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四川语文特级教师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这种学生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

2020-11-14 14:25:01
相关推荐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树上的男爵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自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中。“

……

近日,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因为三句不离哲学、社会学、文学用典,“英式中文”式写作,不仅在网上引发热议,引起网友考据热,还引发了语文界关于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如果你是高三语文老师,你会鼓励学生在高考考场上亦如该生一样,做如此突破么?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数位四川语文名师。

“的确,这种学生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勇气可嘉,但是与语文老师无关。”一位有多年阅卷经历的四川语文特级教师有些打趣地说。“这种作文是少数,不能代表高考整体的方向,我估计多数语文老师不会鼓励学生仿效,反而会把它当成一个反面典型,毕竟高考分数就是一切,决定学生命运的事情,不敢开玩笑。”

亦有浙江语文名师表示“这篇文章冲破标准答案,冲破老师固有思想,冲破课堂思维定式的一次很好的尝试,它可以鼓励孩子们朝着不同的方向自由的翱翔。”

来看原文:

各方阅读观感

质疑派

一考生 四川省高考语文126分:

感觉没心情读下去,每句都要仔细去读,还要疯狂查百度……

成都七中 语文特级教师 黄明勇:

文字功力和学生阅读是很不错的,打高分甚至打满分是有可能的,无可厚非。但是我个人觉得满分不是很妥。打满分是一种导向,这种文章问题是突出的,就是很多专家指出的晦涩难懂,其实文章所说的不是什么很了不起的东西,语文教育是教学生写文章,不是文学作品。文章主要是希望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写“真作文”。这个作文题目是努力把学生引向生活,关注自我在生活中家庭、社会角色中的落差,完全可以结合生活阐述得更有烟火味。

成都某知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不方便评论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全国高考四川阅卷场语文学科指导委员段增勇:

文章写作贵在真诚,即写作态度,刻意把文字写得深奥,便是晦涩,努力故作姿态,矫情。好文章,有三点,一是完整(文思缜密),二是明确(文意清朗),三是流畅(文气酣然)。写作者有才华,很可贵,而肆意逞才,这不是尽才,而是任性或骄狂。讲究文采,一定文从字顺,务去陈言而尽力鲜活生动,摒弃陈辞是不奏滥调而振发新声。质朴而醇厚,更见功力。

力挺派

阅卷组点评

柳袁照 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

给不给这篇文章满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语文老师和阅卷者一定启发,因为这是多年来不可多得的一篇考场作文,却迎来大讨论。

对此,我有三个判断理由,第一个理由是这篇作文符合高考优秀作文的标准。每年高考前,教育部颁布的考纲都对高考作文内容提高等级作出四个要求:一是深刻、二是丰富、三是有文采、四是有创新。按照考纲要求,这篇作文在四个方面都达标,理应获得高分。

第二个理由是从这篇作文的文本来看。如果没有大量的读书积累,是写不出这样的作文的。由此也是鼓励学生要多读书,不仅要读文学类的书、读国内的书,还要读哲学类的书、国外的各类书籍,以此来充实自己。

除了读书外,也是鼓励学生要多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就是所谓思想的深刻性。这篇作文完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看出,这名高三学生的见解完全超越了同龄人。

第三个理由是这篇作文充满了个性。个性让这篇作文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独特的,是专属于这名考生的。虽然有人认为这篇作文生僻内容太多,不易阅读,但我认为高考作文就应当百花齐放,应该允许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达。

比如,我们用平时的话语去写作文就像走路,而这位考生用深奥的语言写作文就像跳舞,我们习惯于平时的走路,但也可以适时享受下舞蹈带来的不同,这些应当被允许,也应当受到鼓励。基于这些原因,我认为这篇作文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好作文。

这篇作文能实现满分,成就完全靠学生自学,与当下的语文教学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无法培养出这种写作能力的学生。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需要改革的。一是要要求学生多读书,这名高三学生就是榜样,二是要要求学生勤思考,允许各种想法的存在,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这也是语文教学应当从中作出的反思。

至于这篇作文选择用生僻字词、深奥的内容吸人眼球,这只是一种选择,有人要走这条路,我们不应当阻挡,甚至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有人反对其他学生向这篇作文、这名学生学习,我并不赞同,相反,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是完全可以的发生的。

今天的语文课堂死读书、刷题、只看课本、只看老师规定的几本参考书或者只看所谓的推荐书目是远远不够的。我很赞同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鼓励孩子自由的阅读”,不要过度以导师的身份,以年长者的身份为孩子们开出一些书目,这些书目最后可能会成为囚禁孩子灵魂的东西。

文章佶屈聱牙?

有“炫技”也有亮点

很多网友疯狂阅卷一天之后,才get到一点中心思想。

网友看法

翻译之后吧,好像...稍微...能理解到一点“仰望星空的同时要脚踏实地,有理想的同时也要一步一脚印”的中心思想?

有网友表示,对于这样一篇佶屈聱牙的“炫技”文章,它固然有其亮点所在,但能否作为“示范天下”的满分作文,实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

记者通过多方收集、百度,亦邀请牛津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英语系在读本科生为文中部分哲学观点进行了简易诠释。

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嚆(hāo)矢,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

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作家。

《树上的男爵》是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

振翮(hé),常用“振翮高飞”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等。

达达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麦金太尔,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

肯綮(qìng),典故名,典出《庄子·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后遂以“肯綮”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尼采,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赋魅”和“祛魅”是韦伯提出的概念。

祓(fú)字一般和禊(xì)一起出现,作祓禊,意思是除恶之祭。

玉墀(chí),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出自汉武帝 《落叶哀蝉曲》。

切斯瓦夫·米沃什,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维特根斯坦 “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牛津大学哲学系沈至)

“即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的“无法言说之事”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作者是想让我们对什么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出自早期作品《逻辑哲学论》的结尾,“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我这里尽量不使用哲学名词,而用更日常的说法解释,这样的解释不一定严谨和准确。需要说明的是《逻辑哲学论》本身较为晦涩,学界也有不同的解读,我这里尽量不涉及这些解读的争议。对早期的维特根斯坦而言,可以说的东西反映了这个世界以逻辑形式为基础的某种风貌。比如说科学中的一些说法,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是可以言说的。那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什么是不能言说的呢?

首先,大部分当时的形而上学理论,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都是不可说的,这甚至包括《逻辑哲学论》本身。书的结尾说到,“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用命题为梯级而超越了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书里同时写道,“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作为大众读者,我们可以武断地理解,即所谓人生问题的解答,甚至包括诗歌,宗教,伦理,对于早期的维特根斯坦而言,都是不可言说的话题。它们不能言说,是因为他们不反映世界以逻辑形式为基础的某种风貌。更重要的是,对于早期的维特根斯坦而言,对于无法言说的事保持沉默,是因为这些事不应该被言说,而应该被展示。

作者提到维特根斯坦,应该还是在对“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作补充,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是因为要多体验而少说话,但“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是因为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有些话不能反映世界以逻辑形式为基础的风貌,因此不存在意义。 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海德格尔 “ 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 ” (北京大学英语系马骁)

在我的印象中,海德格尔本人的确是对实践哲学,或更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学传统提出批评的。海德格尔尽管谈论“共同世界”和“与他人共在”,却从未赋予他者足够多的本体论意义,其正式著作中确实没有对实践哲学、伦理学的体系性建构。可以说,伦理学的任务是给人类的行动提供规范和价值,对伦理学的要求恰恰反映了人对自身位置的不确定和虚无感;这些病症才是海德格尔想要谈论并解决的,而不是伦理或实践的理论。

然而海德格尔却又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十分重视。他详注了《尼各马可伦理学》,其对公共性与“行动”的关注也被后来的阿伦特所继承,成为了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很重要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强调 “实践智慧”(phronesis),即伦理行动与具体处境的密切关系:人应该在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行动,要“随机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自己关于存在之“揭”和“显隐”的论述非常地贴近亚里士多德这一动态的、具体的实践哲学标准。也就是说,虽然海德格尔想要在存在论的视域内理解伦理学和实践哲学,但他是吸收了亚里士多德重视具体事物和具体处境的风格,但又对亚里士多德加以转换,许多学者称其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化”和“中性化”:即赋予“随机应变”一个源头性的、关于人之境况的本体论。

是否能成为语文写作导向?

四川语文名师:用力过猛,不倡导这种文风。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这篇文章按照评分标准而言,有其合理合情一面。但是就在语文教育中的示范、普及作用,不少语文老师表示了质疑。甚至有老师表示,这位考生十分幸运,能够在二评时被老师发现,最后进入专家终评,但是在几十万份作文中,能够如他这般“幸运”被“捞”起来的有几个呢?“且就算打39,55,60分的老师,每个人的判分都是合理的。”毕竟考场作文价值取向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持之有据,即使在四川高考阅卷场,因为语文作文打分有“争议”的情况也不少见。

考生如果有这种知识储备、能力、素养,考场上敢于这样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这样写不符合考生真正内心需求,只是考场上炫技,那就另当别论。树德中学一位知名语文老师表示,考场上,每一分都是与学生命运相关,从主流价值观来说,还是更倡导学生走常规路线,用语言文字表达真实情感。这种类型的作文不能代表高考整体的方向。

“用力过猛,不倡导这种文风。”成都七中语文特级教师黄勇表示,他赞成打高分甚至打满分是有可能的,无可厚非。但是他同时表示,不应把此类作文拿来炒作,不能作为示范和导向。“就高中生来说,书可以多读,可以大量引用,但是不能卖弄文采。书读得多,表明考生对人生、社会认识的深刻性,但我个人觉得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是不够的。有点用力过猛。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大道至简,但是写作不可太过炫。”

另类考生

四川考生甲骨文作文

2009年的高考中,来自四川绵阳的考生黄蛉,用甲骨文写作震惊了全国。这篇长达800字的作文,让阅卷组的老师遇到了麻烦,只能上报邀请四川大学专业古文字教授翻译。原来这篇作文叫《熟悉》,和当年的作文要求相差甚远,被判背题,仅仅只得了6分。黄蛉最后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

能否用甲骨文写作高考作文?当年后的高考答题注意事项专门强调:所有科目一律用现行规范的语言文字答卷。甲骨文考生和这次的浙江满分作文考生是不是高考中的异类?语文老师表示,一个是形式上的,一个是内容上的。两者不能比较,“甲骨文侧重于形式 ,考场作文有特定的游戏规则 ,这在后来的考场规范里专门增加了一条用规范的现代文写作。而浙江考生这种写作方式是没有违背任何考场规则的,但是对其他考生而言,还是要审时度势,遵循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这样表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运动会作文500字 描写水果的作文 我爱我家的作文 感谢父母的作文 节约用水的作文 亲情的作文600字 描写事的作文 责任作文600字 关于桥的作文 我的收藏作文 传统美德作文 小学同步作文 最美逆行者作文 初二作文大全 知己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 500字作文大全 中考作文题 机遇作文 秋的作文 昆虫作文 作文我的理想 亲人作文 高中作文范文 中考语文作文 学生作文 我家的春节作文500字 新学期新计划作文 成长类作文800字 赏花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