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奇文共赏 高考必读附多篇范文

2020-11-03 21:35:01
相关推荐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你孤单吗?(59分)

火爆刷屏深圳一模59分作文:你孤单吗(堪称完美,有望冲单科状元)(前面已发,戳此阅读)

二、取中西精萃,凝教育精华(56分)

本试券得分56分

三、缺标题

思考:若拿一篇满分作文让他抄一遍再让老师们改,能给多少分?

四、教师下水作文7篇

戳此阅读

戳此阅读

5.从“孩子摔倒后”之断想

林传名

中国人和外国人不一样,孩子摔倒了,我们中国人之父母要扶起来,并加以安慰,给他们心灵的慰藉。

我不太赞成这样的一句话,“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

我比较欣赏外国人的情怀,“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

孩子如果长大了,孩子的天空,不再属于父母的。父母的呵护不足以养活孩子的一生。反而会害了他们一辈子。

父母只能由着一朵花的性子,让其掏出自己全部的娇艳,在狂风和烈日之下,摇曳着,哪怕是有点倾斜或者低垂,都允许的。

诗人周庆荣说过,“晓风残月的渡口,哪些默默地站着的杨柳都是杨柳,不是某个女子的身影;落日山前,满山的红叶就是红叶,不会流出离人眼中的血。”

孩子还是孩子,父母永远是父母。父母不能替代孩子。

因如此,很多时候,父母不能帮忙或者阻止的,孩子都得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去成长,这个过程,可能会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他们是在成长,他们是在成熟,这是一个过程,无可非议,这是人生的一种历练。任何人扶不了,替代不了。只能自己去闯。

虽然我们的宋词和元曲给我们很多温情,多情,不至于太冷漠。

但是我们都忘记了吗?多少年前,浔阳江头的夜晚,一位诗人捎来信息,一个人活着不易,但,总得去面对。依赖不了任何人。我们感受到其透露半边面容。青丝犹存,风韵不在。一曲歌罢,依旧奔走着江水。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命。替代不了。

秦淮河畔,那一阙后庭花香还没有完全凋落,哪些隔江的唱腔,淅淅沥沥,若隐若现,那是没有依赖的声音。那是一种柔弱的呐喊,谁解其中味,谁解其中愁?生命总得继续,人生必须活着。孩子也一样,孩儿总得独挡一面的时候。

孩子,父母的这一生,本来是为你的美丽和美好的生活,来埋单的。

但是不能这样,即使我们传统美德必须践行着:尊老爱幼。

如果这样的话,孩子的一生容易被一粒红尘压碎。很是脆弱。

父母容易给孩子塑造铜墙铁壁,给他们坚固与安全,其实,这都是不对的,我们与生俱来都是水的秉性,宿命中只有薄过一张纸的生命。所以,我们要给他们磨炼,给他们胆识,终究才能坚硬如铁。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把半生的梦想寄放在下一代的身上,我们创造一切的条件,这样往往会培养一种阿斗式的瘫软。扶不起。我们何不干脆给他们自己爬行,爬起。这不是更好吗?

这一切的依赖,我们承认这是父母的天职,也是失职。

那么,孩子,请你告诉我,父母应该以什么的姿态才能从摔倒中把你赎回坚强呢?时至如今,仅仅以依赖或冷漠为名是不够的。父母应该还原社会真实面貌,让你知道,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尽管目送中有很多不舍,但总得让你们走出这个家,去博驰,在父母一根根白发里,蕴藏着对你们深深的爱与牵挂。这就够了。(来源:太阳城札记)

6.和而不同相融至美

——尊重、传承和学习

枯叶蝶

面对摔倒的孩童,中外父母的反应截然不同:外国父母置若罔闻,中国父母关心备至。进而于互相指责对方而冲突。究竟谁对谁错?众说纷纭。

往深里说,这冲突背后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面对不同文化的相遇,我们该作何选择?窃以为,应以“和而不同,相融至美”的态度去面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在中外父母对待孩子跌到问题上体现出来的差异甚至矛盾都是其正常教育方式的反应,因为这和彼此背后的文化背景直接相关:

外国文化,主要基于工业文明,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对个性的尊重,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譬如就餐,奉行分餐制,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育儿理念,自然就是放手让孩子独自历练,以锻炼独立性。

而中国文化,主要基于几千年来农业文明为主的文明,主导价值观是群体文化,讲究“有福共享,有难同当”,重血缘重家庭,讲究集体意识,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譬如就餐,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围坐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聚餐的目的更多的不是吃一顿美味佳肴,而是增进情感,正所谓“饮食所以合欢也”,强调一个“合”字。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育儿理念,自然就是给予孩子关爱和帮助,让孩子明白集体的重要。

因此,当我们与不同的文化相遇,我们不能妄自尊大而鄙薄对方,譬如在育儿上,“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的确是让孩子独立自主摆脱依赖的最好办法。同时文明也不能妄自菲薄而仰视对方,譬如在育儿上,“让孩子得到帮助和关爱”有助于孩子远离冷漠和自私。

于我们而言,在与外国文化时时相遇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的相遇,我们该怎么办?窃以为,应以“和而不同,相融至美”的态度去对待。唯此,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换言之,尊重文化差异,珍视文化传承,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点。回到育儿话题上,我们尊重中外父母不同的育儿理念与做法;珍视并传承中国父母育儿理念中的恰当的关爱、帮助,譬如陪伴、助推,而不是代替、包办;学习外国父母育儿理念中的独立、自主,譬如放手、历练,而不是冷漠、远离。

当一种文化基于其优秀基因,再嫁接上另一种文化的优秀基因的芽,这文化之树必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7. 桔与枳何须归一

无名氏

淮南淮北,水土相异,故有橘枳之异,世界多了一种风采,人类多了一种享受,多么好的事啊!

西方夫妇在小儿跌倒时,一般是不施援手的。他们期待的是孩子自己爬起来,自己解决自己遇上的困难,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不要有所依赖。他们就是从这种小事起步,借以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我们赞美西方人士勇于撒手的心理力量,也赞美西方人士“为孩子计深远”的远大目光。

中国夫妇在小儿跌倒时,一般是急忙施援的。他们护犊心理强盛,也希望给孩子一个亲切的心理感受,强化家庭亲情的培养。我们赞美国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也为国人重视血肉亲情、家庭亲情、社会亲情的优良文化传统而自豪。

同是幼儿跌倒,中西夫妇的表现差异如此自大,原因在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将人们捆绑在一块土地上,造就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的大家族。人们血肉相连,感情相近,相互关怀,友好友爱。家庭的兴盛,香火的延续,晚年的依本,是人们生命的追求。因此,一个婴儿的落地,是血脉的延续,是全家的幸福,是家族的希望,谁能不对孩子呵护备至呢?

西方文化兴盛于工业文明。芸芸众生为了谋求生活出路,如无根的浮萍,东飘西荡,四处求业,随遇而安。因此,他们需要的是敢于闯荡,勇于奔走的独立人格。孩子一旦长成,就不再依偎于父母身旁,父母也不依仗晚辈养老送终。社会生活环境如此,夫妇育儿也必然要为孩子做好心理、性格方面的准备。正因为如此,任凭孩儿啼声阵阵,他们也未敢启动“恻隐”之心。

中西育儿,一橘一枳,皆植根于自己的土壤之上,同样兴盛发达,并无优劣高下之分,是朗朗乾坤的两朵奇葩,与地球村其他文化一样,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为百花齐放的缤纷世界欢呼。我们寄言故事中那两对中西夫妇,你们各自的做法都是对的;不必相互指责,也不必争个谁是谁非,相互尊重,各自走自己的路吧。

橘枳无争,相处融洽,各显风采,十分可喜,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嘛!相反,如果相互倾轧,强加于人,则这个“世界”“会很受伤”的。

五、升格作文1篇

和而不同 相融至美(升格版)

枯叶蝶

面对摔倒的孩童,中外父母反应截然不同:外国父母置若罔闻,中国父母关心备至。进而于互相指责对方而冲突。究竟谁对谁错?众说纷纭。

其实,中外父母育儿理念上的差异甚至冲突都是其正常教育方式的反应,因为这和各自浸润的文化直接相关:

外国文化(以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主要基于工业文明,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体主义尤其是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追求独立,崇尚自由。譬如就餐,奉行分餐制,人各一盘,各吃各的,付账也往往采取AA制。受此影响的育儿理念,自然是放手让孩子独自历练,以培养独立性。

而中国文化,主要基于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承,其主导价值观是群体文化,讲究“有福共享,有难同当”,重血缘重家庭,重集体,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联系在一起。譬如就餐,采取“共享”的式,大家围坐一席,共享菜肴。聚餐的目的更多的不是吃一顿美味佳肴,而是增进感情,正所谓“饮食所以合欢也”,强调一个“合”字。受此影响的育儿理念,自然是给予孩子关爱和帮助,让孩子认知集体的重要。

于我们而言,长久浸润的文化,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方式是再正常且正确不过;对不符合我们文化背景的育儿理念和做法就会条件反射般排斥。因此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育儿理念相遇,产生差异、碰撞和冲突就自然而然了。

但,这是唯我独尊的错误态度,不利于我们自己文化的发展。

我们要有大胸怀:不能妄自尊大而鄙薄对方,因为“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的确是让孩子独立自主摆脱依赖的最好办法;也不能妄自菲薄而仰视对方,因为“让孩子得到帮助和关爱”有助于孩子远离冷漠。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尊重、自信和学习!

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及相应的做事方式的差异;自信我创造并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学习不同文化的精华。在育儿问题上,尊重不同的理念与做法;自信地坚守我们理念中的恰当的关爱,譬如陪伴、助推,而不是代替、包办;学习外国父母理念中的独立,譬如放手、历练,而不是冷眼、远离。

于我们而言,在与不同文化时时相遇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的相遇,唯一正确选择就是以“和而不同,相融至美”的态度去“化干戈为玉帛”。唯此,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传承并与时俱进。

当一种文化基于其优秀基因,嫁接上另一种文化的优秀基因的芽,这棵文化之树方能也必将枝繁叶茂、华艳果硕,永葆青春,从而化育出更加灿烂的文明!

育儿亦如此。(来源:枯叶蝶语文读写堂kuyedieywdxt)

六、深圳一模考场作文(成都)

1.摒弃对立,兼济发展

唐寓棋

翟晓周老师提供 (来源:枯叶蝶语文读写堂kuyedieywdxt)

抛弃对立思维,吸收他者之强,推动己方之盛,则文化自可有容乃大。

——题记

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

近日,一对中国夫妇与一对外国夫妇为此展开了争辩,中国夫妇斥外国夫妇冷漠,而外国夫妇责中国夫妇溺爱。

此事引起广泛关注,挺中挺外者各有之。我认为这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中西文化冲突:在育儿上,中国夫妇强调情感关怀,外国夫妇则强调独立自主。

面对这种冲突,我的选择是:取彼之长,为我所有,兼容并包,推动发展,

中国夫妇的选择是正常而自然的。孩子尚幼,多给其呵护,使其免于伤害且感受到父母之爱,有利于培养其友爱互助的价值观。

而西方夫妇的选择,也是合情合理的。让孩子从小就锻炼独立自主,自小就开始懂得不依靠他人而自立自强,长大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既然双方的做法都有道理,那么冲突缘何“从天而降”?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差异。

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强调孝悌和顺,父慈子孝,家族和睦。因而长久以来,人们极为重视亲情和团队,父母也自然而然地就将对孩子的保护视作爱的正常表现。

而西方,经过长久的人文思想的洗涤,自由、平等、独立等价值观极受推崇,父母自然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视作必然。

保护有理,过度保护则是一种伤害。周国平有言:对子女过度的保护恰恰是一种变相的剥夺。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若不注意限度,一味地扶,则扶不起孩子的自强之躯。

“旁观”有理,但冷眼漠视则是一种伤害。全然不扶,则可能伤了孩子的情感,甚或诱致孩子冷漠无情的价值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此,父母必须在扶与不扶之间把握好度。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素质、性格、摔倒的严重程度,相机决定,既让孩子感受到有父母可以依靠,培养其世间有爱与帮助之信念,又要养成其自强之心。这不是更好吗?

扶与不扶是中西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一个表现。对此,若摒弃对立思维,兼济用之,我们方能在当今社会走得更远,我们的民族也才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的文化真正繁荣兴盛。

2.温暖地行走

付韵琪

翟晓周老师提供(来源:枯叶蝶语文读写堂kuyedieywdxt)

我想拥有独自行走的力量,也想去爱人。

——题记

孩子跌倒,外国夫妇视而不见,以隔绝“依赖”,中国夫妇急忙扶起,以催生“关爱”。这差异巨大的育儿观念致使双方争论不休。究竟孰是孰非?

诚然,隔绝“依赖”可以让孩子在探索中更快成长,获得独立;催生“关爱”可以让孩子的内心柔软,心理健康。二者各有说法各有所长。

但这二者并非是“育儿”这本难念的经里两极分化的选择,甚至它们并非对立。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让孩子即拥有独自行走的力量,亦能拥有爱人的能量,从而温暖地行走。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提到这样一种观念:“当你奋力冲刺100米跌倒时,我来教你如何清洗伤口,教你怎样的姿态才算有尊严,怎样的站立才不失体面。不是漠然冷视,不是支撑。”这样的教育,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鼓励教育,以一种非绝对旁观者的姿态给予在生命赛道上奔跑的孩子以正确的指导。

这涉及到育儿理念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

西方的历史观念使西方家长倾向把孩子培养成“孤胆英雄”。正如《蝙蝠侠》《蜘蛛侠》所体现,以个人英雄主义为精神崇拜的神旨,让孩子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独自与命运抗争,以实现尼采所言的“命运杀死我的物质,能使我更强”。这样绝对独立的观念让孩子一最快速度,技法生命的潜能,站起来行走。但之后我们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更多“冷遇式独立”下的产物:校园霸凌、纵欲滥交、街头群体“文化”;发现其在精神上缺乏关爱致使他们更容易被包里引领,成为冷漠的“兽”。

而中国传统观念下,“仁爱”所滋养的礼制、教化,包括之后所衍生出的一切使人向温润方向成长的理论观念,让孩子成为谦谦君子,崇尚思想优越感,时刻便可念叨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正是这样的君子们,在面对列强蹂躏时,尽管奔走呼吿,尽管砺利清操,但终究除自己外,其所爱的所在意的,都被摧毁。

我们必须要拥有力量,也需要拥有操纵力量的精神方向。

没有温度而行走的人,可以是人类,更可以你是机器人。它畸形了人作为情感动物的自然天性。从审美上来说,它冰冷;从发展上来说,她缺乏韧性,极易从内在被折断。而只有温度的人,没有行走的底气,他得不到想要的,保护不了拥有的,它甚至怀疑行走的意义。

唯有温暖地行走,自然,安稳。就像龙应台所说:

孩子,你慢慢来,我不给你依靠,但给你方向。

3.育儿经里看世界

杨智辉

翟晓周老师提供 (来源:枯叶蝶语文读写堂kuyedieywdxt)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小小的育儿冲突里也隐藏着巨大的观念分歧。中国夫妇将孩子扶起,体现对“慈爱”“和睦”的追求,外国夫妇放任不管,却是崇尚“独立”“自主”的精神。

我认为,凭事件本身网段外国夫妇冷漠或是中国夫妇宠溺,显然都不恰当。行为的背后是观念,观念的背后是文化,不同的文化难有高下之分。双方的争执,代表东西文化的激烈交锋,由此小事端可略见不同的世界。

中国夫妇扶起孩子,包含了传统儒家式的“爱”。扶起自己的孩子是为慈爱,父慈子孝以成就“天伦之乐”。

这样的行为更贯彻着一个更深一层的“以强扶弱”的思想。抛开个人情感,作为大人,扶小孩一把使之脱离倒地的困境理所当然。往大了说,这也是构建互助和谐社会的出发点,以彼之长,补此之短,互扶互助中达到“和”的境地吧。

但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孩子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能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坦然。看似残酷的背后是另一种关爱,他们为孩子设想了最无助的“世界”。

从国外电影中经常看到,英雄人物常常凭借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不要单指这是“个人英雄主义”,要看到其人的独立、机变与强大。他们的社会氛围中,竞争意识十分强烈,对于孩子“苛刻”无可非议。

客观来讲,我希望中国父母们能理解,吸纳外国的育儿经验。不可否认的是,正常中国父母如斯的作为,积累起来造就了所谓“熊孩子”“成年巨婴”“高分低能”……有时候过分重“情”却忽略了教育之“义”。我们也应该既保护孩子的身心,又锤炼他们的意志。比如在孩子跌倒时,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让他们沐浴到关爱而成长,也拥有独立的力量。

为人熟知的“阿喀琉斯之踵”即是如此。母亲握住其脚踝使其沐冥河而刀枪不入,但被母亲抓住的部分却成了致命的破绽。

推广开来,纯粹的“仁”和“爱”不能育好一个,更不能强大一个民族!若这个时代的孩子仅仅沐浴在“关爱”的醉人光晕下,是不是又少了几分血性?

中外夫妇的争吵呈现的育儿经的冲突碰撞除了更清晰、更现实的世界,不知在这思想和文化的碰撞的美丽浪花中,你又能捕捉到哪一朵?

4.中西合璧,成其教育体系

许越

翟晓周老师提供(来源:枯叶蝶语文读写堂kuyedieywdxt)

孩子摔倒,是不闻不问还是扶起安慰?中外父母截然不同的选择,既是育儿方式的交锋,也折射出在深层文化因素引导下中西教育观念的冲突。而在当代多元文化齐放的格局中,或许絜矩而观、中西合璧,方能真正成其教育体系。

中西教育理念之差异,缘于深层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中自古沿袭下来的宗族观念熏陶华夏子孙数千年,即便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家庭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亦是中国父母对子女富有的一种责任,更倾向于躬身教抚的根源。而西方自由主义盛行,个人本位思想已成为其文化的重要特性。故西方家长更乐于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留给其更多自我发展空间。

但这两者的差异并非绝对相斥,而是各有偏重,各有擅长。如使其互洽,则又成一脉教育体系,或许更能扬两者之长,树人为人,育材成才。

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应是在孩子人之初时,以关爱与仁德引导其正向感受世界。《三字经》开篇有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孩童尚葆有一颗孺慕的赤子之心却缺乏认识世界的能力时,父母以关爱滋育其灵魂。而潜移默化的仁德引领将建构世界之善,为孩子良好价值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体系的第二阶段,应是在孩子稍长之时,以督责与放任并行,帮助其自行感受世界,初步建立自我人格。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脱离父母的怀抱,开始拥有自行探索世界的能力。此时是当的放任,让其感受摔倒与爬起、失败与成功、接受与给予,将有利于完善和丰盈其生命体验,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及时的督责,可避免其心智尚不成熟下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诚如摔倒的孩童,可任其摔倒,却要避免其摔出重伤;可不予援手,却不可不闻不问使其只感冷漠而无温情。如此掌握分寸,方能使孩子初步建立起自我正确的价值体系。

而教育体系的第三阶段,是在子女初长成,此时其已近成年,已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和一定的判断力,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并与之交流。这个阶段的教育与其称“育”不如称“教”,是父母数十载生命经验的传递与教诲,从而帮助青年达到内生和谐与外物统一的圆融之境。

教育体系的三个阶段,正对应着“中——中外结合——中”的规律。使当代中国青年既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和集体意识,也拥有西方进步的个人思想与独立意识。

教育者,国之源也;人才者,国之本也。以优秀的文化构建优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中国青年,方成大国之体,方兴大国之路。

七、其他下水作文8篇

1.有点自信好不好,别动不动就拿中外文化优劣说事

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张怡春

时下部分国人中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那就是,不论什么事,动不动总爱拿外国人尤其美国人说事,总以他们的标准为标准,唯他们马首是瞻,凡是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说的做的就是好的对的,凡是跟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不相合的就一定有问题,甚至就是不好的、错误的;自己做的事情,只要外国人(尤其美国人)给说了一两个字了,必定拿出来大大地炫耀一番(有时甚至不辨好丑,只要是外国人说了话就行,哪怕它正如鲁迅先生笔下讽刺的乞丐逢人便说某富翁跟我说了话而到处炫耀那样,其实富翁说的是“滚出去!”)。这不,某景点俩幼孩摔倒了父母扶不扶本来是件很稀松平常的事,实在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只是因为牵涉到了中外夫妇,就上纲上线,煞有介事地把它上升成了“育儿理念”,还一本正经地说:“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其言外之意很大程度上无非是说那对外国夫妇的做法更先进,骨子里体现的还是中不如外的陋见。

在此,我们忍不住要说,理性点、自信点好不好,别动不动就拿中外文化优劣说事。

首先,这仅仅是两对具体的中外夫妇而已,其行为也只是各自的个体行为罢了,那对外国夫妇代表不了所有的外国人,相应地,那对中国夫妇也代表不了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大可不必以偏概全。因为外国人中自然有许多人不去扶摔倒的幼孩,其实也有许多人会去扶的,哪怕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不扶,也排除不了有些英国人法国人印度人越南人巴西人坦桑尼亚人津巴布韦人等会去扶的;同样的,中国人中肯定有人会去扶的,哪怕人数实在还不少,但并不见得这就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的做法,即使百分之百的老年中国人这么做,也不等于百分之百的中年人、青年人都这么做。

其次,对某种行为的判断是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要知道,这俩幼孩,外国孩子也好,中国孩子也罢,可都是“刚刚学会走路”,也就是说他们正处于最需要人帮扶、看管的人生阶段,这时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应密切关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行为(措施、对策、做法等)。如果是一般性的摔倒,孩子又能凭自己的力气爬起来,当然就由他自己尝试爬起来,哪怕再艰难再反复,也应由他自己去做,这时溺爱确实是不可取的;而如果孩子体弱多病自己无力爬起,甚至摔得很重有生命之虞,这时显然是最需要父母施以援手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时父母不扶实在不妥。也就是说,不该扶而扶不应该,该扶不扶也不应该,过犹不及,一切应视实际情况而定。给亿万富翁一碗饭毫无意义,给十天没进食的人一碗饭却是胜造七级浮屠的大善事。这样说来,幼孩摔倒扶不扶其实不关风月,也不关中外文化优劣,那是生活中很自然很平常的现象,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就行了,该扶才扶,不必过度解读,不要上纲上线。

其实,有人总爱这么神经过敏,一点平常小事也总喜欢或者习惯于动不动就拿中外文化优劣说事,从根本上说实在是骨子里不自信在作怪。中外文明自然各有优劣,当相互学习,互相扬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先占有再挑选,或抛弃或存放或使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做孱头或浑蛋。我们自然要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但我们首先得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人大力倡导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实在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振聋发聩。如果说因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我们曾有许多人做了几十年的美国梦,那还无可厚非的话,那么现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我们已进入领导人改革开放新时代了,还在继续做美国梦而不醒,那就实在不应该了。醒醒吧我亲爱的同胞,卷起袖子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奋勇前进吧。历史上我们曾在汉唐创造过世界辉煌,而今形势大好,有挑战更有机遇,只要国人自信起来,丢掉美国梦一心就做中国梦,抓住机遇,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为人类再次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创造出世界辉煌。

2.“热”眼向洋看世界

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文丛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领导人

红旗猎猎,朝阳喷薄。历史的时钟转向公元2018年,时间勾勒新的年轮,刻下生命前行的印记。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让我们见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写入历史;站在继往开来的又一个驿站,我们感受着世界潮水方向的悄然改变;站在沧桑历史的又一个山巅,我们看到一个古老国家对于未来的蓝图如何徐徐铺展。

不可失者,时也;所当乘者,机也。躬迎伟大的时代,踏着春天的脚步。党中央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在中国加速国际影响力的今天,如何传播我国先进文化,平衡东西方文化,这不仅仅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智慧,一个挑战。

一如在对待孩子摔倒的问题上,中国的家长大都是赶紧扶起来并加以安抚,而欧美国家的家长则往往视而不见,任由孩子自行玩耍。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之间的争论始终未曾停止,欧美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则认为“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这个问题实质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欧美父母的听之任之,对人性的充分解放,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管窥;中国家长的关怀抚慰则是“和为贵”“子不教父之过”的东方智慧缩影。

“性本恶”的西方文化和“性本善”的中国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存在取代与被取代,推翻与被推翻的关系,在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我们应该用大国的胸怀,发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优秀传统,把握“一带一路”的契机把中华文明广为传播。

“妄自菲薄”抑或“妄自尊大”都是对不同文化的不同亵渎。

站在新时代、立足新起点,文化自信是民族崛起的根本,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领导人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然要彰显我礼仪之邦的风范,必然体现我东方古国的家国情怀,必然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对待世界我们不应再是“冷眼旁观”,不应再是“置身事外”,而应该以热情的步伐越过“深蓝”的大洋,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3.爱无对错,但凭真心

深圳市布吉中学欧世超

面对刚学走路不慎摔倒的孩子,外国父母选择无视,让其独自站起,而中国父母马上扶起并轻声安慰。外国父母认为不应过分保护孩子助长其依赖性,而中国父母却埋怨外国父母的做法太过冷漠。同样身为父母,也同样都爱自己的孩子,却因为育儿观念的不同,选择了迥然不同的做法。

而这两种育儿观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西方人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在他们的文化中,个人的权益更为重要。因此在他们育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选择放手和旁观,因为即使只是个孩子,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所以西方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相比,通常会更独立,自我生活的能力也会更强。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在他真正需要帮助时父母不施以援手,这份亲情会越来越疏离,父母和孩子之间便少了一份羁绊和温暖。

而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集体观念更为重要。“家国天下”的思想绵延至今,“母慈子孝”更是一个和睦家庭最直接的象征。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经历了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这每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自然也对父母有着不容推辞的赡养义务。这份相互扶持不容分割的关系,支撑着每一个家庭。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当然也会换得孩子的感恩与回报,这份融融的亲情无可替代。但过分的溺爱,却也可能让孩子成为无法独立生活的寄生虫,爱到了极致却生成了恨。

因此无论哪种育儿观念,都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也都是出自父母对孩子最真心的爱。所谓“教无定法”,我们不该简单地判定哪种育儿观念更好,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而定。具体点说,就是父母应该用心感受并判断孩子到底需要的是扶持还是放手。若这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孩子,在他摔倒时,给他一个温暖而坚定的拥抱,帮助他站起来,也许能让他更有勇气再次迈步,因为他知道有父母强大的支持,便不害怕再次摔倒;若这是一个开朗而自信的孩子,大胆地放手,他便能在一次次的摔倒中吸取教训,走得更好。

“扶”与“不扶”,不能决定育儿观念的对错。无论是中国父母还是外国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真的,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这便需要父母用心来判断,这份父母的真心,就是最正确的。

4.温情教育独立成长

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李静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希望,对于孩子如何培养,中外父母持有不同见解。近日一则公园中孩子摔倒父母是否应将其扶起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西方父母的“不管不顾”与中国父母的“关心备至”,孰对孰错?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我看来,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温情”与“自立”并不矛盾,大可在温情中让孩子独立成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宗族群居、家族观念。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单位,父母与孩子是基本成员。有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中国父母眼中,如果孩子跌倒了没有人去扶,或许在孩子眼中,在他幼小的心中,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缺少爱的世界,假如孩子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又如何能够去付出“爱”。试想,如此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又怎能践行“乐于助人”“雪中送碳”等流传千年的美德呢?如若年幼时感受到的都是无情与冷漠,那么未来再困难面前,他将如何施以援手,在苦难面前,他将如何展现爱心?

教育不仅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想来中国父母的做法,自有一定道理。正如歌词所写:“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轻轻一扶,带去温暖,温暖了人心,更温暖了世界。

当然,孩子成长中,对孩子必要的帮助绝不等同于溺爱,更不等同于事事走在孩子前,为其扫去人生路上的荆棘。必要时让孩子经历些“风吹雨打”,学会自立自强。当孩子遇到一些困难时,家长大可不必惊慌失措,着急出手相助,不如学做一名旁观者,静看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让其学会自立自强。

在我看来,西方父母的做法并不是对孩子缺少关心,而是“以人为本”“个体独立”等观念深入他们的思想。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他们也无非是让自己的孩子更早的学会独立自强。

当中西方文化碰撞时,我们不必着急去肯定或否定一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导行为的思想不同,其行为表现自然不同。当然,更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面对思想碰撞,我们应尊重彼此差异,学习彼此的优点,让孩子在温情教育中独立成长!

5.将爱藏心底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任思颖

同样的地点,巧合的摔倒,“扶”还是“不扶”?虽然中外夫妇的态度与行为截然相反,但父母对孩子发自本能的爱却无可指摘。“依赖”或“冷漠”的两顶帽子背后折射的不过是中西方育儿理念的差异——独立与呵护。

也为孩子母,也知养儿难。但在严爱与宽慈的抉择中,我还是更倾向于外国夫妇的做法——狠下心、背对你,假装看不见,将爱藏心底。

爱藏心底,外国夫妇的“置若罔闻”是理智而非冷漠。西方国家崇尚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人是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是这世上最独一无二的存在。既然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那面对孩子的摔倒置若罔闻,则是父母的用心良苦。

不扶,让孩子的独立性从小得以培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不等待、不依赖,党外国夫妇从一而终坚持这样的育儿方式,那么孩子从小就不会想过自己摔倒还要等待别人来帮助与安慰。“靠自己”就是天经地义的。那么以后不管何时何地,孩子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靠自己,因为在儿时这种独立性就已深入她的脑海里。所以,在国外,我们会看到在假期奔波于各个餐厅的打工学生,会看到在自己忙于洗碗、剪草坪的幼小孩童。可见,外国夫妇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可不是仅仅停留在“不扶”,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独立性的培养贯穿其中。所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之事,不越俎代庖,是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是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尊重。

不仅如此,不扶,还能让孩子的抗挫力日渐强大。孩子今天在公园摔倒,明天后天就有可能在其他地方摔倒,今后就有可能在人生之路上遭遇挫折与坎坷;孩子今天可能面临自然的风风雨雨,明天就可能经历人生的暴风骤雨。父母可以扶其一时,可以扶他一世吗?父母可以为其遮挡一时的风风雨雨,能为其遮挡一世的暴风骤雨吗?“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与其紧张兮兮让他感受温暖,倒不如让他尽早明白所经之路也会跌倒,把坎迈过,把坡爬过,风景依旧美好,而孩子的抗挫力与抗压力也日渐增强。所以,外国夫妇的“置之不理”并非无情决绝,而是深谋远虑,将爱藏心底。

当然,中国夫妇的安慰亦是人之常情,是亲情最本真、最直接的流露与体现。千百年来,“和”字贯穿儒家文化始终,“家和万事兴”更市深深烙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美好愿景。孟母三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足以证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国家。但是父母的爱不应该是无原则、无限度的爱,否则本恐怕滋生的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放眼现在的社会,儿时的“小公主”“小皇帝”,大时的“妈宝男”“娇气包”“啃老族”,哪一个不是亲情过度滋养的结果?从小的娇生惯养让他们丧失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从小的呵护备至让他们丧失了抗挫抗压的勇气,这,还是为人母、为人父愿意看到的结局吗?

我也为人母,也知养儿难。但我更愿意将爱藏心底,做那个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却绝不声张的父母!

6.爱还是害?

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魏惠

爱子女是父母的本能,爱的初衷无疑都是好的,但爱的方式千差万别,其带来的影响和结果也迥然不同。我想对材料中的那对中国夫妇说:“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就让他自己起来吧,学学外国夫妇的洒脱。”因为过分的爱反而是害!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能理解中国父母呵护子女,舍不得孩子吃苦的心情。但小苦不吃怕是要吃大苦啊,父母能庇护孩子多久呢?庇护的范围能有多大呢?孩子始终都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社会很现实,竞争很残酷,自理能力差、抗压能力弱的人分分钟被淘汰。孩子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吃一堑长一智,摔打磨练过的孩子将来会走得更远更稳当!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也不应过多干涉。中国父母大多都像材料中的那对中国父母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忍不住伸手帮扶,小到学走路摔跤,大到将来的学业、事业、家庭,样样都操碎了心。其结果未必就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许多育儿案例表明,慈母多败儿,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社会的风雨。孩童时期父母盲目、过分的爱使孩子养成了事事依赖,毫无主见,责任缺失等不良品性,轻者到了该独立的年龄还理所当然地啃老;重者如李天一之流,无法无天,危害社会。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万事有父母,忘却了属于自己的历练与担当。

相反,理性克制的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外国夫妇不扶孩子的做法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个性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更深沉长远的爱。其实连两三岁的小孩都时常嚷嚷“让我自己来”,他们渴望有自由探索、自主成长的空间。为人父母,不应时时以爱的名义去束缚孩子。正如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所说,“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育儿与种树的道理是相同的,爱有时也是一种妨碍和伤害,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多给他独立成长的机会。

眼下已有不少中国父母意识到了传统育儿观的弊端,学起了西方的育儿理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尝试放手。只是,中西方育儿观念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理念时,不宜生搬硬套。而且每个孩子的天性都不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材施教始终是教育的关键。

爱还是害?希望做父母的对“扶与不扶”这个问题三思而行。

7.独立中关爱,关爱下独立

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韩桑

材料中,中外夫妇对待摔倒小孩的不同做法引起了我的思考。外国父母对摔倒哭起来的孩子,仿佛没有看到;中国父母则上前将摔倒哭起来的孩子扶起来并轻言安慰。中外父母不同行为的背后,是育儿理念的不同,更是深层文化因素的不同。

外国父母主张孩子自己爬起来,让孩子在爬起来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不依赖的品格;中国父母则认为不扶起孩子,父母就太冷漠,孩子的心灵将受到伤害,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关爱。两种父母,分别站在了自己文化观念的立场,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从这个方面看,他们的做法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孩子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将遇到挫折,这就需要父母给予孩子以关爱和鼓励,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让孩子独立发展。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孩子长大后要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生活,处理复杂的社会个人事物,所以父母在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不能一味溺爱,而需要注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外国主流文化注重个人、自我,宣扬自由、平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国父母从日常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对小孩进行独立人格之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可能自我意识更强,相对应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不会那么近。当然,这也是有社会现实原因的,比如外国孩子18岁成人之后,他们就要对自己全面负责。与此同时,外国有着健全的社会养老体系,外国父母不需要儿女养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人追求独立,父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就不足为怪了。然而中国主流文化注重集体、家庭,宣扬团结、友爱。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虽然社会养老体系在慢慢健全,但养儿防老的思想还依然存在于国人心中。基于此,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多于置之不理,由此,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比较亲近。

由此可见,中外父母的育儿理念,折射出中外社会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以一种兼容并包的心态来对待这种差异。在面对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时,我们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让自己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父母育儿角度来说,就是要让独立与关爱并行,让自我与友善共舞,在独立中关爱,在关爱下独立,让孩子形成强大的自我个体,形成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有能力处理未来复杂的社会个人事物,能做自己生活命运的主宰者!

8.爱子当计深远,文化岂有贵贱

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吴昊

当中国和外国的孩子同时摔倒,扶还是不扶就成了一个问题。扶,外国的父母认为你纵容了孩子的依赖性;不扶,中国的父母认为这是种极度伤人的冷漠。

育儿观念冲突的背后,其实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体价值的体现,更加追求个体的相对独立性。而中国社会却更注重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体现的价值,更加追求个体在集体中的存在感。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西方人普遍家庭观念、亲情观念淡薄,子女到了18岁成年后大多独立谋生,父母年老也无需子女赡养。而中国人的家庭宗族观念却是融入血液,很多人即便是在成家立业后也和父母甚至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几世同堂的情形恐怕只有在中国才能够见到。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做出不同的选择、坚持不同的理念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两种不同的选择,其背后的出发点却是一致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爱”。《战国策》中触龙告诉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外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在成人之前养成自立的习惯,以便成人之后更好地适应淡漠的人际关系,从而在孩子摔倒时选择了不扶,不能不说这是为孩子做了深远的打算。中国的父母选择扶起孩子,尤其是同时扶起两个孩子,不经意的举动却有着更深刻的文化意味。中国是人情社会,在问题不得不诉诸法律之前,人们更多地依靠关系解决问题。父母在孩子小时所付出的关爱,往往在年老时收到回报。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也需要相应的付出,中国父母在扶起自己孩子的同时也扶起了外国的孩子,这一举动恰是告诉自己的孩子应如何与人建立亲近的关系。这又何尝不是中国父母立根中国文化所做的深远打算呢?

中国父母的善意之举并未收到善意的回应,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盲目用符合自己文化的做法去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问题,这样必然会带来矛盾冲突。

但是中西文化之间又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事实上二者经常会互相学习对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中国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等,而西方国家也在学习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近些年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开创性做法。因此在面对文化的差异时,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夜郎自大,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无论扶还是不扶,你都要知晓:爱子当计深远,文化岂有贵贱?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戳此)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另有稿酬。

投稿邮箱:120156131@qq.com,请注明“原创”字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500 开学计划作文600字 追梦路上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天作文300字 打铁花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感恩有你作文600字 可爱的小猫作文300字 追逐梦想作文6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600字 新学期新征程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开头 沟通作文600字 尊重作文600字 大扫除作文600字 想象作文300字三年级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作文 被老师打屁股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 初中生活作文600字 每逢佳节作文 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寒假作文300字 拜年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50字 突破作文600字 元宵节400字作文 春节的作文200字 春节作文五百字 舌尖上的美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