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阅读桃花源记后再创想象作文

2020-10-22 13:50:01
相关推荐

1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 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2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 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 2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 填涂在答题卡上。(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27.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肆:尽力。靡(mǐ):没有。 暧:隐蔽。 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豆:古代盛食物 用的器具。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 的美好愿望。 其中往来种作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 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 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 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茹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1)阡陌交通(2)无论魏晋 (3)选贤与能(4)是谓大同 10.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2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3 12.从《桃花源记》与《小道之行》中,你认为两篇文章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 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 “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 D.来此绝境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 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 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 在当时是不存在。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 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 10 绝境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 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012 03 0520:07 1、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 的美好?(2 2、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 “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 4、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 11.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的句子:12 14、.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 1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 1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19 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 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 言之有理即可 22.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时,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25、本文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2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13 有何作用? 28.请你分析一下太守和刘子骥求访桃花源各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他们后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 29、.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理想是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现出来的? 30、.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官司府还是“高尚”的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 31.“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1、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 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 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 文的目的是什么?(3 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 否定与批判,寄托了 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 14 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 6、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 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 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7、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奇境”,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15 18、为“与世隔绝时间之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叹惋。 如:我喜欢当今社会。因为“桃花源”带有明显的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 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花源无法比拟的。 20、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21、因为桃源人想保住这个绝境,以避免,不愿让外人知道这里,以免除打扰或把战乱带到这里。 22、表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中是根本不存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慨叹。 23、反映了他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理想,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同时也是对黑暗腐 朽的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24、如第2自然段从三个方面描绘了乡间图景。即优美富 饶的自然环境,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自由快乐的生活。 25、作者追求的生活是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快乐,社会 风气淳厚朴实。 26、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这一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16 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反 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 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 反映了其时代了阶级局限性。 27、根据上下文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人介绍的是秦末以来的黑暗社会的现状,引起了桃源人的叹惋。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理想生活的赞美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为下文 “不足外人道也”作铺垫。 28、太守用桃花源换取功名,赚一己之私;刘子骥一睹仙踪,心向往已久。桃花源并不存在,只是作者的一种理 想,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愿望,桃花源已成为美的代 名词。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30、 一方面以这种亦真亦幻的描写,给文章增添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是以此说明所谓的世外桃源不过是作者虚构的 一个境界。 作者虚构这个与当时黑暗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要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自己对当 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17 32、作者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有着浓厚的原始共耕的社会性质,在封建社会里,这种社会结构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是作者的一种幻想。而现在,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比陶 渊明想象的社会更美好。 一、(2006安徽非课改)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 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8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无论魏晋无论: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 二、(2006长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9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芳草鲜美屋舍俨然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 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20 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三、(2006黔东南课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屋舍俨然:2便要还家: 四、(2006苏州)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21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 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 五、2007北京市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23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A.良田无论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D.交通 妻子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24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译文:25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 七、2008南充市桃花源记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 27题10 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 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 节选自《晋书》26 [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古文在上搜索方式:古文题目+中招试题 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2013 年河南省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27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 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 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 注:涩:不通畅。曳:拖,拉。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陇:通“垄”。牧竖:牧童。髹(xiu)书: 用赤黑色的漆写。 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28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 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 分;“无论”译对,1 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 1.安徽省芜湖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9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吾子又死焉30 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 答案:17.(4分)交错相通 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18.(4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 朝和晋朝了.(2 分)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 19.(3分)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 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 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 不堪忍受。(2 分)(意对即可)。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31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32 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一)1.(3)有的人(4)这或此 2.B3.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温暖400字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范文 优秀的作文素材 井冈山作文 抗疫人员作文 作文获奖感言 五百字作文初中 作文优秀片段 老师教我作文 茶花的作文 种树的作文 保护自然作文 冬天风景作文 一件事英语作文 优秀作文精选 快乐的作文300字 风景的作文300字 150个字的作文 让人感动的作文 新材料作文 游玩作文300字 保护动物的作文 选择作文 高中 写我的爸爸的作文 毅力的作文 初中八百字作文 叙述作文 一篇作文200字 随笔作文600字 小青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