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艺术创造的动力学阐释

2020-11-02 11:35:01
相关推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V01.19 No.6 2003年12月 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Dec.2003 艺术创造的动力学阐释 (北京广播学院,北京100024)摘要:从动力学角度来审视艺术和艺术创造构成了艺术厚论的一个新的视界。它既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 对于艺术创造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上对于艺术和艺术创造的动力构成因素与作用机 制的具体考察。而“艺术创造动力”作为艺术创造得以实现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既是艺术家生命“过程” 的产物,又是特定的文化历史的生成物。 关键词:艺术创造;动力学;本体论;方法论;艺术创造动力 中图分类号:J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3)06-0010-06 ADynamic Interpret ArtCreating SHI Xu-sheng (Beijing Broadcast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Abstract: It’s anew field arttheory studyart onlyaquiz artessence ontology,butalso aresearch artcreating dynamic methodology.Theart cerating dynamic artist’slife。but also socialculture. Key words:art create;dynanic;ontology;methodology;art creating dynamic 一、作为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动力学 动力学,乃是人们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社会、 历史、自然以及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的一 种基本观念和方法。它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理解 事物的一种专门的学科类型。动力学着意探索自 然、社会乃至人类文化领域各种现象发生、发展、 变化的动因,深入考察推动事物产生、成长的具 体动力,特别是需要研究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 身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而,动力学广泛 涉及到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方方面面,体现 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个重要的立场 与思想方法。 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宇宙是处在动态的、 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 不过是处在一种方兴方灭、方生方死的状态之 中;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都有着推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的和外在 的具体的动因。所以,现实世界虽然不仅仅是由 力所构造而成的,但是,力的存在却是广泛而普 遍的;现实世界充满着各种力的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唯其这种普遍的力的存在 和作用,世界才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不断的 更新与发展之中。 然而,我们这里所谓“动力学”实际上还包含 着两个方面的意义,即作为本体论的动力学和作 为方法论的动力学。它们一者着意于探讨世界的 本质,一者则表现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本着 一种“体用不二”的原则,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 之间并非相互隔绝,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体现、相 互发明的。本体论构成方法论的基础和依据,而 方法论则是本体论的发挥和运用。本体与功能不 可分割,方法与对象也总是一体的。 作为本体论的动力学乃是一种关系到自然 及社会的本质与历史发展的世界观。作为一种对 于世界的本体的认知,这种动力学的基本观点就 是:世界乃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发展变化的世界; 而无论物质世界还是人文世界,它们的发展变 化,都有着各自复杂的动因与过程。这种作为本 体论的动力学,根本上区别于那些静止的或循环 论的世界观。后者认为宇宙永远是静止的,体现 为形而上的神的统治的秩序。“天不变,道亦不 变”。或者说,宇宙万物的种种变化都只不过是一 收稿日期:2003-10—03 作者简介:施旭升(1964-),男,安徽枞阳人,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美学、戏剧影视艺 术史论研究。 一10一 2003年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种周而复始的“轮环”。比如,关于宇宙起源,基督教就把一切都看作是上帝的创造,上帝才是世界 万物的源泉和唯一动因。即使是到了牛顿,这位 杰出的科学家在发现了著名的经典物理学的三 大定律之后,也还是把自然的第一动因(也就是 宇宙万物生成的最初的动因)归于上帝,归于不 可知的神。相反,现代宇宙生成理论则在宇宙自 身的演变中去寻求宇宙生成的最初的动因。其中 一种影响广泛的“大爆炸”的学说,虽然不过只是 一种假说,但是作为一种宇宙动力论,现代天文 学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令人信服之处。中 国古代的“易”学世界观某种意义上也是属于这 种宇宙动力学的。它以阴阳之间的相摩相荡作为 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动力之本和生成之源。 至于现实自然乃至社会人生,作为本体论的 动力学更主要的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世界观、一 种价值立场、一种把握世界的态度和倾向。达尔 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 发展的“经济合力”论无疑都是属于这种作为本 体论的动力学理论。达尔文把自然界的生物进化 的动因看成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力量,所谓“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成为其自然进化理论的最基本 的表述。马克思主义则是把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 个以经济动因为主导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汤因 比以“文明模式”及其转换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因; 亨廷顿更是从“文明的冲突”出发来描绘当今及 未来世界的变迁。它们多少都是在一种作为本体 论的动力学的意义上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的。 而作为现代人类学本体论的诸多心理学说, 如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则是或者 以某种心理欲望作为人心之根本,认为人的本体 在于某种本能,或者以某些需要的满足、以一种 理性的追求甚至某种非理性的信仰作为人生的 根本,或者干脆将人生的目的归于人的各种现实 的行为本身。从而,无论人生还是人心,在动力学 的视野中,作为生命的体现,都是处在一种主动 的、进取的态势之中。人,作为生命的存在,作为 文化的主体,本质上不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自 然、屈从本能的需要,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创造自 己的生活。梁漱溟指出:“主动性非他,即生命所 本有的生动活泼有力耳”。也就是说,人都有一种 自觉的主动精神,“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 就是人们意识清明中的刚强志气”。〔1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尼采就是这样一位从作 为本体论的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世界的哲学家。他 写道: 世界就是:一种巨大无匹的力量,无始无终。 一种常住不变的力量,永不变大变小,永不消耗, 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为‘虚无’所包围, 以次为自己的界限,不缩减,不浪费,也不无限扩 张,而是作为一定的力量被放在一定的空间中,却 非放在‘空空如也’地存在于某处的空间中,毋宁 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或各种力量浪潮的会 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 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永远在回流……是一种不 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迁化。田 尼采认为,世界无非是由力所构成的,强力意志体 现在万事万物之中,体现为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 永恒的生成与更新,所以自然的进化的结果就是 强者胜利的标志;“强力意志”一词一方面“适用于 每一种可能的力量,它不完全专指以心理现象为 基础的那些力——即肉体的冲动——更确切地 说,是指一切世界现象。另一方面,这词更精确地 适用于这些力的内在动力,适用于使这些力有资 格成为力的倾向性”。“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强力意 志标示着各种没有最终结果但始终有方向的力的 展开。每一种力,每一种能量,无论它是什么,都是 强力意志——在有机世界(冲动、本能、需要),在 心理与道德世界(欲望、动机、观念),在无机世界 本身——因为‘生命只是强力意志的一种特洙情 况’。”p而力的世界又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人生 的强力意志更是属于一种生命精神的体现,是一 种生命意志。然而,它所追求的不是生命本身,而 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不懈的努力。这也恰恰 表现了生命的永不枯竭的本性。 作为方法论的动力学乃是一种动态的把握 社会历史乃至人类精神的历程的思维方式和实 践方式。在方法论上,动力学的意义也许并不止 是在于提供给我们某一些具体的认识与改造世 界的现实的策略、途径与方式方法,而更主要的 还是在于能够提供给我们种种方法论上的启示, 甚至带来某种方法论上的转型。因而,作为方法 论的动力学所给予人们以思想方法乃至行为方 式上以种种启示可能包括:如何动态地理解事物 发展的规律、把握事物变化的趋势;如何根据事 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顺势而不是逆势 而行;如何有效地推动并控制社会历史乃至人文 创造的“自然历史过程”,激发、调动并有效地运 用各种积极的因素服务于自己的对于自然、社会 或人文的创建与改造;等等。比如,精神分析学作 为一种动力心理学,在对于无意识心理的揭示上 第19卷施旭升:艺术创造的动力学阐释 就有着本体论的意味,而利用揭开无意识心理秘密的方法以进行“梦的解析”,通过无意识的宣泄 以缓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压力,达到心理治疗的 目的,并且总结出“催眠法”之类的一系列治疗方 法,等等,诸如此类,则更多地体现出它在方法论 上的特殊意义,从而为人类科学地打开人类的深 层心理的“黑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方法论上的 启示。再比如,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动力学的思想 方法是与索绪尔的语言学分不开的。因为索绪尔 的语言学重视人类的“言语”动态过程远甚于重 视人类“语言”的静态结构,所以,受其影响,结构 主义本质上如其说是为了追求某种所谓的“永恒 结构”,毋宁说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寻求一种人们 对于世界的“结构”性的感知和理解。从而,结构 主义力图“结”构世界的动力学的思想方式便远 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而成为二十世纪影响广 泛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方法之一,实现了人们思 想方法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当然,作为方法论的动力学所寻求的并非是 某种普遍适用的抽象的方法,而应该是与具体对 象的独特性相适应的具体的方法,所以它更应该 关注的是具体的事物的个性和特殊性。显然,自 然界的“动力学”就不能代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 领域发展动因的探究,例如,以达尔文为代表的 生物进化论对于地球自然生命的发展与演变进 行了科学合理的动力学的分析,然而,社会达尔 文主义以这种自然生命的进化法则来解释社会 历史的发展,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作为人类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就未免显得过于简单,显 然有其不尽合理之处。同理,政治的、经济的、道 德的乃至宗教的“动力学”不能代替我们对于审 美与艺术领域的动力学的考察。理解审美和艺术 问题固然不能简单地将其与自然的、社会的诸多 问题隔绝开来,但是,艺术和艺术创造却无疑有 着自己的特殊规律,艺术无疑需要自律和自决, 无疑有着自身的生成发展的动因及其动力作用 的方式与过程。艺术创造动力也就必然与艺术创 造自身的方式和过程分不开,必然关系到艺术主 体的自然的生理的因素,关系到艺术家的生命情 怀与精神境界,还必然关系到艺术家所置身的时 代的、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 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着力于对 于艺术和艺术创造进行一种动力学的探究。这既 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对于艺术的本质问题的追 问,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上对于艺术动力的构成 一12一 因素与作用机制的具体考察。这里,动力学既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本体论的立场,更为我们 提供了丰富具体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二、从一般动力学到艺术动力学 一般动力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生中 的普遍的动力现象,研究它们的产生根源、表现 形式、作用机理等等。 “动力”(dynamic)一词,在英文中含有“力” (force)和“活动”(activity)个方面的意义。从物 理世界到人类社会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力的现 象的存在非常普遍。从外在物质世界的引力、重 力、压力、张力到内在精神世界的感受力、想象力 等等,力的释放及其相互作用势必就会引发活 动,带来现状的改变。力,作为能量的聚积往往是 内蕴的,而作为能量的释放则是动态的,有着自 身的方向和矢量。从而,自然界的力的现象,也就 有着两种常见的性质和状态:在力的聚积的过程 中,力的表现是内敛的,相对静止的,正如火山的 能量在积蓄之中,表现为一种“势能”的积聚;而 当力的爆发之际,力的外显形态便是活动的,体 现为某种动态、动势,因而与事物的活动过程分 不开。或者说,力的体现乃是与主体存在的目的、 方式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 联。而无论是力的聚积还是力的释放,都必然伴 随着主体的内在的或外在的活动。或者说,“力” 总是要“活动”的,而且,正是在“活动”中,实现 “力”与“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虽然在自然界,种 种力的活动往往是盲目的,甚至在局部上是无序 的,但是,人类科学对于自然规律的揭示却显示 出自然之力在整体上的“从混沌到有序”,大到宇 宙天体的演变,小到微观世界中原子乃至电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都有着各种动力的显现及其对于 动力的控制。人类科学的意义也许不仅仅在于揭 示自然之力的作用规律以改造自然,而且还要通 过人类的努力强化自然之力的主动性和有序性, 在更高的意义上去顺应自然。 当然,动力,不仅仅作为物理现象,体现在自 然的物质的世界当中,而且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 象,体现在社会历史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当中。 作为一种社会有机体的人不仅有着各种自然的 力的现象(如体力等)的存在,更有着各种心理 的、文化的“力”的现象的存在。人的物质的力和 能量成为人的生存基础,是人的生命活力存在的 前提。然而,人的生命活力又不仅仅体现在具有 充沛的体力上,同时也体现在旺盛的精力与活跃 2003正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的心态上。人不仅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社会的和文化的主体。人的本质是自觉自由 的。自觉意识就体现在人还常常有着超越自然力 的各种意志的努力(effort),而且,人对于自己的 努力有着充分的内在体验而蕴涵着广泛的精神 内涵。和自然界一样,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 竞争,面临着各种生存的压力,不得不进行着各 种各样的生存选择,不得不表现出与各种生存阻 力的较量。人对于自身的自由境界(其中就包括 人的审美自由)的追寻更是人自身本质的体现, 从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对于自觉自 由的追求也便成为人生的基本动力。而与此相 关,人的各种能力以及建立于主体能力之上的人 的自觉的努力,作为具体的人生动力,更是与其 各种内在需要分不开的。或者说,内在需要带来 了人的各种现实的行为。这既涉及到人作为一 个生物有机体的属于自然的各种需要,更涉及 到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的各种文化的需要。 在这个意义上,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到美 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级 层理论”实际上都可以视之为这样一些揭示人 生动力的理论。 进而言之,动力的产生及其作用一方面乃是 与本体及质料密切相关。正如宇宙发展与自然进 化的动力离不开物质世界的本体与质料,离不开 自然界的光、电、磁以至各种有机的生命等现象, 社会发展、精神创造的动力也离不开构成社会主 体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离 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场”,离不开构成 这个社会主体的内在的精神品格、观念意志到外 在的各种社会体制及文化符号。 而另一方面,动力与阻力也是不可分割的。 阻力恰恰是相对于动力而言的,动力往往就是对 于阻力的克服,没有任何阻力的动力是不存在 的。康德在评述柏拉图的知性概念时就曾有过这 样的描述:“轻盈的鸽子借着风力,自由的飞翔, 并感觉到空气的阻力,它可能会想象:在真空中, 飞起来还要更容易吧!同样地,柏拉图离开了感 性的世界——因为它把知性限制得太狭隘,并以 理念的翅膀大胆地越过了它,进入纯知性的真空 中,他没有看到,他竭尽全力也没有前进~ 步——他没有遇到阻力,而这阻力本来是他的立 足之点,也是他的用力之点,唯有通过这个支点, 他的知性才能活动起来。”4当然,阻力之于动力, 并非一味地成正比,并非总是阻力越大,动力就 越大,阻力越小,动力就越小。从理论上讲,如果 阻力太大,一般的动力就产生不了什么效用;而 如果没有阻力,一种初始的动力就会永远保持下 去。但是事实上,如果没有阻力或阻力太大,都不 会产生真正的动力。所以,适当的阻力对于动力 的发挥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这里,阻力之于动力的意义正在于,一方面, 它会为动力提供一个必要的支点。这个支点的意 义,无论怎样强调也许都并不过分,正如阿基米 德所宣称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 球!”因而,寻找最佳的支点也便成为动力有效发 挥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有效的利用阻力,还可 以造成对于动力的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动力在正 确的方向上有效的发挥。任何没有控制的动力都 可能是盲目的,甚至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对于动 力加以有效的控制和适度的调节,才有可能实现 其价值;而盲目的动力则可能成为一种破坏的力 量。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控制论正是在这个 基础上形成的。 而艺术动力学正是在一般动力学的基础上 专门考察人类艺术活动领域的动力现象,包括艺 术创造和鉴赏中主体是如何有效地激发创作热 情、进入创作过程,或者是如何主动地接受艺术 作品、深得艺术之三昧;等等。所以,艺术动力学 既包括艺术创造的动力学,也包括艺术鉴赏的动 力学;既包括从作为本体论的动力学的角度来把 握艺术的本质规律,也包括从作为方法论的动力 学的角度来审视艺术创造与鉴赏中的具体而微 的艺术现象的生成的规律和特点。于是,我们也 就获得了把握和理解艺术问题的一个全新的阐 释视界。 从而,从艺术动力学的角度来审视艺术和艺 术创造,就不仅仅是将艺术视之为静态的文本的 存在,而且更主要的是要将艺术理解为艺术主体 的一个活生生的创造行为的方式和过程;艺术, 不仅仅是被动的静观,不仅仅是人生的镜子,而 且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是对于现实人生的照亮, 是点亮人生理想的灯。也就是说,艺术动力学的 意义就在于不是把艺术作为一个静观的对象、一 个已成的不变的实体,而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创造 过程来理解,作为一个主体的现实的行为与活生 生的生命过程来理解。艺术动力学的对象不是单 一的“文本”,也不是抽象的“本体”,而是艺术活 动的主体,包括作为艺术创作和鉴赏的主体。其 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有关艺术和艺术创造的具体 一13— 第19卷施旭升:艺术创造的动力学阐释 动力的来源、性质、形态及功能等,包括艺术动力的作用过程与作用机理,等等。从而需要系统地 考察有关艺术创造的动力问题,也就是从艺术动 力学的角度,来具体审视有关艺术创造动力的性 质、形态、作用机理及其过程之类的问题。 我们知道,艺术既是人的生命精神的体现, 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表征。艺术创造活动既涉及 到作为自然的人的生命活力,又毫无疑义地与艺 术家所置身的文化的传统与现实的境况有着密 切的关联。故而,艺术动力学正是在艺术生命观 与艺术文化学的基础上对于艺术和艺术创造进 行一种动力学的考察。它既涉及到自然方面的生 物力学的基本原理,更关系到人文方面的精神力 学的各种理念。或者说,艺术创造作为生命与文 化的双重动力的体现,一方面与创造主体的内在 的生命需要密切相关,需要听从于生命的呼唤, 需要某种天生的才情,而另一方面也是与艺术家 的具体的文化使命分不开,与他所置身的文化环 境及文化传统分不开。也就是说,一方面,艺术创 造作为一种生命的动力体现,它首先关乎艺术家 的自然生命,关乎他的体力和精力,从而,直接地 与其特定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心理体验乃至 各种生命本能都大有关系,表现出一种“自觉自 由”的人的类特性。另一方面,艺术创造作为一种 文化的动力体现,它还必然关涉到艺术主体作为 一个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肩 负着某种历史的、社会的乃至传统的使命,从而 使得他的艺术创造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担当着现 实的社会道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家们 对于艺术的沉湎或者矢志于创作,就可能不止是 出于一己的需要,而且还往往体现出某种社会历 史的必然要求。 诸如此类,正成为艺术动力学特别是艺术创 造动力学得以确立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此基础 上,我们更直接地关注的问题是:艺术创造动力 究竟是怎样构成的?它又是如何体现出一个动力 作用的过程?其性质和意义如何?等等。而要弄 清这些问题,首先就有必要就“艺术创造动力”做 出概念上的明确的界定。 三、艺术创造动力:内涵与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创造动力”呢? 所谓“艺术创造动力”,简单地说,乃是指主 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激发创作灵 感、推动创作进程、维系、控制和调节创作活动的 ..14.. 持续的生理、心理以至文化方面的能量与活力的 总和。 显然,艺术创造动力并非是某种单一的、超 然的、超功利的精神活力。事实上,它既与艺术家 个体的生命本能、精神体验甚至身心状态分不 开,又往往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 的等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总体性的合 力。它与一般所谓的艺术创造的“主体能动性”相 关,但又有区别。所谓“主体能动性”,事实上包含 着主体的能力和动力两方面的因素。能力是主体 各方面才能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可能性,动力则是 在这些才能的动态的作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 两者相互联系而且互为表里;能力需要转化为动 力才能见之于行动,动力也有赖于能力作为其前 提和基础。对于艺术创造来说,艺术家需要具备 各方面的才能和能力,包括对于现实的独特的感 悟能力、构造意象的能力以及符号表达的能力等 等,但是这些能力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创造的 过程中,在具体的艺术创造的情境中被激发出 来,才足以形成一股推动、维持、制约艺术创造进 程的活生生的动力。 具体说来,艺术创造动力首先应该是源自于 主体的一种内在的生命自我表达的需要。如尼采 所指出的,“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 的形而上活动。”嘲国画大师刘海粟在自己的艺术 创造实践中对此有着深刻体认,他指出:艺术家 “在生命表现的强烈欲望驱使之下,往往就顾不 得世俗道德律之制裁或物质之束缚,完全摆脱了 利害关系,不能什么都不能阻扰他了。……我们 的艺术,尤其要求表现真的生命。因为我们对于 自然界的种种,或从性产生感应,或从情感产生 情绪,不知不觉地或强烈地要求表白。不能畅快 表白,就觉得极其苦闷。……画家、诗人或音乐家 感应了诸种现象,就要表白。总之,艺术的表白, 就是艺术家生命的表白!不能表白生命的,就不 是艺术家。”(《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1924年12月1 日)这里,艺术创造作为一种生命表白,就必然是 与主体的生命机能乃至各种内在本能密切相关 的;它不仅是主体的生理活力的体现,而且也是 其精神活力的体现。从而,可以说,艺术属于人的 一种积极的生命现象,属于人的感性生命的最高 的也是最具体的体现,离开了人的现实的感性生 命就谈不上艺术与艺术创造。而且,唯其有生命, 才会有活力。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充满生机,正是 基于艺术创作主体生命体验的一种鲜活的创造 2003年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性的活力的存在。恰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方东美所指出的:“艺术和宇宙生命一样,都是要 在生生不息之中展现创造机趣,不论一首诗词, 一幅绘画,一座雕塑,或任何艺术品,它所表露的 酣然生意与陶然趣机,乃是对大化流行劲气充周 的一种描绘,所以才能够超脱沾滞而驰骋无碍。 然而这种宇宙的生命劲气,不论如何灿然展现, 也都需要艺术心灵来勾深致远,充分发挥,其生 命气象始能穆穆雍雍宣畅无遗!”16〕 然而,艺术创造动力又并非仅仅直接关乎主 体的生命本能,甚至可以说,乃是基于主体对其 生命本能的抵制与超越。罗马利亚学者科 指出:在原始艺术的创造中,固然总是基于原始人“强烈的兴奋”和“心绪的极度不宁”,但是“原 始人创造艺术却并不是由于本能的自由驰骋,而 是由于它克服了本能”;而动物之所以不能进行 创造,恰恰是因为它受制于本能,并进而受制于 外界的现实。所以,人类的艺术创造乃是“发源于 同原始本性的冲突”;那些“单纯为本能所苦的人 永远成不了艺术家”。171 从而,事实上,艺术创造动力总是不免在与 主体的创作行为及其过程的各种因素的相关一 体中显示出它的特质和内涵。萨特就认为,所有 的创造性活动都从“为他存在”(Being—fo卜others) 之中产生原动力。艺术创造作为一种表现性的活 动,同时也是为了揭示“他者”。他指出:“艺术创 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必定是我们‘在根本上与世 界相关’这样的快感的需要。”〔81也就是说,艺术家 并非只是为自己而创作;在其具体的艺术创造实 践活动中,艺术家的心目中都有着一些与之交流 的假想的接受者,甚至往往在创作之初艺术家的 头脑中就有了他所创造的某些直接的或间接的 观赏者。艺术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和他 的接受者相互协作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 说,接受者也是一个创造者,也必然以某种方式 介入到艺术创造过程之中,成为某种潜在的艺术 创造动力因素。 艺术创造动力的发挥,还需要一个适当的契 机,一种切实的境遇。这就是所谓灵感的激发。灵 感的激发,对于艺术创造动力的发挥来说,亦如 一个最佳的“阿基米德式”的支点,正是在灵感勃 发之际,艺术家得以有效地唤醒自己的创作冲 动,并高效率地进入创作状态,往往文思泉涌,一 挥而就。而且在创作之初就可能产生一种对于创 作结果的洞见,从而,才能保证创作动力以径达 一定的艺术目标。正如一些画家在开始作画之 前,“就已经对他们要画什么知道得很清楚,只有 预见性的存在才使得批判性的控制活动显得比 较容易”。19〕这里,所谓“批判性的控制活动”,就是 指艺术家在创作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 灵感,对于已经做出的努力作一种批判性的观察 和适时的调整。例如画家时常在作画过程中总要 停下来对画作一番审视、揣摩。甚至“每当艺术家 的创作出了毛病的时候,他会感到自己受到一种 冲力,并且立刻就会试验另一种他能推测、能信 任、能抱希望的方法”。故而,“所谓灵感,也就是 指能澄清他应该怎样做而已。”〔101作为艺术创造动 力的一种高度发挥的状态,灵感并非只是一味地 热情冲动,而必然还包含一种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的有效控制。 唯其艺术创造不仅仅是关乎艺术家一己的 内在需要,而且本质上也是“为他”的,关涉到众 多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乃至一个时代和社会的价 值取向,所以,艺术创造动力还必然在一定程度 上代表着一种社会的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历史文 明的一个重要的尺度,而且不仅是精神文明,同 样也包含着物质文明。艺术创造动力的充盈或萎 缩某种意义上会体现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状 态和发展水平,而与社会总体的精神文化的消费 水平相适应。 唯其艺术创造涉及到从艺术家的心灵发动 到具体的艺术表达的全过程,涉及到创作过程中 的有效的调节与控制,所以,艺术创造动力就不 仅体现为主体的一般的生命活力,体现为某种文 化的或伦理的力量,而且更具体地体现为主体想 象力、情感力等心理能力,体现为审美的、人格的 等方面的精神特质,体现为艺术的形式创造及符 号表达等方面的种种规范与协调。艺术创造动力 既离不开创作主体具体的日常生活情境,同时又 是在对于日常生活中种种精神状态、情感体验乃 至行为表现的超越与克服。 综上所述,艺术创造乃是一种生命意志与文 化使命的体现;既是艺术家个体的生命的表白, 也是社会历史的文化的表征。从而,“艺术创造动 力”作为艺术创造得以实现的一个根本性的前 提,既是艺术家生命“过程”的产物,又是特定的 文化历史的生成物。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和被动的 存在物,而是以艺术家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艺 术价值的创造为目标,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表现 为主体的一种内在的紧张与表现的(下转第55页) 一15— 2003年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尚、言传身教;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同行、领导和教师自己的评估各占总分的10%。 专家组的评估则主要是在教学评估处的统一组织下 进行,着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监控,考察 “两课”教师能否以身作则、遵守教学纪律,坚持正确的政 治导向,并与时俱进,系统有效地传授理论,联系学生的 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能否将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 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理论、观点及教师自己的见 解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是否达到授课逻 辑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流畅、注重师生互动、使用多种教 学辅助手段、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等。同时,专家组还应 兼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估,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 不同的评估方式。必修课从严,选修课从宽。鼓励“两课” 教师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教学任务之余,增开相 关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两课”的实效性。 专家评估得分在总分中占30%左右。 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两课”教学评估,通过网络特有 的交互性、广泛性、非面对性,能够保证数量规模较大,甚 至全体接受“两课”教育的学生和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 都参与教学评估,弥补传统“两课”评估存在的不足,提高 反馈意见的真实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计专门的统计 软件,并在校园网上公布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将参与测评 的学生集中到网络中心或有大批电脑的电教中心、电子 阅览室,在不要求测评人公开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即 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比较真实的信息数据。没 有专门软件或指标体系的学校,也可以通过网上电子公 告栏,让参评的学生或教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和意见,让任课教师开课前向学生公布自己的E—mail信 箱,以利于收集学生和同行的反馈信息。 七是尊重评估结果的权威性。每次“两课”教学评估 的结果应该在本部门内予以公开,以增强透明度,接受全 面监督。对每一位被评估的授课教师而言,要给出每一项 评估指标的评估分值和评估等级,并对学生评价的教学 优势和教学劣势予以注明,作为教师改进工作的依据。把 教师的教学质量等级与教学奖金直接挂钩,对教学质量 评估优秀的老师,在奖酬金发放和年度考核中予以倾斜; 对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的教师,视为不合格教师,应调离 教学岗位。现在,省外一些高校,如北师大、上海财经大 学、武汉大学等已经开始实行选课制,即每门课均由两名 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同时挂牌上课,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任 课教师,教师津贴费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完成的课 时数和授课学生的多少,这种自然淘汰制也不失为提高 “两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如何提高“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 发挥“两课”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 地作用,是目前各高校都面l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建立健 全科学的“两课”教学评估体系则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的重要保障。只有使评、督、改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有效 地保证教学评估的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高“两课”教学 质量。 (执笔人:辛文斌、李雪梅) (上接第15页)迫力。当然,要建立起真正的艺术创造动力学也许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只能从我们的前人关于 这一问题的思考开始。这是我们探讨艺术创造动 力问题的思想背景和学术前提。只有在此基础 上,我们才可以来进一步具体地探究艺术创造动 力的性质和意义、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21、 22. 〔2尼采.强力意志〔A.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1—92. 艾利森.新尼采瞰.纽约:代尔出版公司,1977.10.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 1922.47. 〔5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周国平.上海: 三联书店1986.2. 〔6方东美.中国人的艺术理想A.蒋国保,等.生命理想与 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明.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2.377. 卢苏.论艺术创作A.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编委会.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册)L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258-285. 〔8萨特.什么是文学A.王鲁湘,等.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 现代美学h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8. 梅特兰.创造性阴.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1976,夏季号. 〔10〕文森特 托马斯.艺术中的创造性A.朱狄.当代西方 美学M.j匕京:人民出版社,1984.373. 一55—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乡文化作文 我的天空作文 七年级作文600字 同学情作文 写长城的作文 打扫卫生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怎么写 七年级600字作文 故乡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70词 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坐飞机作文 做手工作文 放假作文 天安门作文 我长大了的作文 万里长城作文 英语建议信作文 一年级作文100字 假期作文400字 中国文化作文 关于书籍的作文 春节作文200 研学之旅作文 写食物的作文 关于美景的作文 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一封家书作文 春天的美景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