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意林特邀名师最快解读2022高考作文全国10套卷

2020-11-14 15:00:01
相关推荐

全国卷Ⅰ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名师:

陈振林: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全国“十佳教师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公开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文集近20部。

名师解析: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目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文化意味,体现思想特性,引领课标方向。

(一)文化意味题目中所简述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管仲、鲍叔和齐桓公三人之间,见《史记·管晏列传》。这三人之间的故事精彩,更有文化意味。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管仲曾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就有了“管鲍之交”这一成语。两人各事其主,鲍叔最终让贤于管仲,就有了“鲍子遗风”这一成语。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提出“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三大主张,于是齐国大兴,称霸天下。他们在一次出征时还有过“老马识途”的故事。而管仲,在齐国被尊称为“仲父”,后世尊称为“管子”、“圣人之师”。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将这有文化意味的故事,用到高考作文题中,让考生觉得有“嚼头”,有味道。这是传递中华文化的一种巧妙方式,也是告诉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

(二)思想特性题目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各自体现了不同的思想特性。这是理解作文题目内容的核心。鲍叔能“知人”。从他的故事中,体现了不计私利、谦虚礼让、审时度势的思想特性。齐桓公能“用人”。从他的故事中,体现出唯才是用、志向高远、心胸宽广的思想特性。管仲是“能人”。从他的故事中,体现出才能出众、因势利导、恪尽职守的思想特性。

(三)课标方向这道作文题,体现出新课标方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语文核心素养,在这道题目中都得到了体现,尤其是思维(三人进行对比之后选定“感触最深”的来进行写作)、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故事加上孔子和司马迁的言论)两方面体现最明显。

作文要求是“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也正符合新课标“命题和阅卷原则”所规范的要求:“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2021年的高考,是全国更多的省市迈入新的高考改革之后进行的第一次高考。那么,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正有此导向意味。

全国卷Ⅱ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名师

王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高中语文教师,2012年起被新疆教育学会聘为自治区网络培训高中语文学科专家,2013年起被新疆教科所聘为语文学科命题专家,连续四年参与自治区模拟试题的命制工作。2014、2018、2019三年担任新疆高考阅卷作文组副组长。

名师解析

这次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几乎没有难度,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能注意到材料中“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个演讲主题,但如何从基础等级分达到发展等级分,依然是考验学生写作任务分析能力。

从演讲主题看,大家应该筛选出“同一”和“共创”两个主题词,提炼后可以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互助前行”等主题上。

从写作背景看,第一段材料提及了中国先哲墨子和英国诗人名言,两个国度,两个时间段,提示我们考虑这个问题应该有历史眼光,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将此问题放在更大的背景下考虑。而第二、三段材料是善意提示考生们可以从此次疫情中世界各国的表现入手,思考互相援助背后反映出的深刻道理,特别是面对人类共同要面对的天灾人祸时,更要达成共识,携手共进。

从写作者身份看,考生要注意自己所处的演讲环境是“世界”级,18岁的你代表的是中国青年形象,要展现中国青年勇于承担,乐于分享,积极帮助的形象特点,特别是这次疫情中青年力量不容忽视,进而上溯到四川凉山年轻的消防员,北斗团队中年轻人的作用和贡献,脱贫攻坚中大学生村官等,再联系习总书记在2019年纪念五四一百周年上的讲话,相信你就可以想得高远,写得深刻。

从写作对象看,我们要注意到演讲的对象是世界各国青年,所以在演讲中要有中国人的自豪,也要注意中国人特有的谦逊温雅特点,钱钟书先生在必修五中《谈中国诗》就是此次绝佳的范文。要找到双方共鸣点,使用双方都能明白的事例,这就要求考生能细致地分析对方特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虚拟情境和对象,这是此次作文最难的地方。

从文体任务来看,演讲稿在2019年已经出现过,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掌握。作为国际论坛上的演讲,希望同学们能多些昂扬之气,多些热情和坦诚的呼吁。

想要写得好,还希望同学们在演讲中有正面相互扶持的事例,还可以联系疫情中一些不负责任和恶意诽谤的国家的言行,这样有正论有反论,文章的思辨性体现出来,说理和议论就会更加有力。

交际语境下的写作,离不开作者身份、读者特点、主题选择、背景设定、文体要求这五方面,预测全国语文写作方向以后依然会保持这个方向,体现新课标中“综合性使用文字”的能力考查。

全国卷Ⅲ

(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名师

罗小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科院教研员,四川省高考阅卷作文仲裁组成员,高中语文学考命题组成员,2015-2019年高考语文阅卷作文题组组长。

名师解析

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形容今年的全国卷三作文,虽然是套话,依然很妥帖。

“意料之外”——高考前的日子,各种资料铺天盖地,各种考试应接不暇,关于“共同战疫”“精准扶贫”“命运共同体”“劳动与青春”等话题与材料,如天雨散花,纷至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如地毯式轰炸,高三学子与语文老师几乎“闻题色变”。当外界如此纷纷扰扰,莫衷一是,高明的命题者,却不无“冷幽默”的将了大家一军:“要真实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看自己”——通过各种镜子,通过绘制“自画像”,冷静而仔细审视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与自己的灵魂静静对话,让自己清晰的思考: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走向哪里?什么地方才是我精神的归宿……

当我们的考生能够真正面对这些“灵魂之问”,能够尝试着平静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时,他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人生的价值,对于自己于社会的作用,自己在父母、朋友和老师同学等心中的位置和分量,自然会有全新的认知;他们也会因之对于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自然能够再登一级台阶,“更上一层楼”;当我们的考生给自己以宁静而深沉的触及灵魂的思考时,来自个别地区“废青”的叫嚣,他们自然会不屑一顾,不为所动;对2020特别疫情时期的种种纷乱,自然会有一种处变不惊的底气,一种大气而包容的格局,一种笑对潮起潮落的胸襟......

优秀的文学艺术,能够把人的心灵引向崇高境界;优秀的作文命题,能够把考生心灵引向深沉的思考。2020年全国卷三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就是这样的优秀命题。在高考场上,“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何尝不是写给灵魂深处的自己?何尝不是一场真诚而无声的灵魂独白?

从这个意义上说,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作文命题完全在“情理之中”,毫不奉承,毫不夸张。认认真真引导学生求知,正正派派引导学生做人,真正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中!

新高考全国卷Ⅰ

(适用地区:山东)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名师

李立:省级教研课题主持人,连续多年参与山东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获评山东省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参与市级十三五重点课题、规划课题三项,获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被评为淄博市行业岗位能手、淄博市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获评高考突出贡献奖,入选中小学基础教育专家库,多次赴外地市担任优质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委。多年从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近年来受邀在各地市主讲高考语文备考大型报告会、讲座数十场次,得到与会专家、师生一致好评。

名师解析

2020年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5套全国卷,除全国Ⅰ、II卷、III卷(旧教材旧高考)外,还出现山东、海南使用的“新高考全国Ⅰ、II卷”(旧教材新高考)。因此,山东省、海南省高考试题变化格外引人关注。悬念甫解,特作以初析。

1、立德树人导向作文材料涉及了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快递员、司机、教师、新闻工作者等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来说,亲切又弥足珍贵。并从身边人,身边事切入,使考生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2.任务驱动特征作文材料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亲历全民抗疫的所见、所听、所思,面对现实中的疫情或思考“拉开了距离”,又“密切了联系”相关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思考在面临疫情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国家与民族的战略选择,中华儿女的勇气担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留诸字里行间。

3.理性思辨体现此次山东使用的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命题,要求考生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思辨性议论文,出题紧扣“疫情”这个社会热点,紧贴现实生活,从“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和“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入手,从“防疫”与“抗疫”,“拉开了”与“密切了”,“距离”与“联系”等多个看似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理性思考,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要求学生做到有观点,有思辨,重理性。用合理观点表达现实价值,考查学生的思想、判断、思维、表达等诸方面素养与能力。

(适用地区:海南)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名师

董保纲:作家、编辑,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掌声》作者。

名师解析

这个作文题目有张性,也有一定的区分度,不至于让学生一看题目无所适从,也能让那些文辞优美、内涵丰厚的优秀作文脱颖而出。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它的背后既有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又有乡风、乡音和乡情;地名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和载体,能够记录历史、传承文脉、凝聚精神。这个题目很明显是让学生不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个题目易写,但是难精。在地名选取上,应该避免选择大家都熟悉的地名,避免讲述老生常谈的故事,而应该选择自己熟悉、别人陌生的一个地名,甚至选择一村一镇,以小见大,反应大的历史变迁,写出厚重的历史,以及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北京卷

(包含记叙文、议论文)

原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解读名师

冯天林:北京市朝阳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有诗歌和散文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多次获奖。参与中华书局传统文化教材的修订。

名师解析

2020年北京“新高考”的第一年。今年高考的语文命题必将担负两个重要使命:一是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如何在试题中体现;二是在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等考查内容上北京卷语文命题应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对中学语文教学将产生哪些有益的影响?大家对北京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很期待,希望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时代之窗。

2020年语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稳中有变化,增加了语言文字运用题和《红楼梦》阅读,能看到高中语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在命题中的体现。特别是作文具有人文情怀:以材料“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议论文;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议论文让考生关注国家的发展,有深入思考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谈整体和个体的辩证关系,这个很容易使我们想到“菠菜原则”,说的就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原则。2020北京卷高考凸显对考生新时代思想品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涵养,促发他们对生活深入思考,关注历史和现实,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北京卷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

天津卷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读名师

隆芳: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市管专家,州级名师,州级优秀班主任,州级师德标兵。黔东南州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贵州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第六届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现场课一等奖。凯里市作协成员,州级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名师解析

今年的天津卷作文关键词是“中国面孔”,要求学生写出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这充分体现了新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符合“高中育人标准”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主体精神。

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有新鲜的材料、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材料中的“中国面孔”有忧国忧民的大文豪,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穿街走巷的外卖小哥……还有“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的你和我。这些“面孔”心中有祖国,胸间有抱负,梦里有乾坤……经过2020年春天这场疫情的洗礼,有哪些面孔定格在你的脑海中,渗透到你的血液里,镌刻在你的梦想间。不管你身为何人,身处何地,身向何方,你的面孔就是“中国面孔”,这张面孔上写着家国天下,写着责任担当,写着世界大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为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呢?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其中“走过”和“新”这两个关键词不容忽视,既是对这次疫情的回顾与反思,也是认识这些面孔的宏大背景;“新”字是相对于“旧”而言,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崛起、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在这场考试中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作为当代优秀青年,对此应当充分关注,对“中国面孔”重新审视,以“我在现场”的视角写出独特的思考与感悟。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血青年。当中国特色的面孔与新冠疫情的时政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期待各位青年才俊精彩的发现与表达。

江苏卷

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解读名师

张一山: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德育处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多篇论文被人大全文复印。出版著作《新课程境界作文实验》《班级生活教育实验》等多部,在广东、浙江、山东、河南、山西、青海、内蒙古等省市作教育教学讲座100余场。多篇论文被人大《高中语文教与学》复印。

名师解析

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时候,人们会不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问题。

命题老师认为,我们未来的样子可能从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所改变。也就是说,生活中的一点点的浏览,一点点的点赞,一点点的分享,一点点的感动,都会改变我们人生的状态,都会塑造我们人生的。这道题很具有时代性,很具有生活性,很具有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当下的网络阅读是否改变了我们?当下的智能生活是否影响了我们?当下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是否改造了我们?

总之,江苏高考作文可以写的很生活化,也可以写得很抽象化;可以写得很形象化,也可以写得很思辨化。

浙江卷

原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解读名师

陈宝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高级教师,浙江省乐清寄宿学校特聘特级教师,河北省践行国学先进个人,邢台十大读书推广人物,作文教育专家。

名师解析

浙江今年的高考试题,以“人生坐标”“未来期望”“家庭预期”“社会角色”“变化”及“落差”“体验与思考”几个关键词,把现实社会、个人及家庭等问题纳入学生思考的网络。而其思考的点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注意自我和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体验”则要求这篇文章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人生遭际并加以“思考”;而“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是要求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个人、家庭、社会中的“落差”和“错位”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论证。

写这篇文章,立意是前提,必须明确。比如,个人的追求既要适应社会需要也要照顾家庭的“期许”;当个人的追求和社会发展产生“错位”时,我们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归等等;文体可选择,必须明晰。无论是叙述性文章,还是论述性文章,只有有明确的立意,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浙江高考的这道作文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具有明确的时代性、生活性特征;注意学生的写作自由与写作限制的平衡,具有开放性和限定性;和全国一卷“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更具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而整体上透着浙江其文化大省的哲学文化底蕴。

上海卷

原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读名师

刘祥:“三度语文”首倡者与践行者,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扬州市十佳学校教科室主任,扬州市中语会副理事长,仪征市名教师。教科研成果连续10年获得扬州市一等奖。

名师解析

好的命题,或是引导考生审视自我,抒写个体生命的应有态势;或是引领考生关注社会,体察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人情人性、道德主张以及各种发展变革。2020上海卷的这道作文题,将此两大写作视角巧妙地糅合为看似简单而实则内涵丰厚的一个整体,在客观与主观、被动与主动、社会与个人、大与小等诸多对立中,启迪考生思考并表达对“人的力量”的个性化认知。

命题中的第一个分句,理性陈述了一个事实。考生需注意的是,该句中的“转折”“意想不到时”只是写作本次作文的立论根基。真正的写作重点是第二个分句,考生必须将行文的重心落在“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的分析探究之上。

写作该命题的作文时,“人”的界定至关重要。命题中的“人”,既可以是芸芸众生中的任意一位,也可以是具有非凡才干的杰出人士,还可以是整个人类社会群体。从单个的平凡生命的角度而言,大多数人确实无法影响“世上的重要的转折”,但若转换角度思考,则又会发现,世上几乎所有的“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重要的转折”,又大多源于“人”的所作所为。只是,此处的“人”,更多可能是手握重权的领导者以及被其发动起来的普通大众。

即使是置身于重要转折之中的芸芸众生,也存在着积极应对与消极接受的差异。比如眼下的全球抗疫,客观上属于“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重要的转折”,但其能否最终获得胜利,则必然依赖所有个体在该“抗疫”发展进程中的有所作为。唯有人人皆以主动的态势去奋斗、去抗争,才有可能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

解读名师

叶开:作家、语文教育学者,《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名师解析

2020年上海高考题目,相比前几年是比较斟酌的,也有一定发挥空间。是典型的议论文导向,而且,也属于可以“诡辩”的套式:“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似乎是一个古老问题——个人命运与大历史,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到底何去何从?如何抉择?如何选择?如能自由思考的角度,虽然是古老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对付着写完不难,但要表达个人思考、独特观点却不容易。目前中学语文老师对于“正能量”过于执念,应试的学生受太多套路的约束,要做突破性思考比较困难。既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但又要考虑到“历史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考学生如果不慎,写完后悲催地会发现,作文进入了自己也不相信的诡辩过程。这就悲剧了。这个命题模式,大概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摸棱两可的。对于习惯了套路作文的学生来说,摸棱两可反而不容易写,一不小心就“偏题”,很吓人。只有创造性写作思维的孩子,可能会独出蹊径写出好文章。

这种议论文一开始就要清晰定义,不给读者(阅卷老师)产生歧义、理解错误的可能。例如“是否意味着人”在这里要定义为“个人”,而不是“抽象人”。定义完了,再开始论述。从上海阅卷组的理念来看,应试中勇敢的孩子,反而会可能超常发挥,取得好成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童年作文300字 日记作文400字 北京故宫作文 给闺蜜的小作文 关于新年作文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 写人500字作文 读书作文400字 成长类的作文 过年作文300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抗美援朝作文 满分作文800 幸福作文400字 关于爱情的作文 难忘的经历 作文 五年级上册的作文 喜欢的食物作文 真了不起作文 做好自己作文 饺子英语作文 牵牛花作文 春天作文500字 我的书包作文 好的作文素材 路600字作文 追赶作文 二年级作文200字 看日出作文 坚持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