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这个暑假 让我们走进王崧舟教授的《爱上语文》!一起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020-10-23 09:45: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这个暑假,让我们走进王崧舟教授的《爱上语文》!一起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爱上语文》来啦!

这下,王崧舟老师火了!

从7月26日开始,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以12集的篇幅,开讲《爱上语文》。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无论是在电视里,还是在网络上,都引来无数观看者。

那么的深入浅出,那么的雅俗共赏,那么的润心隽永,可不一般!“千万孤独”的柳宗元的《江雪》、“夜半钟声”的张继的《枫桥夜泊》、“山水风雪”的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们都是那么的熟悉;而在王崧舟老师的讲述中,能让诗意更具诗意,这正是王崧舟老师“诗意的语文”的具象体现。此可谓:用意精到,出言平易;大文弥朴,至言不饰。王崧舟老师致力于引领教育人生、陶冶专业人格;培养优秀师资、传播天下师道。

诗意地爱上语文(节选)/徐迅雷

转自《杭州日报》2019 07 29

从古典诗词开始,爱上语文

带着满满的期待,我走进了王崧舟教师的《爱上语文》。每一场,都让我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里,浩然开阔、广袤无垠的古典诗词的世界里。

从一个字的解读,一句诗的分析到多首诗的印证,从“诗眼”、“意象”到“文化”,无不让我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和奥妙。

“以诗解诗”、对比的思维策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明象以见意”、“以境显理”……原来,解读诗歌,也是是这般地需要方法,并且如此丰富而有味。王崧舟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旁征博引的深厚功力,让我对许多曾经以为很“熟悉”的诗歌有了“陌生”的体验,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入的理解;让我在此契机中读厚了许多诗,读精了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也让我试着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做一番亲近的体验。更让我懂得了:原来,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了解诗人生平读懂他的作品,更可以通过读懂一首诗来读懂一个人——一词一世界,一字一人生,甚至是读懂自己的内心。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崧舟教授的《爱上语文》吧!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就会欣喜地发现,你已经被语文的魅力所折服,已经深深陶醉于古典诗词的世界里,你已经彻底爱上语文!同时,更重要的是,你也将会爱上这个生活在承载了五千年文化、精神与风骨的国度中的自己,被古典诗词逐步浸润的自己,在大语文的世界中诗意地关照他人与自我的自己。

截至今天,

《百家讲坛》已播出10集《爱上语文》

《爱上语文》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视频回放!

《爱上语文》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视频回放!

《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视频回放!

《爱上语文》第四集《字词背后的味道》视频回放!

《爱上语文》第五集《文化意象的魅力》视频回放!

《爱上语文》第六集《言与意之间的转化》视频回放!

《爱上语文》第七集《含英咀华靠“推敲”》视频回放!

《爱上语文》第八集《童趣诗里藏思辨》视频回放!

《爱上语文》第九集 《语文学习的“三只眼”》

《爱上语文》第十集 《文字背后见人心》

(以上视频来源于公众号《王崧舟》、腾讯视频)

为您附上1 3集的部分文字版

《爱上语文》第一集

《语文中的文化美》

语文太重要了!

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

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

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

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究竟应该怎么去读呢?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诗词还是没有文化呢?又有哪些古典诗词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读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为什么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在我们读来却索然无味?我们读古典诗词只是为了读古典诗词吗、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期待,爱上诗词、爱上经典、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

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学语文。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个中国人至少要学十二年的语文。如果按照课时来算,每一个中国人学语文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少于2500个课时。

不得不说,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语文占的时间一定是最多的,我们学语文花的时间也一定是最多的。

但是,占了最多的课时,花了最多的精力,我们的语文又学得如何呢?

早在1978年,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吕先生所讲的这件咄咄怪事,究竟该如何破解呢?现在,我们用十二年时间,2500多课时,学本国语文,怎样才能让大多数过关呢?不仅能让大多数过关,而且能不能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

我们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说起。

详细内容请点击:

《爱上语文》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视频回放!(来源于公众号《王崧舟》)

《爱上语文》第二集

《诗歌中的人与情》

有一年,我给学生上古诗《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但正是《枫桥夜泊》这首千年绝唱,让我们知道了张继,知道了枫桥,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钟声。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这样写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上课讲完这首诗,现场听课的一位语文老师向我提问,说我教这首诗有两个地方教错了。哪两个地方教错了呢?

第一,“江枫”教错了。他说,“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他特别强调,现在去寒山寺景区,还能见到这两座既精致又古朴的石拱桥。

第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写人的,因愁失眠的人,不是的。“愁眠”是写山的,对着寒山寺不远处,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这座山现在也还在呢。

我说,您说的这两点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如果,把这首诗当做地理课、考古课来上,也许,我就照着您刚才讲的这个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上的是诗,是古诗,是中国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

照您这么上,不知会有多少美丽的古诗因为“科学考据”之名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

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第一句就漏洞百出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您怎么听得到?难不成您长了一对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绿映红,您怎么看得见?难不成您还长了一双神话中的“千里眼”?

明朝一个叫杨慎的人,就是《三国演义》开篇引用那首《临江仙》词的作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写《临江仙》的杨慎就觉得“千里”不对,应该是“十里”才说得通。好吧,就算是“十里”,我看也悬。十里之外,莺啼声声,您听得到吗?方圆十里,桃红柳绿,您看得见吗?如果照着这种“科学考据”的思路继续分析下去,“十里”还不行,顶多“三里”,前提是诗人自己还不能是那种老眼昏花、又聋又哑的人。

于是,《江南春》第一句就得改写成——“三里莺啼绿映红”。请问,这还算是诗吗?倒可以算是科学考察笔记,又严谨又仔细。

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既然自己都说春夜酣睡、不觉天晓了,你咋能听到鸟鸣声声呢?莫不是自己在梦中相闻?

所以,照这样科学考据似地剖析下去,这首诗同样漏洞百出。如果要说得通,那么,“眠”应该是“不眠”,“不觉”应该是“觉”。因为,不眠才能觉,觉才能闻啼鸟,觉才能知风雨,觉才能感花落。而且,这个春夜还得从头到尾不能睡觉。完了,孟浩然为了写出这首诗,得熬上一个通宵才行。

对此,作家刘金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我觉得关键还不在这里。那在哪里呢?这样的新解,人不见了,人没有了。人没有了,要诗还有何用?人不见了,诗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到《枫桥夜泊》。

“江枫”如何解呢?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这个界,就是“以诗解诗”。

什么叫做“以诗解诗”?古典诗词中“枫”这个意象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呢?

详细内容请点击:

《爱上语文》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视频回放!(来源于公众号《王崧舟》)

《爱上语文》第三集

《读诗中的“厚”与“薄”》

经常有人问我,读诗词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我只能说: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说说自己是怎么读诗的吧。比如,清朝有一位大诗人叫纳兰性德,他写过一首词,叫《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很短,不算词牌和标点,总共才36个字。词很浅显,真正的生字就是一个——“聒”,“聒碎”的“聒”,声音嘈杂的意思。你看这个字的字形,就很有意思,左边耳朵右边舌头,一个劲儿地在耳边嚼舌头,能不吵能不烦吗?而真正的新词也就是一个——“榆关”,榆关就是山海关。其它所有的字眼儿,一看就懂,一读就通,感觉真没什么好读的。

那么,这样一首貌似简单浅显的词,我是怎么读的呢?

首先,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

接着,把《长相思》这首词读薄。

最后,把《长相思》这首词读活。

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

我们先说把这首词读厚。

如果,你只是傻傻地盯着这首词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行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看,读上一万遍可能都不会有多少感觉。而且,可能会越读越找不到感觉,最后的感觉是什么呢?没有感觉。

有人说,不对呀,你们语文老师不是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那我盯着这首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读上一万遍,其义不就都自见了吗?

我说,您要是这么机械地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也就无话可说了,要不,您试试?一万遍!

这个“书读百遍”大有讲究、大有门道、大有奥妙。它不仅是个数量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上的问题。

就层次来讲,书读百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书读厚。

我们现在读《长相思》,不能局限在《长相思》的字面本身,以为读《长相思》就是读这36个字,再也没有其它可读的了。这是典型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所谓读厚,就是要把这首词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比如——

你可以读一读人家是怎么读《长相思》的;

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还写过哪些词;

你可以读一读其它诗人写的词牌都是《长相思》的词;

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的生平故事;

你可以读一读写故园写乡愁的各种诗词;

……

这样读,有点像滚雪球。这个球心就是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然后,你在“书的雪地”上滚啊滚,这个雪球就越滚越大、越滚越厚。

人家怎么读《长相思》呢,我找来这一篇细细地读:

“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露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夜深千丈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

他这样读,用的显然是对比的思维策略。拿榆关跟故园对比,空间上的张力就出现了;拿征途的夜晚跟家园的夜晚对比,情感上的张力就出现了。这样读,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比较大。那么,他会不会继续使用对比的思维策略解读《长相思》的下片呢?我们不妨接着看: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妻子的浅笑低语,或者……

果然,他使用的策略还是对比。这一次,是拿征途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进行对比。征途的风雪声是确定的,而故园的无此声则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空间又是有一定边界的,那就是没有这样聒噪的风雪声。显然,这里讲的声音绝非一般意义上自然的声音,而是饱含着亲情、爱情、友情的声音。读了这篇解读《长相思》的文字,你的思维就慢慢地开阔起来,这就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要读厚,光这么看一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再来看一篇:

词以“山一程,水一程”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深致推奖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见纳兰此句之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发现,这一篇的解读就是按照王国维的核心理念来的。他既从境界这个大处着眼,说《长相思》给人一种自然奔放之感;又从名句这个小处入手,挑出“夜深千帐灯”,细细品味,深致推奖。这种读法,显得很古典,又很经典。他接着说:

下片作者情绪陡转。在“千帐灯”下,词人倾听着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想起“故园”,唤起“乡心”,从而辗转难寐了。此数句字面亦寻常,意思却很不一般。所谓“天涯行役苦”,大家都容易理解,可是纳兰现在乃是扈从皇帝“巡幸”途中,本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才是。他却偏偏作此小儿女态,恋起家来!其深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按其底里,真正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知其人了。而我发现,自己对纳兰性德这个人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期待,这也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非常有趣的是,在读厚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解读,有的解读甚至跟前面的还有矛盾。

我们参考他人的诗词解读时,如果遇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我们该怎么办呢?

详细内容请点击:

《爱上语文》第三集《语文中的文化美》视频回放!(来源于公众号《王崧舟》)

本期小编

紫金港中学

王丹萍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妹妹被哥哥打屁股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作文 藏在心里的什么作文 做一次家务作文 原来如此作文400字 良好的心态作文800字 关于自律的作文600字 亲情的作文800字初中 寻常的日子也芬芳作文 专四作文满分多少分 最敬佩的人作文600字 美好的生活作文600字 逆境出人才作文600字 改变作文600字初中 作文最美的风景600字 帮忙写作文的软件 英语作文翻译成中文 青春在路上作文800字 脱裤子打屁股的作文 初一的作文600字 友谊还会继续作文600字 不可怕作文600字初中 初中作文开头结尾优美段落 游记作文开头怎么写 我的意中人作文 我渴望长大500字作文 作文我的童年500字 致即将毕业的自己作文 时间过得快的作文开头 守住本分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