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守望精神家园》.pdf

2020-11-09 19:30:01
相关推荐

………………………………………………… 总 序 ) 梁公卿(1 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科学的期待(代序)…… ) 王绶琯(5 …………………………………………引 论:祈盼的心灵 ) ( 第一章 人文科学的学科本质与学科特征………………… ) ( 一、人类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的守望者……………… ) (14 二、一个追求完美与理想的超越性世界 (2 1 ……………… ) 三、科学理性与艺术灵性交织汇通的天地…………… ) (24 四、人类最古老而又常新的科学与价值体系………… ) (33 五、科学世界里的终极意义承载者…………………… ) ( 第二章……………………………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 ) ( 一、关于人文科学的内在价值与外部功能问题……… ) (4 1 二、判定人文科学价值与功能的正确视野与尺度 (44 …… ) 三、确立主体地位与学科尊严是人文科学价值 …………………………………………实现的前提 ) (47 第三章 …………………………人文科学的基本学科结构 ) ( 一、哲学:对理性智慧与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 ) (52 二、历史学:对人之本质的理性反思与精神体验 (60 …… ) 2 守望精神家园 · · 三、文学与艺术学:一个创造美体验美的情感世界 ……… …………………………………………………………… ( ) 第四章……………………………人文科学的功能与作用 ) ( 一、为现代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构造适宜的人文 …………………………………………………环境 ) (67 二、匡正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价值取向与终极 …………………………………………………意义 ) (73 三、架设人类各种族、民族、国家间沟通理解的 ……………………………………………心灵通道 ) (76 四、使人类的文明遗产得以继承和延续 (82 ……………… ) 五、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人类文明的可持续 …………………………………………………发展 ) (85 六、塑造受教育者的完善人格,实现教育的终极 …………………………………………………目的) ( 101 第五章 人文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 ) ( 一、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 ( ……………… ) 102 二、社会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 ) (106 三、人文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 (109 四、人文科学的若干特殊研究方法与认识方法 (124 …… ) 五、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区别 …………………………………………的相对性 ) (133 140 第六章 日趋博大精深的人文科学知识体系…………… ) ( 一、人文科学知识总量的增长与积累 (140 ……………… ) 二、人文科学学科体系的分化与复杂化 (144 …………… ) 三、人文科学研究手段与研究工具的进步………… ) (153 目 录 3 · · 四、人文科学现代专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155 五、人文科学知识普及程度的提高………………… ) (157 第七章 人文科学发展进步的环境条件与机制………… ) ( 160 一、人文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社会条件………… ) (160 二、发展人文科学的制度保障……………………… ) (164 三、人文科学的专业教育与国民教育……………… ) (169 第八章 人文科学发展进步的独特模式………………… ) ( 172 一、古典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气质的兼容并包…… ) (174 二、人性走向自由解放进程中的人文科学演进史 (175 … ) 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 (183 四、知识形态与价值形态在演进中的相互渗透…… ) (188 192 第九章 人文科学家的个性气质与成长特点…………… ) ( ……………………………………一、“文以气为先”) (193 ………………………………………二、“文如其人”) (197 三、“文章憎命达” ( …………………………………… ) 205 ………………………………四、时代沧桑的见证人 ) (209 2 12 ………………………………………………………后 记 ) ( · · 总 序 梁公卿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 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 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 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轻视思 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 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这对我国教育 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高等学校在新 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 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合格人才的核心内容,也是 高等学校面向2 1 世纪发展的战略性抉择。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其终极价值,是养成健全的人格,追求 完美的人性,而这种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 文素养教育、科学知识教育、艺术精神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范 畴的综合素质教育来完成的。《易·贲·彖传》上说:“文明以 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到底,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文化 熏陶。文化熏陶,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教育成为人 自觉自愿的、终身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才真正能肩负起 2 守望精神家园 · · 2 1 传承人类文化的责任。 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 展的人,也是对新思想的挑战和各种机遇的选择最具开放的胸 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要把新一代青年培养成真正能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进一步强调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在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 方式上下工夫。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 育者达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人才培养的目 标。只注重教育的目标而不注重教育的过程,就会使教育的目标 成为空话。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经过具体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来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明确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和转变思维方式,使教育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党 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就难于贯彻,教育目标就难于实现。党和 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 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还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 强的状况呢?这就是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的内容 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上出了问题。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不改革不行。 这套“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丛书”就是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在党的 教育方针指引下,转变教育思想和思维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 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丰富教育过程和教育环节,真正 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一种培养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其内 涵丰富,我以为至少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第一,适应与 创新的能力。适应就是要能跟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肩 负起传承文化的职责;创新就是要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解决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社会需要和人生困惑的各种新 总 序 3 · · 问题服务。适应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适应,就不能创新; 没有创新,也不能更好地适应。因此,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既要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第二,保护和启迪受教育者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知识形 成和智慧开启的原动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不断进 步。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一个弱小的、难于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民族。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创造了光 辉灿烂的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和发达。我 们的教育,就是要保护、启迪和张扬我们民族的想象力。第三,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教育的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不保护受 教育者的个性,就会影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说到底,想 象力和创造力,既是一个民族思维结构和文化积淀的显现,又是 个人才能、气质和修养也就是个性的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 必须通过教育改革,建立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的机制与环境。第四,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 教育者,都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人既是单个的 人,又是社会的人,一个人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事实上就 是对自己负责。第五,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精神是个人文化素 质和社会文明层次的体现。无论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如果没有 人文精神这个骨架的支撑,也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第 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健康、文明、符合 普遍道德准则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的重要理念,我们要通过素质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都树立起正确 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基于这套丛书要连续滚动出版,我希望在编撰过程中要始终 贯彻和体现几个原则: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 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二是以思想政治素 质教育为核心,以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 4 守望精神家园 · ·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 造就“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来开展选题、组稿、编著和出版工作;三是 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融通性,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大学 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较为全面的正确认识;四是弘扬中 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 情,同时吸收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和智慧,为培养2 1 世纪需要 的高质量的人才服务;五是理论的抽象性与实践的具体性相结 合,既有理论的提升,又能还理论于具体可感的实际,特别要能 切中时弊,不流于干瘪空洞、人云亦云;六是把握好素质教育与 “两课”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力求简明扼要、精益求 精;七是追求一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朴实亲切的文风,说理 则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国运兴衰,教育所系。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 策,云南省委省政府也制定了“科教兴滇”的治省方略,足可 见党和政府对“科教”在治国安邦、富民强省中的重要作用的 高度重视。然而,科教兴邦,必先兴教育;而振兴教育,又以素 质为重。因此,为了办好能兴国、兴滇的教育,我们必须端正教 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为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自己 的贡献,不辜负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故乐为之序。 2000 2 29 年 月 日 · · 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科学的期待 (代序) 王绶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 陈建生院士推荐给我这部人文科学新著,并告诉我,作者刘 鸿武教授想请一位自然科学家写序文,希望我能应命。作者说 明:这部书以人文科学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与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比较的背景上,尝试对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和讨论。 我想,这是一部通论性质的著作,学术覆盖面甚广。作者所 望于自然科学家的,当是从自然科学的背景走到前台,参与对话 和讨论。我虽然是学自然科学的,也和许多人一样曾受到过人文 的熏陶,但是对人文科学则远未入门。抚笔踌躇,深恐于“佛 头著粪”,于是选择了站在“门外”,从以上标题所示的极其有 限的视角,试图窥测一部分本书所要开拓的境界,权当是全豹的 一斑,以代序言。 这些年,“跨世纪”一直是一个热话题。这使我联想到了小 时候等着过年时的心情。对于这种约定俗成的“时间分界线” (春节、圣诞节、新年或其他),人不分老幼,地不分东西,都 寄予它某种虔诚:跨过这条界线盼来的便是万象更新、充满着斑 斓色彩的期望了。是呵,潘多拉魔盒里留住的不正就是这个吗? 所以,这样的“新年情结”,其中的人文蕴涵绝不亚于科学蕴 涵、社会蕴涵。何况今日我们将迎到的不止是一个新年,而是一 个新的世纪,而且是一个整一千年的新世纪! 6 守望精神家园 · · 前些年,对“知识爆炸”的关切引发了大批前瞻性的讨论, 发展到现在,人们面对着这个愈来愈近的“世纪分界线”,谈信 息时代、人工智能、生物工程……,谈多少已经带着些古典味道 的热核能、航天等等。一致表现出对新的世纪里人类生活、行 为、观念、一切一切注定要发生的奇迹般的变化的期待。 我同意会发生这种变化,而且是奇迹般的。只要回顾一下一 百年前,当时“电气化”正在激励起人们的期望:对一个国家, 电气化意味着富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美妙的憧憬。“楼上楼 下,电灯电话”,这个今日听起来纯朴到近于古拙的表述,在当 时(以及尔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许多人都是动用了不少想象 力的梦想。而更多的则是一些注定要走入人类生活、但其影响却 远远出人意料的,如无线电通讯(那时实验正待开始),航空 (那时飞机正待发明)……,等等,都正在破土欲出。对于这 些,今日已是普通男女们都能享受到的“飞机文明”、“无线电 文明”,而那时,1900 年,即使是拥有最高享受权而且怀有极大 享受欲的人(例如慈禧太后,那时她正在“西狩”,恐怕是特别 需要交通工具和通讯联络的),也是连做梦都还没有想到的,更 不用说对近年来突飞猛进的那些奇迹般的“高科技”及其产物 如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我们此时预付的惊 讶,到时候在我们孙辈的眼里,也会像我们今天安享祖辈曾经想 象到、或未能想象到的那些奇迹那样,既不欣喜若狂,亦不惊慌 失措。这多多少少鼓励了一种乐观的看法,即:能够创造这科技 “奇迹”的人类,也将能够驾驭他自己创造的这科技所可能带来 的影响与后果。 然而,这是历史的必然,抑或只是一种善良的信念? 自然科学没有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它需要与人文科学的对 话。不过,自然科学工作者应当对“高科技及其产物”有个说 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科学的期待(代序) · · 首先是对“科技”中的“技”的理解问题。前面所说的这 些期待、梦想与奇迹,全都是植根于物质文明的进步,而物质文 明进步的核心则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其实质可以表述为“工具”的创新与流传。工 具,究其原始意义,可以根据一些人类学家提出的“人是能够 创造工具的动物”这句话来体会。尽管这种对于“人”的定义 未必能被所有的学者所认同,但是“工具创造”的作用则应是 大家都能接受的。 “工具”一词,这里之加上引号,是为将工具的原有意义在 两个方面作出引申(笔者曾在先前的一些讨论中详述,这里请 恕杜撰):一、“工具”是广义的,广义的“工具”包含了“感 性工具”和“理性工具”;二、“工具创新”的涵义,主要不是 为一物一事而创造的具体工具,而是针对这一工具的创造和运用 的知识。知识是可供广泛传播的,而且是流传千古、用之不竭 的。这样便赋予了“工具”以凸出其历史作用的三大特征:创 造性、普适性和社会性。其中创造性是根本的,而普适性来自实 现创造目的和运用创造结果的知识创新。与此同时,通过知识的 传播和流传则体现了它的社会性,即体现了它对整个社会物质文 明的贡献。 在这种意义上,“工具”和通常所说的技术应当是同义的。 人一旦创造了工具,比如说杠杆,他在这一点上便超越了自 己。换句话说,在这种特定的功能上超过了“自然人”。比如 说,用杠杆撬石头便使得这种“起重”的力量超过了人的臂力。 于是可以把杠杆看作一个“自然人”双臂的功能在一个特定方 面的延伸。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任何工具,如把望远镜看作是人 的眼睛在“望远”功能方面的延伸,等等。这类工具一旦发明, 其知识可以在全社会流传,影响远远超过了其初始创造。例如, 8 守望精神家园 · · 如果有了关于 “杠杆”的知识,那不论是谁都可以用来撬石头, 而且也可以藉以制造出标准秤,等等。这种普适性使“工具” 有了一种作为“社会储备”的性质。如果把各种“工具”的实 现,看作“自然人”五官四肢功能的各种延伸,那么可以设想 一个代表整个社会群体的“社会人”,拥有由所有这些“工具” 所体现的、得到延伸的“五官四肢”的功能,比如,由飞机体 现的腿的远行功能,由显微镜体现的眼的明察秋毫的功能,由电 脑体现的“心”(指的是“脑”)的高速运算的功能,……等 等。全部“工具”合在一起便成为这个“社会人”的综合技术 实力。我们前面谈的正是他的这种综合实力在近世的奇迹般的增 目前,我们很自然地用国家的范围来界定“社会人”所代 表的群体范围。但是,如果把“社会人”作为一个国家的“人 格化”,那么在其赋有的“工具”之创造、储备和运用的机制, 也即在“技术发展的机制”之外,还应当有着相应于一个国家 同样必须的“人文机制”和“社会机制”。 这里采用“社会人”的概念,是为着好与“自然人”作比 较,比较其悬殊的两点:一是两者在进化速度上所呈现的巨大差 别;二是两者各自遵循的“游戏规则”以及两者之间的“游戏 规则”所呈现的巨大差别。 “自然人”生年不满百,而“社会人”却是以知识的流传为 生命,应当与宇宙同寿。天文学预计,大约在50 亿年后太阳进 入演化后期,地球上的生命条件将遭到破坏。但那时的“社会 人”(距现在又进化了50 亿年!)可能已早有准备。以他们的能 力,造出一大批太空诺亚方舟,提前几万年脱离险境当是不成问 但是,在自然科学的眼界里,谁又能想象几十亿年后的 “社会人”呢?如果技术进步继续像今天这样的指数上升,面对 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科学的期待(代序) · · “狂长”着的“社会人”,自然科学工作者本着职业习惯上的审 慎,多半会是撇开这 亿年,宁愿从近处开始,先看一百年 (注意留下一定空间给始料不及的“奇迹”),然后再往前,二百 年,也许三百年,……直到不得不划出一条界线,线以内的属今 日的科学想象或科学猜想所能及的范围,线以外的,则期待着人 文科学家的关注。 到此,我们主要是站在自然科学的队伍里看“社会人”,看 其中同时代的技术发展。现在让我们把眼光移到“社会人”的 其他性质:看自然科学本身,然后再看一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人们常对自然科学家冠以追求真理的美誉,其实他们不过是 以“认识自然”为职业的一个群体。其中的合格者奉行“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他们始终站在“已知”的前沿 上向“未知”开拓。形象地,在他们的四周可以划三条线。第 一条沿着这里所谈的“知识前沿”,线内是“已知”范围,线外 一直延到第二条界线是待开拓的领域,也就是当前研究的近期和 长期目标所在的领域。再往外,到第三条界线。这条线和前面的 察看“社会人”所划的界线一致,属科学猜想范围。其间只有 科学推理,却没有验证的办法。再向外,则属于今日科学想象还 不能到达的领域了。 科学思想,首先在于它的严谨性,但同时也有它遐想飞驰的 浪漫空间,只不过这空间被包罗在上述有限的范围内,受“不 知为不知”的约束。可以理解,科学的影响范围也会和它的适 用范围一样,尽管非常重要,但并不都能像人们印象里的那么可 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流传,同样使它赋有了社会性,成为 “社会人”的一个部分。今日“社会储备”中拥有各种门类的现 代科学知识,增势猛,被认为有“爆炸”的倾向。 10 守望精神家园 · · 现代科学的社会影响举世瞩目,其中最突出的无疑是对技术 进步的促进,以至于人们常常把“科技”视为一体。但是实际 上,“科”和“技”的关系固然密切,却是性质不同,功能不 同。“科学”,泛指自然科学,旨在认识自然:发现自然现象, 探索自然规律。“技术”,主要是技术科学,旨在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用我们的话说,它创造“工具”、运用“工具”。科学 研究,为了揭露自然所隐蔽的,贵在敏感;技术研究,为了造出 自然所未有的,贵在创造。自然科学工作者意识到自然奥秘未有 穷尽,而本身的社会分工是要一层层揭露这些奥秘,面对漫漫的 “未知”世界,他好比是进入处女地的一个探险者,尽管他会带 有对于待考察的对象的许多设想和愿望(不论是《镜花缘》式 的,还是“芝麻开门”式的,或其他任何想像和预测),他总是 全心全意地接受任何“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到来。这种职 业特点,使他不以任何“实用功利”为怀,而只一心去找最适 合的探险路线。所以,如果对一个自然科学家,例如对一个天文 学家说,“鬼子立即要打来了,天文台是不是可以慢一点建?” 我想天文学家的答复一定是投笔从戎,义无反顾。但如果有人 问:“市场上群星璀璨,你们研究的天王星和其他什么星有什么 用?”天文学家尽管可以不懂市场,但是对“有什么用?”往往 自己也说不清楚,答这个问题总有些感到理不太直、气也不太 壮。当然可以说:自古以来天文学就被用来编历书,曾经是头号 的“国政”,直到现在,发展到了用在人造天体的飞行轨道设计 上,等等;还有一些,如利用天体测量来定“世界时”以及测 定地球运转的种种微小变化,等等;再有就是,太阳上“活动” 剧烈的时候会影响短波通讯,监测太阳就可以为通讯业务提供警 报,等等。当然,“气不壮”的原因在于人家要是追问一句:一 旦通讯技术进步到不受太阳影响了,或计时不用天文方法了,到 时候天文学还要不要研究?或一针见血地提出:花那么大投资去 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科学的期待(代序) · · 研究恒星的诞生、演化、宇宙100 亿年前的“大爆炸”……等 等,又有什么实际用处?对这些,这么多年来,天文学家似乎有 一些标准答案,也是理不直、气不壮的,如:有助于破除迷信 (这当然是对的,可是四十来年前,天文学的知识比现在差得 多,那时黑洞、类星体尚未发现,“大爆炸宇宙学”也没有得到 决定性的验证,……可是那时的求神拜佛算命占卦这些“迷信 产业”却似乎还没有今天盛行!)。还有,捍卫唯物主义世界观 (这也是对的,但第一号“敌人”同样是“迷信”)。还有,比 较一般的说法:追求真理,属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说法应当认为 更接近于真实。如果有人接下去问这样的精神文明又有什么实用 价值时,天文学家当如在本文后面所作的那样,说明自己的看 法,并把问题转给人文科学家。 现代天文学在所有的自然科学中也许是最缺少“实用价值” 的,而古代天文学却正相反,也许是最有“实用价值”的。值 得举一个例:古代天文学研究日月星辰的位置及运转情况,发现 了天体周日运动的规律(反映了地球的自转),这个规律被应用 到时间计量上,“日”成为实用的时间基准。天文学的这一发现 成为时间计量的“理性工具”,产生了天文与计时相结合的交叉 学科。这个学科长时期在科学和社会中起了重要作用,现在仍然 存在。但是天文学到现在已经发展了新的主流和许多其他分支, 而时间计量也已从以天文方法为主转到了以原子计时为主。从技 术发展来说,这个交叉科学业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在这期间,天 文学在前进中又发生过其他的学科交叉,如前面说过的与短波通 讯结合的通讯环境研究,等等。这种状况,让我们仍旧以处女地 的探险为例:探险者在不断取得考察进展的过程中,时而会得到 某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发现,如一个金矿。这时必定会留下 一些探险队员,并请矿业部门派人进驻矿区,而探险队则继续沿 探险的路线前进。应当认为,这是极其正常而且理智的举措。 12 守望精神家园 · · 现在设想,探险的进展愈来愈快,实用项目的发现愈来愈 多,以至于许多部门竞相组织队伍参加。于是在实际效益的驱使 下,有些人很自然地便会要求探险者放弃原来的路线以便集中精 力寻找更多的金矿或干脆都留下来开矿,而“非实际”的发现 便会被视为探险的“异化”。当探险者试图说明,只有沿按探险 的规律制定的探险路线走,才会有高效率并最可能得到新的探险 发现,包括非实用的和实用的新发现时,他只能借助于一些不甚 丰富的历史和素有争议的哲学,实在构不成雄辩(因而,他只 能把问题留给人文科学家!)。这里,问题的实质(回到科学与 技术的讨论)是,以认识自然为主旨而不含有任何实用意图的 这一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一道,在社会的发展中应各自处 于什么位置?这也许是一个等待着新结论的老问题。可能会有各 种不同的见解,这里只好先提出几点,算是“一个天文工作者 的几点质疑”: 第一,历史上,似乎正是不怀任何实用目的的自然科学发 现,导致了最大的实用(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都能作 证)。自然科学特有的这种精神与气质,曾经是、今后是否也还 会是革命性的技术发展的泉源? 第二,从技术前景需要出发而设置的技术科学研究,为今日 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在以往它从不排除所谓 “纯粹科学”研究,而且时刻不曾疏忽从“纯粹科学”中汲取养 料。另一方面,“纯粹科学”为进行研究所需要的“工具”,也 正是来自由技术科学不断注入的社会“技术储备”,这种愉快的 良性循环会一直继续下去吗? 第三,技术发展创造了财富和力量,力图满足社会或社会上 一部分人的物质需求。但这种需求看来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其初 始原因可以归溯到“自然人”的物欲本能。 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加速了技术及其实用的 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科学的期待(代序) · · “狂长”,虽然因此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但也时而透露出了隐忧。 再进一步,它能够转忧为喜吗?人们早已发现,技术的发展是带 有盲目性的。有的哲学家在谈到现代“科技”的时候,强烈地 要把“科”与“技”区别开来。“技”的“狂长”,会使“社会 人”成为“力大无穷”但是自律不足的巨人,因此是危险的, 必须作为一个严肃的独立问题来研究(比如说从人文科学的视 野上)。而自然科学,以“认知”为务,其初始原因可溯自原始 人类的本能。对我们远古的祖先来说,凭着好奇心,眼观四面, 耳听八方,发现敌友,判别祸福,才能在极其严峻的自然环境中 活了下来。如今这种本能仍然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赞成 有些同志所主张的,根据认识自然的植根于理智、求真务实、开 扩眼界、开扩胸怀的特性,把自然科学的主要社会功能归入人文 事业的领域,以精神文明为主。因为自然科学虽因得到技术科学 的应用而间接地有助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但其本身并不存在物质 追求。在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中,它应当从精神文明的位置上, 呼唤理智,与其他的人文科学一道,起着对物质文明的“真 化”、“善化”、“美化”的渗透与糅合作用。也就是说,使“社 会人”能够做到自律,健康发展。 当然这是非常理想的想法。但是,事实是复杂的。只要想一 想,到今天,即使是最文明的国家里,制约社会发展的内部 “游戏规则”都很难说是完善的,而且几乎都没有摆脱内部的双 重标准,以至于常常会沦为无标准。至于“社会人”与“社会 人”之间,“游戏规则”似乎尚未脱离“幼儿期”状态。因此, 人们不得不怀有忧心,看到历史上一些文明湮灭的事例,看到那 么多的野蛮征服文明、愚昧横扫一切的怵目惊心的记录,看到今 日物质文明的进化,进度一日千里,一些“社会人”不到一百 年就面目全新,遍身奇迹,而“自然人”,即使和远未达数千年 的“故我”相比,基本上就没什么进化的迹象。今天我们的大 14 守望精神家园 · · 脑丝毫不比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们发达,而留在他们身上的毫无 “实用价值”的尾骨,在我们身上还依然如故。“自律”,这个人 类群体赖以发展的因素,并未进入“自然人”的基因,而几千 年来的各种引导和强制,即使是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 种相当低调的自我克制,孔夫子当时认为做起来不容易,今天仍 还是很难。这种状态的确是蕴藏着巨大的危险性的。 从伦理学的观点看,“游戏规则”总是本着善良(或自命善 良)的意愿制定的。但是有许多祸害并不是善良的意愿所能预 料的。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发明了烈性炸药时,曾以为无论多么凶 残的人也不敢拿这种炸药互相厮杀,因此以为从此可以消弭战 争。他万万不会想到,只过了半个世纪,脸挂微笑的一位绅士, 一声令下,一颗原子弹一下子屠杀了整座城市的无辜平民,一颗 不够,还再来一颗。如今全世界的核武器库一旦动用,足以把全 世界的文明悉数毁光。而据说可以发动这种大灭绝的两个按纽分 别掌握在两位“最可靠”的人手里,全人类必须信任他们,还 据说他们是不一定会像“狂叫的元首”或“微笑的总统”那么 轻易地屠杀同类的! 提到这些并不是为了渲染悲观情调。实际上,就是这个几千 年并无进化迹象的“自然人”群体,经历了历史上的这许多 “正邪冰炭”,这许多风风雨雨,毕竟创造出了奇迹般的物质文 明,并同时创造了含有人生感悟、思辨和理想的,对于物质文明 的繁荣始终起着促进、支持和制约作用的人文理想与精神文明。 这中间,技术进步带着它的不断创造出的实用价值,像一匹骏 马,载着整个社会奔驰前进。当然,走过的路是并不平坦的。马 车里装着人类文明的全部家当,而那许多只推推挤挤、争着掌握 缰绳的巨臂(应该说是,那些个强大的“社会人”同时伸出的 巨臂)尽管制造了不少颠簸,但车毕竟还是没有翻,人们也正 加倍地产生了对于失控的警惕。人们还是需要乐观的精神,以崇 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科学的期待(代序) · · 尚科学的精神和理性意识,从历史老人的启示中汲取经验,居安 而思危。 当前,大众寄望于科学,而科学工作者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我想,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不限于从事天文学工作的),在这 个关头,至少可以做的,应当是(请原谅重复前面说过的意 思),一、明确以认识自然为务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人”整体组 成中的位置,明确它与其他组成部分,特别是与技术部分和各种 人文部分的关系。二、明确自然科学的追求乃需诉诸于理智并以 认识自然为务,然而它的影响和建树却会广泛触及人类的精神文 化领域,这是它与人文科学衔接的一面。三、明确自然科学与技 术科学间必须保持一种相互增益的良性循环关系,在今日的技术 突飞猛进的大潮中,应当特别注意到自然科学的精神与本质 (比如前面“探险者”的比喻)。在这些方面,要求自然科学家 将眼界放远一些,胸怀更放宽一些。 发挥到这里,我相信已经道出了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 科学的期待。心情是殷切的,而所期待的正是这本著作致力于表 达的“精神家园的守望”。 本书分九章,包罗了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一部 著作,提供“问题”的重要性常常不亚于提供答案。寓诸多答 案于问题的这样一部通论,我们相信,应当正是笔者以及许多关 心人类文明的读者们所期望的。 一九九九年六月于北京中关村 守望精神家园 1 · 引 论:祈盼的心灵 在现代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 学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三个主要的科学类型,它们既相联系又相 区别,共同构成了当代人类科学体系的三足鼎立之势。只不过, 作为支撑人类科学大厦砥柱之一的人文科学,其独立之地位,其 特殊之价值与无可替代之作用,却时常被遮蔽于种种迷雾之中而 易为世人所忽视曲解。 关于将科学形态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 三大类型的依据与意义,我们将在后边的章节中另作解释,这 里,先就这三大科学类型的构成作一简要说明。 本书中所说的自然科学,是指那些主要以自然界之客观物质 世界为研究对象并为人类提供科学理论、认识工具与技术手段的 科学。自然科学大致可以分成理论形态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形态的 自然科学两大部分。理论形态的自然科学,包括通常所说的物理 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理论型学科。技术形态 的自然科学,现在习惯上也统称为“工程技术”或“工程科 学”,主要是由上述基础理论性科学所衍生出来的众多的应用性 的工程技术类科学,如建筑学、材料学、化工学、测量学、医 学、药学、林学、农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等等。 本书中所说的社会科学,是指那些主要以人类社会的组织与 结构、体制与关系、功能与效率、秩序与规范为研究对象,并为 2 · 守望精神家园 人类社会之有序、高效运作提供知识、理论与管理手段的科学。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科学也可以分成理论形态的社会科学 和技术形态的社会科学两大类。理论形态的社会科学,如经济 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基础理论型学 科。技术形态的社会科学,现在也可以统称为“管理科学”,主 要是由上述基础理论型社会科学衍生出来的众多的应用操作型的 社会公共管理类科学,诸如财政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商业 学、贸易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政府与行政管理学、社会 与公共关系学、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学、企业与工商管理学、教 科文卫体事业管理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等等。也就是说,理 论形态的社会科学转化为具有应用操作性的技术形态的社会科学 时,都可以统称为广义上的“管理科学”。 而作为本书讨论中心的人文科学,则是指那些主要以人的精 神世界、价值体系与心灵情感为研究对象,并为人类理解把握存 在意义、生命本质、生活目的等终极性问题提供价值理性、知 识、思想和理论的科学。人文科学的主体是文学、历史学、哲学 这三大学科,同时还包括由文史哲这三大基本学科所衍生而成的 其它一些人文科学分支学科,如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学科。 作为理论形态的艺术学,如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等学 科,也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有些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 科,则介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对这些学科,我们只对它 们的人文科学属性作适当的讨论或涉及。 大体说来,自然科学为人类提供了关于自然物质世界(包 括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以及人的自然生理)的科学真理与知识, 社会科学为人类提供了关于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功能、管 理、运行的规律与知识,而人文科学,则探究追问着关于人的生 存意义、生命价值、生活理想方面的一些“形而上”的终极性 问题。如果说,自然科学为人类创造着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社 引论:祈盼的心灵 3 · 会科学为人类提供着管理社会的知识财富和技术手段,那么人文 科学的特殊意义,则在于为人类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守护一个 心灵的故乡,为人类筑造起一个可供心灵“诗意地栖息”的精 神与情感世界。 当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会每天都在有意识地思 考这些严肃的问题,更不会都变成专门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文科学 家,但问题并不在于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在自觉地思考人生的终极 意义问题,而在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受什么样的人生终极意义 或价值体系的影响,是科学的、理性的、高尚美好的,抑或是愚 昧的、鄙俗的、丑陋的。事实上,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精神价值 导向与精神价值规范,每一个人也都有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与人生 价值认同。“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也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理 解,但在人文科学看来,“吃穿”固然是人的一种属性,所谓 “食色性也”,但若仅有吃穿,则与行尸走肉无异,是一种“非 人”的动物式的存在方式。在人文科学看来,人之所以为人, 却还应有一些更为根本的属性。无论经济怎样的发达,物质财富 怎样的丰富,但人在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方面的一些本质需要, 即人们经常所说的那种形而上的“终极价值关怀”或“终极意 义追问”,却是外在的财富与金钱不能满足的。唯其如此,人总 需要在物质与财富的世界之外寻求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总需 要形成某种终极性的价值信仰体系,来使自己的个体有限生命有 所安顿,有所托付。 要构筑这个关于生命之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就需要科学和理 性。不过,要让科学和理性担负这样的责任,我们就不能只重视 科学体系中的工艺形态和技术形态,还要更重视科学体系中的精 4 · 守望精神家园 神形态和价值形态,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中的工具理性,还 要更重视科学中的价值理性,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的物质生 活的改进作用,还要更重视科学精神对人的精神的启蒙意义。我 们需要把科学当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事业,重视作为科学之灵 魂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价值体系。因为如果我们仅仅从功利 性的角度或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理解科学,把科学视为不过是用 来增进财富或发展生产力的一种工具、一种技艺、一种手段,科 学就担当不起解答人生终极意义的责任。只有把科学同时也当作 一种精神与文化体系,并不断去阐释科学世界里的价值理性,科 学才能成为指导人生、构筑精神家园的基础。而人文科学,便是 科学世界里的精神文化承载者和价值意义阐释者。对科学之价值 意义的人文阐释和理想追问,正是人文科学的一大品格与重要使 命。人文科学总是努力从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 管理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世界中,从那些具体的科学知识、工艺 技术、操作方法背后,提炼、推导、抽象出科学世界里的更为本 质性的东西,从而将科学从器物技艺的层面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层 面,从工具理性的层面提升到价值理性的层面。人文科学以它所 追求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去对科学世界加以协调平衡,使科学 不仅具有严谨的理智、理性,更充满了温馨的情感和完美的人 性,使科学真正成为呵护人类心灵、守望人性尊严的文化力量, 成为符合人性发展需要的人类精神家园。哲学、文学、诗歌、艺 术、历史学、美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通过与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的对话沟通,阐释着科学对于人类之 精神世界、价值体系的特殊意义,人文科学因此而成为人类科学 世界中用以直接解答人生问题、最能显示人之本质的人类最古老 最恒久的精神生活方式。由于人文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并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相互对话汇通,使科学不仅成为一种用以实现某 种功利性目的的“形而下”的手段与技艺,更成为了引导人生 引论:祈盼的心灵 5 · 之路、照亮人类心灵世界的“形而上”的精神火炬。 人文科学是这样一类科学,它试图在这个物质的世界、财富 的世界之外,构建一个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以此来科学地解答人 生的一些精神与价值方面的形而上终极性问题。我们把这个意义 与价值的世界,称之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心灵故乡,以区别于为 我们的肌肤身体提供衣食的物质家园。历史上,人类曾以神话、 宗教来构筑精神家园,甚至以种种愚昧和荒诞不经的巫术、迷 信、魔法、怪力乱神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来解答生存意义方 面的终极性问题,但靠这一切,人类终不能获得理智之光和人性 解放,终不能走出漫漫的精神黑夜。只是在人文科学那里,在这 个集中了人类理性智慧、科学精神、情感意志、艺术想象力和哲 学思辨力的人文科学世界那里,人类才得以以一种理性与情感相 结合、科学与艺术相汇通的方式,以一种真正符合人类精神情感 本质及其独特性的认知方式,去科学地、符合人性地探寻这些永 恒性的问题,从而在人的这个精神与价值世界里摒除黑暗、愚 昧、偏执与盲目,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人是一种有自我意识的、会关注自己的存在状态并以自己的 主体实践活动改变自己存在状态的生命。每一个时代,人总面对 着一些关于“人之何以为人”的永恒性或终极性问题。什么是 人的本质?什么是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人怎样发展而来,又将往 何处去?什么是人的根本属性,是本能还是理性?我们又该怎样 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人生的目的等等。这些总是有 主体意识的人所无法回避的一些终极性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 了人类之普遍本质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又因时代之不同 环境之相异而会呈现出丰富的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事实上,对 6 · 守望精神家园 这些终极性永恒性问题之追问思索的历史,正是人类之精神获得 发展和完善、人性之走向解放和自由的历史。这是一个伴随人类 始终的永恒的过程。人文科学中的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 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学科,虽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方面有所差异有所侧重,但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说它们都是关于 人、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历史、人的精神、人的情 感、人的理想的科学。它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上,追问着人的 存在本质,探讨着人的存在意义,解读着人的存在价值等形而上 的终极性问题。借助于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美学,人们得 以系统地来思考那些关于“人之为人”的根本性问题,使自己 的个体生命在终极价值的关怀中得到超越、升华,使有限的个体 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因此人文科学对于人类而言是如此具有根 本的意义,它实际上代表了人类认识自我、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 解放的不懈精神努力。人类以文学、哲学、史学、美学阐发着人 生的意义,其实也就是在塑造着自我本质。 人文科学在这方面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是任何其它的科学都 不能取代的。人文科学给人类提供了一些崇高、神圣而具有永恒 性的东西,人们藉此来把握生活的目标,理解人生的意义,解读 生命的本质。因为有了文学、哲学、艺术学与历史学,我们才得 以去构建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荫护的温馨家园。中国古人曾 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虽然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 的夸张,但我们确实难以想象,如果人类的生活世界里没有了高 尚纯真的文学、艺术、诗歌、音乐,没有了充满理性智慧和人文 情怀的哲学、美学、历史学,那人类的生活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 一片死寂荒原或漫漫长夜,人类将怎样可悲地在心灵和精神上沦 落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放逐者,而各种荒诞不经的邪教、巫术、迷 信等精神愚昧又将怎样泛滥成灾,如长长的精神黑幕笼罩住人类 心灵的天空。 引论:祈盼的心灵 7 · 人文科学是一种关注人性的和谐进步、追求人性的全面发展 的科学,人文科学的科学品格与理性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反对现 代化进程中的物质追求与经济增长,也并不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世 俗性的工业文明与物质追求相对立。恰恰相反,人文科学以它所 追求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而对人之心灵世界所作的精神启蒙, 以它对人之尊严的呼唤和对人之主体创造力的解放,而成为现代 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革命发生的开路先锋,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增 长的巨大精神力量。没有人文科学提供的这种精神启蒙与人性解 放力量,就不会有现代经济增长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生。但是, 人文科学既反对中世纪那种压制人性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同 时也反对人为物质欲望所支配并导致人性异化的拜金主义、物质 主义,反对将人的生活世界和人自身都完全物化、商品化、技术 化,反对只看重自然科学中的工具理性而漠视自然科学中的价值 理性,反对将人置于科技主义与市场法则的绝对支配统治之下。 在一个国家进入经济快速增长、致力于经济与科技进步的时候, 加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世界的建设,对于防止在经济急速增长 的同时出现普遍的精神文化危机和心灵世界的混乱与瓦解,具有 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人文科学看来,生活世界里如果没有一种可 以相委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信念,没有一种崇高而神圣的精神 追求,那即便物质生活世界里积累起越来越多的消费商品,人却 也会在精神和情感上陷入荒漠化的灾难,社会生活将是一种纵情 声色、物欲横流、价值崩溃的喧嚣盲躁局面。 需要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将科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并不 是要人为地去割断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这 种统一性恰恰是人文科学所追求的古老梦想)。事实上,任何学 8 · 守望精神家园 科类型的划界标准本身,都只是一种对科学世界进行把握和认识 的方法,因而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将科学划分成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人文科学,正是我们试图对科学世界作出合理把握的一 种认识方法,它也只有相对合理的意义。应该说,在许多方面, 这三大类型科学是交叉重叠的,它们之间也还存在大量的综合性 边缘性学科。但我们将科学划分成若干类型,既是可能也是必要 的。所谓可能,是因为人类的科学世界从近代以来便存在着一种 整体性发展与多样性发展两种趋势交织并存而又有机统一的格 局,科学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科学的整体性发展趋 势,要求我们看到科学的内在联系性,而科学的多样性发展趋 势,又要求我们看到科学的相互差异性。将科学划分成不同的类 型之所以必要,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出于认识与研究上的需要, 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科学的本质特征与内部结构。事实上可以这样 说,正确把握科学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正是在一个 更高更全面的视野上来正确地把握科学整体性的前提。 因此我们说,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人文科 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都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它们在本 质上是统一的,在许多方面也是互渗重叠的。但另一方面,这三 大类型科学的区别和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们各有不同的学科 个性和特征,有各自的学科品格。这种不同的学科类型特征,使 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将这三大类型科学区别开来,分别进行认识 把握。从总体上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三大类型 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各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或关注的中 心,各有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各有自己特殊的认识价值 与社会功能,也各有自己的科学功能限度,它们的成长环境与条 件、发展进步的模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它们作用于社会的范围、 领域、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 三大科学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科学发展 引论:祈盼的心灵 9 · 的多元化格局。而正是科学体系发展的这种多元化格局,这种多 元化结构,以及在这种多样性基础上形成的科学间的互相弥补、 互相平衡、互相制约的科学一体化结构,才使得人类能够对宇宙 世界、对社会、对自我之心灵有了一个日渐完整而全面的认识。 长期以来,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较而言,学术界、理 论界、教育界对于人文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总体性研究与探讨 是比较滞后的。比如,我们在图书馆里可以找到不少诸如自然科 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方面的论著,但类似的关于人文科学方面 的书却很难见到。尽管现在人们普遍地使用着“人文科学”这 一概念,但真要问起“人文科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 “哪些学科属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究竟是不是一 回事?”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人们的认识恐怕就很模糊了。由 于对人文科学的学科特征、本质、意义和功能等基本问题缺乏足 够深入的研究,缺乏对人文科学独特价值与科学品格的严谨认识 和普及介绍工作,人文科学往往处于一种极不规范的状态中。人 文科学缺乏必要的自主地位和科学尊严,由此更加深了人们对人 文科学认识上的模糊混乱和对人文科学的轻视。文史哲等人文科 学不被重视而陷入困境,规范严谨的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校园趣事作文300字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 什么的魅力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 有关下雪的作文 这也是一种美作文 大扫除作文350字 快乐六一作文三年级 写事的作文150字 合作共赢的作文素材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my teacher英语作文 关于励志的作文800字 做自己的老师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400字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沟通作文500字 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 抗日战争 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 青海高考语文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800字 myhouse英语作文 挠胳肢窝作文 游月季园作文 我这个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