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文 我心中的孟子

2020-10-22 16:05:01
相关推荐

篇一:语文“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 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 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 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 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 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 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 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 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 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 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 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 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 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 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 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 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 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 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 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 “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 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 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 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 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 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 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 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 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 他只得在65 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 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 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 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 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 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 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 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 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 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 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 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 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 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 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 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 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 “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 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 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 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 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 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 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 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 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我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2009年的时候 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 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 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 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 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 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 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 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 “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 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孔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我们当中也许有人不识字,也许有人一生都没有阅读过孔子的书,他的道德观念、人生 理想、处世方法,就不可能不或多或少的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 他实在是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我们全中国人的老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降生可乐坏了他那六十六岁、头发花白的父亲叔梁纥。但他并未能看着他长大,在孔子三岁时,他 留下了孔丘与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糊口年少的孔子干过许多 苦差:下地种田,放牧牛羊,给人看守粮草,替人做办丧事的吹 鼓手?但这些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塑造成普通劳力。因为它生 长在一个并不普通的国度——鲁国。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 人才吧!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一个能用礼乐祭祀祖先天地 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沦为二等诸侯国,但在文化上仍 保持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晚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 声。幼年的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对礼仪制度非常感兴趣。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常把玩具当祭祀品摆设起来,模仿大人们祭祀 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十五岁起,孔子发奋读书,此后刻苦好学, 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六艺,精通六 经。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是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了。 但在那个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同时还应正名,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 仁和礼的学说,这些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诸侯国大 权的大夫们的权利。因此,孔子的才能一直没能发挥。直到他五 十一岁那年,他凭借他的才识与胆魄,在夹谷之会中,使齐国企 图借会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破产。孔子初露锋芒, 但它并未让孔子在政治上平步青云。鲁定公的没主见,贪图享乐, 阳虎的叛乱掌权,终于让孔子明白,时不待己,若不趁年轻,还 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因而在他五十五岁 那年,他领着他的一批学生踏上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 十四年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东奔西颠,奔波劳碌,在陈国、蔡国断绝了粮草,差点就饿死,有时又被形容为到处流窜的丧家犬, 最终却一无所获。然而孔子却活得自在,他所到之国,必能听取 那国的政事,就是凭借他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得到 的。他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每个人,尤其在他的身上有 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学精神和快乐精神。 这说到好学,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而孔子自身也做到了发 奋忘食的境界。的确,孔子这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孔子曾向 鲁国的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连学了十几天,师襄满意的说;“弹 得不错。”让孔子另学一首新曲,孔子却摇头说,曲调虽然是掌握 了,但技巧运用很不娴熟,又过了几日,孔子已弹得行云流水般 动听,却仍不满意,因为曲子的蕴含道理还没有领会,直到有一 天,孔子体会到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他才兴 高采烈地认为他学好了一首曲子。还有我们孰知的成语韦编三绝, 不也正是孔子勤奋好学的典故吗?孔子晚年读《易》,古时候的书 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窜起来的,孔子反复读,《易》的牛皮绳竟断 了好多次。还有一次孔子听韶乐的演奏听得细致入微,如醉如痴, 以至“三月不食肉味” 如果我们认为孔子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 有一次,叶县 的县尹对孔子的个性也很好奇,就问子路,说:“你们先生孔子,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呀?”哪知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回来告诉先 生。孔子他说:“你为什么不这么回答他呢:这个人呀!心中感到 快乐时,就会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已经到了老境也浑然不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邻居,对他大喊大叫道:“伟大呀孔子!你好像什么都会,却没有一样可以让你成名。” 孔子听了,戏谑地对弟子说道:“是啊,我会点什么呢?是驾车呢, 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算了。”那神态既是自嘲也是玩笑。 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所以,他对颜回的赞赏就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 在孔子的心目中,快乐多么容易达到。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哲说出 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气,穿着新缝的单夹衣, 约上五六个朋友和六七个童子,一起结队去沂水边,清洗面手, 一路吟风披凉,直到舞雩台下,大声歌咏一番,然后再慢慢地回 家。”曾哲的这番话还没有说完,孔子就大声地叹道:“你的理想 就是我的理想呵。”从孔子的这个理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直追 求的是一种快乐而率真的生活。 与其他文化中的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教诲都是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他教你怎么做一个人,怎 么培养自己的修养。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与普通人无关的, 他教你的东西,就像是祖父与孙女的对话。因此我心中的孔子真 真切切的是个伟大的老师! (三)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 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 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 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 民族的文化与根。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 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 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 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 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 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 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 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 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 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 “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 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 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 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 而是积极乐观。世人只发现物质的落寞,习惯性的忽视夫子背后的伟大,所以他们是“世人”。正如奥运会上奋斗的健儿,难道只 有得奖牌的运动员努力了吗?不!那些追逐不到成功的人们,也 在不停的追逐梦想,靠着乐观闯出只属于自己的未来!“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 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个角度,是一个完 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辛而 具有意义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却无一是不受益 的。夫子的智慧不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夫子明白仁由心生,是握在自己的手中,夫子并非匹 夫,而是智勇兼备者。在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 是思想的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的思想的执着和坚持不懈 的精神。当社会抛弃他的时候,他没有选择自弃,也没有选择放 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大智,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当他站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有感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 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 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做到了, 他没有做到的后人也帮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 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 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 两千多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事浩茫。他一生事业无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无 情,可是青山依旧,只是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 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从此,中国文化亦随 着这滚滚东逝的流水流淌而来,直至现在,直至未来? 他就是 孔子,中化文化的缔造者,华夏民族历史是最辉煌的人物。他如 一杯美酒,虽历千年,却愈品愈醇;他就是那一轮明月,时间再 久,依然故我,愈亦清明,纵使有缺有圆,时而有乌云遮容?有 人称他为“圣人”,是对他的学识、品行的推崇;有人说半部《论 语》治天下,是源于他的治家、治国之道;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化 的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甚至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 夜”这样的论断。现在,我们虽无从知其形,然亦可从《论语》 是他,让我们对遥远的古世纪,那么一个洪荒时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使那个时代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他手订的《诗 经》,让我们能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 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那“饥者歌其食,劳 者歌其事”的三百零五首“诗”正是由于他,而由愚夫愚妇引车 卖浆者流的歌吟一跃而成为六经之首,“子曰”与“诗云”并称。 实际上,就是因为“子曰”,孔子的赞誉,《诗经》中的愚夫愚妇 们的“云”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圣经。 是他,要“兴灭国,断绝世”,一生追寻,周游列国,颠颠簸簸,面对这一废墟,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他的 弟子们在车上呼呼大睡,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时,只有他 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他到处招人惹人,让人不待 见,对他敬而远之,这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难怪韩非子说 他是“削足适履”,也许这就是一种让人钦敬的悲剧精神吧。一生 倡导“仁”,实践“仁”,修身为“仁”,改造社会为“仁”,可他 履行的只是他自己。他一意孤行,坦坦荡荡,不失败何以感人识, 不辉煌何以长人志。这失败,是大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他更是 因失败而辉煌。是他,教无类,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仅限于统 治阶级,为平民人士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 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 七十二,他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低、个性的 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他总能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给 不同的弟子做出不同的回答。向年轻人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 他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愤而不启, 悱而不发”,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特别强调学 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循循善诱,因 材施教的教育光茫将光照万年。 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贻人口实。他不会种地,不会收获,更不会蒸馒头,那我们就能鄙夷他不如一个农夫,一个馒 头师傅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还是一名普通的农 夫?孔子的言行与轻视体力劳动如何扯得上,一位“植其杖而耘” 的“丈人”,耘来耘去的也不过他那一分三亩地,所养活也不过是 他自己和家人。而孔子所耘的是文化之荒,耕的是文化之田,他 给予我们的乃至世界的,又如何估量? 这就是孔子,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在你的身边,为你点亮的那怕是微弱的豆大的火光,他依然能指明你前进的方向。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 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 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 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 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 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 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 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 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 走进民间,面向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 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 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 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 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 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 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 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 “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 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 哲,他的思想在21 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 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 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国内因社会 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 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 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 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 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 方,并已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我心中的孔子是一位伟大而谦虚的思想家,知识渊博,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喜爱读书,是我们敬仰,敬佩的教育家。 一想到孔子,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上,端坐着温文尔雅的孔子,他在一帮弟子们跟随下,周游下列国之 从事礼教治国的宣传工作。孔子一生跋山涉水,遑遑游说于君王之间,曾有十四年时间漂泊在外。 我心中的孔子小时候很爱读书,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称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学于孔子的大部分弟子后 对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孔子还把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弟子们。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 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 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 ”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 适用的。 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 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 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 是年孔子 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 称为“圣人” 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 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 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 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 儒者。 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 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凭借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孔子永远铭记于我 们心中, 其精神世代永传。其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啊!可能,我们认为孔子形象太高大了,使我们只有崇敬之情,而缺少了对其另一面的 了解,其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 执鞭之 篇三:孟子作文素材1精选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继承并发展 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了一整 套比较完整的儒家 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认为凡人都可 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 退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 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 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 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大丈夫”。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 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和寓言,长于论辩,富有气势,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 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一暴十寒与人为善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 史图画。 我站在着历史的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 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野 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 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 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杀人?不杀 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 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 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 中的王道。于是你由孤独变的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 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 天下”了君王。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 人君。”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 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 发出最后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 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 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巴。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你也只能泪眼朦胧地心 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硝烟埋没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显 得更为高贵!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 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 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 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 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 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 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 “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 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 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 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 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范文三: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都是惹的祸作文 关于女权的作文 写出去旅游的作文 自我介绍作文结尾 上美术课作文 曾经错过的什么作文 白描人物作文 赶海作文600字 为自己鼓掌作文开头 描写春天的作文一百字 世界之大作文 我为老师做贺卡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300 作文文体有哪些 我所在的集体作文800字 他陶醉了作文 释怀作文800字 高兴的一件事作文450字 不期而遇的半命题作文 有关葡萄的作文 把古诗改写成作文 成功的作文开头 白色连裤袜作文 秋天秋天的作文 搬家作文 捕捉幸福的作文 春雨的作文300字 手工飞机作文 我的童话世界作文 描写学校景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