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又入高考语文题这些年出题人在看的《光明日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光明日报贡献了多

2020-10-31 20:20:01
相关推荐

导 读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光明日报贡献了多篇高考阅读作文的材料仅2013年以来就有十篇2017年四篇出自光明日报的作品入选高考题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光明日报》又有报道选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的材料二,摘编选取了《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试题内容:具体如下: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命题组专家解析:

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2018年《光明日报》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和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三则材料,无论新中国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还是新时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桥,都是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技术”,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国桥梁建设由技术落后、依靠外国援助到技术领先、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历史巨变,使考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悦,自觉增强奋斗意识。

事实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光明日报》贡献了多篇高考阅读、作文的材料,仅2013年以来就有十篇。2017年,四篇出自《光明日报》的作品入选高考题。小编带你来看看~~~

2017浙江卷

试题内容: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专家评析:

2015年12月10日“光明讲坛”刊发卢新华的文章《读三本书 走归零路——我的人生三昧和“读书感悟”》,成为浙江卷作文命题材料。此文源自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一次演讲。卢新华发表过短篇小说《伤痕》,给他带来了许多荣誉。作为一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写作《伤痕》不到一年后,卢新华便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第四次文代会作家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代表。他从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读三本书,走归零路”。他在文中写到:这三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三本大书,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当然,也可以一本叫“书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己的心灵”。

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有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我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也体现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我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当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 等等。总之,具有可写性,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2017山东卷

试题内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专家评析:

一、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3日刊发的朱昌俊的评论《温暖的书店是“城市之光”》,成为山东卷的作文试题材料。专家表示,经过修改,命题者把时评型材料处理为没有明显主观评判的客观事实材料,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适合个性表达,能给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写作空间。此外,今年北京卷小作文材料取材于2013年7月26日刊发的叶梅的散文《根河之恋》,阅读试题的部分材料取材于2014年7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的通讯《数字敦煌:换种方式感受敦煌魅力》。

二、材料内容贴近考生实际,贴合时代脉搏。

其一,考生对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产生关于书店的功能、文化属性以及人们阅读意义等方面的感悟和联想。

其二,材料中关于各类“顾客”的内容,尤其是“夜读人”元素的加入,表现了人们对于知识、文化、文明的渴望,展示了书店不仅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更是人们期盼的精神寄托所、心灵栖息地,由此可以引导考生思考阅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思考书店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思考书店在当今社会中的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问题。

其三,材料中工作人员“不驱赶任何人”的表述,表现了书店的人文态度和经营理念,由此可以引发对书店经营目的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其四,材料中“经营模式”和“工作意义”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问题,探讨创新、发展理念,思考书店等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出路问题,思考关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同步提升和共赢同享的关系问题。

三、材料立意多元,适合个性表达,能给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写作空间。

其一,从书店角度立意。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能够给人们的文化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就其经营理念而言,其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时代精神;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的文化空间的意义。

其二,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可以联系给定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价值意义,也可以紧扣书店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

根据自己的感悟与联想,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助使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或问题探究。不管是文学类的小说、散文、戏剧、小品,还是实用类的议论文,都能对考生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并且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发现能力、写作能力,考查考生的情感价值判断和语文素养。

2017北京卷

1、小作文试题内容: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 《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 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3.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人,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小作文材料之一,取材于叶梅的散文《根河之恋》,2013年7月26日首发于《光明日报》。

2、北京市高考语文阅读题材料:

今年北京高考阅读题材料部分出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28日09版文章《数字敦煌:换种方式感受敦煌魅力》(作者 周龙、方莉、宋喜群)

2016北京卷

试题内容: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取材于2012年8月3日《光明日报》文荟版,陈忠实《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014北京卷

试题内容:

2014年北京高考阅读题,取材于1988年3月13日《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2013辽宁卷

试题内容: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阅读题,取材于2012年2月15日《光明日报》人物版,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2013全国课标甲卷

试题内容: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阅读题,取材于2013年4月11日《光明日报》人物版,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

来源:光明微教育,统筹:晋浩天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

https://www.toutiao.com/a6699762055827685892/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光明日报贡献了多篇高考阅读作文的材料仅2013年以来就有十篇2017年四篇出自光明日报的作品入选高考题

又入高考语文题这些年出题人在看的《光明日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光明日报贡献了多篇高考阅读作文的材料仅2013年以来就有十篇2017年四篇出自光明日报的作品入选高考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赶集的作文 第一次月考之后作文 我的学习生活作文300字 写青春的作文 同学吵架作文 5年级300字作文 赞扬老师的作文 辩论会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好词好句 我为什么喝彩作文400字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普通话口述作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英语作文 德的作文 毕业旅行作文 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 作文的英语 我的幸福 作文 初中作文怎么教 我身边的小动物作文 作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快速作文法 的暑假作文600字 赞扬父母的作文 夏天的海边作文 点赞中国作文 互相关心作文 关于红色革命的作文 常见作文题目 2006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