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美文|常怀感恩之心

2020-11-14 07:45:01
相关推荐

文/赵志超

人生于天地之间,戴天地之大恩,有一颗感恩的心最为可贵。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有农家对联曰:“粗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这是对感恩的很好领悟。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失败、挫折,我们需勇往直前,决不能埋怨生活,消沉颓废、萎靡不振。跌倒了再爬起来。站直,决不向困难低头。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情绪体验,满怀感恩之心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当你能够静下心来,用心去感悟、了解周边的世界,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需要人们来感恩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著有《时间简史》一书的世界科学巨匠霍金说:“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思的心。”有谁会想到,能够写出这样美妙而达观的文字的人,竟然在轮椅上生活30多年了。所以说,感恩与外部条件无关,它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切实领悟。

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很多人、很多事不顺畅、不通达,盖源于不懂感恩、不愿感恩。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羊儿尚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基础。苍天赋予我们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中只要我们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友善,世界就会有更加灿烂,生活就会拥有更多温馨。俗话说:“衔环结草,以报思德。”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的心是真诚的,他的品质是善良的,他的道德是高尚的。感恩,使我们心安理得,处之泰然;感恩,使我们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感恩,使我们感天动地,刻骨铭心。

感恩是一种成功之道。感恩是成功的基础,也是成功的保障。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意和感激之情。”懂得感恩的人,心地是善的良,心胸是开朗的,人际关系是融治的,这样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有一个故事说,一家日资公司招聘一位职员,经筛选只剩下5个人,但需经会议讨论通过才能决定。其中一个女应聘者收到电子邮件被告知落聘了,但公司欣赏她的学识、气质,以后若有招聘名额,必会优先通知。她在收到电子邮件的一刻十分伤心,但又为公司的诚意所感动,便顺手花了三分钟的时间,回了一封简短的感谢信。两个星期后,她被正式录用。后来,她才明白,这是最后的一道考题。五人中只有她回了感谢信。她成功了!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侮、配偶的关爱、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恩赐、时代的赋予。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帮助。这就需要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心存感恩,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另外一个值得报答的人或事物联系在一起,感受和感激他人的恩惠,是一个人维护自己的内心安宁和提高幸福的心理能力。感激养育你的人,因为他给予了你的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陶冶了你的心灵;感激关爱你的人,因为他给了你温暖;感激启迪你的人,因为他给了你智慧;感激批评你的人,因为他让你明辩是非。当然,还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给了你教训;感激折磨你的人,因为他给了你毅力;感激放弃你的人,因为他让你懂得独立生活……

要感恩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就会对别人、对外界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挑别。感恩父母,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父爱如山,博大深沉:母爱似水,细腻温柔。曾国藩有一副写给母亲的对联:“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毛泽东挽母联写道:“春晖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均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曾经听说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户家庭,三个儿女,每天必做的事是写一封感谢信,其中的内容确是诸如“昨天爸爸买的匹萨饼真香”,“妈妈给我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之类的简单句。他们给父母写信,不是因为父母帮了他们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感觉到幸福的点点滴滴,他们也许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这则小故事触动心灵。诚如孔子所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百善孝为先。这人世间我们最应感恩的是生我养我的父母,孝道是自古以来维系家庭关系的最低道德底限,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如何对父母尽孝,孔子说了三点,我深以为然,一是“色难”,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最难,实际上就是要求子女最大程度地顺从父母;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最担心的莫过于子女的疾病,保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三是“父母在,不远游”,在经济深度融合、交通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中,自然不必去机械理解,但做子女的至少要做到经常回家探望和电话问候自己的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是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因此,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用一生来报答,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没时间的话也要挤出时间多回家看看。我们应该在父母的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开不败,感恩不已。

要感恩老师。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他们用美的阳光普照园圃,用美的雨露滋润幼苗。“师恩深处最难忘。”正因为有了老师的辛勤耕耘、灌浇,才有了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执一支粉笔,娓娓道来写春秋;挥两袖清风,侃侃而谈论古今;步三尺讲台,呕心沥血绘蓝图;育四季桃李,鞠躬尽瘁苦耕耘。”这副对联说的就是可亲可敬的老师。1947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看望他的老师王维克。全国解放后,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几次亲自到北京王维克先生的寓所去探望,并邀请王老师到科学院工作。1980年,华罗庚又专程回故乡看望师母陈涉。当陈涉把一本新版的王维克先生的重要译注但丁《神曲》签上自己的名字赠给华罗庚时,华罗庚紧紧地握着师母的手,十分动情地说:“谢谢!谢谢!这是王老师的心血啊!师恩是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师恩是浩瀚的海洋无法估量:师恩是怀珠的河蚌含辛茹苦,师恩是燃烧的红烛光照八方!在人生的旅途中,纯纯的温馨与温暖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泪流满面。有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言语无疑是教师们共同的心声,是他们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情感流萤。我们感谢老师们辛勤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谆谆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宋朝时,岳飞的老师周同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死后,岳飞每到初一、十五,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御侮抗金的动力。

要感恩组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提升人格魅力、升华思想境界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谁负责,感谁的恩,绝不是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必须站在组织层面来思考和回答。因为个人的成长进步、理想愿望的实现,关键是靠组织的培养,并不只是靠某个人的帮助。陈毅元帅在他的《手莫伸》一诗中曾经发出这样的诘问:“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作。”为官从政,当饮水思源,是老百姓养育了我们,是党组织培养锻炼了我们,我们感激党和人民。唯有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才能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为党、为国家工作,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我们所接触的每一名群众。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必以坚忍不拔之志毕其一生拼命干事创业,才会有大贡献大作为;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分担当,少一些依赖,少一分顾虑。

要感恩领导。有的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当说起自己的成功原因时,总是归功于个人的勤奋努力。当然,一个人的成功与自己的努力密切相关,可也少不了他人的帮助与支持。通用电气(GE)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一个人的成功当然跟个人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但也缺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在你努力工作的时候,总有领导的帮助,在你从普通到优秀的时候,你最应该感谢的是曾经帮助过你的领导。”有一则小故事,一个省直部门的小伙子,连续几天给省委部门的一位老领导打电话,想让老领导推荐他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但是都被婉言拒绝了。就是因为他在经老领导推荐到省直部门工作后,不懂得感恩,调过去后不光矢口否认是老领导的推荐,还称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不光换了电话号码不告诉提携自己的老领导,就连逢年过节都没有一句礼节性的问候。这就是不懂感恩的表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不仅要感谢组织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和提升能力、锻炼成长的机会,还要感激领导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要感恩组织和领导的培养关怀,正确理性对待个人成长进步和进退留转,踏实肯干,勤勉敬业,不辜负组织的殷切期望。一个人,只有懂得知恩,他的内心才会忘记功利浮云;一个人,只有常怀感恩,相助他的贵人才会越来越多;一个人,只有知道报恩,他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当然,也必须明白,感恩绝不是溜须拍马和阿谀奉承。与迎合他人表现出的虚情假意不同的是,感恩是真诚的,是自然的情感流露,它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不图任何回报。胸怀坦荡的感激,光明磊落的感恩,是清白的最好证明。

要感恩同事。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同事之间就是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的关系,认为领导常讲的相互协作与相互关照其实不过都是同事间的表面文章,事实并非如此。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向自己的徒弟发问:“一滴水怎样才能够不干涸?” 徒弟也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佛祖接着说:“把它放入大海中。”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一个人就算是再有能力,他的力量也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犹如一滴水汇入长江大河,才能够使自己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有一个故事,在一次洪水肆虐时候,许多人都聚集在堤坝上凝望着凶猛的波涛,突然有人看见了一个像人头一样的黑球顺着波浪漂了过来。就在大家正准备等它靠近些就上前营放时,却听见站在一旁的一位老者说:“那是蚁球。有一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蚁球,有氢气球那么大。当洪水到来时,蚂蚁们迅速地抱成团,随波露流。蚁球外层的蚂蚁,有一些会被波浪打落水中,但只要蚁球靠岸,或者能碰到一个大的漂流物,蚂蚁就得救了。”不久,蚁球靠岸了,蚁群像靠岸登陆艇上的战士一样,一层一层地打开,迅速而又井然有序地一排排冲上堤岸。凭着集体的合作,借助同体的力量,蚂蚁成功地逃离了灾难。就连动物界中的蚂蚁都知道团结合作、相互关照,更何况是我们这样有着丰富感情的人类呢?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不是全能,必定各自的缺陷,因此在工作中,只有怀着感恩之心,和同事打成一片,相互帮助、相互照应,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在合作的基础上达到共赢的目的。

要感恩朋友。有个成语叫“羊左之交”,其中“羊、左”分别指羊角哀与左伯桃。春秋时期,楚元王招贤纳士,天下人闻风而动。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年近五十,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听说楚平王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行,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便前去叩门求宿。这时,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下把他迎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只见屋中家具简单、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方知是羊角哀,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希图救国救民。二人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于是结为异姓兄弟。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点干粮往楚国而去。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眼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楚国,否则两人都要饿死。他知道自己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成全羊角哀的才能,便故意摔倒在地,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羊角哀到了楚国,楚元王因爱惜羊角哀的才能,便以上卿的礼节安葬左伯桃。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说:感谢你的恩德,我才能得到如此厚葬。但因为坟冢靠近荆轲将军的坟冢,我受到他的逼迫。当月15日那天,羊角哀便带着兵马来到左伯桃墓前,制作了三个桐木偶,然后毅然自杀,舍命去帮助左伯桃。楚元王知道之后,十分感动,便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纪事,至今该祠香火不绝。后来,人们将羊角哀与左伯桃那样的友情称作“羊左之交”,比喻朋友之间的生死之交。朋友是永远的财富。老同学、老同事、老部下、乃至儿时的小伙伴,都曾结下深厚的友谊,都能成为珍贵的朋友,都应当珍惜、珍视、珍重。“苟富贵,毋相忘”。“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无论自己地位多高,家庭多富有,都常怀感恩之心,不要忘了过去,忘了别人的帮助。

要感恩百姓。“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树木只有扎根沃土,不断吸取养分,才会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作为人民公仆,要密切联系群众,扎根群众,和群众打成片,时刻不忘人民的养育之恩。陈毅元帅第一想到的是“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陈毅还说过,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人正直,为政清廉,一生“难得糊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为名、不为利,不贪图享乐,只为浊酒和清茶,为老百姓谋福利,“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他的“官箴”,也是他感恩百姓的写照。其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足为来者式范。为官从政,当饮水思源,是老百姓养育了我们,是党组织培养锻炼了我们,我们感激党和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唯有感恩百姓,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初心、担使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树立一切以民为中心的观念,时刻维护人民的利益,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感恩的心去为党、为人民工作,以感恩的心态去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乐,才能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朝气蓬勃,豁达睿智,才会逢凶化吉,远离烦恼,好运常在。

一个人如何感恩?就是要学会知足、学会珍惜、学会记好、学会奉献。

要懂得知足。一个人要懂得知足,只有知足,才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才会感恩。正所谓“知足者常乐”。曾国藩有段名言:“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甚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读来令人沉思、警醒。这段话说的是,一个人要知足、感恩,还要注意自省和恋旧;如此,方能时时有喜气,处处遇贵人,即曾国藩所言“处处皆有善气相逢”。知足者常乐,知足的人心里就会平衡、平静。知足的人容易满足,不会有太高的欲望与过多的需求,也不会对别人有太多的想法和苛求。人心不足蛇吞象。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不受重视。冯三弹其铗而歌,一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三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满足其要求,使冯食有鱼,出有车,冯母供养无乏。《战国策·齐策四》曰:齐人冯谖家贫,托食孟尝君(名田文)。因自言无能,孟尝君便笑予收留。“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蔬菜)。居有顷,倚柱弹基剑。歌曰:‘长铗(剑把)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来,冯谖为孟尝君谋划,营就三窟,成为孟尝君手下最得力的谋士。冯谖自信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作下客,因而弹剑把而歌,要鱼,要车,要养家。后人用“冯弹铗、弹铗、弹剑、冯谖剑、歌鱼、弹铗歌鱼”等谓有才华的人暂处困境,有求于人;或谓怀才而受冷遇,心中不平;又用“车鱼、冯谖有鱼”等谓受到恩遇、器重。是的,我们既要尊重人才,使其“食有鱼”,“出有车”,“居有屋”,用优渥的待遇留住人才;但人才亦应有自知之明,慢得知足,不能过分奢求、贪心不足,解决了“食无鱼”,又要解决“出无车”,还要解决“居无屋”。欲壑难填,最终为别人所厌恶、唾弃。当然,像冯谖那样确实有用的寒士需另当别论,毕竟以其才华成为孟尝君手下最得力的谋士,助其成就了一番大业。

要珍惜工作。工作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我们要为自已拥有一份工作而感到自豪,珍惜工作的机会,并努力工作,来回报组织和单位。因为有了工作,不必为了糊口奔波忙碌;因为有工作,不必为了生存忧心忡忡;因为有工作,找到了生活的安定;因为有了工作,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因为有工作,找到了自已的归属;因为有了工作,找到了展示自己,成就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不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也能学会去喜欢自己做的事。无论处在什么岗位,都能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练就勤劳扎实的工作作风,用高度敬业的精神去服务社会,让感恩的心尽情绽放,让平凡的工作变得色彩纷呈,让平凡的人生变得别样的精彩。有位父亲曾告诫儿子:工作了,就要用心;假如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算你运气好,要努力工作以感恩惜福;万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技艺。这位父亲无疑是睿智的。所有人都应将这三句话记在心里,始终秉行这个原则做事。每一份工作都有宝贵的经验和资源,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喜悦、老板的严苛、同事间的竞争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工作者走向成功必须体验的感受和经历的锻造。一家知名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曾这样说,目前一些处在实习期的大学毕业生,还没干活就先和老板谈条件,或者在新岗位上刚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和部门主管讨价还价,这是不合时宜的。他们应该懂得感谢企业的培养,而不是计较是否应多拿几百元钱,应该在自己有业绩的时候,再向企业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要懂得感恩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让领导放心、让人民满意。干部职务职级有高低之分,但职责任务绝无贵贱之别。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应该秉持感恩之心。尤其是体制内的人员,进入队伍已属不易,需寒窗苦读、过五关斩六将,亦有家庭的培养付出,都需珍惜。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和较好的待遇,要知足、要珍惜,并尽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业绩,以回报组织的关怀、单位给予的机会。要珍惜集体荣誉和团队协作,高标准严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磨刀不误砍柴工”,偶尔停下来,认真反思我们为什么这么忙,是否迷失方向,如何才能在工作实践中成就自我,才能积聚正能量,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要记好别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得到过别人的帮助,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人彼此关系一直很好,有时就为一件琐碎的小事,或者是一次没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就会结怨,从此两人见面就如同陌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犯同样的毛病,就是别人对我们有十次好,有一次不好,前面的十次好就被我们全部抹杀。别人扶了你一把,也许你很快就忘记;别人踩了你一脚,也许你会永记心中。我们记住了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记住了别人慢待我们的地方,于是,便耿耿耿于怀,越看这个人越满身缺点,越看这个人越不可理喻。而别人恰恰是一面镜子,我们对他凝眉瞪眼,镜子反射回来的也是瞪眼凝眉,于是,都互相看不顺眼了。原本小的缺点在各自的眼中被无限放大了,看这个人简直是“眼中钉”,看那个简直是“肉中刺”,必先拔出而后快。当别人对你不敬的时候,你总是记住别人的好处,哪怕别人点点滴滴对你的好处,你都默默记在心中。慢慢地,你心中的怒气就烟消云散了,心胸也自然开阔了。量小失友,度大聚朋。有了宽阔的胸襟、宽宏的度量,才能赢得朋友间信任,增进团结,密切友谊。记住别人的好,多记别人的好,才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怨气和戾气,才会可以培养谦虚、高尚的品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宽容就是对己宽容;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专挑别人缺点、不能容人的人,必然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从而丧失改进提高的机会;记住别人“滴水之恩”的人,则往往能见贤思齐,虚心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因此自己身上的“好处”也会越来越多,人际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强,无形中就拥有了更多的精神财富。

要乐于奉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奉献是一种情操,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奉献了,付出了,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奉献,就等于他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方法。奉献可以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敢,也可以是渗透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默默坚持。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人生的价值,不看他得到了什么,而要看他奉献了什么。”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的索取。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的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要救济,不搞特殊化。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奉献是积极主动地,不是一味的被动。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奉献无处不在,大到国家大事,小到日常生活琐事。在一些场合,我们时常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人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让人所感动。如公交车上,有给老人、孕妇让座;大街上,有人搀扶老人、残疾人过马路;发生地震灾难,人们纷给灾区捐款捐物,伸出援助之手;还有许多志愿者不畏艰辛,深入偏远贫困地区支教,让失学失童重返校园……这些都是无私的奉献!奉献有时是在一念之差。看到老人摔倒扶一下,看到有需要的人让个座,即是举手之劳,看似平常,却是善举,意义非同寻常。生活中处处需要我们去奉献。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的、不求回报的;奉献也不在于大小,只要留意,只要用心去做,你就会变成奉献者,你也将变得高尚,感觉无尚光荣,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正如《爱的奉献》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018年9月8日)

(作者系湘潭市委副秘书长,著名作家。)

[责编:荣庭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材料作文 关于幸福的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5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宽容的作文 运动会作文600字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 关于冬天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 状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 春的作文 感恩父母作文300字 三年级植物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榜样的力量作文 关于雨的作文 写猫的作文 植树作文 作文书 关于爱的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英语作文 借物抒情的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 托物言志作文 超越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