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作文运用刘邦与项羽为素材的例子

2020-11-06 21:50:01
相关推荐

话题1:“悔恨”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话题2:“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题乌江亭 杜牧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字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项羽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2005年全国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功与过孰大?忘记失败的无奈,铭记英雄的身影。 “脸”,百姓的字典里,它释义为“面子”;英雄的视线中,它释义为“尊严”。 项羽曾经雄姿英发,豪情万丈,而乌江边的霸王,经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扰,就为这一张“脸”,痛别虞姬,江边自刎,遂成“鬼雄”。脸没了,身何益?对于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脸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脸”为话题。脸与生命,尊严与生命的关系。赞同的是为了尊严可以放弃生命的英雄行为。 ◆范文:我看项羽——读《鸿门宴》有感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论点)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分论点)。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项羽情感大于理智)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应是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费人才。(对比手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怀念项羽:走进垓下 (抓住此文的情感线索,在文中找出相应文字) 我到达垓下的时候,正是黄昏。乘了五百多公里的车,浑身疲惫不堪,一下车,我还是急切地向垓下遗址走去。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吹得人有些摇晃。终于,遗址已在眼前,我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写有“垓下遗址”四个大字的石碑前站住了,目光投向沉沉的暮色。身后,已是万家灯火。 (环境暮色沉沉,万家灯火,在这种环境下看项羽更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垓下遗址”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旧属灵壁县)。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与项羽在此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这就是“垓下之战”,这场战役后被军事家们列为世界七大战役之一。战役期间,项羽屯兵的据点称霸王城。霸王城是一座土城,呈椭圆形,占地400多亩。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土墙轮廓依稀可见,护城河里虽然淤泥壅塞,但旧貌尤其清晰。垓下遗址上今天已遍是田园村庄,霸王城上的村庄就叫古城村。 (注意月亮的作用,以景衬情,悲壮)月亮升起来了,周围有一圈光晕,今夜的月亮像时空深处一滴悬而未落的泪水。在垓下的月光里我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说起项羽,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从江东起兵后,身经大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天下为之震惊。想钜鹿之战,他和士兵只带三天口粮,烧毁营舍,破釜沉舟,那是何等的胆略与豪气!然而,他在垓下时已是雄狮犹困,汉军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啊,每一声战鼓,每一声呐喊,步步紧逼绝境中的英雄。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也似今夜的这般月色吗?当四面楚歌声起,项王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披衣而起,独饮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能说些什么呢,说再多安慰的话也不能改变现状。她能做的,只是表明自己和项羽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迹,她抽出剑,剑光如雪,边舞边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英雄美人,一歌一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虞姬歌罢引颈而刎。这是绝世红颜生命的最后一刻,天地间涌动着一股悲壮凄艳的气氛。英雄泪,美人血,二者在风中洒落,混合,流淌,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更令人断肠! 那晚,垓下的月也同今夜一样像一滴泪水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霸王别姬,多少年来,京剧舞台上一直在慷慨悲凉地唱。霸王别姬,总是告别。人生就是不断地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故乡,告别心爱的人。最终,人也要同自己告别,这样就过完了一生。(由月这一意象联想到离别) 项羽的垓下之诗更是抒尽了一个末路英雄心中的无奈和苍凉。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甚至认为此诗“把人类看作是无常的天意支配下不安定的存在”(《中国诗史》,安徽文艺出版社)。“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对命运对无望的前路悲壮而激烈的叩问。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举步就是深渊。这个末路英雄悲怆的绝唱总是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败了就败了吧,在天地间树立一个悲壮的坐标,好在历史从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是,败在刘邦这样的人手里让人总有些不服。刘邦何许人也,《史记》中说他“好酒及色”,一个经常赊酒喝得烂醉且好色的准无赖,才智与勇武皆不及项羽,起兵后屡战屡败。像勾践那样,他能忍辱负重,在项羽要烹杀其父是时还大叫要分一杯羹。当项羽要与他一决雌雄,他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作家柏杨把项羽与刘邦比作壮士与苍蝇,这是很确切的。刘邦与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互不侵犯,当项羽撤出关中处于弱势时,他又抓住时机落井下石。一句话,刘邦具备了一个封建政治家的基本素质。相比之下,项羽在这方面则逊色得多。也许,上天安排这个人物出场就是让他成为一个惊心动魄的英雄,成为悲剧,而不是让他做一个帝王。(英雄和帝王的区别,项羽是英雄而不能称得上帝王帝王可以勾心斗角,可以耍弄阴谋权术,而项羽不会) 皖北平原,沃野千里,一马平川。村庄与田园,在如水的月色里古朴、庄重,垓下遗址有一种江河日下的泱泱大美。 月光如刃(化泪为剑)。在垓下古战场漫步,不知不觉间你就走进那种悲凉的氛围里。护城河蜿蜒而去,里面长满了芦苇。遗址上多刺槐,尚末发青的枝条在月下看上去像箭矢,如乱戈。除了刺槐外,还有我喜欢的泡桐树——除了在童年时的家乡,我差不多已有十多年没有看过这种树了,我悲凉的心境竟有了一些温暖。再过些日子,这里就将遍是洁白的槐花,蓝幽幽的泡桐花,刀光散去,空气中已是浓浓的花香。 垓下遗址并不像其他旅游景点那样火爆,那样游人如织,遗址基本处在未开发阶段,这反而更加自然、真实和悲壮,更加适合我的心境。我和村庄内的一个中年人聊了很久。他说在他小时候,这儿的土城墙还有一人多高。我问他平时这儿的游人多吗,他说不多,但常有,前些年还来过几批外国游客。垓下,一个悲壮的地点,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就有着江山微凉的心情。 凌晨,一夜风吹,我起床的时候发现西天的月亮脆得像一张纸。古战场上,一位早起的农民正在专注地侍弄自己的麦田。 项羽与刘邦 (思考: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刘邦会最终夺得天下) 项羽该当是真英雄的。 自少时领兵八千从江东起事,到终了被兵围垓下自刎而亡,他不长的生命里无一片段不是酣畅淋漓地杀得痛快,就连最后走投无路的败亡,也留给了青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瑰丽与悲壮。昙花一现,只求开得尽兴便是。 项羽是简单的,简单到眼里容不下半分不是。在这一点上,他倒是更像个孩子,黑白善恶太分明,不懂得和光同尘的道理。就是这样,他竟对自己最大的敌人产生了愧疚之心,被二三言语捧得飘飘然失了头脑。他的败亡,该当是他自己注定的。不过正是这样,项羽留给我们印象才比刘邦更加鲜明吧。 反观刘邦,此人绝非是真君子。先不论那几句虚实相伴的辩白之言,先不管那实是遮掩的“鲰生说我”,但就凭那几句“为之奈何”以及从君到公的称呼变更,就能把这只老奸巨滑的狐狸看清个一二。刘邦绝担不起真英雄之名,但却定然撑得起真枭雄的门脸。他听得进下属的进言,并能始终如一的贯彻下去,而非如项羽一般,反复无常,举棋不定。更可贵的是,刘邦精通随机应变之道。这令他不论是笼络人心还是临阵对敌都不会落了下风。他的兴盛,可说是他一路行来最终蜕变的结果。 鸿门一宴,生生扭转了历史乾坤的天平,也非是没有前兆可言的。项羽与刘邦各自征伐天下的道路在鸿门宴上出现了拐点,也因这拐点有了汉朝绵延百年的兴盛不衰,有了乌江边上瑟瑟风中的千古绝唱: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失败的英雄 项羽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与刘邦之争,刘邦虽然夺得天下,一统江山,项羽虽然四面楚歌、拔剑自刎、血染乌江,可我认为项羽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一个有血有肉,具有大丈夫气概的活生生的男子汉。 为天下社稷,项羽是人杰;为天下苍生,项羽不愧是英雄。 项羽重情重义,光明磊落,宁可凛然就义也不苟且偷生。刘邦贪生怕死,多次置属下生命于不顾,乃狗熊行为。鸿门宴上,亚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视无睹,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或者一个眼神,项庄就可刺刘邦于座。但是他没有,不是他不知道纵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是他“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项羽重情重义,刘邦却利用项羽重情重义,两次出卖项羽。 项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气过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义,见伤病士兵,心疼得热泪滚滚,将自己的饮食与之分享;为人恭敬,言语和气;强壮大汉的外表,却怀着一颗仁慈的妇人之心。可刘邦背信弃义,听说项羽要把父亲煮沸,他却坦然地说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记给我留一碗羹” 项羽是富有真情的。项羽虽地位显贵拥兵无数名震天下,却对自己的美人,包括对伴随着自己打天下的骏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围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时,帐篷里,孤灯下,项羽独自饮起酒来,涕泪齐下,悲壮气氛弥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绝唱就这么诞生了,透过岁月的隧道,飘荡至今。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虽然失去了江山和肉体,但却赢回了自己,虽死犹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军训体验作文 秋天的雨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课作文600字 妈妈的怀抱作文 细节描写的作文500字 梦到考试写作文 以勇气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六上同步作文 有关写景的作文 爬长城作文400字 优秀叙事作文800字 秋天的香气作文 诚信的作文结尾 好书推荐作文400字 一个活动作文 心中一片月作文 故宫游记作文 我喜欢书法作文400字 小井沟作文 作文结尾段 我是一棵小草作文600 庆中秋迎国庆作文 五年级作文西瓜 保护环境的小作文 考研英语一小作文题目 怎么写我的妈妈作文 成长作文怎么写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信念的作文结尾 谈诚信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