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毕业设计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2020-11-12 01:45:01
相关推荐

引 言 1引 言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家喻户晓, 诗中叙述的木兰女扮男装, 替父参军的故事在中国代代相传, 人尽皆知, 以其为原型进行改写的版本也屡见不鲜。 明朝徐渭创作了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 收录在他的著名杂剧集《四声猿》中。 整部杂剧共分两出, 第一出写花木兰为替父出征做准备工作, 第二出叙述战争取得胜利、 花木兰回朝成亲。 徐渭生活在明朝晚期, 此时, 程朱理学已经表现出衰退的趋势, 王阳明、 李贽等先锋哲学家的出现给晚明的思想界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 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 他借木兰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普通妇女的同情。 在木兰故事叙事史上, 《雌木兰替父从军》 首次关注了木兰在军营中的生活和木兰的婚姻问题, 后世对于木兰姓花的定论也始于该剧。 孤岛时期, 由欧阳予倩编剧、 卜万仓导演的电影《木兰从军》 创下了当时的票房纪录。 1 942 年, 欧阳予倩将电影剧本改编成桂剧。 该剧的主要内容是北朝时期番兵犯境, 朝廷征兵。 花世荣年老体弱, 其女木兰代父从军。 因为她才智出众, 颇得元帅的赏识, 并与战友李元度关系尚好。 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 木兰率军大败敌兵, 杜绝了边患。 皇帝封木兰为尚书郎, 被木兰谢绝, 木兰只求回家侍奉父母, 而此时李元度也已觉察到木兰女扮男装的真相。 于是李元度随木兰一同归家。 在木兰家乡 , 李元度与木兰结为夫妇。 该剧的背景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之时, 剧中抗击侵略、 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新中国成立后, 由陈宪章改编, 常香玉演出的豫剧《花木兰》 是木兰戏剧中流传较广、 影响较为深远的剧作。 全剧共分为十一出: 犯边、 机房、 练兵、 别家、征途、 救帅、 巡营、 破敌、 提亲、 思兰、 荣归。 该剧基本上保留了原诗的基本情节, 不曾提及木兰的感情婚姻, 增加了思想动员的内容, 强调了爱国精神, 突出了 女性能顶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 的思想, 这是当时全国上下鼓足干劲建设新中国, 不谈儿女私情的社会潮流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对《木兰诗》 的第一次跨文化改写则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才出现。 1 976年,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发表了处女作《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 该书第二章“学道白虎山” 借用并改写了花木兰的故事, 第一次将花木兰推出国门。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2书中叙述了“我” 想象自己变成了花木兰, 不愿意长大嫁为人妻, 过普通女人的生活, 而是立志要为深受种族歧视的华人族群“报仇” 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中心线索仍然是从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到描述木兰的军旅生涯再到她立功后谢绝赏封重回故里, 但是传统的木兰故事被改写成了美国华人女性的神话。 汤亭亭通过花木兰这一历史人物来抒发自己对华人移民生活的不满, 以及不甘平庸、奋起反抗的愿望。 花木兰成为美国华人女性的理想化身。 《女勇士》 出版后赢得了年度“国家图书批评界奖” 非小说类最佳图书奖、《时代》 周刊“七十年代最佳十部非虚构小说奖” 等众多荣誉, 并连续多年居于美国畅销书行列, 成为许多大专院校规定的阅读书籍之一。迪斯尼公司看中了 《女勇士》 的持续热销, 决定起用木兰替父从军的题材。 历时五年, 迪斯尼完成了动画影片《花木兰》 的制作。 自 1 998 年 6 月 1 9 日起《花木兰》 在全美首映的三天中, 票房记录就达到了 2300 万美元, 成为迪斯尼过去五年内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 据调查, 几乎 90%的观众都对这部新片给予高度的赞赏。 木兰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经典的叙事符号,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文本形态。 过去对于木兰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木兰的姓氏、 籍贯、 出生年代、 故事真实性的考证上以及关于木兰叙事主题的争议上。 随着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 的问世, 学术界对木兰的研究进入多样化的状态。 从叙事学角度入手, 如毕耕和李冬青的《 花木兰 : 迪斯尼演绎东方传奇》、李婉的《穿比基尼的“花木兰” ——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 木兰 对中国 木兰诗 的改编》 等从故事情节设置、 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了迪斯尼《花木兰》 的电影叙事。 魏少飞的硕士学位论文 《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则从史的角度采用文献考证、形象学、 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木兰形象作了梳理。 从乐府 《木兰诗》 到卡通 《花木兰》, 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反映了传统文化符号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比如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 民族的自我建构和身份认同、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等。 这篇论文对木兰形象从古至今、 从国内到国外的变迁作了比较详细、 全面的考证, 是一篇很有史学价值的论文, 但缺少对木兰故事不同文本的美学分析及文本背后文化因素的挖掘。 张莉的《后殖民话语与文化霸权——美国电影 木兰 解读》、 贾黎丽的《后引 言 3殖民视野下的花木兰解读》、 周琳玉的《从影片 木兰 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 则从后殖民角度分析了 花木兰故事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消解和置换。 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 在再现木兰故事的过程中, 以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消解置换了 原作《木兰诗》 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世界的文化受到文化霸权强有力的渗入和强权干预, 导致自己的民族文化遭受边缘化。 面对这种后殖民文化霸权, 第三世界文化应积极寻求走向世界的新的可能性。”[ 1 ] 还有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 代表学者是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 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木兰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 的巾帼英雄, 女扮男装功成名就的花木兰形象 “实为封建时代受制于男性中心社会的中国妇女渴求消除性别歧视获得男女平等之心理欲望的外化, 也是她们假作家之手借梨园之艺营造的一个 ‘白日梦’ ” [ 2]。 在女权主义呼声高涨的西方社会, 迪斯尼编导们并没有对传统东方题材照单全收, 而是融入了女性主义的思考, 所以迪斯尼动画电影里的花木兰建功立业是在其女性身份暴露后, 不像《木兰诗》 中待到战争结束后,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这个时候, 木兰才恢复女儿身, 同伴才发出感慨: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国外对《花木兰》 的研究甚少, 成书的主要是吉夫. 可如迪(J ef f Ku r t t i )的《木兰的艺术》(Th e ar t of mu l an ), 这是迪斯尼创作人员的的创作谈。 另外就是一些散落在各大报纸杂志网站的影片评论。 这些研究多把《花木兰》 仅仅当作迪斯尼一年一度的动画影片, 讨论它的艺术性、 娱乐性, 而没有提到它的“中国母亲”, 没有关注影片对中国传统木兰故事的改编过程。 稍微深入的研究则把木兰看成是“美国梦” 的实践者, 木兰由原先的不被婚姻市场看好, 自惭形秽,到替父从军, 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立下战功, 为个人和家族带来荣誉, 这就是美国社会小人物经过努力奋斗出人头地的榜样。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和美学相统一的观点, 结合跨文化、 跨学科的视角, 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 主题学、 科技整合的方法分析了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 对中国原著的变异、 变异的原因以及迪斯尼“中为洋用” 的做法给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带来的启示。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4第一章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的变异 1998 年 6 月, 一位女扮男装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活跃于美国的银幕上,在美国观众中掀起一片蔚为壮观的波澜。 随后, 她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为风靡全球的动画明星。 这位女英雄的名字就是在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 这部耗资一亿多美元, 历时五年时间完成的动画影片《花木兰》 是美国迪斯尼公司第 36 部动画片, 也是迪斯尼第一次将中国民间故事搬上银幕。 1999 年, 《花木兰》 被引进入中国大陆放映。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花木兰》 已不再是《木兰诗》中叙述的传奇故事, 从人物形象、 结构特征和思想主题等各方面都被迪斯尼改编重写。 第一节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 的人物形象变异 首先是花木兰外貌造型的变异。《木兰诗》 中并没有出现对这位巾帼英雄相貌的正面描写, 只有两处侧面描写。 一处是诗篇开头, 见到可汗点兵的军贴, 木兰一边“当户织”, 一边“叹息”, 为父亲被点去参军而发愁。 另一处是木兰凯旋返家后恢复女装的描写:“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 3]这两处描写极其高明, 它引起人们产生了对木兰美好相貌的联想, 充分利用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力和自我暗示心理。 试想, 一个临窗叹息的女子能不娇柔吗? 一个“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的女子怎么会不好看呢? 所以尽管《木兰诗》 对木兰的外形没有正面的具体的描述, 但是作为千古传唱的巾帼英雄, 木兰的形象应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 符合国人对传统女性的想象。 后人对木兰故事的改编时, 往往都不偏离传统审美标准。 请看清人徐治民的《木兰祠》 中对木兰恢复女装的描写: 第一章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 的变异 5“启贮娇之花屋, 宛炜榻之依然。 镜尘埋其宝匣, 珠脱落其金锢。 花隐绣褥,香散玉仓。 鱼游浅碧, 梅入深丹。 云髻迷离其楼堕, 宝钏参差其盘旋。 粉香透腻兮犹疑凝汗血, 玉环镇指兮若苦参连, 俄妆成之修娠兮, 询飘举之若仙, 惊十年之火伴兮咤玉洁而水坚。”。[ 4] 这段话把脱去战袍恢复女儿身的木兰描绘得柔弱娇美, 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美的期待。 最新上映的中国版电影《花木兰》 中花木兰的扮演者赵薇同样也是国人心目中的古典美女形象。 因此, 当迪斯尼《花木兰》 来到中国时, 花木兰的形象让我们大跌眼镜。 小眼睛、 高颧骨、 厚嘴唇、 尖下巴, 这不是中国古典美女形象,这是美国人眼中的东方美女。 如果看过迪斯尼的另一部动画影片《风中奇缘》,我们不难发现片中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的长相与花木兰非常相似。 其次, 木兰性格上也发生了变异。《木兰诗》 中的木兰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 遵照三从四德的标准, 唐代韦元甫所做的《木兰诗》 中写道:“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 千古之名焉可灭。” 而迪斯尼的花木兰却活泼好动,勇敢机敏。 影片开头木兰为了应付相亲而把传统女性应遵守的妇德、 妇言、 妇容、妇功等规范写在手臂上, 以便于回答媒婆考官的问题时之用, 这一幕充分展现了迪斯尼花木兰的叛逆性格。 相亲失败后, 恰逢征兵, 木兰终于找到实现自我的途径, 这与《木兰诗》 中那位边“当户” 边织边叹息的哀怨女子截然不同, 迪斯尼的花木兰积极、 独立, 是现代西方女性的代表。 第三, 《木兰诗》 中除了 主角花木兰外, 还出现了 父母、 可汗、 姐弟、 同伴等人物, 但均未做具体描述展开。 而在迪斯尼《花木兰》 中除了具体刻画了木兰父亲花弧以及皇帝、 列祖列宗, 还增加了将军李翔和木须龙两个关键的角色。 花木兰的父亲在《木兰诗》 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出现, 而在迪斯尼《花木兰》 中, 花弧作为重点刻画的人物, 已不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臣民, 语言行动上处处都有美国父亲影子。 当女儿相亲失败伤心气馁之时, 他鼓励女儿说:“晚开的花朵是最美的。”[ 5] 这不像是封建社会父为子纲中的父亲, 更像是女儿的朋友。 当女儿凯旋归来, 他以一个拥抱来迎接她, 这也是中国传统父亲所做不到的, 中国的父母与子女羞于用身体接触来表达感情。 列祖列宗和皇帝也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独断专制的传统形象。 影片开头的列祖列宗开大会争吵不休, 毫无威严可言, 更像是西方的民主大会, 片尾他们居然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6跳起了摇滚舞。 皇帝虽然威严, 但他能放下九五之尊向木兰鞠躬拜谢木兰, 并且接受木兰的拥抱,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 他封木兰为官。 这有别于《木兰诗》 中的封官。 因为《木兰诗》 中木兰是在男性身份掩饰下被封官的, 符合封建社会的纲常之道, 而影片《花木兰》 里木兰的女性身份早在立功前就暴露了, 皇帝明知木兰是女性, 仍然要赐予她宰相职位, 这一行为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皇帝更像是民主国家的总统。 李翔是影片《花木兰》 新增的角色, 他代表的也不是封建社会“旧男人” 的形象, 在木兰女性身份暴露后, 宰相要依法处罚她, 是李翔放下手中的宝剑, 原谅了木兰。 他尊重木兰, 关键时刻听从木兰的建议, 不至于贻误战机, 他佩服木兰的勇气和智慧, 是一个颇具现代感的“新男人”。 更加凸显迪斯尼特色的是木须龙的角色。 木须龙是迪斯尼为了增加异国情调按照迪斯尼的生产配方添加的喜剧角色, 它一路上插科打诨, 搞笑不断, 令观众忍俊不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至高无上, 气势恢宏的图腾, 而在影片中,龙却被恶搞成一条形似蜥蜴的小动物, 为它配音的是美国著名笑星艾迪??墨菲(Eddie Murphy),“他的声音赋予木须龙以美国灵魂。”[ 6]此外, 木须龙可以看成是花木兰的动物版, 因为木须龙踏上征途为木兰保驾护航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家族的守护神, 从而才能重回祠堂。 第二节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 的结构特征变异 《木兰诗》 虽然是一首叙事诗, 但仅仅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发展, 情节显得简单单调。 如果按情节发展划分, 《木兰诗》 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7]到“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8] 交代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和原因。 边疆告急, 可汗征兵, 父亲年老, 家中无长子,面对此情此景, 木兰能不叹息吗? 然而叹息归叹息, 总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女扮男装, 替父出征。 这样, 一段名垂千古的替父从军的佳话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段描写木兰踏上征途。 先从木兰出发前的准备入手,“东市买骏马, 西市第一章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 的变异 7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9]两组对偶烘托整装待发的英雄气概。 以下的八句是对木兰从军途中的描写。“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 1 0]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1 1 ]行军急速, 点出征途迢迢, 愈走愈远。“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1 2]“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 3]两组对比一方面写出边疆的荒凉肃杀, 沙场的逼近, 另一方面也写出木兰的万般柔肠,对家乡 , 父母的思念之情洋溢其中。 第三段描写木兰十二年的战场生活。“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1 4]寥寥三句就把长年累月的征战和艰辛残酷一笔带过, 收束简劲, 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四段描写木兰返朝辞赏。 木兰立功, 可汗封赏尚书郎, 木兰不以战功自居,不愿荣华富贵, 只愿回故乡 。 第五段描写木兰返乡 与亲人团聚。 木兰回家受到亲人的欢迎, 她迫不及待地恢复红装。“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1 5]一连串六个动作将迫不及待恢复女儿身的喜悦和兴奋表现得淋漓尽致。 家乡 父老的翘首相望、 一洗战争的艰苦、 恢复红装的喜悦层层相继, 意境转阔, 气氛转喜。 第六段从“雄兔脚扑朔”[ 1 6]到“安能辨我是雄雌”,[ 1 7]以兔为喻, 赞美木兰女扮男装成功。 其中, 第一、 二、 五段作者用的笔墨最多, 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详尽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万般忧虑、 踏上征途时的无限惆怅和归来之后全家团聚的极度喜庆, 刻画了一个为尽孝道, 替父出征, 不求功名, 但求归乡 侍奉父母的女性形象。对于木兰如何征战沙场英勇杀敌, 如何隐瞒女性身份十二年之久等叙事性很强的情节, 《木兰诗》 中未曾提及, 只用了 短短三句话“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1 8]概括性地把军旅生涯一带而过。“倘若木兰武艺不精尚未立功就战死疆场, 或者不堪征途之苦而逃离军营, 又或者木兰的女性身份被识破, 不管其中哪一项出差错, 木兰将无法尽忠尽孝, 更不可能成为 ‘忠孝两不渝, 千古之名焉可灭’的道德标榜。 可以说, 正是文中的情节省略使得叙事链条得以顺利发展, 最终达到实现忠孝主题的目的。”[ 1 9] 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8由此可见, 《木兰诗》 借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宣扬了 儒家的伦理道德: 忠孝两全, 巩固了 封建统治。《木兰诗》 之所以能流传千古, 除了 得益于其诗歌本身的魅力, 更本质的原因还在于它所体现的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可和接受,能被统治阶级拿来巩固其统治基础。 反观迪斯尼《花木兰》, 全片一共有 35 个情节点, 按照情节的发展, 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情节段落。 第一段从片头匈奴兵在长城上的入侵开始到木兰骑上战马离开家门, 这一段落的主要目的是观众营造紧张的气氛, 呈现剧情中必要的情节、 矛盾和角色, 其中主要的情节是木兰相亲失败, 这直接导致了下文木兰渴望通过从军的方式实现自我, 而这一重要情节是中国《木兰诗》 中所没有的。 因为中国的花木兰从军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而单单是为了年迈的父亲。 第二段从祠堂里列祖列宗们讨论木兰的出走开始, 到木兰和一群新兵上战场。 这一段的主要情节是木兰在军队里的成长过程, 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锻炼成身强体壮、 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男兵”。 此段叙述了木兰的成长过程。从她离家开始就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为了自己的责任和理想, 她选择了离家上战场。 选择是成长的第一步, 既然选择了, 就要为自己的选择执着地付出和坚守,这就是在后续的情节中木兰虽然遭受了挫折, 但义无反顾, 坚持到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片的爱情副线也在这一段萌芽。 在训练过程中, 李翔与木兰经常会有微妙的眼神交流, 似关心、 似爱怜, 木兰仰慕身为将军的李翔, 而李翔也非常关心木兰这位弱小的士兵。 第三段从战争毁灭村庄开始, 到木兰的女性身份不慎被识破, 她被大家抛弃在雪地里, 只有和木须龙对话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一段是全片的高潮。 同许多迪斯尼动画影片一样, 该片的高潮也是从偶然中开始。 木须龙一不小心点燃了火箭,随着一声尖利的炮声响起, 战争拉开了序幕。 《木兰诗》 中只有寥寥三句描写战场生涯, 对于动画改编者来说, 这三句只是提供了背景和轮廓, 其他的都得依靠改编者自己重新安排。 这场战争作为全片的高潮, 是全片最应浓墨重彩的地方, 也是改编者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设计的环节, 因为它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整部片子的成功与否。 现实生活中的战第一章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 的变异 9争是复杂的残酷的, 充满了许多非戏剧性的过程。 改编者必须截取一个可以演绎的细节进行再创造, 在动画细节中挖掘战争的魅力, 雪山大战就是这样一个亮点,依然是小人物用大智慧在巨大的力量对比中取得胜利的迪斯尼动画模式。 第四段从单于在雪山复活开始到最后木兰全家团聚, 这是全片的最后一段,也描绘了另一场战争, 即皇宫大战。 皇宫大战是雪山大战的延续。 在这次大战中木兰利用智慧和勇气成为万人景仰的英雄。 皇帝赏封木兰为宰相, 木兰谢绝, 提出回家是最大的愿望。 木兰如愿与家人团聚, 李翔也随后来到花家, 向木兰表白。一对有情人的爱情终成正果, 主线副线在此处合而为一。 综上, 迪斯尼《花木兰》 增加了相亲失败的情节, 增加了木兰和李翔的爱情线索, 对战场生涯作了详细的描写, 这并非是对《木兰诗》 中木兰故事的简单改写, 这在形式上是由动画电影这一艺术体裁区别于文学文本的独特性决定的, 在内容上是对中国文化的解构, 确立新的价值观, 是对美国文化对后现代精神的归附。 第三节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 的思想主题变异 首先, 尽管国内学界对《木兰诗》 的主题存在争议, 但都赞成孝道是其主题之一, 而迪斯尼却弱化了木兰从军是为践行孝道这一思想, 突出木兰追求实现自我的主题。《木兰诗》 一开篇就点出了 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是践行孝道。 战争爆发, 可汗点兵, 父亲年迈, 木兰无兄, 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 替父出征。 可见,木兰从军是由战争时期的外部环境和家庭状况的内部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缺一不可。 木兰的愿望只是替父亲分忧, 践行孝道。“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国家需求与木兰的家庭情况之间发生难以解决的矛盾, 木兰本人并没有参军的念头, 更没有‘欲与男性试比高’ 的主观愿望”。 [ 20]她会安心做她的织女, 遵从男权社会给她分配的角色, 恪守妇道, 相夫教子。 在接下来对木兰奔赴军营的描述中, 作者撇开其他一切不写, 单单描写她对父母的思念,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10燕山胡骑鸣啾啾”,[ 21 ]突出木兰的“孝”, 这与她为孝敬父母而替父从军的动机相呼应。 木兰的“孝” 在她谢绝君主封赏这一行为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弛明驼千里足, 送儿归故乡 。”[ 22]面对高官厚禄, 木兰选择了 放弃, 回乡 侍奉双亲, 再次表明当初从军的动机是为“孝”。 与中国版的木兰单一的从军动机不同, 迪斯尼的木兰替父出征表面看是为了救父, 其实是为了自救。 由本文第二节的分析中可见, 影片《花木兰》 安排了木兰进城相亲的情节, 这是《木兰诗》 中所没有的。 迪斯尼此举并非简单的改写增删, 而是为下文木兰从军动机埋下伏笔。 木兰进城之前, 父亲就去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堂为木兰烧香祈祷, 希望木兰能找个好婆家, “对于女孩子来说, 一段美好姻缘能给家族带来荣耀”,[ 23]所以进城相亲意义非凡, 是为花家的荣誉而相亲。影片特意安排了现代应聘式的相亲, 应试者各个花枝招展, 互不相让。 然而假小子型的木兰不仅没能够取悦媒婆考官, 甚至被媒婆辱骂: “真丢脸! 即使你看起来像新娘, 你也甭想为花家增光! ”[ 24]木兰的个人价值在此被否定, 她开始反省,“我无法成为完美的新娘和女儿, 莫非我不该扮演这样的角色, 为何我的影子那么陌生……我不愿再隐藏我的内心, 何时我才能看到真我的影子? 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 ”[ 25] 正当木兰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时, 边疆告急, 单于入侵中原, 花家接到军令, 花父体弱年迈, 替父出征成了处于自我认可困境中的木兰实现个人价值的良机, 一举双收, 既挽救了父亲, 又实现了自我。 雪山大战情节中, 木兰女性身份不慎暴露, 被队伍抛弃时自己道出了替父从军并不仅仅是为父亲, “这么做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 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 ”[ 26] 所以, 美国版的木兰替父从军的真正动机是木兰的个人价值被以媒婆考官为代言人的男权社会否定, 她想利用这次出征机会来证明自己可能的价值, 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假设战争背景不存在, 父老无兄的家庭情况也不存在, 那么木兰也就没有替父从军的机会。 但是与安守本分的中国木兰不同, 美国木兰仍旧会寻找机会释放真性情的自我。 因为迪斯尼塑造的是一个反叛传统, 勇于创新的花木兰。 让小狗帮忙喂鸡、 相亲时将三从四德写在手臂上“作弊”、 雪地奋战中制造雪崩打败敌第一章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 的变异 11军等等一系列情节都表明了美国版的花木兰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花木兰, 替父从军只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 迪斯尼作这样改写的根本目的在于迎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美国是以个人为本位, 奉行个人主义的社会, 与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同, 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一个个独立个人的集合体, 每个独立的个人都拥有独立的人格、 思想、 权利和自由, 个人价值被看做是评价个人最重要的标准, 家庭观念淡薄, 影片《花木兰》 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 而中国的“孝” 的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 其次, 纵观《木兰诗》 全文, 男尊女卑的性别意识十分强烈, 而动画影片《花木兰》 却颠覆了这一传统。 男尊女卑的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曾提出“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的“五伦” 规范, 西汉董仲舒按照他所提倡的“贵阳而贱阴” 的阳尊阴卑理论, 提出了 “三纲五常”, 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这是男尊女卑观念最经典的概括。 到了《木兰诗》 成书的南北朝时期, 这种男尊女卑的意识已经根深蒂固, 女性被看作男权社会的附属品, “兄弟如手足, 妻子如衣服”, 她们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被以男性为主流的社会排斥在外, 只能守本分, 做女人该做的事, 女人是决不允许参与到男权社会中来。 从诗歌开篇第二句“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27]可以看出, 木兰从军绝不是像迪斯尼木兰那样怀着成为巾帼英雄的雄心壮志而去, 不是满心欢喜, 而是颇有几分无奈。 因为木兰的本职工作只是纺织, 而从军是男人的事情, 女人是没有资格从事的, 即便是万不得已替父从军, 也得掩藏女儿身。 对于以男性身份出现在战场上的木兰的军旅生活, 诗中描写的相当简练, 极为概括: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8]一共只有短短的三十个字, 木兰到底如何战斗, 如何克服种种困难, 立了什么功, 诗中只字未提。 虽然后文用“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29]来侧面烘托木兰英勇善战, 但前后联系起来看, 《木兰诗》 着重表现的是木兰对孝道的维护, 对女性身份的掩藏, 而不是她作为女性的个人才能。 与描写军旅生活的高度概括相比, 木兰回家后的场景则描写得相当细致, 木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12兰的行动也描述得非常具体。 诗中一连串用了 六个动作: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30]迫不及待恢复女儿身的喜悦和兴奋与从军前的无奈和感伤、 奔赴前线时对父母的思念和惆怅形成鲜明的对比。 木兰荣归故里是全诗最欢快的部分。 全家久别团圆, 木兰不必再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 从此回归到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的正常生活。 这样美满的场景意在告诉读者: 木兰本身并不向往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生活、 也无意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符合女性社会角色的家庭生活才是真正让她感到愉快和满足的。她无意僭越性别界限, 女扮男装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旦任务完成, 便迫不及待恢复女性的身份, 回归原来的生活。 反观电影《花木兰》, 从头至尾都贯穿着对男尊女卑秩序的颠覆。 影片一开头就表现木兰对背诵三从四德的反感, 为了应付媒婆考官, 甚至将三从四德的内容写在手臂上, 以备作弊之用。 媒婆点她名字要她进“新娘考场” 时, 按照“妇言” 的要求, 她应该缄默不语, 可是她却大声应道:“我在这儿。”[ 31 ]宰相赐福要求年迈又残疾的花父出征时, 作为传统女性的花母远远地站着, 一声也不吭, 而木兰却冲出家门跑到宰相面前阻扰父亲出征。 行军路上木兰不顾其他士兵的反对, 提出佳人的标准是“聪明又好强, 要有自己的主张”,[ 32]而不是男人的附庸。这些细节描写赋予了木兰敢于挑战传统、 独立勇敢、 个性鲜明的女性新形象。 与《木兰诗》 不同的是, 迪斯尼《花木兰》 对战争的描写花了很大的笔墨,并着重写了两场战役: 雪山大战和皇宫大战。 木兰在这两场战役中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了 皇帝之前所言的那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勇士。(影片开头皇帝曾对将军说:“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 一个勇士有时可以决定胜负”[ 33]) 雪山大战中, 在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 众男性官兵无计可施, 木兰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点燃了最后一枚炮弹, 制造了一场雪崩, 使匈奴全军覆没, 并在危急关头救了将军李翔的命。 雪山大战中木兰受伤, 在医治过程中身份不慎被军医发现。 李翔因为木兰立过功, 没有依军法将木兰处斩, 而是将她逐出军营。 在这里, 李翔所代表的男性权威否定了木兰这名女性能够作为士兵保家卫国的价值。 女性的传统职责是相夫教子, 就像影片中士兵唱的那样“梦中的新娘要有一手好厨艺”,[ 34]“木兰却跨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 女扮男装做起男儿事, 即使她运用智慧打败了匈奴大军救第一章 迪斯尼《花木兰》 对中国《木兰诗》 的变异 13了李翔的生命, 她的价值也还是得不到承认”。 [ 35]这时, 如果是中国版的花木兰,肯定迫不及待地回家做回织女的角色。 而迪斯尼版的木兰则没有退缩。 当得知单于没死, 并且纠集余部要进攻皇城时, 木兰快马加鞭进城通风报信, 进而演绎了一出皇宫救驾的好戏。 如果说雪山大战中木兰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成功发挥还是在男性外衣的庇护下, 那么脱去男性外衣的木兰在皇宫大战时的英勇机智则是对男尊女卑思想的彻底颠覆, 尤其具有讽刺性和颠覆意义的是木兰施计让士兵男扮女装才得以营救出皇帝。 皇帝在全城百姓的面前, 向木兰鞠躬致谢, 紧接着朝中大小官员以及全城百姓都给木兰下跪, 感谢这位救了 皇帝救了 全城的女英雄。 这在传统的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是不可理喻的。 可见, 影片《花木兰》 颠覆了原作《木兰诗》 对儒家观念的依附, 加入了西方女权主义思想, 刻画了一位独立、 勇敢、追求个性解放, 敢于向男权世界发出挑战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第三, 在中国封建社会, 儒家思想严厉打压女性的性意识和性需求, 女性只能拼命压抑自己正常的性意识和对爱情的渴求, 即使是在婚姻大事上, 也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没有半点自由, 这在《木兰诗》 中得到充分体现。 诗中说“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36]在这十二年中, 木兰必须隐藏自己的性别特征, 压抑正常的性心理, 并且对于这位正值青春年少待字闺中的女子来说, 女性一生中关键的大事——婚姻也被耽误了。 为了孝顺父亲, 木兰从军的这些年里,不得不扼杀自己作为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基本需求。 受西方现代恋爱婚姻自由观的影响, 美国版的花木兰则勇于追求真正的爱情。 在被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控制的婚姻市场上判了“死刑” 后, 她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赢得了将军李翔的爱。 刚入军营时, 手无缚鸡之力的木兰让李翔很失望。 木兰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 而是更加刻苦训练, 最终赢得李翔的肯定。雪山大战中, 木兰不顾生命安全, 救下李翔, 成为李翔最信任的人。 木兰女性身份暴露后, 李翔并没有以军法处置而只将她逐出军营, 可见潜意识中他已经爱上了这位勇敢的姑娘。 木兰在皇宫大战时的精彩表现让李翔折服不已, 在皇帝的鼓励下, 李翔决定去花家向木兰求婚。 从以上情节的分析中可看出, 影片表面上虽然以木兰替父从军、 立功回家为主要线索, 但其中埋藏了一条暗线——木兰跳出传统婚姻的牢笼, 以自身行动追求爱情和幸福。 正如她荣归故里后, 奶奶所说的:“好极了 , 她带回一把宝剑, 依我说, 她还该带个男人。”[ 37](宝剑是皇帝赐给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14木兰的奖赏。) 话音刚落, 李翔就来求亲了。 而中国版的木兰只带回一把“宝剑”,男人没有带, 也不敢带。 在迪斯尼续拍的《花木兰》 第二部中, 木兰不仅积极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还激励并帮助三位公主打破宫中陈规自由恋爱, 进一步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 输入现代婚姻自由的新思想。 总而言之, 影片中“黄皮白心” 的花木兰诉说和实践着美国的价值观。 迪斯尼《花木兰》 相比原著《木兰诗》 发生了一系列变异, 而在这变异的现象背后则是深厚的历史、 文化、 社会因素。 本文将在第二章中探讨造成变异的原因。 第二章 造成迪斯尼《花木兰》 变异的原因 15第二章 造成迪斯尼《花木兰》 变异的原因 “只有当《赵氏孤儿》 变成《中国孤儿》 后, 18 世纪启蒙时代的法国人才大为欢迎。”[ 38] 木兰故事这一东方题材经过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包装后发生变异, 并取得巨大成功。 变异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跨文化、 跨学科、跨时代的角度深入挖掘迪斯尼《花木兰》 变异的原因。 第一节 跨文化: 从中国文化到美国文化 文化是某一个群体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 行为规范、 风俗习惯、代表人物, 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反映出来的一切活动。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历史的产物。 换句话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 传统习俗、 生活方式、 风土人情、 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和文学艺术等等。 中美两国作为两个不同文化的典型, 存在着诸多差异。 其中, 最主要的是价值观差异。 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重视集体的合作, 强调家族观念, 个人服从群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古代中国始终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形态为主的封建国家。 农业型经济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土地维系, 生产劳动一般以家庭为基础,家庭为最小的单位, 可以独立生产, 自给自足。《 孟子??离娄》 中 说: “ 人有恒言, 皆曰 天下国 家, 天下之本在国 , 国 之本在家。 ” 这种说法把“ 家”与 “ 国 ” 混为 一体, 并且把家当 作国 之本。 张东 荪在《 理性与 民主》 一书中 对这种家国 混同 的 社会组织结构做了 具体描述: “ 中 国 的 社会组织是一个大家庭而套着多 层的 无数小 家庭。 可以 说是一个家庭的 层系 。 所谓 君就是一国 之父, 臣就是国 君之子。 在这样层系 组织之社会中 , 没有‘ 个人’ 观念。 所有的 人, 不是父, 即 是子。 不是君, 即 是臣。 不是夫,就是妇 。 不是兄, 就是弟 。 ” 这形 象地说明 , 家族组织结构对中 国 社会组织形 态的 形 成和 发展有极为 深刻的 影 响 , 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 16宗法道德是以忠来维护帝王统治, 以孝来维护封建家庭的关系。 封建宗法制使得帝王以国为家, 臣民以自家为家, 即“父为家君, 君为国父”, 这种宗法制的核心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嫡长子继承制, 按照亲疏长幼的差别来分配财产和决定社会政治地位。 宗法制造成的后果是个体依赖群体不敢自由, 群体限制个体不得自由。 由此, 在君臣、 父子、 夫妇的纲常维系的封建社会, 广大人民服从集体的安排, 缺乏寻求自我、 自由的精神。 反观西方文化, 西方人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取向。 古希腊时期西方人就开始追求自 我, 当时的史诗共同的基调是肯定个人的力量。 最典型的是阿喀琉斯, 他因个人的荣誉受损愤而退出 战场, 导致希腊军队败退。 这种对自 我的追求使他们自 觉形成了 个体本位的观念。 个体本位崇尚个体, 要求国家社会的普遍幸福必须以个体幸福为前提。 300 年前, 当“ 五月 花” 号载着英格兰移民横穿大西洋来到北美洲大陆, 寻找一块清教徒的居住之地时,西方的个人主义就演变为美国本土的 “ 美国梦”。 所谓的 “ 美国梦” ( American Dream), 指的是一种相信不论出身 高低贵贱, 只要经过认真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就能取得成功的理想, 也就是说人们必须通过自 身 的劳动和工作, 而不是依靠某种优越的身 份或者他人的帮助出 人头地。 许多欧洲人、亚洲人移民美国都是抱着实现“ 美国梦” 的理想的。 “ 美国梦” 的源头首先是源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世界观, 更与美国人通过独立战争建立国家的历史有关。 美国自创建国家以来, 就奉行个人主义原则。 在《独立宣言》 中明确提出: “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者赋予 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 自 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较为淡薄, 父母把子女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父母尊重子女的隐私权等权利, 尊重子女的决定。子女一到十八周岁, 父母就不再抚养他们, 子女就要自力更生, 自己养活自己,也不存在必须赡养父母, 更不可能几代同堂。 中美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改编后的《花木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小猫的作文 写毛笔字作文 带批注的作文 小学作文网 景物作文500字 梦想作文700字 成功的喜悦作文 中山陵作文 的味道作文800字 英语作文句子摘抄 交通安全的作文 花的作文100字 黄山作文400字 假期的一天作文 初心作文800字 关于失败的作文 雪作文800字 成长足迹作文 写事作文450 万能作文开头和结尾 一篇写景的作文 记事作文三年级 劳动作文素材 春节作文初二 事物作文300字 路作文400字 美丽的大自然作文 努力作文600字 进步作文600字 可爱的兔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