,也要把他推上去。有外力的协助,有机缘巧合,但是最后拼的,还是你自己的智慧。在我设置的所有反义词里边,处于最高位置的,就是智慧和愚蠢。你所有的艺术能量,就在这一对反义词之间摇摆,在智慧和愚蠢之间摇摆。不幸的是,人往往容易被愚蠢俘虏。你觉得自己充满理性,认识到那儿有一个陷阱,而且前面有好多人已经掉下去了。理性和逻辑都告诉你,决不能从那儿走,最终你还是掉下去了。艺术的车祸比比皆是,这个真是没有办法。

在艺术的领域里,理性不能解决问题,这跟政治不一样,跟社会问题也不一样。理性和逻辑,不足以挽救你的艺术生命。拿什么能挽救呢?你能依靠的,就是你长久积累的艺术才能。没错,就是长久的积累,是日复一日地对外部知识细致的、充足的观察与吸收。你要持之以恒地阅读。阅读对象仅仅是书本吗?你还要阅读现实啊!阅读你的人生经验,阅读你自己的心声,甚至阅读你内心隐秘的人生痛苦。你有视觉,你有听觉,你有触觉,你一直在坚持阅读吗?未必,因为这太令人厌倦了。放弃阅读,是你才华流失的第一步,是你对愚蠢无感的第一步,你已经不自觉地退出竞争了。

智慧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说起来或许有点儿鸡汤的味道。生活里诱惑非常多,你的注意力会被各种有趣的事物吸引,时间肯定不够用,那么你准备将多少时间投入到你所喜爱的这个职业当中去呢?我觉得所谓自律,就是对你自己所掌握的有限时间的持久管理,有效的管理。如果再兑换一下概念,时间就是你的生命本身。你的生命由时间构成,你管理时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管理你的生命。假设你的生命是一支将要燃烧70年或80年的蜡烛,在它燃烧的时候,你想用这个小火苗这点儿热量去干些什么呢?这是可以由你自己来控制的。当然,绝大部分人控制不了,随便烧吧,爱怎么烧怎么烧吧。喝点小酒、打个麻将、睡个懒觉、扯扯闲篇儿、泡个妞……有无数的世俗的快乐都在诱惑你,丧失自律是必然的,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谁成功突围了呢?就是那个严格自律的人,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进行严格管理的人。但是有可能,你再怎么严格你也成功不了,但是你要想成功你必须得严格管理。

我举两个人的例子。先说张艺谋。我很早就知道他睡眠特别少,每天就三四个小时。当时觉得被夸大了,后来证实是真的。我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睡眠少是因为基因的作用。他就是这样,永远精神抖擞。那么多时间富裕下来,他干什么不行啊?玩什么不行啊?他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永远在看书,看杂志,看片子,看素材,看设计方案……长年累月地在阅读!我的《窝头会馆》在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票极难搞。我自己花几万块钱买票送给朋友,给谁谁都高兴。我给他留了10月2号的票,他说不行啊,他要抓紧节假日的时间看剧本。10月1号刚搞定天安门的晚会,2号就把被耽误的剧本抓在手里了!一个极度自律的人。他在用生命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儿,最擅长干的事儿。70岁的人了,事情一个接一个地干,没有高度自律是不行的。

夸完你们的前辈,再夸夸你们这一辈的人,吴京。他是武术运动员出身,得过全国武术比赛的全能冠军。自幼习武,养成了吃苦和不服输的韧性。他被香港影视界聘过去做替身演员,那时候升降臂没有那么高级,要用威亚把摄影师吊到空中去拍摄。有的摄影师胆小不敢拍,吴京就替人家拍,学会了怎么摇拍,怎么跟焦。这就是内敛和自律的结果,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了自己。从片场收工之后,他会帮助照明师傅抬灯架子,直到现在也是这样。片子拍成了,路演的时候,他只带一个助手。有的小鲜肉路演,带十几个助手,坐头等舱,住七星级酒店。他呢,背一个小包,赶不上飞机了就睡候机厅。高度自律的人,是没有理由不成功的。

吴京曾经到中国顶尖的特种兵部队去体验生活,跟特种兵们在一起滚了18个月,直升机驾照,坦克驾照,摩托车驾照,好多驾照全拿到了。他曾经让武装直升机吊在空中,在山里边儿转了半个多小时。他让我看一个小视频,那是特种兵部队的打靶训练。他作为报靶员就坐在靶子旁边,射手在百米开外开枪的时候,他不能躲,枪响之后立即报靶。我当过兵,知道报靶应该是在靶下边挖个坑躺在里面,等打完了听到吹哨,才能爬出来报靶,否则万一走火后果不堪设想。视频里响了好几枪,靶子后边的泥土被子弹溅起来,吴京的脑袋离靶子也就两尺左右,看得我惊心动魄。这么玩命有必要吗?他觉得有必要,他说他就是想体会一下战场的恐惧感。这就是高尚的职业精神,是高度自律的典范。那真是让自己的生命在充分燃烧,熊熊燃烧啊。我当时跟这孩子聊的时候,心说这孩子太好了,真是好样儿的!

这一老一少是你们的榜样,也是我的榜样。你们如果仅仅把导演这个事儿当成敲门砖,合理!找个漂亮女演员,金屋藏娇;挣几把钱,买个大房子,好好装修一下炫耀一下;或者再实际一些,供孩子上个好学校,孝敬孝敬父母……所有这些世俗的目标都是合情合理的,人有过庸俗生活的权利,没什么丢人的。

但是,如果你想让你的艺术创造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刻下一道深深的痕迹,让它永久流传,成为经典的伟大的作品,你就必须过一种严格自律的生活,必须把你的生命作为一种燃料,作为一把柴火,扔到你热爱的事业里去,让它充分燃烧!如果做不到这一步,靠一些浮皮潦草的小聪明去将就你的职业,就算你有一些才华,你的生命也燃烧不起来。我见过很多这样颓唐的人,电影界文学界都有,最终他们大抵是把珍贵的才华扔到茅坑里去了。

我又扯远了。智慧和愚蠢不算,第五个反义词应该是新与旧。不论是生活还是艺术,新旧冲突无处不在。“新”被“旧”阻碍,或者“旧”被“新”打败,都会形成悲剧。它们是生命自身的一个缩影,世间没有什么新东西不会变旧,就跟婴儿生下来必然会走向衰亡一样。在座的“90后”,你们是早晨的太阳,一直在往上走,往12点的方向走,你会误以为你的生命曲线一直是向上的。但是你别美,只要过了12点,你就该往下出溜了。你原来往上走是有阻力的,过得很慢,往下走可就加速度了,拦都拦不住,眨眼就夕阳西下了。我今年66岁,我可以作证,三十而立的豪迈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情。生命的衰老非常快,这个速度无法遏制。

“80后”“90后”的朋友们,你们现在就要用这种心态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在它没有快速下滑之前,在黄金上升期的这个段落,充分地锤炼自己的职业技能,充分地培育自己的艺术素养。谁比谁差?大家就争呗。牙关咬得最紧的那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掌握得最紧凑的那个人,离成功最近!

对不起,我的表达太啰嗦,而且我好像没有时间再啰嗦下去了。口头语言有很多不确定性,跟企图表述的那个对象是有距离的。大家姑妄听之,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真假虚实吧。谁也不敢说完美地掌握了某个规律,凡是说他掌握了真理的人,大抵是骗子。真理是无法用语言来穷尽的。我得给自己找台阶下了。

形而上已经讲了两个小时,就此打住。形而中和形而下各有五个反义词,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位自己去分析。

第一个反义词是“悲”和“喜”。从外观看,悲剧,喜剧。从内里去分析,是悲伤的情绪和喜悦的情绪。我最近看了《小丑》,它把悲和喜的感觉用一种极度夸张的方式融合在一块儿。我们通常认为笑肯定是喜悦才笑,但是小丑那个笑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他的笑里边隐含着巨大的悲哀,冲击力非常强。你可以说它不是一个完全写实的描绘,他是一个寓言式的、夸张式的强调。它体现了人类情绪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状态——悲喜交织。就像弘一法师死前写的那几个字,悲欣交集。最好的艺术表达形式就是这种悲喜的交集与融合。欧洲戏剧界的人是怎么比喻的?悲剧是秋天,喜剧是春天。中国古人好像也是这种境界。

下一个反义词跟形态有关系,就是“信”和“疑”。仁义礼智信的“信”,怀疑的“疑”。信和疑要从外观看,这次国庆节的献礼影片都是属于“信”这类的。主旋律,正能量,正面,都是信的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种“信”的信念传递给你,让你也相信它,接受它。

我觉得《圣经》完成的就是这个事情。《圣经》也是由小故事组成的,也有人物,也有故事,也有对话,但是它就取得了至高无上的“信”的地位,让这么多信徒膜拜它。我们无神论者觉得很荒谬,耶稣怎么会那样呢?死了以后又复活,又从地底下爬出来?它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空灵故事,却征服了大量信徒。所谓的主旋律,所谓的正面概念的传输,所谓的英雄的旅程以及牺牲与奉献,等等,想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设法让接触到我们信念的那些人,由衷地信服它,理解它,赞同它。优质的电影真的就具备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你在某一瞬间心里一暖,觉得特别的惬意,或者特别的心酸。这就是“信”。

还有一个“疑”,疑是什么?疑是批判性,批判性这个幅度是非常宽的。你可以是反社会的批判,可以是出于理智的批判,也可以是疯狂的、狭隘的、片面的批判,都可以打着这个“疑”的旗号。或者你可以把前面分析过的善恶中的恶拎出来,打着恶的旗号进行“疑”的操作。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打着“善”的旗帜来做这个“疑”的事情。《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对准了生活里的阴影,就是这么干的。电影应该强化这个功能,对现实的深入剖析是有出息的艺术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老了迟钝了,必须寄希望于你们年轻人的敏锐了。

有很多人说,因为严格的审查制度使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充满了不确定性,尺度不好把握。尺度把握不当过不了审查关,会让投资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但是反过来看呢?巨大的成功机会,巨大的市场盈利是不是就埋伏在这种危险之中?应该是吧?我跟韩三平曾经交流过,他说越是蕴藏着危险的项目,也就越是蕴藏着巨大的成功可能性的项目。总之,不管是出于真诚,还是出于良知,或者出于你的私密经验,你觉得可以多往前走一步,你就不妨多走一步。坦率地说,功成名就的导演,大部分人无力迈出这一步,大量的机会留给了新锐导演,留给了在座的各位。请在这个“疑”的领域里做弄潮儿,多往深处走几步吧,你们被允许、被宽容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是我自己的观察,看看你们敢不敢抓住这个机会。在这一点上,你们比陈凯歌张艺谋都有优势。这些全是题外话,是技术层面的,不说了。

下面说“雅”和“俗”。什么意思呢?“雅”跟诗意有关系,跟哲学有关系。电影艺术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时候,或者在20世纪中期,就是伯格曼时期,它确实曾经承载着诗意和哲学的责任,而且竟然被许多精英所接受和推崇。这个就是“雅”,现在它遇到了残酷的变化,电影已经不是那种玩意儿了。这个工具,这个杠杆,越来越不适合个人表达,它被巨大的市场红利给收买了,紧紧束缚住了。你完全不考虑票房,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表达,注定被市场所羞辱,被市场抛弃,资本对艺术的摧残和蔑视是毫不客气的。所以,大家务必三思而行。你说我就是高级,我就是先锋派,我就是与众不同,但是你必须正视一点,花别人那么多钱来鼓捣精神的私活儿,过于奢侈了,不如直接找支笔去写诗。但是,这条高雅的路是不是就走不通呢?也未必。我不记得是海德格尔还是哪个哲学家说过,艺术真正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

他说,我们的生命就好比一个长在土地里的植物,它可能非常平庸,但是它一旦开出美丽的花朵,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花朵就是艺术,艺术让我们平凡的生命开出了艳丽的鲜花。我们有没有可能,把我们的电影也做这种理解呢?在世俗的生活里,在到处是细菌、到处是泥水的肮脏的生活里,开出圣洁的花来,有没有这个可能呢?这个课题非常艰难,但是我相信会有人去尝试。平坦的电影之路非常狭窄拥挤,艰险的路却几乎没有人走,因为这个梯子是架在悬崖上的,太危险。你敢不敢做?三思。“雅”的代价不是每个人都肯付的。

说到“俗”了,怎么理解它呢?荷花是从污泥里长出来的吧?那些底部的拖泥带水的东西就是俗,就是泥沙俱下的庸常生活本身。你不能因为它太脏了太憋屈了,就试图远离它,或者对它的处境视而不见。你不能总是让你的电影塞满你自己的化身,塞满吃饱了撑的那些人和无病呻吟的另一些人,你是不是太把自己的梦当回事了?何况你的梦还是粉色的,带着奶味儿的!你能不能放下架子,到泥地里去滚一滚?你看那个外卖小哥,他心里的喜怒哀乐到底是什么?你看那些被传销组织给幽闭起来的人,他们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去看看那些被司法误判冤枉的人,那些为别人的谬误付出了巨大生命代价的人,你看看他们的呼吸和咀嚼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到雪地里打滚儿去,感受一下真正的生活的冰冷。这些你要不要做?当然得做。这个才是能让你的立脚点稳稳地站在大地上的真正有价值的选择,否则你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永远落不了地。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脱离底层生活,根据你的可能,你的条件,尽可能从活生生的生活现实里边去吸收你的艺术营养和艺术资源。这个“俗”永远不能撒手,要抓住它一俗到底。

第四个反义词是“深”和“浅”。深浅涉及到对表达深度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一般来说,主题越深刻,越出乎意料,艺术价值就越大。但是电影这个东西很奇怪,有的时候越是“浅”的东西,传播效果反而越好,这跟电影艺术的商品特性有关系。我还是那句话,人有过庸俗生活的权利。电影观众有吃爆米花儿打嗝儿放屁傻乐的权利。他的权利来自于他付出的电影票钱,他粗俗的审美滋养了电影行业,也为你干这个名利双收的事儿提供了报酬。“浅”,大多数时候能给彼此乃至多方带来利益,也能给5岁的呆小孩儿和83岁的糊涂老头子带来真实的快感。这是它不可抹煞的积极的一面。

“深”,容易获得很高的评价,也有可能变得非常狭隘,只让一小撮精英觉得特别舒坦,直挠到他们心里去了。大众则很可能会嗤之以鼻。而且,精英们大抵用不着买电影票。所以,深浅的问题既是艺术取向问题,也是商业策略问题,更是我们从业者需要仔细把握和平衡的一个问题。

下面谈的反义词是虚和实。在形而中这部分,虚和实是一个特别沉重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教导我们,你要根据现实来构思你的作品,你要忠实于现实。我刚才说过,一个表述对象一旦转化为语言之后,他还是那个东西吗?为什么我刘恒说这个事物用这套语言,换一个人说这个事物用另外一套语言?变化意味着什么?这个变化是可以靠理性来修饰的,而且也是可以被感性随意左右的。语言可以用来夸大事实,也可以用来颠倒主次,还能够以假乱真。任何披着语言外衣的所谓实,都是可疑的,也是可以商榷的。关于历史剧的争论,涉及的就是这些问题。所谓忠实于历史,是忠实于哪一套语言体系的历史?皇帝亲命的史官,他笔下的历史遮蔽了多少信息,又扭曲了多少事实,只有鬼才知道,你凭什么就认定这就是明确无误的真实呢?我记得有一个中年历史学家,他拿路灯做比喻。他说,历史不是路灯照耀的光亮之下的历史,真正的历史在阴影里面。在历史的照明灯照不到的黑暗之处,艺术完全有资格深入其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索那些深埋的宝藏。她感知到的可能不是轮廓,而只是温度,或者是一丝回响。

这就说到虚的问题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个虚有价值呢?我们依赖什么让这个虚产生价值?这个真不好说。靠理性,有的时候不一定能达到。靠逻辑,显然有必要。要猜测,要判断,要探索,要摸,用触觉、听觉、视觉全面地去触碰那个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虚”代表着创作者的权力。我坐在写字台前,面对稿纸的时候,这个稿纸就是我的世 界,我是这个世界的国王,这个世界我说了算。任何虚的,在我支配的这个世界里,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实的,无论虚实都可以纳入我的艺术真实之中。你有这个底气没有?你信任自己虚构的东西吗?结局只有两个,你的虚构完全被大家接受,形成一种新的对真实的认知;或者被大家唾弃,把你的苦心创造当做垃圾。对此,你只能接受。

但是你一定要确信,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就是要利用大脑创造的这个虚构的世界,来和大脑之外的这个真实的世界进行协调,甚至也不妨抱有用虚构的渺小世界来征服外部庞大世界的雄心。《三体》《流浪地球》干的就是这个事情,说白了所有电影干的都是这个事情。电影再真实也是虚的,它就是一块幕布,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光影,一团纠缠不清的声波。如此而已!但是,它让我们的心灵更紧密地靠近了这个真实的让人又爱又恨的世界。

最后谈谈形而下,差不多完全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了。在下面几位组织者跟我聊,要不要给编剧们讲点技法上的ABC啊?我说这种讲ABC的电影书籍多的是,它们分析得太全面了,第几分钟人物应该干什么,第几分钟人物应该说什么,大量的规则像是组装家用电器的说明书,也更像是路标和交通提示信号,告诉你往哪儿走怎么走。但是一上路,不是那么回事儿,大量掌握了ABC的人都被淘汰掉了。真正走到底的人,产生成果的人,一定是那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总结出自己的职业定律和信条的人。所以,我相信大家不是初入这一行,在艺术幼儿园里就应该知道的东西,用不着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讲。如果你现在已经进了大学了,还想重温幼儿园的知识,我觉得你真的不适合这个职业。

我提供最后五个反义词供大家思考。

一个是先和后。信息传递的先后的位置,这是关于时间的概念。这里有个电影的定理,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精确,就是——一定要逐步地披露信息。就这么几个字,先后的问题,就是“要逐步地披露信息”。信息披露的先后位置是极度重要的技巧,大量的初学写作者,也包括一些比较成熟的人,都会把应该放在后面说的放在前面说了。应该只说1的,他把123全说出来。或者是这一段应该说123,下一段说231,再下一段说321,务必变幻不定,让接受者无法预知。这哥们儿却123,123,123全用一个套路说出来,乏味透顶。这个前后的顺序就是对时间的控制,这对一个电影叙述者来说,比对小说的叙述者要重要的多。小说叙述者铺排前后次序的自由度,比那些靠影像说事的人的自由度要大的多。用影像来说事,时间的前后顺序要特别严谨,效果也特别奥妙,往往捉摸不定。拍摄一个剧本,首先要从时间上把它分析透,剧情的起点定在一个时间点,结尾定在一个时间点。你弄一个虚拟的日历牌,把时间给拉下来,看看主要的事件都发生在哪个时间点上,那个事件都包含什么因素。是完全顺着说?还是颠倒着说?还是这一段给它贴在那儿,那一段给它贴到这儿?或者这一段有10个元素,我只说两个,其他的要么省略掉要么合并掉。这里边的搭配技巧,跟围棋落子的感觉差不多,各种组合,千变万化。这些都得依赖创作者的巨大才华,这种才华我觉得不是教科书能教你的。教科书只说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的东西,真正让你决定把东西往那儿搬的时候,你往往找不到根据,也找不到方向。只有经验会慢慢启发你。

下面一对反义词是主和次。主次涉及到空间的问题。我们说一个电影不好,或者说一个剧本不好,经常是主次失去平衡,在次要的东西上浪费了太大的笔墨,主要的东西反而被忽略掉了。主次的概念也可以兑换成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有很多导演非常优秀,想象力也很丰富,局部极其精彩。但是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失衡的,对作品的完整性失去了控制。你看一个东西,站得高你可能看得更全面,你要是站在它里边或下边,有可能顾此失彼。我跟张艺谋、尹力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彼此互相问。你说对于一个导演,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我也问他们,你说对于一个编剧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结论——对整体的控制能力,对你的创作对象整体的控制能力,实际上决定了一个人艺术生命的成败。就是说,在这个技术性问题上,能够成全你,也能够毁了你。这个我也不用展开讲,主和次,整体和局部,这个大家可以去琢磨。

还有一个相似的词汇,就是加和减。加减是对时空整体的、静止的观察和控制。就像刚才说的,你把所有情节放在这个限定的时间链条里,想象时间是一根绳子,你用夹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夹在上面。最初的时候要把所有的细节全夹上去,刘恒进了门之后向右走,跨了两节台阶,走过了一片红地毯,放下了书包,坐在椅子上,动了动茶杯,放下手机,弄了弄电脑。你要把所有的动作全记录下来,想象用电影镜头记录下来,它非常丰满而且拥挤,但是它是某种真实的状态。如果静止地审视它,作为一个编剧或导演,你要做的是什么?肯定是抽掉啊!一个一个地抽走,直抽到你不能抽为止。密集的排列有助于你俯瞰各个时间点,并观察到每一个局部,观察清楚之后才能决定哪个是该留的,哪个是该放弃的。这个场景有10个要素,可能我只把5留下就够了。换一个段落,包含12345,我把1234留下,5不要。在每一个叙述部位,每一个场景里边儿,这个工作都值得做,都有一个加减的问题。有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不够,我要往里加,刘恒登台阶的时候没踩稳,摔了一跤。他喝水的时候呛了一口,喷出来了。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加各种东西。12345678910全都可以废弃,可以重新创造一个12,替换到里面。这个是加减的基本手法。这是静止的对影视空间的一个观察。

下面这一对反义词是缓和急。这是在动态当中观察表达对象的时间与空间。有的时候速度非常快,零点几秒一个镜头,啪啪啪啪压缩在一起。有的时候又极其缓慢,你不知道它的空镜头想干什么。但是这种节奏属于影视艺术特有的叙述方式。

我最近看了两遍《小丑》。马丁对漫威充满了蔑视,但是《小丑》恰恰是从漫威里诞生出来的。现在对它的评价两极分化。我持肯定态度,虽然它的价值观在善恶之间的平衡上略有闪失,但是它反映的人类痛苦是极其真切的。影片里面有很多速度极快的剪切,跟人物的心理节奏特别合拍。还有一些特别缓慢的表达,例如老板跟他说,我要从你的薪水里扣那个广告牌的钱。他一下子就笑了,刚开始笑得特别柔和,笑着笑着就露出了哭的状态,十分狰狞。这个镜头特别缓慢,却显示了巨大的力量。这种镜头的长度、快慢、缓急太讲究了,节奏太讲究了,它们的完美运作丰满了电影的血肉。写剧本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个节奏的问题。拍的时候更要想到,导演一定要根据缓急的准则,对演员提出节奏不同的要求,让他焕发出能量来。导演太重要了!但是导演再重要,最后完成爆破任务的是演员。伟大的演员,伟大的表演能力,能把非常细微的东西给你变幻出来。有的时候节奏快了效果出不来,有的时候则是慢了出不来。这个缓急的技巧控制太有名堂了。所以,我看到好的演员表演的时候,我不能说是嫉妒,但是我必须承认在影视这个行业里面,所有的一步一步的具体工作,都是为了最前端,为了把演员那张脸呈现给观众。最前端就是拼刺刀,就是抱着炸药包去爆破,演员就是干这个的。所有的酝酿、筹备、指挥、策划、侦查,都是为了最后这个步骤。为了毕其功于一役,你是不是要用你的所有才华去确保和促成这个演员的完美表演?是的。这太重要了!

再来看看导演失败的作品,一般是从剧作这儿就开始失败了。选题材的时候举棋不定,选定了又瞎凑合,开拍之后朝令夕改,一边拍一边改,漏洞百出,最后不能自圆其说,捣一锅浆糊端给观众完事。选择和控制演员的水平如何,也是衡量导演整体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你所有的选择要有利于演员做那个最后的一击,不能让荆轲刺秦王失败,一定要刺中目标,让血喷出来,直接溅到观众脸上,就要这效果。导演要完成的使命是穷极所有合作者的才华,你用欺骗的手段也好,哄的手段也好,骂的手段也好,要把所有人的资源集中到一起,促成最后的爆发。这是说到缓急的时候,我偶然联想到的一个问题。

最后的反义词是强和弱。这个词既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动态的,涉及的似乎是客体的性质和主体的感受。影像确实要依赖“强”这个字啊,在技术上已经使了无数的花招,弄了无数的创新,都是为了一个“强”字。强烈的刺激,观众就好像吸毒者一样,刺激的指数不停升级才能满足他。你老给他吃那个海洛因,他都不过瘾了,你要给他生产新的。所以,一味地求强求猛,未必是好事,好莱坞最遭人诟病的就是这个。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花里胡哨的时尚和技术潮流迷惑,一定要在强弱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不光电影界,文学界也如此,只不过后者依赖的是纯技术类的手段,除了电脑和网络就没别的了。这些是从理论上说的,大家在操作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具体经验。

强和弱这个反义词,对小说家意味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面对效果的感官诱惑,你就是不能强,你就是不能在稿纸上拉屎撒尿,你就是不能用最鲜艳最华丽的形容词去塑造你的文章。你就是得朴素,你就是得娓娓道来,你就是得简洁。电影的处境好像更复杂一些。你不强还真是不行,吃爆米花的那帮家伙随时可能会睡着了。所以,这里边儿确实纠缠着一个如何平衡的问题,在优雅的高级的艺术表达手法之外,有无数炫目的技术手段正在被创造出来。李安先生为了技术已经跌跌撞撞了,他对技术太着迷,觉得那个东西能够给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是,演员最朴素的表演,编剧最朴素的故事,导演最朴素的手法,也能够传达最打动人心的信息。吃爆米花的人的心也是肉长的,大家的喜怒哀乐高度相似。大多数时候,他们需要柔软,需要抚摸。而且柔软不是示弱,它可以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声东击西。你打他一拳未必能征服他,你摸他一把,他眼泪下来了。所以强和弱也是艺术才华的一个试金石,它也不是完全靠理性或靠读教科书就能掌握的。仍然是靠自己的体悟,靠大量的实践经验,持久地自我总结,自我反省。

准备的反义词都说完了,实际上我还有几十个反义词躺在笔记本里。但是时间有限,我只能说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点滴帮助。

2019年11月21日于厦门青训营

2020年3月20日根据录音整理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20年3月25日5、6、7版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3-15 06:03贝贝幼儿园[青海省网友]IP:3407403925
    刘恒的作品中流露出永恒的艺术力量,让人深受触动。
    顶4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梅花的作文 作文大全400字 感恩父母 作文 新年英语作文 足迹作文 拔河作文 高一作文 趣事作文 春节作文600字初二 推窗风来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200字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关于母亲的作文 初一作文500字 小学六年级作文 青春作文素材 我爱读书作文 我的爱好作文 开学典礼作文 晚霞作文 改变作文 我的梦作文 初三英语作文 感谢作文 小作文是什么意思 什么即景作文 环保主题作文 我学会了包饺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