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今年的高考作文 哲学学者这么写

2020-11-15 23:50:01
相关推荐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夏莹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无劳动,不成人》

哲学家马克思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人。

马克思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他的时代,技术不发达,还没有机器人的出现来替代很多繁重的体力劳动吗?显然不是。

劳动,对于马克思而言,意味着一种属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它甚至成为了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面对同一个自然世界,动物们只能依赖于物竞天择的原则,自然界是什么样的条件,它们只能被动的接受,有些动物或许能借助简单的工具来延长自己的手臂,拓展自己的视线,但只有人,可以改变一个既有的世界,让这个世界按照我们想象的样子而存在,沙漠变成绿洲,海洋变成陆地,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有了更广的生存空间,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服。而所有这些改变得以实现所依赖的正是“劳动”。

当然,在劳动过程中,人也被改造成为了适应自然的一份子,我们更懂得自然内在的奥秘,更懂得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劳动的内涵因此是广泛而丰富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为发展而拓展自身的能力,这些都是劳动。因此,人工智能的研制是一种劳动,运用人工智能也是一种劳动。

我们与我们的世界被劳动所诠释的。它不是一种外在强制于我们的一种活动,它就是我们的生命彰显自身的一种方式。

@田鹏颖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劳动为啥不会“过时”》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据。如果人,贱视劳动,厌弃劳动,远离劳动,是否会出现人不成其为人的怪现象呢!

其实,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劳动内容、方式、特征必然不断改变,但无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是信息文明,劳动都不会过时,劳动精神都不会过时,劳动教育都不会过时。

因此,在现代社会,一切劳动,不管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管集体劳动,还是个人创造,都应当得到尊重和鼓励。

北京卷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邹广文(知名文化哲学学者)

《三句话理解文明“韧性”》

文明当然是有韧性的,唯因这种“韧性”成全了“个性”。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美美与共和谐发展,正是这种文明“韧性”使然。具体来看,文明的韧性体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文化如水,水滴石穿。文化是一条河,从“过去”经“现在”奔向“未来”。中华文明也正是感悟出“上善若水”的道理,才以自己的“韧性”去“善利万物”,因此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其次,文明在人类实践成果中,是变化最为缓慢的部分,可谓坚韧而绵长。特别是文明所集中指向的是文化理念与精神层面,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精神DNA。

再次,文明还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处事态度。通常我们讲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性格,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与胸襟,成就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透过文明的这种“韧性”特点,也许对于今天的中国如何征服各种激流险滩、复兴中华文明具有别样的启示意义。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臧峰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读懂“我们”读懂“我”》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整体上却能美美与共;自然界演化出统一的生态系统,各个物种却物性殊异。五味调和,方有佳肴;七彩缤纷,始知颜色。多彩与和谐的共生,个性与共性的辨证法,令人长思。

马克思说,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日常生活不是鲁滨逊的漂流,我们有时喜欢独处或静思,但终究要回到人群中读懂共同体中的“我们”。之所以能为“我们”代言,正是因为每一个有个性的人都体现了一种共同体中的存在,都是一种社会性的生命。

五味相融,可生万般滋味,然酸甜苦辣咸各得其所。人与人在交往中相互理解、彼此构成,然终不能在其中失去了自我。水与盐相交,丰富了生活的滋味,但盐终究是盐,水终究是水,彼此相生,激活了对方,升华了自己。学会既保留个性又融入共性,是一个人要终生探寻的境界。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王时中(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

《知史即知识》

近代以来,大多数先进知识分子深感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因而呼唤一个强有力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但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新中国及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才真正回应了历史的期待,将几代人的理想诉诸现实。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所凝聚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所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国家的强盛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只有恰当地处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价值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将个人、民族、国家与历史的发展有机地关联起来。一个没有历史感与反思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的青年人也很难真正实现成长与社会化。知史即是知识,只有深刻地了解并理解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史之后,才能真正不负这个时代。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徐奉臻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开放而有坚持》

作家创作生活,作家本身的生活就是一部作品。作家以作品为媒介与读者联系和沟通,亦或达至心灵的冲击与碰撞。对作家而言,生活包括两部分:一是作家本人的生活,二是阅读作家作品的读者的生活。所以,作家写作既要通过坚持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生活,又要心怀读者、倾听并反映读者的生活。如果作家只有自己的生活,难免管窥蠡测、自言自语;如果作家没有自己的生活,难免价值空泛、浮光掠影。

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个“我”都是作家,生活就是每个“我”的作品,那么“我”同样需要在概览人世经验、他人建议的同时,寻找自己的价值指向。前者,决定了我与社会的关系,我能否和社会有同理心和共情感;后者,是我自身主体性的支撑点,使我有独特的价值和个性,彰显我之为我的地方。开放而有坚持,才会创造好的生活。

相关链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庭分波作文 文学类作文 付出总会有回报作文 以满足为题写一篇作文 以波折为话题的作文 改变的作文素材 关于九月份的作文 难忘的那一刻作文350字 开学第一天作文600 小学三年级作文关爱 推荐一篇文章作文 传统文化的作文好标题 浮生若梦作文 黄冈优秀作文 运动员作文 茉莉作文 海滩之旅作文 我的朋友乐于助人作文 作文春游 观影感作文 军训团结作文 中考常考作文 她感动了我作文500字 六级作文要写题目吗 那件事感动了我作文 青春的味道作文800字 我敬佩的人500字作文 不虚此行作文 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 写大自然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