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高考作文猜想之二:整本书阅读——“读后感”推介信”“书评

2020-11-14 20:20:01
相关推荐

lzbdmftplzbdmftp

【原创试题】

读下面的书目,根据要求写作。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推动得如火如荼,并且学界已经取得了共识,皆认为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在倡导“整本书阅读”的大环境下,请你写一篇文章显示你读名著的收获.

教育部推荐高中生必读课外书有: 1.《论语》;2.《三国演义》(罗贯中);3.《红楼梦》(曹雪芹);4.《呐喊》(鲁迅);5.《女神》(郭沫若);6.《子夜》(茅盾) 7.《家》(巴金);8.《雷雨》(曹禺);9.《围城》(钱钟书);10.《谈美书简》(朱光潜);1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12.《堂吉诃德》(塞万提斯);13.《歌德谈话录》(艾克曼);14.《巴黎圣母院》(雨果);15.《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16.《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17.《复活》(列夫托尔斯泰);18.《普希金诗选》(普希金);19.《老人与海》(海明威);20.《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要求:选好名著,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从“读后感”“推介信”“书评”选定其一),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押题依据】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推动得如火如荼,并且学界已经取得了共识,皆认为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在倡导“整本书阅读”的大环境下,2020年高考极有可能会对这一语文教学热点作出回应,表现在作文命题就可能是写“读后感”“推介信”“书评”。当然,其“整本书”的范围应是众所周知的名著,也应是教育部要求高中生必读的名著。

应用文写作已经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点。

【写作指导】

全国卷的命题非常注重应用文的写作,一般书信体、演讲稿、慰问信、观后感、家书等等已经密集亮相,这是一个现象级的导向。那么,还有哪些文体可能会考到呢?

写“读后感”,最好要有主标题,并以“读《xxx》有感”为副标题。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推介信”就是向亲友或同学推荐、介绍某一名著,希望对方去阅读。着重从“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简要写)、“作者是怎样的人”(简要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写)、“就一些内容谈我的感受、感动、感悟”(重点写)、“这本书对人生方向的重要指引,在我生命中重要地位”(简要写)等等,着重写自己推介给对方的理由。体裁就是书信体,注意书信体的一般格式<倡议书、建议信也是这种格式,其文体同样值得重视)。

“书评”,是对一本书的综合评价,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书评的对象是书,写书评的时候不要过多去写作者,也不要写太多自己的感悟,每个人的感悟不一样,但可以在书评中适当穿插一些自己的感悟和观点,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任何不涉及对某本书进行评价的文字,都不能叫做书评。着重从思想性、艺术性两大方面进行评论。

当今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有两大点,一是从题材上来看,贴近校园生活;二是从文体上来看,应用文写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应试2020年高考作文,这个题目极有必要着重训练。

【高分范文】

品《论语》之味,悟人生之道

——《论语》读后感

邹佳彦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学著作浩如烟海,有讲述花妖狐媚的《聊斋志异》,有描写山河鬼怪的《山海经》,更有将儒家精神传承千百代而不止的《论语》。

品《论语》之味,悟人生之道。《论语》是根据孔子及其弟子平日言行而集成的一本语录,其中语录体现了孔子在为人处世,生命意义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书中有体现孔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交友观,有体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观,还有“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人生观。通过读《论语》,我们可以实现与古人圣贤的亲密谈话,和古人圣贤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文化交流,学习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了解提升自己应学习的人生态度。读《论语》,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只是基础,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才是真谛。

作为课业繁重的高中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是我们重点要做的事情,而如何学习好课内知识呢?《论语》告诉了我们答案。“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第三省:“传不习乎?”告诉中学生每日都要反思自己学到的知识有没有得到巩固;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对于学习,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读《论语》,通方法,这便是《论语》其中学习方法的一味。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孔子大教育家一生所奉行的条例。《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就有力地证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于孔子而言,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学习和纠正自身毛病的过程,人无完人,类似的,也就没有人一无是处。一双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眼睛与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样重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善于发现他人长处时积极请教学习,察觉他人行为不当时积极反思自己,人才会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不停发现中成长。读《论语》,悟真谛。这正是其中为人处世的一味。

《论语》流传千年而不衰,对儒家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构成的巨大作用不喻自明,《论语》对于当代中学生的好处更加明显。在我们中学生的时间段,许多人生哲理还未曾知晓,若在此时,手持一本《论语》,细细品味其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既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又对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呢?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时光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切还可以着手改变。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论语》吧!品《论语》之味,悟人生之道。

【点评】

读后感,侧重在“感”。本文从“读”的角度简要提炼出《论语》的精髓,随即着重呈现了“感”:感受、感悟、感慨。言从文顺,顺理成章。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

——《红楼梦》书评

熊思齐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这是鲁迅笔下对宝玉这块“顽石”的评价。偏偏这块五彩补天的顽石却在人间目睹了各类人物和自己如梦一般的悲剧,而这亦是红楼高处不胜寒的一场梦,更是曹雪芹自己的一场梦。红楼尽头,不过梦醒时分。

“剪不断,理还乱。”《红楼梦》里的爱恨痴真,真善美,假恶丑,和人物交织在一起,便成了那纷飞复杂毛线团,永远也不会有头绪。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通晓人事的宝玉…随着那个封建社会的起起落落在人海里浮沉,经历大观园的繁盛和衰弱,最后,如梦一场,尘埃落定。

这是《红楼梦》里人物的悲剧,是他们的梦醒时分。与他们骨肉相连的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和他们悲欢同在呢?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一样,起落,也正是他的起落铸就了他的红楼,无非都是梦一场。他带着对众生陷于那个封建而无法自拔的社会的同情,而塑造了《红楼梦》。而《红楼梦》也替他书写了内心日记,似梦非梦。饱含“一把辛酸泪”的著作,又恐后人无人知,故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雪芹自己的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皆空。才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自嘲。

《红楼梦》运用了很有特色的象征手法,更是把“石头”给予多义性,让它成石又成人,用双线展开一个以石头阐明的意象世界,另一个则是以人间故事为具象世界。以此呈现了一个封建,残酷的社会。揭示了藏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爱情悲剧,“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等故事后,荣辱、生死的主题。

这是《红楼梦》的梦醒时分。“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不知是让人把故事看淡点,开始把人看淡点,亦或者是作者也用此宽慰着自己?

矛盾的感情,真实的人生。何人又不是入世沉沦,而陷于人事时,渴望解脱,渴望救赎,对出世充满了向往?《红楼梦》尽头真是梦醒时分吗?非也。怕是作者戏说,才能让人生轻轻掠过,不留痛楚。而《红楼梦》又真实可触吗?非也。人生本如戏,最终不过是一樽还酹江月罢了,而这镜中花,水中月的浮华人生,走到尽头,又何尝不是一场梦的梦醒时分?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我们啼哭周围人欢笑,是我们来世。周围人哭泣送别微笑的我们,是我们离世。人生一世不过春秋一季,经历种种悲欢,立于人世外会迎来梦醒时分,落于尘俗中,也终有梦醒时分,其中人世悲观尽现。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本文从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评价《红楼梦》,层次分明,文脉流畅,有较为深刻的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紧紧聚焦于一个“梦”字来做文章,可谓“抓住了牛鼻子”。要在如此短短篇幅中评论这么一部恢宏的小说,如果不能找到这么一个关键点,是很难支撑起文章内容的。这体现了作者的聚合思维能力,使文章思维有了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的品质。

来自中国的“圣经”

——向英国网友推介《论语》

莫子琪

亲爱的Alice:

你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时代,即时通讯,你的电子邮件我已收到,获悉你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兴趣,要我给你推介一本书。那么,我决定推荐的是《论语》—— 一部三千年来一直盛放馨香的儒家经典。

相信你也知道《论语》。在中国,许多三四岁的孩童就开始学习这部国学经典,言谈之中冷不丁迸出几句论语里的名句来。《论语》的地位就像贵国的《圣经》,妇孺皆知。但苏格拉底有言:"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没有经过深刻思考,切心体悟的论语名句,即使背得滚瓜烂熟,声情并茂,那又有何意义?

深挖《论语》,是一座大宝矿。凑热闹者探头一看,"平平无奇,不过如此";应付考试的学生久久凝视,"内容枯燥,冗长乏味"。而那些沉醉震撼于千古圣人思想,满怀虔诚探求人类真理的文化"淘金者",则在《论语》中俯拾起璀璨宝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圣人无常师,只是对照着万众世人,把他们的闪光点收为己有,将黑暗面逐一祛除罢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审视自己,审视当下,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流传千百载,某些语录到了二十一世纪,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扔可折射孔子的思想光芒。寒风肃杀,群芳凋零,只有松柏长青。友谊也是如此,只有经得起考验,友谊之树才会长青。比如,在百愁莫展的贫困之际,有些个朋友,平时默默不语,到了你落魄之时,雪中送炭——此可谓"岁寒之松柏"。而那些争奇斗艳的“花木”都隐匿了踪迹,更显出“松柏”之可贵。再比如,当08年我国不幸遭遇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发动了国内全部的救援飞机;启用了90%的应急救援帐篷、干粮;本国总理还随救援队伍前来救援……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几乎举全国之力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切切实实印证了"岁寒松柏"之说。当"巴铁兄弟"满注真情来支援我国时,某些世界大国平日里"人权""人道"主义聒噪不休,到了别国需要帮助之时,却借"支援"的名义派遣救援队去中国,以"帮助"之虚,行"考察情报"之实,做足表面功夫。 "高下立现"了。

中国有句古谚:“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宋代宰相赵普凭借着熟读《论语》,将一个范文大国治理得井然有序的历史故事。建议当今世界第一大国总统读读《论语》,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如果人人如此,天下必将和平。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丝丝入扣的哲理箴言如晨钟暮鼓,于个人,国家而言,至今仍能振聋发聩。——这就我向你推介《论语》的理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渴望与你交流学习《论语》的心得!

顺颂文祺!

你的朋友:莫子琪

2020年2月 18日

以向英国网友推介《论语》来行文,情境设置巧妙,非常有创意。推介这样一部耳熟能详的书,其实很难写出新意的,但有了这么一个匠心独运的角度,使“平凡”有了“韵”。 写作就应如此,你无我有,你有我新,自可独占鳌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篇作文100字 趵突泉作文 游长城作文 逛街的作文 征途作文 健康饮食英语作文 滕王阁作文 a4作文纸 文化自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家人 关于理解的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 传承家风作文 妈妈的生日作文 自拟作文 我的乡村作文 挫折作文800字 写北京的作文 污作文 游北京作文 作文法 人生哲理作文 劳动实践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小金鱼的作文 茉莉花作文 亲情作文开头结尾 仪式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