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2020-10-30 11:25:01
相关推荐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也许你会看到不同噢。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正月初五俗称 破五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 忌针节 。从除夕至初五为春节,期间有许多规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 破五 之称。

大年初五,俗称 破五 。风俗里讲究在家歇着,不出远门。说实话,大年过到这一天,人人都有点疲惫不堪,大鱼大肉吃得太多了,吃什么都觉得没味。这一天,女主人就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餐桌,做点清爽可口的饭菜,让家里人好好休息一下。

正月初五,俗称为 破五 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 初五日谓之 破五 , 破五 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 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 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 破五 未曾过。

农历正月初五,又称为 牛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正月初五牛日: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

正月初五旧说为 财神生日 。据《古禾杂识》记载: 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 路头 即民间所说的 五路财神 。

这一天,还是我国大部分地方春节 送穷 的日子。汉唐以来,民间就有了送穷习俗。穷为何人?从传说上看,有人说是颛顼、帝喾之子,有人说是帝尧之子,还有传说认为是姜子牙之妻。韩愈的《送穷文》认为是 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等五种穷鬼。 凡此五鬼,为吾五患 。送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打扫房屋,据说 穷鬼 寄身在尘土垃圾之中,将垃圾倒掉,也便送走了 穷鬼 。

关于 破五 还有很多传说,一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 见破即归 ,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为 破五 。还有一个略为不同的传说是,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姜太公的老婆给忘了。于是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 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 捏小人嘴 。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吃饺子也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 二踢脚 被称作 崩穷 ,把 晦气 、 穷气 从家中崩走。老人们忌讳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又有人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不管何种讲究, 破五 吃饺子,寄托着人们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能过上好日子。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详。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在晋西北,传统上这天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鸣炮、烧香、敬纸;晋北民间习惯则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 送走穷媳妇 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 得到有福人 到了晋东南,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陕西比较有特点两个地方是陇县和凤翔县。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说是 吃穷饭,除穷根 ,也说 糊穷坑 、 填穷坑 。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有些地方还传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而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 破五 这天早起,搞大扫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 五穷 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 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 小人 的身上,除掉 小人 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 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 。于是有 破五 之说。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 蒙兀室韦 、 萌古 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 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家乡的春节虽不如老舍笔下北京春节那般隆重,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历时一个多月,但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们劳动一年后欢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春节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换床单,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当然了,、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理应在前几天完成,所以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们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年夜饭的品种照例是很丰盛的,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小孩子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遗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大人们目瞪口呆。但无论如何大人们是不会恼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孩子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如果你问他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是守岁这一着却不是我能接受的,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 劈里啪啦 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 新年大甩卖 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实在是在闲得无事中闪过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些意思。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菜馅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几年元宵的晚上,还可以看见大人们领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灯笼逛游,如今却难以见了,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叹道,富有民族特殊的传统文化这正在消失啊!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6-03 02:19Diva[甘肃省网友]IP:1743741085
    通过这篇作文,我感受到了家乡的独特魅力,期待有机会亲自去感受。
    顶5踩0
  2. 2021-07-01 15:36L'[山东省网友]IP:606414601
    作文里描述的民风民俗很有趣,让我对你的家乡产生了好奇。
    顶8踩0
  3. 2020-07-30 04:53蓝诗紫玮[山西省网友]IP:1743403986
    我很喜欢读这篇作文,因为它勾起了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先抑后扬的作文400字 运动的好处作文 万圣节作文 武汉科技馆一日游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诗歌 ...依然作文 爸爸是大厨作文 关于进步的作文 描写校园操场的作文 读书的苦与乐作文 《遇见》作文600字 学校秋天作文 我的农民父亲作文 上学的目的作文 与好书交谈作文800字 迪士尼英语作文 保护环境50字作文 往事依依作文 作文纸表格 生活中的发现作文 西瓜作文100字 小动物童话作文 我的理想考上高中作文 我的不足作文 作文写一首诗 情感类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500字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作文 疫情作文评语 六年级三单元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