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7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

2020-11-06 04:25:01
相关推荐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本次作文命题,在选材上有特定的限制,但唯有这限制,更能表现出考生的智慧;在立 意上有较高的要求,但唯有这要求,让优秀的考生得以用真情配乐、以文字清唱,持语言彩 练、携思想起舞,为我们带来一篇篇气韵不凡而又摇曳生姿的考场佳作。佳作品评 1.我以古柳为知己竹楼临溪,古柳荫蔽。自幼时起,那棵古柳就一直站在那里,未曾离弃。有多少年少的 心事曾被它在黄昏日落听了去,有多少动人的欢欣曾被它铭记在枝桠里,我记不清了,却只 记得它是伴我走过年少的知己。古柳于我,是子期,是祢衡。儿童时,我也曾躲进黝黑的树洞,也曾爬上过那嶙峋枝桠。 少年时,我也曾傍树临溪轻诵浅呤,也曾听雨观云在树底安憩。我对它讲童话,它便报以一 地的翠叶如碧,恍若梦境。我对它念古诗,它便让阳光透过古老的枝桠,仿佛如画。吾之知 己,惟古柳矣,解我心意,知我忧喜。秋风萧索的傍晚,那是我记忆里古柳的最后身影。我双目盈着泪坐在它身边,我难以理 解人的生死无常,更无法接受奶奶的猝然离世。抱着古柳粗壮的枝桠,仿佛是奶奶哄我入睡 时的臂弯。抚着古柳粗糙的树皮,仿佛是奶奶摸我时的手背。我就这样倚着它,含泪望着天 边的余晖,虽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而游子却断肠天涯。我无声的流着思念 的泪水,在古柳的怀抱里安睡,一如当年儿时依偎在奶奶怀里一样。余晖还斜斜的照着,秋 风还静静地刮着,我还安稳地睡着。一觉醒来,古柳的叶子在秋风中上下翻飞狂舞,我身上,那溪上满是金色如辉的枯叶。 我刹那间被这雄奇而静谧的大自然奇景打动了。树叶的枯荣是常事,人的生死也是必然。世 事茫茫,光阴难量。落尽繁华的动魄难以诉说,豁然开朗的开阔清明无以言表。老树无言, 却用它的方式教诲着我。在一草一木的枯荣之间,在一生一世的转换轮回之间,多少离合在 上演。人的生死,不过是沧海中的一颗石砾罢了。古柳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古柳是子期读懂我心。人生知己再难觅,古柳知 我心。 陈启艳老师点评:作者选材新颖,立意深刻,诠释了知己的内涵。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岁岁 枯荣,这是自然的法则。感叹于作者小小年纪,却拥有面对命运坦然承受的从容气度。昔日 的轻诵浅呤,听雨观云只有古柳解我心意,知我忧喜;今日奶奶离去后的无助、泪水、思念, 唯有古柳能懂我,安抚我,教诲我。人生得古柳这一知己足矣。2.我以雨声为知己 独爱听雨声,听雨声一曲,平和一丝,闲谈一缕,坚定一份,更听知己续续音,雨声, 懂我。小楼一夜听春雨 夜里独坐桌旁,面对着还未复习的试卷,颓然坐着,夜深的很,窗外的灯光和秋后的果2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实,一盏盏的沉了下去,心绪揉在墨色里,拧成一团。 突然,雨声四面来叩,长一根短一根的落着,如长短句的韵脚,不急不缓,如少女抚弦,低眉信手续续谈,放下笔听雨,心似为平和的雨声抚静,树影斑驳在窗台上,在雨的斜线里 密密地织着,随着雨音,心平静了。雨声如我知己,知我心之烦杂,慰我音之平和,雨声,懂我。 潇潇暮雨子规啼在城里待久了,便也想念起了乡下的那缕闲时淡泊的心境,于是端午,回到故乡。 山景林空,细雨乍到,似迎故友,潇潇落着。树木翠绿明人眼,林间子规依旧啼。雾气 迷蒙,雨音轻落,沿山而行,雨水夹香湿人衣,心似被这暮雨洗净了。于是坐在苍苔下,望 雨丝飘飘洒洒而落,声音甚是轻柔,如与老友会晤,闲适淡泊之情油然而生,草木之间,各 具闲淡之趣。 雨声如我知己,共赏山林闲淡之趣,彼此怡然,雨声,懂我。夜阑卧听风吹雨 晚上,夜阑初至,挑灯夜战,奋笔疾书。忽闻雨声卷风而至,似知己为我鼓舞助力。 于是启窗观雨,雨夹狂风飞散而落,湿尽发丝,鞺鞺鞳鞳,似马蹄正疾,声势浩大,如 金珠落地,玉手拨弦,八音具备,节奏时起时落,时急时缓,雨音不绝,伴我笔墨挥毫,听 着淋漓而至的雨,心中多了一份坚定。 雨声如我知己,鼓舞助威,坚定我决胜之心。雨声,懂我。 雨声如我知己,慰我烦忧,给我闲淡,赠我坚定。 雨声清扬兮临窗听,知己相悦兮续续谈。 付蓉老师点评: 本文用很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三幅不同的画面,如历历在目。开篇一句话总领全文,结尾 换一种说法回应开头,升华主题,中间用三句诗作为三个分述部分的小标题,简洁清晰明了, 层次感强。作者紧扣“雨声懂我”这四个字,既用不同的雨声渲染了不同的气氛和心境,同 时又用雨声向我们诠释了知己对作者的意义,也表现了作者对知己的轻易不移。正所谓:雨 声潺潺,心境阑珊。知己谓谁,且作慢谈。3.我以栀子为知己 栀子花开,素颜如雪。与世无争,遂成知己。——题记 周敦颐于《爱莲说》中尝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古往今来,菊、牡丹、莲常为众人之知己。栀子之淡雅,似略显平庸,常为 人所遗忘。 然吾校之东有一胜地,植栀子花数株。适逢夏至,花次第开,心向往之,遂于一晚自 习后,弃作业课本于案头,欣然独往,欲寻知己。 四周空旷,寂寥无人。繁星闪烁,若隐若现。皓月之下,花洁如玉,幽香如缕。江风 徐徐拂来,树叶簌簌作响,花朵微颤,虫声齐鸣。香气清新,不娇不媚,质朴无华。昏昏3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欲睡着,闻之可神清气爽;蠢蠢欲动者,嗅之而心平气和。 余静伫良久,叹曰:“此乃知己也!”可谓是:欲把栀子比仙子,夜色朦胧俏佳人。赏此花者,则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苦乐偕忘之感也。 次日午时,雅兴又至,因而复往。午时校园,嬉戏声、欢呼声、交谈声,不绝于耳。栀子花前,人头攒动,三五成群,争赏不已。更有甚者,折枝、携花而去。予观之,心痛 不已。此皆不懂栀子者! 而栀子素颜依旧,白衫绿裙,笑语盈盈,宛若窈窕淑女。然烈日之下,花枝低垂,惹 人怜爱,终不如月下之色。 由此观之,栀子之胜,月下最佳。虽其形仅隐约可见,然其暗香,远甚他时。兼之四 周静谧,无熙熙攘攘之客,唯窸窸窣窣虫鸣,与知己独处,可谓美哉! 栀子之花,虽不如菊、莲之清高,亦不如牡丹之富贵,然其淡雅,似小家碧玉,余香 绕鼻,久久不绝。看似平庸,实则与世无争。唯其不争,方为我所青睐也,遂成知己。 喧嚣惹人烦,清高去人远。静谧无限好,又有知己伴。问此是何味?人道是清欢。 韩煦老师点评: 本文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在中考考场有限的时间和紧张的情境中,能通篇以对称句式 的韵文写作,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题记短短十六字就道出了栀子花开的状态和与世 无争的淡雅气质。第一段引用《爱莲说》中的句子表现栀子略显平庸,而为人遗忘。接下来 讲到“我”与栀子相遇,相识,相知。且用他人折枝携花离去反衬自己是懂得栀子之真谛的 人。最后,将栀子与菊、莲、牡丹相比。道出作者之所以爱栀子的原因:“唯其不争,方为 我所青睐也!”。而结尾“清欢”两字便是本文最合适的解读。4.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 一笠一翁,一桨一舟。我提笔临纸,泛舟于一川墨色山水之间。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 与之订,千秋不移。 提笔,滚滚浑圆的墨色在笔底直透毫端。集全身之力,似轻犹重地缓缓于纸上划过,犹 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横带几分苍劲与雄奇,如山之挺括巍峨,仰天直指;撇开几分蜿蜒曲 折,如水之回流婉转,刚柔并济;竖下几分迅疾飞速,如风之飞卷疾下,摧枯拉朽。以水墨 丹青为知己,一笔一划间尽享艺术之美感。 每每沉沦于喜怒哀乐中时,独爱与水墨丹青互吐衷肠。欣喜自若时,笔便似轻了不少, 墨色轻轻濡湿纸面,一横一竖一钩一折间,夹杂着轻轻的喜悦与灵动。若枝头翻飞的喜悦小 雀,笔底像生了一双轻翼,在纸上低翔浅唱。烦闷难以自已时,便极凝重地提笔,一腔悲伤 顺着笔尾轻轻流淌,极慢地划开一道墨迹,横则方正浑厚,竖则力穿全字,折画像古木残枝 在悲风中“吱呀”一响,钩如浸满寒霜的镰刀“唰”地留下一道寒光。怒气难平时,浑厚笔 力在挥洒间直透纸背,墨汁淋漓纸上,不拘古意肆意流淌,字大半为墨隐去,也无妨!泼洒, 抒情,扬起,奋飞……一笔一划皆情语,而水墨丹青知我懂我,将我心之所向化作一幅幅作4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品,为我笑,为我哭,同忧共乐。 闲来翻看往日书写的水墨丹青,或喜笑之意藏于字里行间,或于笔划之间触到少年闲愁……原来,它早已为我收藏了我的一颦一笑,一忧一乐。呜呼!知己如此,我复何求?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它以艺术之美听我倾诉,为我记录。它不能增加我生活的长度,却足以增加我的人生厚度。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携手共度人生风风雨雨,一路必须有你。向华莉老师点评: 作者紧扣“知己”做文章,从开头至文末时有扣题点题之笔,自始至终都在着力表现自己与知己的故事和情感:共享艺术之美感,同担人生之喜乐。而其中一直氤氲着一种浓郁的 艺术氛围,这得益于作者强大的描写功力。在考场这有限的时空里大量优美的文字如信手拈 来,这必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题目中补充的“水墨丹青”属中国画, 与文中着力表现的书法内容概念有不一致。5.我以清水为知己 倒水,执杯,静观清水平复,澄澈清明。仰头,入口,一饮而尽——遂有久违知己之愉 悦,袭遍全身。清水知我,我知清水。 溪水流淌,澄澈万物。 随长者挑担,提水。临溪,俯察,溪清而鱼现;卸桶,浸入,溪水拂指如柔带;桶满, 拎起,清水轻摇晃动,涟漪扩展如圆轮。归家,以溪水涤衣物,清水过之,尘土不再,衣物 无染,甚奇。洗毕,污水竟不甚污。 湖水静默,沉淀万物。 提壶,轻灌,湖水注于壶中。掂起,窥望,似有泥沙存于壶中。归家,置于桌面,久候 之,不知壶中湖水将以何种神奇的方式滤其污浊?闭目清心,再窥之,泥沙附底,清水明净, 堪比玻璃般晶莹剔透。沉淀污秽后的清水怡人,似春风拂面,似桃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 遐思翩飞。 泉水灌溉,奉献万物。 山有穴口,自冒清泉。人们以竹笕将其引入田圃,以此灌田。此后无论风霜雨雪,无论 春夏秋冬,泉水日日自竹笕流至田间。之后,所灌树木繁茂如荫,庄稼穗大粒满。观其景, 泉水如玉珠连线,其景甚美,而其境更令人沉迷。执杯前往泉穴,满灌一杯品之,味甘美, 而心怡然,堪比天赐良物。天下之味,唯水之淡为最美,有此感焉。 见此三水,遂觉水之似我者甚矣。端水近唇,不禁感慨:水乃至清至洁之物,而饮水之 人,也乃至清至洁之人。此物于我,非物与人,而是知己也。水之知己,乃是知心,知意, 知情。水之于我犹鱼之有水,刘备之有孔明者类似。 由水观之,世人当均为君子。但世事难测,事实难料。有多少人并非真正爱水,有多少 人只是抱以生存的心态而饮水呢?5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我以清水为知己,是慕其澄澈清明,慕其沉淀自洁,慕其日日奉献。人当如水,似水纯 洁。我以水为知己,水以我为友朋。水如君子,人亦君子,此乃我之愿也。向华莉老师点评: 作者选取“溪水”“湖水”“泉水”三个材料来表现“清水”的特质:至清至洁——澄澈清明、沉淀自洁、日日奉献,以此表达自己对“知己”的理解,更以此寄托自己“似水纯 洁”的君子之志。立意难能可贵,构思精巧明确。语言以频用短句、文白夹杂为特色,有晦 涩生硬之处,但瑕不掩瑜。6.我以琴音为知己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初见 “身坐正,手放好,心端平。”这是古琴老师见我的第一句话。我端坐在檀木椅上,凝 视着面前的古琴。古色古香,古檀樟木般婚后的颜色柔和着橘黄色的灯光让人舒心。七弦, 我伸出手将每根琴弦挑拨了一下,铮铮却又浑淳的声音回荡在这不大的琴室。我用之间摩挲 这每根弦,却好似久别重逢的老友在与我闲谈。 只是初见,却倍感熟悉。再见 “左手指肚的力量加大,不把每一个指位按实,弹出来的琴音又怎么好听?”古琴老 师嗔视着我。已经是第三次将左手指位压虚了,奏出的琴音自是飘渺之音,全无大气浑厚的 音色。我停下手,摩挲着被弦勒出红印的左手肚,暗暗思索。“别愣神,继续。”这次,我将 每一个指位都加大了力度,听着琴音浑淳的回荡在琴房,嘴角不禁挂上了意思笑容。“太生 硬,用力过大,整个去找的流畅之感都被磨没了。”我失望地望向眼前的古琴,难道我真的 不能与她为伴了吗? 只是再见,却有艰难险阻。回见 望向白纸上密密麻麻的黑字,刺得眼睛生疼。索性放下笔,坐上琴凳。我闭上双眼, 凭着感觉弹奏那首记忆深处的《高山流水》。琴音如水,缓缓流泻 滋润我的心田;琴音如月,映照出千年前伯牙与钟子期的绝世知音;琴音如茗,捧一束满盈 细细回味,如饮醴泉。张开眼,已全无烦闷之感,只觉豁然开朗,精神灿烂。 只是回见,却不愿分离。终了 “弹得不错,颇让我想起钟子期与伯牙的知音之感。身坐正,手放好,心端平。这不仅 是对琴的尊重,更是对陪你度过困苦时期的知己的应有心态。”琴音,已俨然成了我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知己。心中的不甘、愤懑、不愉快我也只会找它倾诉,它总会与我不6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离不弃。 高山流水善鼓琴,一念琴音永知己。曾红霞老师点评: 学琴是一个漫长且辛苦的过程,正因如此体验也更深刻。作者抓住自己难得的人生体验,从初见的亲切到再见的艰难到终了的不离不弃,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者紧扣“知己” 这个关键词,初见古琴时就如久别重逢的老友,再见时有不能与之为伴的担忧,回见时与绝 世知音的共鸣,终了时已俨然成为不离不弃的知己。全文主题鲜明,结构清晰,语言细腻。7.我以悠琴为知己 琴音绕耳,风儿静默。我掀起红绸,去拜访一位多日不见的老友。 自从拿到考级证书后,我便将古筝闲置在家中角落。而它被掩周四红绸下,渐渐浮上灰 尘。 一日,被父母关在家里复习,燥热的天气不断抓挠着我的心,让我无法静下心来。我索 性起身,在屋里晃悠。正前方,便是一块红绸,琴弦凹凸不平地撑着红绸,如水波般一层层 散开,荡到我的心门。 我上前掀开,灰尘在那一瞬间被扬起,笼在琴的上空,我没有将它们扇走,因为那是琴 馈以我的见面礼。我轻轻打开琴箱,深棕色的拨片整齐地躺着。我将它们缠在手上,每一圈 胶布都像是一个字符,透过指尖传达到内心深处。 我轻抚着这位老朋友,音符便从这白绿相间的弦中间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落在手上、 头上。这微妙的触觉是我从未体会过的,我只觉琴已幻作人形,我与她并排走着,就算一路 无言,风儿静默,这也本是岁月最美好的样子,更何况她在轻笑,在絮语。灵动的乐章在我 头顶飘忽着,身旁的树叶扬着,我低头走着,生怕一抬头就撞进她被岁月善待的眉眼里,她 眼里的星辰只为我一人闪烁,嘴角的茉莉花也只为我一人吐芳。恍惚间我领悟,也许这就是 知己吧。 我一遍遍地撩拨着琴优美的长发,芬芳扑着我的琴音绕着我的耳,她的絮语化作风,也 吹动着我的心弦。 我不忍再将红绸盖住她的长发,可我也怕她遭岁月的折磨,我收好拨片,仍是整齐地摆 着。 琴以我为知己,我以琴为知己,我们就这样并排走着,无须多言,因为那些话语都成了 心底的字符,心照不宣。韩煦老师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引出知己——琴。寥寥数语精炼地诉说自己与琴的过往后立即切入正题:再次与琴相遇是在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刻,此时的琴如一阵清风吹散心中的阴霾。“这微 妙的触觉是我从未体会过的,我只觉琴已幻作人形,我与她并排走着,她在轻笑,在絮语”7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从未体会过的微妙的触觉”强调了作者用心灵去感受,而不带任何目的去弹奏。用质朴的 语言把琴拟人化,轻笑絮语开导着作者烦闷的内心,浓厚的情感自然流露,毫无矫饰。结尾 “无须多言,心照不宣”八个字凸显琴与作者互为“知己”,物我相融的知己关系的最恰当 诠释。8.我以菖蒲为知己 五月的故乡,弥漫着菖蒲的清香。那苍绿的菖蒲,便是我的知己,陪我走过年少时光。 记忆中的端阳,清香依旧。奶奶总会采来那尚浸润着露水的菖蒲,系在那粗糙的木制大 门上,给满屋带来清香。刚摘下的菖蒲带着浅浅的阳光,露珠染上了绿意,顺着叶脉坠落, 氤氲着清香。我总爱伸出手去,细细抚摸那剑形叶上的纹路,沾染那抹绿意。朝夕相对,菖 蒲便好似我的知己般,给小小的我,带来蓬勃的活力。 时光似水,转瞬即逝,城里的日子,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奶奶,离开了菖蒲,年年的端 午,不复清香,我仿佛失去了朋友般,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从。 寻寻觅觅,终是无处可寻那菖蒲,母亲无奈,只好与我乘上那开往故乡的大巴。一座座 山峰随一个个拐弯而变了形,天上云卷云舒,地上花开花落似乎也没有意义,心不知早已去 往何处,脑海之中,只剩那清香依然,菖蒲依然。 与母亲拾阶而上,追寻青苔的痕迹,回到了那熟悉的小院。迎而便是随风而来的一阵清 香,好似接迎着久违的朋友,奶奶坐在门槛旁,摸起脚边的一株株菖蒲,细心地拣去发黄的 叶,布满皱纹的手却是灵动的纷飞着,另一边,是一束束扎好的菖蒲。“年年都是如此呢, 你奶奶,总会扎好你喜欢的菖蒲,等你的来到。”母亲的话响起,我终于明白,这些年来, 菖蒲始终没有离开,它寄托着奶奶的爱,在故乡静静地陪伴着我,将那一缕清香随着风寄到 我的心间,菖蒲知我意,便寄情于风,陪我走过年少时光。菖蒲,便是我的知己。 岁月如风,来去无踪。可我的知己,却依然氤氲着清香,守护着我走过,带着爱与希望 我向前走去。 以菖蒲为知己,我走过那段年少时光。没有孤寂,因为,你的陪伴中有奶奶的爱……陈启艳点评: 亲情是一株株苍绿的菖蒲,温暖舒心,香远益清。小作者以菖蒲为知己,是因为菖蒲中隐藏着奶奶的爱,是因为菖蒲陪伴着他成长,是因为菖蒲带给他希望。文章感情真挚,语言 灵动,有很强的感染力。记忆中带着露珠和阳光,充满绿意的菖蒲,作者描绘的鲜活有味; 门槛上安然细心捆扎菖蒲的奶奶,作者描绘的充满温情。我们相信,小作者一定会带着爱、 带着希望一直前行。9.我以蒲扇为知己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执一柄蒲扇弄影,温一壶月光下酒,以蒲扇为知己,在悠悠 香风中,啜一口月光弥香。8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知己是香,静雅时光。 月光如水般在脚边静淌,倚一把竹椅,执蒲扇一柄。清风摇缀,饮露的寒蝉伏在庭院瓦 檐上斜插的一枝桃枝上,清越地一声又一声歌唱。 那一缕缕蒲扇的香便一点一点轻触着人鼻息,让它悠长。三分沉寂五分抚慰。像檀的芳 香,让人心生禅意,忍不住悠悠一摇,又是一阵凉风来,夏的燥引来的内心浮躁全在这悠悠 一扇中,都散了。 你是知悉了我内心煎熬特送来这一悠悠清凉吗? 知己是药,治愈心伤。 洗药,煎药,熬药,等药。一碗褐色的药汁,细细盛好,端给母亲,那清苦滋味里,可 否含了一丝儿蒲扇的清明之香。 等待是煎熬的。炉火吐着鲜艳的小舌,燥热了空气。一柄蒲扇独舞于空中,孤独寂寞地 洒出一丁点清凉,眼要自由,找不到绿水青山;鼻要自由,找不到芳草香花;耳要自由,找 不到清越蝉鸣。惟一扇伴我,等出时间放出歌谣。 汗水抚摸着我的背脊,抚摸着我的眉眼,几颗呆头呆脑的甚至探入眼眶,眨巴眨巴又落 到地,韵出一片水渍。然而蒲扇的芳香始终清明着我,告诉我:爱的束缚是幸福的亦是美丽 的。香如知音,淡雅我心,欢愉自怡,在一片药味的苦涩中也能自成一片有情的天地。 悠悠的药香盈满的是蒲扇清明的一缕淡香,也同样盈满在我心。 念起无际大师“心药方”中十味药: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 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知己是药,是一帖心药。 执扇而起,悠悠挥动,心澈如水,我似闻见那悠悠一缕清明之香。 执扇而起,夏夜里似有低喃起:爱的束缚是幸福的亦是美丽的。 执扇而起,香来,香去。 付蓉老师点评: 文章以蒲扇为知己,扇走杂念,沉淀纯净,充盈我心。香苦神清,一柄蒲扇不仅送来一 片清爽,还摇出了作者对爱对心的感悟!很自然地升华了主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被 小作者描写出来令多少读者神往?这不仅需要真情实感,更要作者运用细腻传神的文笔和一 份诗意的留白。留这微锋半点,采片清明盈心间……但部分点题句的表述还需进一步斟酌。10.我以诗词为知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与它,一刹那的相遇,便注定携手同行,缘分 大抵如此吧…… 记得一个暗沉沉的初秋,下过一阵雨,空气便潮润润地弥漫着草木味儿,窗外是各样的 小虫,为挽留夏日而争涌着奏响乐章。我百无聊赖地在书柜角落处抽出一本书,随意翻到一 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莫不是神谕?我屏住呼吸,重新打量起这本书来 ——纸张是昏黄的,字也黯淡不清,但一句句、一篇篇,在朦胧中仍有摄人心魄的美……“念9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向外看去,江面铺上长龙一样的雾,连着山林与建筑, 浸没了一切又直入远方,如梦如幻,抬头仰望,蓝天清朗明净,云层细腻饱满,像古典油画 般,隐藏住了笔触,愈发柔软开阔了……蓦地,恍悟——诗词绝不是生涩难懂的古典音韵,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诗词是真 正鲜活的文字,存在永恒的时空里,永不老去。就这样,你的光彩魅力让我情不自禁走进了 你……忘不了,在校园小水洼里窥见树的倒影,叶与枝交错将天空割分,不由想到了你——“疏 影横斜水清浅”,不禁窃喜,憧憬着一个月华如水的清亮夜晚,打这里经过,品味酝酿出的 芬芳,邂逅“暗香浮动月黄昏”了。自此,月光便是“桂华流瓦”,燕雀是“似曾相识”,晚 上要“秉烛夜游”,跑步乃“千里快哉”了……你如此体贴地融进了我的生活!是的,你这位知己、挚友,给我带来了多少欢悦和信念啊!你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来抹平我的失意;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造就我的决心;用“莫 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提醒我的虚度……千古流传的你,载了多少真情!它们都将化作我的骨中骨,血中血,与我同生共长!此 刻我多想执子之手,同赴杏花村馆,共饮浊酒盟誓,从此相伴终老,永生不渝。即使不能遂 愿,又何憾?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吴佩老师点评: 此类题材的作文不少,但像小作者般融入情感和文采的佳作却寥寥,富有才情的小作者将诗词拟人化,将与诗词的邂逅、浅尝、沉浸、领悟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凡入情者方可动人 心,小作者通过自己的慧心慧眼,借助唯美的画面和真实的体验,将生活与诗词自然交融, 文质兼美,不失为考场佳作!11.我以翰墨为知己 一方砚启,半尺卷舒。取来墨块细研砚上,丝缕翰墨清香索绕不散,笔尖润墨且试浅行 纸上,闲晴正好,我与这翰墨知己之间的交流,恰好开始。 我与知己始逢于隶。 彼时年少,学不太来分辨优劣好坏。只觉得,镌刻于石碑上的隶书,锋芒皆藏含蓄隽永。 自此与知己相逢,它轻声用笔划向我诉言着历史变迁,那浑厚天成的字体镌入我心。 我与知己相伴于楷。 长大了些,厚实的隶书又转而为楷,它复又向我展示了楷书的端庄,笔画有规,整齐划 一,说全是方块字也不足为过。它耐心地将汉字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教与我一笔一画的书写 端正,将这种文化注入心底,化作一道不散的暖流。 我与知己相成于行。 楷书写罢,行书现于卷端。不同于碑刻的笔画,拓写的字贴甚至能观到笔墨浓淡的交叠 变化。那行云流水的笔意也渗出纸面沁人心脾。且看那暮春之初的兰亭会集,王羲之的笔不10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仅蘸了墨,又更携带了饮尽琼浆之后的恣意张扬。涂抹随心,章法随意,我仿佛读懂了在那 崇山峻岭之中,茂林修竹之下,兰亭雅集的众人的自由与愉悦,更应看那壬戊之秋,七月既 望时与客相游的苏子,展书卷临之,赤壁之下徐来的清风,不兴的水波亦缓缓映在心头。别 有情怀暗处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就这样不声不息地将这份情怀驻进了我心中。更有那,娟然小楷细言古籍佛法经典,方寸之地寥寥勾画亦是自有风骨;匀称小篆回环 绕折工整,不成篇章亦可自成一体……自握笔那一刻起,我与翰墨即订为知己,两相不移。得此,翰墨知己,聆它诉我笔法,教我文化,奏我情怀,此生又复何求?陈启艳老师点评: 翰墨飘香,润笔浅行,作者选取了书法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作为知己,选材高妙,富有内涵。作者与知己的交流分为三个过程:我与知己始逢于隶,我与知己相伴于楷,我与知己 相成于行。我和知己的相识、相知、相伴,见证了我的成长,构思精巧,层次分明。透过短 短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小作者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高尚情怀。12.我以竹为知己 且听竹语,共品悲欢。——题记 年前的一个周五,我被母亲唤出了教室。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拉着我上了车, 向乡间驶去。 长久的沉默里,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该是爷爷,出了些事情吧。自从几个月前爷爷在 路边被车蹭倒,做了手术后便一直只能躺在床上望着孤灯,半只脚早已踏进了鬼门关。 遥遥地看见老屋被裹上一层素白,连外沿的竹林内都笼着一层白纱。心底明白了猜测的 正确性。 那穿梭在竹林中大半辈子的老人,终是要长眠于这土地了。风浅浅地掠过,带起一阵沙 沙竹语,零落的叶片翩然而下,铺在居于庭院正中的棺木上。 我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手,向那竹林里奔去。我躲在重重叠叠的竹影后,终于敢放声地哭 泣。 其实,终于摆脱了无望挣扎的苦海,对于爷爷来说,该是一件好事吧!他终于解脱了, 终于可以枕着黄土,聆听竹海的涛声了。可是,只要一想到,从今以后,那个会拉着我的手 摘葡萄给我吃,雨后提着箩筐给我挖来一篮香笋,坐着门前就着斜阳把温暖编织进竹筐的人, 从今以后再也无法对着我笑了,眼泪就不由自主地下坠,砸在刚冒出芽的新笋上。 我哭着哭着,忽然听到一种声音。葬礼迎宾的锣鼓声没有半点泻入我的耳,反倒是那竹 叶摩擦的轻声作响慢慢大了起来。 这片竹林陪伴了爷爷的一生和我的童年。那些老少二人牵着手在竹林中漫步的情景,慢 慢清晰了起来。 竹语纷纷,一如当年的每一个黄昏。这每一株翠竹,都是爷爷的知己,也是我的知己。11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叶翩跹起舞,轻浅的香气氤氲开来,落在斑驳的土壤上,绘成了一幅幅画卷。 “不要哭呀丫头,不要哭啊。” 我似乎听见那沙沙的竹语这样说着,亦或是那故去的爷爷这样说着。叶片偶尔拂过我的 脸颊,一如那粗糙却温暖的大手。 我渐渐止住了泪,情不自禁地抚上了一株高耸入云的翠竹。“爷爷不希望我悲伤”,我轻 轻地念着,看着眼前这身着青衫身量高挑的知己,终于浅浅地露出了一个笑容。 且听竹语,共品悲欢。我明白,我失去了爷爷,可我的知己,将长久地陪伴着我,分担 我的悲伤,给我带来希望。 亲爱的竹,感谢你愿作我的知己。韩煦老师点评: 本文以竹为情感寄托,以回忆亲情和对竹的心灵交流贯穿其中。题记:“且听竹语,共品悲欢。”与结尾呼应,独具匠心。从只知道爷爷去世时的难过,到回忆起爷孙两人竹林漫 步的怀念,再到明白了“爷爷不希望我悲伤”后的慢慢平静,最后与竹成为知己,浅浅的露 出一个笑容,作者的叙述不徐不疾,娓娓道来,过渡自然,情感真挚。尤其以 “这个竹林 陪伴了我爷爷的一生和我的童年”插叙的回忆,描写细腻,让人感动。13.我以幽笛为知己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华年,一声幽笛一段情,一位佳人一心笛……佳人与知己, 吾伴与幽笛,情不知所以,一往情深。 “明月楼,几时休,良辰美景上心头,醉一番,不知愁……”幽幽笛声飘然入耳,似远 方钟鼓楼上缥缈的歌声,悄悄地编织着童话般的梦境,是薄荷般的清凉抑或是丁香般的忧伤, 静静地,那传奇般的铁马冰河入梦来。 深夜,月华为大地镶上一道华丽的金边,天上水中两月同收,新奇空灵,任天月温柔的 风轻抚我的发髻,飘扬我的裙裾,持一杆青翠玉笛,置于嘴边,缓缓吹奏…… 这笛非同一般,由外公精心选竹打磨而成,吹出的笛声也格外清新雅致,铭记外公的谆 谆教导,用缓和一致的气息徐徐吹奏,手指在笛杆上轻盈地跃动,相互配合,只听得那笛声 时而温柔婉转如倩女之靧面,时而铿锵有力似战鼓声声,时而忧愁发愤恰如一腔春水东 逝……我醉心于这幽幽笛声,醉心于如梦似幻的千回百转,醉心于此刻久违的安详与深情、 思情与怀想…… 深知,再多悠扬的笛声已然无法唤回外公豪情放笛的身影,恍,他已幻化为这幽笛。静 静陪伴我,我视幽笛为知己,心中怡然。 又是深夜,持一杆青翠玉笛,置于嘴边,缓缓吹奏,吹出我深藏于心的思念,静享此刻 幽笛所带来的安宁。 我以幽笛为知己,是外公的寄寓,是我的思念;我以幽笛为知己,是它坚挺如竹的身姿 教我屹立不倒,我以幽笛为知己,是幽笛所在喧嚣尘世中的片刻宁静,让我怡然,我以幽笛12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为知己,只愿这杆青笛永存,宁静永驻。 一声幽笛一段恩情,一位佳人一枝心笛。 我以幽笛为知己,但愿内心如笛般清雅高尚,青翠永驻,愿世界如笛般宁静纯洁,温柔以待。 吴佩老师点评:此篇佳作词雅文练、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读来口齿留香,与文采并进的,是字里行间 流露出对笛声的领悟、对外公的思念,自然真实的情感随着清丽的文字涓涓流淌,如那悠扬 婉转的笛声般动人心弦。稍感遗憾的是,小作者对幽笛的寄寓和对外公的思念没有一个紧密 相扣的契合点,使得文章主旨稍显零散。14.我以香樟为知己 那条路,香樟满地,回忆满心。——题记 童年的时光就那么不带丝毫眷恋地从指间溜走,我还想继续没头没脑、无忧无虑下去, 可一切都已不再。只留下满树香樟叶哗哗作响。 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放学,我都要与小伙伴们共同走过一段公园路,然后各回各家。 那段时间是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了。和煦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丫,被树叶子们仔细地挑 选、筛下,留下那束最美的光洒在我们身上,拼凑成一 个个美丽而斑驳的图案。围墙上的爬山虎连绵不断地向上延伸着,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相 互依托,紧紧依偎在一起。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追逐打闹,总是会有女孩子的小布娃娃被 调皮的男孩子扔到荷花池中,惹来一阵尖叫、呼喊和打骂。 分别之后,我就会走进一个小巷。这里是一天之中最安静的地方,我也遇见了我的一 生知己——香樟。小路的两旁中满了香樟树。从我认识它们开始就已经长得高耸入云了。风 轻轻拂过,它们硕大的叶子就摇摆起来,有的忽然飘落了,像一只只蝴蝶上下翩跹,迟迟不 肯落地,仿佛要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舞出它们的缤纷与靓丽。但最终还是落下了,停在我脚边。 我轻轻跃过,生怕惊扰了它们沉睡的美梦。有时,我会坐在树阴下,捡起一片树叶,研究它 精致的纹理,但更多的是诉说我的心事。 亲爱的香樟树啊,六年来,你的叶片听过我多少次快乐的笑声,你的泥土又承载了我 多少滴忧伤的泪水?你可知,这长长的六年回家路上,我只视你一人为知己?每天中午我真 情吐露的心声,你可曾理解? 我知道,你一定懂得,因为每当我快乐大笑时,你的叶片也随我一起开心地摇摆;每 当我默默流泪时,你用无声的温暖将我的悲伤深埋入土;每当我安然睡去时,你在窗外用满 树葱茏为我轻哼着摇篮曲…… 现在的我正在朝更远的目标奋斗,不能常看见你了。但是,我已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香 樟的种子,只为有一天,香樟满心田。 前路有知己相伴,何惧?13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曾红霞老师点评: 童年时代有没头没脑的欢乐时光,也有孤独寂寞的伤心时刻。童年里有嬉戏疯闹的玩伴,更有静默守候的知己。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纯真的童年生活图景,抒写了一段以香樟为知 己的成长经历。作者语言生动俏皮,树叶子仔细挑选筛下阳光、藤蔓紧紧依偎,香樟叶翩跹 起舞……一切都浸透了孩子美好的想象,让人满齿留香。15.我以汉服为知己 宽袖交领,半臂襦裙,我以汉服为知己,纵一生徜徉于汉风古韵中。壹 邂逅 在一个烟雨蒙蒙的四月,下江南。我踏过这块石阶,就撞入这冥冥之中牵引我的衣袂, 这是个博物馆,灯光黯了下来,繁复的暗纹在静谧中显现出来,素雅的襟袖无声无息地躺在 那里,跨越千年,仍摄人心魄。我隔着厚玻璃痴痴地望着,仿佛在那一瞬间,一个声音指引 着我回到它身边,指示栏上写了两个字——汉服。贰 霓裳 好像有那么一瞬间,回到了过去,我身着曲裾,泛舟于吴侬软语编织的梦里。溪水推揉 着渔舟悠然向前,秀丽的石桥缱缱立在那里。是了,这不是梦,这在乌镇。白墙黛瓦,轻歌 摇橹,细碎的阳光密密地漾在水上。梦回,泛舟西湖,古朴的衣衫牵动一池荷暗香浮动,亭 亭立在船头,湖中的柳条也似遇到故人,摇枝拂叶。颔首,低眉,似在画中游。叁 墨琴 着一袭襦裙,把墨香嗅。梅兰竹菊拂袖隐,琴棋书画启朱逢。在书房静坐,沏一杯苦茗, 看茶叶翻腾,茶香盈满心扉之时,执笔,看墨汁浸润久旱的白毫。一点,点染宣纸上一抹风 韵;一撇,撇尽浮躁与急切;一捺,书写知己的情思。茶香里,它告诉我,慢下来,让身心 在墨汁里氤氲,让一切浮华功名皆隐退而去。与它交心,一切喧闹散去,只剩一帘明月清泉 环于墨香。 手握琴弓,手按琴弦,音箱里就奏出一曲古谱。交领上的绣花隔着琴杆轻轻地笑。它是 沉醉了,我心想着,二胡的音色宽厚而又明亮,似一轮承天寺的月,把月光交织在如画的琴 音里。琴弦不经意沾了荷香,循着香味我触到了,千年文化的衣角,我听到了,透着水汽的 胡音,我找到了,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知己。肆 絮语 它说我应该褪去繁复的衣衫,脱去一身浮华与功利,我心悦它,它心悦我,故而交心。 月色盈满汉家袍,执笔题写愿君尝。一念知己惟此知,交领襦裙半生装。付蓉老师点评: 本文选材独特——以汉服为知己。开头直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然后按“邂逅——霓裳——墨琴——絮语”的结构组织全文,脉络清晰,详略得当,结构严谨。14 / 15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对于知己以心交心的理解可以看出作者独立而不失深刻的思想境界。汉服华丽却也古朴,正 是这种和谐的矛盾让作者倾心,更让作者愿意与它以心交心!这不仅是汉服的美丽,同时也 是岁月、文化的魅力。但如果将“叁 墨琴”这一板块的内容和表达上再做一些修改,使之 精炼一些,并与文题更加吻合会更好。16.我以扁担为知己 记忆中,那扁担似乎永远属于父亲。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父亲用它担起了整个家。 但父亲病了,于是就轮到我来挑起它,仿佛是挑起责任。 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压弯了它曾经挺直的肩背,曾经青绿的外衣被岁月 剥去。我拴住两只宽大的木桶,将扁担置于右肩,微微弓身,“嘿”地一声,挑了起来。“很 简单啊,一点都不累。”我笑着告诉父亲。“去吧。”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眼神肃穆而庄重, 仿佛是在参加什么仪式。我点点头。 很快地,竹扁坚韧的材质就让我瘦弱的肩膀喘不过气来。肩骨在它的压迫与摩擦下仿 佛发出阵阵呻吟。我只好停下,揉揉发红的肩膀。“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做到的。”我抱怨道。 扁担却发出“吱丫”的声响回应着我。 终于,打到了水。我用手扶住扁担,深吸口气,双腿猛地发力,扁担发出痛苦的呻吟, 如同紧拉的弓弦。桶中的水浪不断震颤着,荡出圈圈不绝的涟漪。我脊背的骨仿佛发出声声 怒吼。随着“嘿”地一声,我终于挑起了它,但我却怎么也无法像以前那般闲庭信步了。 我一步一步地走着,,每一步都在泥上留下一个扎实的脚印。扁担上下颤抖着。脑中却 不断回想起父亲挑着扁担的样子:微弓着背,脚步快而扎实。无论多么沉重的东西,父亲总 能义无反顾地背起。他一个人挑起了我们整个家。 我突然就明白了临行时父亲眼神的深意。这是磨练啊,是承担责任重的磨练,挑起这 扁担则是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 我不再那么抱怨起扁担来,因为于父亲,或者是我,这都是一种责任。为了这个家, 我们要学会承担,要学会磨砺自己的肩膀,让自己有能力去担起责任! 我轻轻拍了拍扁担,它也回应着我。一种奇妙的联系油然而生,仿佛知己。 “我会去担起这个责任的!”我轻轻说着。压力仿佛轻了些。家已遥遥在望,我不觉加 快了脚步。曾红霞老师点评: 文章叙写了自己从生病的父亲手里接过扁担,独自挑水的经历。作者以“扁担”象征父亲,全文虽然写自己挑水过程中的困难,实际是写父亲承担家庭责任的艰难。以扁担为知己, 作者更深刻的体会了父亲的不易。面对家庭的变故,“我”不畏缩、不妥协,迎难而上,勇 气可嘉。全文语言质朴,浓浓的亲情成为最动人的力量。15 / 15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 拔河的作文 竹的作文 的温度作文 读书作文600 人物作文600字 筷子作文 作文素材古代 一次活动作文 四年级作文范文 作文应该怎么写 英语60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