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心目中的项羽

2020-11-06 21:10:01
相关推荐

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 人生起码有两种,一种是功利的人生,一种是艺术的人生。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人生,所以很难理解艺术人生。刘邦、项羽正好是这两种人生的代表。对项羽,我们总是从杜牡的角度去理解:“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很少想想易安以一个女子告诉我们的艺术人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女士的后面两句,不是为项羽婉惜,认为过了江东就能如何如何,——那就和杜牡一样了。她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反复,不肯过江东,才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呵。这样的壮怀激烈,千古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项羽到最后还是没有弄清楚他为何是这样的结局。是“天亡“还是“人亡“? 项羽的形象可算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断和岳飞的愚忠一样,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欣赏标准。我觉得项羽是有英雄“气质“的,正如人们说的,他的豪气、侠义和坦荡,值得人们敬佩。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从他"破釜沉舟“的一战,就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自信。其实“破釜沉舟“是有点心理学的味道,项羽是洞察出了这一点,还是他勇往直前的性格使然,在下不得而知,但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一般来说像项羽这样的人都是自信和自大并存的。他是“战神“,却不是治世的谋士。也可以说他是“君子“,在同刘邦这样的“小人“的斗争中,“自大“的性格足可以毁掉他。这样的人,虽可独霸一方,但是很难能成为国君。 他的死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一个健强人格的陨落,总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声。他那“不肯下江东“的气节,更奠定了一代悲剧英雄的主色调。再加上他的身边有个至死不渝的虞姬,也为他的死添加了几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对于项羽的死,人们多是“惋惜“,而不是“可怜“。因此他的悲剧值得思考,他的形象也更加接近英雄。 营垒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营垒内,烛火昏沉,美人哀婉。一杯浊酒,一曲悲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一个从不流泪的汉子,哭了,泪流满面——“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世豪杰,发出了“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鸣。一幅英雄末路的画面,就这样色彩鲜明地呈现在后人面前,令他们唏嘘不已,遗憾不已,感动不已。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其传世名篇《史记??项羽本纪》中所描绘的场景,所传达的情感——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或许是因为自身的浪漫性格、不幸际遇的缘故,太史公对悲剧人物是有些偏爱的,悲剧人物在《史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尤其是对西楚霸王,这个与本朝高祖皇帝大打出手的死对头,太史公更是偏爱有加,不仅让其位列朝代承继之帝王本纪,而且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如:巨鹿救赵时,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破秦军;垓下突围时,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等战争场景,将项羽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盖世英雄。 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又有多少人掩卷叹息,为项羽未得天下而惋惜。唐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惋惜之情,宋易安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之诗,甚至连宋朱熹,这位理学家也对《垓下歌》赞叹不已:“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这自然是有赖于太史公《项羽本纪》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了。 反之,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对汉高祖刘邦,这个楚汉相争的胜利者倒不乏微词。如: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时,为全力逃脱,竟然“推堕孝惠、鲁元(自己的一双儿女)车下”,还“如是者三”;被楚军重重围困时,以营中妇女做疑兵——“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自己趁乱逃逸;项羽欲烹其老爹太公,刘邦竟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活脱脱一副流氓无赖的嘴脸。我们真应该感谢汉武帝,这个高祖的曾嫡孙竟有如此胸襟,让司马迁对自己祖宗的不敬留诸史册,而未有后世的割喉管、文字狱的赏赐。 那么,假使楚汉相争的结果是项羽得了天下,盖世英雄打败了流氓无赖,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太史公毕竟是一个严谨的史家,虽然对悲剧英雄项羽颇有同情,但下笔则始终坚持“不隐恶,不扬善”的史家原则。细读《项羽本纪》,我们会发现,大英雄西楚霸王有这么几个嗜好,对百姓、降卒、士人喜欢“屠之”、“阬之”(活埋),抑或“烹之”、“烧之”。 早年他攻襄城,由于久攻不下,一旦获胜,即满城皆阬之;进军咸阳时,在新安,恐秦降卒“其心不服,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城阳之战,“北烧夷齐城郭,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外黄之战,由于城中军民数日乃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幸有外黄令舍人小儿的劝说,这才作罢;而攻入秦都城后,更是“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确实称得上是杀人如麻的魔王、强盗了。 而动辄“烹之”“烧之”的嗜好,就更令人发指了。攻克咸阳后,有士人劝项羽留驻关中,以图大业,但他鼠目寸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只想着回故乡炫耀,其人只好感叹:“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结果“项王闻之,烹说者”;攻克荥阳,未得汉王,为泄愤,烧守将纪信,烹守将周苛;与刘邦对垒广武时,为逼之投降,竟欲“烹太公”——刘邦的老爸,幸被刘邦的流氓手段所吓阻——“吾翁即若翁”(我爸爸就是你爸爸),哥俩这才未同喝那一锅“老爸羹”。 凡此种种,可以想象,倘项羽得了天下,借鸿门宴上“杀狗屠户”樊哙的话——无非暴秦之续耳,又一个暴君秦始皇而已。秦朝也颇喜“阬之”,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一夜活埋赵降卒四十万;当然,还有那后来脍炙人口的“焚书坑儒”。而项羽的“烹之”“烧之”,也可与秦朝的五马分尸的裂刑相媲美了。呜呼,暴君之虐,令人发指! 而汉王刘邦固然多有流氓无赖行径,残杀功臣,诛除异己,甚至酗酒好色,撒尿儒冠,但对百姓却有信有义,他一入咸阳,即与秦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军队不受百姓牛酒,秋毫无犯,人们也未见他整日“屠之”、“阬之”、“烹之”、“烧之”。因此,“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民心之向背,可想而知矣。 中国的历史犹如一个大舞台,暴君,流氓,或者暴君加流氓,性格各异的统治者轮番上台表演。虽然其扮相、演技有所差异,但其核心无非是专制统治。鲁迅先生曾将中国的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其实,暴君上台,即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流氓上台,则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于是,百姓只能两害相衡取其轻,宁要流氓,不要暴君了——项羽垓下突围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这就是当时百姓对楚霸王坚定的否决票。 而所谓项羽的“英雄气概”,不过是后人虚幻的道德影象——其倔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兵败自刎的凛然正气,与人们心里的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较为合拍罢了。但这些“英雄气概”,与当时面临随时可能被“屠之”、“阬之”、“烹之”、“烧之”的百姓,又有何干呢?因此,即如太史公本人,倘处于斯时,相信也会如“田父”一般,投一张反对票——谁会拥戴一个杀人如麻的魔王呢? 可惜,后世暴君、流氓式的人物绵延不绝。暴虐,堪比始皇、项羽;流氓,则甚过于刘邦——汉高祖是对功将、朝臣耍流氓,而后世之主是对百姓、士人大耍流氓,朝令夕改,漠视民怨,令人不齿。个人色彩浓厚的治世之道,终非中国的坦途,否则,无论暴君和流氓谁上台,中国人“做稳”与否,始终是一群“奴隶”! 项羽和刘邦完全是两种人物,他的确鲁莽的,但他是天生的英雄式的人物,独一无二的,空前绝后的。如果你真的认真的读过那段历史,你就会被他的勇猛所折服,很多战争,都是他一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敌人,与之搏斗;有时徒步与数百敌兵激战。在通鉴上,有据可查的在战场上,他独自一人就杀死过上万的敌兵,不论是后来的东汉末年的吕布,还是张飞、赵子龙,都无法与之抗衡。但是他的确不是一个好的帝王,当然生活就是这样,上帝不会叫一个人完美无缺,勇敢无畏的人通常缺少智谋,有智谋的人,通常都不勇敢,所以这是毫无损他英雄般的形象,他永远是历史上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但是可惜了雄才伟略的范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作文300字 制作文件 作文框架 月光作文 粽子的作文 苦的作文 我的同桌的作文 手工作文 漂流作文 公园英语作文 青春作文结尾 北京英语作文 牡丹作文 小学作文400字 爱作文500字 菜园作文 成长作文题目 小猫咪作文 作文五十字 竹作文 泉州作文 妈妈作文300字 作文素材议论文 作文模版 挑战 的作文 优秀作文小学 作文儿童节 作文在线 在线作文 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