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表格设计

2020-11-06 18:15:01
相关推荐

部编版·七 七 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案 ( 新教材 ) 学校: 学生: 0 2020 年 年 1 1 月 1 1 邓稼先 课题 邓稼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文中所引古诗文的大意。 2.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品格与超凡的能力。 4.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2.学习作者杨振宁,做一个对民族、对祖国、对朋友充满至情至爱的人。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 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 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 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 年获博士学位。1957 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 1993 年 8 月 21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文体知识 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读准字音 宰.割(zǎi) 元勋.(xūn) 氢.弹(qīnɡ) 直肠癌.(ái) 奠.基(diàn) 妇孺.皆知(rú) 选聘.(pìn) 夐.(xiònɡ) 曛.(xūn) 铤.(tǐnɡ) 筹.划(chóu) 殷.红(yān) 挚.友(zhì) 彷徨..(pánɡ huánɡ) 辨清字形 愧(kuì)惭愧 摄(shè)摄影 槐(huái)槐树 慑(shè)威慑 魁(kuí)魁梧 镊(niè)镊子 理解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环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新课导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入 益强盛起来。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道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新课展开 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感悟精彩句子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前一句是说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后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分析主体形象 1.第??段中,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个人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为什么把他俩对比着写? 他们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此处的对比,不仅说明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巨大,还说明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把握文章主旨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 50 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 不宜铺开来写。 2.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 结构独特,角度新颖。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2. 选材精确,突出主题。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的童年,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描写,只需写出几个小标题即可。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邓稼先》是一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写的是大科学家,用的是大手笔,因此课也要上得大气。作者把邓稼先放在深广的传统文化背景中,放在中华民族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突出表现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格,表达自己深挚的朋友之情与民族情感。因此,上课时就必然要把品析邓稼先的精神品格放在首位,把理解作者的大手笔与至情至义作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中了解了两个大写的中国“人”,从而深受教益。 方法指导: 怎样分析小标题的形式及作用 小标题常见的形式有: 1.按照事物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 2.按照事物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 小标题的作用有: 1.使行文条理清楚。 2.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3.让读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素材积累: 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当时 13 岁,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这种对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个爱国的父亲。一天,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访。没想到,平时一向很和气的父亲突然勃然大怒,很严厉地质问他:“你来干什么?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邓先生是嫌自己给日本人办事。朋友羞愧难当,正想辩解什么,父亲一声怒吼:“你出去!”这件事给童年的邓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最朴素的爱国意识。 2 2 说和做 ——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题 说和做 ——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臧克家与闻一多,了解写作背景。 3.了解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章的内容,领会闻一多的精神品格,体会文章的中心。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3.品味文章含蓄精炼,富于情感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大写的人。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出版的诗集有《淮上吟》《春风集》《欢呼集》和长诗《李大钊》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 1980 年 2 月 12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臧克家于 20 世纪 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甚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 年 2 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 读准字音 典籍.(jí) 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衰.微(shuāi)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群蚁排衙.(yá) 硕.果(shuò) 校.补(jiào) 赫.然(hè) 心会神凝.(nínɡ) 迥.乎不同(jiǒnɡ) 迭.起(dié) 气冲斗.牛(dǒu) 辨清字形 籍(jí)典籍 迥(jiǒnɡ)迥然 藉(jí)狼藉 炯(jiǒnɡ)炯炯有神 理解词语 弥高:更高。弥,更加。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高标:高耸物体的末端。文中指超群、出众。 新课导(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诗人和勇敢的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臧克家入 写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去深入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 新课展开 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 第一部分(1~7):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 第二部分(8~20):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感悟精彩句子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 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 20 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 20 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探究写作技巧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些描写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前期,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后期,说了就做。前后期所走的不同道路,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其一心谋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爱国思想,执着的态度,言行一致、敢作敢为的做人原则,是始终如一的。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各选取闻一多前后期具有典型性的三件事来写,并作繁简处理,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把握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 结构严谨,衔接紧密。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态度和原则;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言行一致。在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 选材精当,中心突出。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于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于他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发表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夹叙夹议,前后照应。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两段则是第三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文中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照应,也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那天的那件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使我终身难忘,因为它为我赢来了第一声喝彩。 结尾:我永远无法忘记那第一声喝彩,因为它给我带来的远不止祝贺,还有重要道理:艰辛的付出,一定有丰盛的回报。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教案设计有三点是较突出的。第一是朗读教学。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几乎贯穿始终。第二,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与有序性,依据阅读的整体性原则,由整体感悟推进到具体深入的探究品味,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第三,问题设计与探究,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留足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品、听、说以及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 方法指导: 分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要着眼于全文,抓住两个字:叙、析。“叙”就是先说一说文中的什么和什么进行了对比,怎样对比的;“析”就是把对比后的表达效果写出来。组织答案一般按照“此(怎样)+彼(怎样)对比+效果分析”的格式。 素材积累: “何妨一下楼主人”雅号的由来 从到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到《周易》,由古代神话到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后无来者”。 闻一多的夫人说,闻一多有时候半夜里头睡着了会忽然一下子坐起来,夫人醒了忙问“干什么,干什么”,他说“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那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怎么考证”。 自从来到西南联大后,闻一多就一直埋头于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除了吃饭上课之外,难得下楼一次”。郑天挺回忆说:“我和闻先生是邻屋,闻先生十分用功,除上课外轻易不出门。饭后大家去散步,闻先生总不去,我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大家笑了起来,于是成了闻先生的一个典故,一个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犹之古人不窥园一样,是形容他的读书专精。”后来文学院迁回到昆明,罗庸在一次学术讲演会上讲起这件事,结果“何妨一下楼主人”这个雅号传遍整个校园。 3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作者萧红和文章主人公鲁迅先生。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 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有改动。鲁迅先生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他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读准字音 咳嗽..(ké sou) 调羹..(tiáo ɡēnɡ) 阖.(hé) 抹.杀(mǒ) 揩.(kāi) 忧郁..(yōu yù) 喘.(chuǎn) 腻.(nì) 校.对(jiào) 悠.然(yōu) 辨清字形 喘(chuǎn)喘气 揩(kāi)揩油 踹(chuài)踹倒 楷(kǎi)小楷 湍(tuān) 湍急 谐(xié)和谐 理解词语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眼睛不济:眼睛不顶用、不发挥作用。 揩:擦,抹。 调羹: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或汤匙。 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忧郁:忧愁苦闷。 草率:轻率,不慎重,含贬义。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 新课导入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扶持,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下面,让我们一起随作者去感受鲁迅的精神和品格吧! 新 课展开 通读短文,谈谈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博爱、倔强、关爱他人…… 感悟精彩句子 1.“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这样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夸张的写法,豁达爽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透过这样的描写,你有何感受? 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作者在苦苦追忆一位精神之父,字里行间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口吻语气进行倾诉,其中的钦敬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把握文章主旨 试概括本文主旨。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领略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展现了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 究方法 1. 选材视角独特。 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文中。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微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也使得该文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2. 平淡中蕴含深情。 文中的许先生,即许广平女士,鲁迅夫人,因为萧红敬爱鲁迅和他的夫人,所以称他们分别为“周先生”“许先生”,亲切动人。而萧红对于先生的回忆,包饺子、校对《海上述林》、看电影、陪客人……是发自内心的,是举重若轻的,是用自己的全部灵魂参与来写作的,这么多的细节真让我们动容不已。 3. 细节描写成功。 神情、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在萧红的笔下信手拈来,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回忆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永远定格在这样朴实优美的文字中。鲁迅先生的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等伟大品质无不淋漓尽致地被萧红表现了出来。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你身边熟悉的人。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描写大文学家鲁迅的文章。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伟人形象。而在上课时则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绝妙的描写手法,并能运用到日常习作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鲁迅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从而获得教益。 方法指导: 从叙事中领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 分析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有: (1)通过分析事件,来体察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2)通过分析环境、情景,来理解人物; (3)通过分析细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 (4)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理解人物; (5)对比喻句、以物喻人手法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人物; (6)对比——理解人物形象的又一个重要视角。 素材积累: 鲁迅谏言“南中国”文学社 大革命期间,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文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瞅见青年们的难处,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4 4 孙权劝学 课题 孙权劝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课 前 预 习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 294卷,历时 19 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涵盖十六朝 1362 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 1956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读准卿.(qīnɡ) 邪.(yé) 涉猎..(shè liè) 字音 岂.(qǐ) 遂.(suì) 孰.若(shú) 重点实词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当涂,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动词,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 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管) 但当.涉猎(动词,应当,应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认为) 就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 文言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拜”后面省略介词“于”) 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新课展开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东吴的吕蒙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志士离别三日,就要另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3.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 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4.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揣摩人物语言 揣摩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品读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蒙辞以军中多务。”他这样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辞。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透露着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他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他对吕蒙的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从这句话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的话是在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分析主体形象 试用自己的话分析孙权、吕蒙、鲁肃各自的性格特征。 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但同时也不失其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把握 文章主旨 1.孙权是怎样劝诫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为他“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2.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取得巨大进步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 3.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示例:(1)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2)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3)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4)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5)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4.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启示:一个人天资聪颖也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后天的教育能让人得到进步,我们应时时刻刻不忘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写作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 记事简洁,剪裁精当。 方法运用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2. 正面记言,侧面烘托。 本文的对话言简义丰,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通过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选择“老师”作为主要表现的人物,思考可以从哪些人物入手作为侧面烘托的手段。口述写作思路。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很适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份教案设计就很注重这一点。整个教案由“基础字词句知识积累——整体感悟——深层探究——体验反思”一线贯穿。而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由学生当主体。教师只是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学习,学习任务几乎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比如,理解课文人物对话的妙处,尽管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但上课时仍以学生自主品赏为主,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揣摩、比较、朗读、体会,最后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体验反思,教师更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一边欣赏,一边及时给予鼓励。另外,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要求学生自改自导自演课本剧,给学生充分发挥综合才能的空间,并且加深对课文主旨“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方法指导: 怎样解释文言实词 〔解题技法〕 解答词语解释题,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以及古今词语意义的联系和变化。对课本中的文言文语段,要逐词逐句理解透彻;对课外阅读语段,也要掌握这个原则,不能望文生义。 注意:①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造成丢分。②课内文段中的加点词一般都出自课本注释,要识记准确。③要注重文言词语意义的迁移,以应对课外文段中的加点词。④解释词语时,字要写对,不要出现错别字。 素材积累: 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目标导航 1.回顾、讨论例文,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性格与品质的方法,进一步把人物写生动。 3.积极参与写作训练,能够按要求写出较完好的片段或作文,突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并不太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片段。 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争论。有时候,只是两个人参与;有时候,则是数人参加。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争论》为题,写一篇作文,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不少于 500 字。 三、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500 字。 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精神品质,因此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独特的地方,写出人物的精神。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写作要求 1.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并不排斥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内容上可以叙述和他相处的时光、共同经历的事情,在描写和叙述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2.抓住争论者的不同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展开描摹,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刻画人物,写出他们在争吵中的不同表现,想象并尝试进行鲜活的心理描写。 3.“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某一类的人。关键是所选对象应该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动笔时,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技法点拨 写人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标识出他与众不同之处。但仅仅如此不够,还应深入人物的内心,写出他的个性与精神品质。 1.。 详述典型事例。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通过他所做的事情得以彰显,写作时可以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通过他“废寝忘食”“足不下楼”等典型事例来表现的,而他作为民主战士不畏强权的一面则通过他参加示威游行等行为突显出来。 2. 丰富写作手法。写人时,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如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共同起到揭示和突显人物精神的作用。如《邓稼先》一文,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3. 妙用抒情议论。记叙人物,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对闻一多先生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些精彩的抒情和议论,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范文引路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 瞧,这位身穿黑华达呢中山装,戴着黑色宽边眼镜,脸上带着微笑的中年教师,就是我们敬佩的语文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我们尤其爱听他的作文课。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作文,逐步懂得很多写作的“奥秘”。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是作文课。陈老师大步跨进教室。今天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地说:“同学们,今天我特别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陈老师接着说:“早上,我到贸易市场,一元钱买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我能不高兴吗?” 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我想:陈老师准又在开玩笑了。哪知陈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从来不说假话,不信,我读给你们听。”说着,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声念了起来。 原来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他跟爸爸到贸易市场去买鸡,爸爸只付了一元钱,买到两只肥壮的大母鸡。同学们恍然大悟,陈老师在批评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顾事实,胡编乱造。陈老师说:“不管你的描写多么生动,词语多么丰富,不真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不是好作文。”打这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总要细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问老师、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 又是一堂作文课。 今天,一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同学拖出了门外。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哪知陈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你们熟悉陈俊吗?” “熟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野炊作文800字 一人一事作文 以劝学为话题的作文 余映潮作文五步构思法 交友作文800字议论文 一朵花作文400字 我喜欢跳舞作文 真诚的微笑作文 假如我死了作文 作文感谢有你600字 七年级作文600字 关于舍得的作文题目 快乐的一天二年级作文 我战胜了什么作文600字 描写兔子的作文三年级 一路有你600字作文 阳光好温暖作文 伟大的祖国作文 生命为主题的作文 人物作文 作文压题 未来的太空作文 与失败拥抱作文 发生在的新鲜事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500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200 游孙子文化园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150字 期末作文 关键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