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获奖征文展播(四)

2020-11-16 10:55:01
相关推荐

家乡巨变

李过景

我是喝着家乡李家沟村的天然雨水,走着崎岖不平、尘土飞扬的土路,住着不甚亮堂,且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听着老人们诉说家乡许多旧事长大的。1973年元月,我从王里堡九年制学校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李家沟村的每一条小路上,都有我的脚印;每一块田地里,都有我的汗水。对于生我养我这块热土,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1978年10月,我考入长治师范学习,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却与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渐渐生疏起来。自结婚、孩子出生那几年,在村子里居住的日子还不少。当和妻子、孩子进城后,每年回村的时间就减少下来,只是逢年过节、星期天回家看望父母。特别是父母相继离世后,回村的时日,也就是亲朋好友办事和回家给父母上坟的日子,真是屈指可数了。虽然身在异乡,但对家乡的感情却与日俱增。家乡的人和事并不那么陌生,每每发生的大事都汇入脑际,也可以说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李家沟村现隶属史回乡,位于潞城市西北14公里处,地处丘陵地区,土地面积0.6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0余亩,户数84户,人口235人,是一个比较小的村庄。

建国后,这个小村庄也曾经历了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跃进、大食堂、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至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见证着我国广大农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住房

听老人们讲,建国初期,村里只有16户人家,60几口人。全村在退伍军人、党支部书记马有山的带领下,把这个小村庄治理的井井有条,每年年底,在公社总结表彰大会上,能够发言领奖。由于本村人口少土地多,村民们的生活过得很殷实,没有缺粮断炊之户。若有困难之户,大队的存粮也能及时解决。

改革开放伊始,李家沟村原属王里堡乡管辖,是全乡较小的一个行政村,人口141人,户数36户,全村没有一家盖得是砖瓦房,有几户修房盖屋的,也建得是土坯窑洞。大部分新建窑洞的墙脸是土大墙,大墙上边的雨搭、院墙的墙头,大部分家户是用整齐较短的高粱杆上面加粘土,拍压而成的。还有几户,有的是用篱笆围成的院墙,有的干脆就没有院墙,很是简陋。

到1989年,带头致富人刘贵金率先盖起了砖瓦房,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李海旺、李国亮、杨保旺等家庭相继盖起了砖瓦房,至今,只有三四户,因为年龄较大没有新修房屋,且儿子在外购买了单元楼,其余都陆续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独院砖瓦房。到目前为止,共有21户,占全村四分之一家户,或为了下一代的上学方便,或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在城里买了单元楼,在长治市区有6户,在潞城城里有15户。

记得在1983年冬天,村民张贵生家买了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每到傍晚,全村有老小四五十口人,挤在一处,观看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人们新奇无比。现在家家有了闭路电视,95%的家户有了电冰箱。

那年月,在冬日,一炉火即让其取暖,又要让其烧水做饭,一捅火,炉灰四起,很不卫生,又不安全。现在大部分家户,做饭有专门厨房,取暖有锅炉房,还修有洗澡间,生活水平向城里人靠近,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

吃水

李家沟村人畜吃水向来就比较困难。建国后,村里只有两眼活水井,六七十年代又增添了两眼,这四眼活水井都不深,不到15米,出水量也不大,夏秋冬季节,基本能满足全村人畜吃水,一到春天水量就供不应求,一来用水量增大,二来水井出水量减少,造成了人畜吃水困难。

“春水贵似油”是当时李家沟村缺水的真实写照。那时,村民们有的凌晨两三点就到水井旁等水,用小水桶取水,小桶经过几十次上下,才能盛满一只水桶,或者直接下到井底用马勺舀水到水桶里,这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取到的水很浑浊,得等一两天,待浑水澄清后才能饮用。不得已时,人们才到2公里外的邻村大常、上栗去挑水。后来,有人用空汽油桶,置放在小平车上,让牲口拉水,急用时,人们撅起屁股拉水是常有的事。李家沟到大常村是一溜的下坡,到上栗村要经两道沟,携重上坡、越沟很是吃力、幸苦。

为避免春天闹水荒,一些家户在自家的房前或者屋后,打下了旱井。夏天存储上天然雨水,缺水时,揭开井盖,取之饮用。土地承包后,水井也随土地分给了村民个人。没有旱井的村民,只能自建旱井,存储天然雨水,解决饮水问题。旱井之水由于存储时间长,各种微生物衍生而起,对人体能造成危害。记得1985年夏,妻子放暑假在李家沟村里居住,饮用了几日旱井之水,由于身体不适应,满下巴磕生了疥疮。我们去长治职工医院看了好几次,才见好转。

饮用旱井之水的情形一直持续了多年,自村东建起石料厂,东风一起,粉尘满村,又有几户村民散养绵羊,村坡小路,尽是羊粪蛋,路面空地全被污染。村民不得已去买水或去外村拉水,这样既增加了村民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村民的人力负担。

直到2013年初冬,全村吃上了来自合室乡桥堡深井清澈透亮的自来水,村民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庆贺,以感谢国家的惠民政策。

道路

几十年来,家乡出村的大路,全是土路。每当遇到下雨,出行真是难啊!曾记得多少次,雨后出行时,带一根小木棍,推着自行车走,泥泞卷在了车子的前瓦圈和后瓦圈上,使车子不能前行。只能停停,用小木棍抠泥,再走走,再停停,二三公里的土路足足得一个多小时,且能把你累得满头大汗。有时雨下得时间较长,路面较虚,泥泞太多太深,走走停停且不能,只得穿着雨鞋扛起自行车前行,人们戏称这是车“骑”人。

那时,下雨天,就是村民休息的日子,都相互串串门,打个扑克、下个象棋。还得穿上雨鞋,或者踮起脚尖走路。

真是晴天有风一身灰,阴天来雨半身泥,就是这山村土路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路修好啦!2004年秋天,村委一班人马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大家硬化了乡村道路,改变了雨后、雪后出行难的现状。2011年家乡又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

近几年,因南干山石料厂的石子、石粉需要运出,大型车辆的出出进进,路面破损严重,有的地方坑坑洼洼的,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2018年春天,李家沟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马通过协调,企业出原料,村民出力气,修筑了一条长1400余米,宽4.5米,厚20公分,造价70余万元的水泥路。有些村民戏侃,这条路30年也不会坏的,可见水泥路的质量之高。

交通工具

七十年代,大队有四五辆自制的两个轮子的小平车,作为全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谁家需要拉煤,请示大队村委主任,会委派专人,赶上牲口,社员只付煤炭的成本费就能给你运到家中。春种运肥,夏秋运粮主要靠这些小平车,后来,大队增添了一辆小四轮车,由村民张根旺任司机,有时帮助收收秋,有时出门拉点货。

分产到户后,这些交通工具通通折价归了个人。由于要种地,没有小平车的家户,也都陆陆续续添置了小平车,有的家户买了驴,有的家户买了骡马。那时家家置有小平车,养有牲口。后来,有六七户相继购买了小四轮车,逐渐取代了小平车。

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后来有20几户购买了摩托车,更有利于出行,随着电动两轮车的出现,又取代了摩托车。至2008年,村民李文忠购买了家用小汽车开始,一些家户相继买了新的小汽车,现在全村有小汽车40几辆,占到全村户数一半以上,车辆的档次也在不断上升,开始有买五六万元的,现在还有人买二十几万元的车辆,车辆的增加给村民的远行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是家庭经济宽裕的反映。

经济收入

1978年前,集体化时,李家沟村就有点副业,在村西有石头矿山,大队组织人员开采,主要供长钢八一水泥厂专用。村民还是以工分计收入,那时的李家沟村还是不错的,最好的年份,每工能开0.9元钱,即10分一个工。青壮劳力每年能计300多个工,平均每个家户大约就是500多个工,每人年平均纯收入也就是120元左右,这在当时,收入还是可以的。

勤快的家庭,喂养一两头猪,增加些收入,那时的猪长得非常慢,不像现在半年就能出栏,就是精心喂养也差不多得一年半左右,猪才能卖出去。大部分家户喂养有几只母鸡,母鸡下蛋后,村民们舍不得自己吃,只有家里有病号时,或者亲戚来时才吃鸡蛋。大部分的鸡蛋都是拿到黄碾、安居、长钢等集市上去出售,或卖点钱,或换些粮票,以资家庭所用。

承包土地后,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除种植粮食外,还种植大葱、地瓜等经济作物。使得经济收入逐年上升,至1996年,全村人口增至176人,家户增至53户,人均生产粮食1204公斤,人均纯收入2180元,超出全乡平均人均收入206元。这一年经济收入位居王里堡乡第三,人均粮食产量位居全乡第一。

人口的增加,主要是平顺人的迁入,几年间迁入11户,52人,给宁静的小村庄增添了活力。平顺人勤劳、苦干,影响了整个村民,带动了村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村民们每年不断扩大大葱种植面积,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好多村民农忙地里做农活,农闲出动小四轮车跑运输。至2012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翻多,达到了人均纯收入9800元。

特别是近年来,村东南干山上建起一家石料厂后,又给村民带来新的机遇。先是在村民扬晓璐的带动下,购买了大型汽车跑运输,相继有11户购买了14辆大型汽车,在石料厂运输石子和石粉等。跑运输,使得这些家户经济收入猛增,成为全村的富裕户。

在致富的路上,李家沟人没有停息,而是阔步向前。没有经营车辆的家户,继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优质品种大葱章丘6号使亩产量大幅度提高。种大葱、收大葱、出售大葱都是季节性农活,有突击性的性质。于是李家沟村人,三五户关系不错的家庭,组成联合生产小组,实行互种互收,解决了农活集中完成时人力短缺的问题,不再为种、收发愁。这样,使得村民们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2018年全村种植大葱280余亩,总产量达到1120 余吨,毛收入达到130余万元。

还有几位村民精通养殖技术,搞起了养殖。村民程勤喜养有270余头猪,每年出栏猪200余头,纯收入15余万元。村民申双才、李成俊养殖绵羊300余只,每年出售200多只,纯收入20余万元。至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 元以上。

乡村文化

七十年代,李家沟村的集体用房只有五孔窑洞。村西头两孔窑洞供养羊所用;村中间有三孔,一孔为库房,一孔为饲养牲畜所用,一孔为村委办公室、村民会议室合用。有时开会,全村的家庭代表集中在那孔昏暗的窑洞里,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或下乡干部,安排农活或传达上级有关精神指示。曾记得,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文件精神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现在的大队院,已归个人,旧貌已不见踪影,新主人已将此处革面更新,一幢四合院,已建成多年,演绎着另外的故事。

2010年,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刘存珠的带领下,另选地址盖起了一幢建筑面积为200多平米,水泥砖瓦结构的二层小洋楼,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民文化活动室、村级卫生所等,皆在其中,由于村子小,现在还有空置房间。小楼院内有一片空地,恰能成为村民们文艺活动的场所。

小楼的对面还建了一个露天小舞台,只有一面高筑的水泥墙,墙面用瓷砖贴成的“幸福人家”壁画,预示着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平时有美观作用,当到唱戏时,又能作为搭建舞台的支撑面,便于演出。说起唱戏来,别看这是一个小山村,李家沟村可是连续 10几年了,唱得都是较好的剧团,像潞城市红旗剧团、长治县红专剧团、河南省安阳青年豫剧团等都在家乡演出过。

遇到下雨天,农闲时,许多村民集中在这里聊聊天,打打扑克、下下象棋等,很是悠闲自在。夏日的傍晚,村民经常在这里自发组织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共筑中国梦》等红色歌曲,以示对党的感激之情。

现在这个村子,村风比较纯正、民风比较纯朴、家风比较纯实。年老的安度晚年,年长的积极劳动,年轻的在外打拼,年少的积极向上、奋发读书。这些年村子里走出不少优秀学子,研究生4名,本科生5名,专科生4名。分别在北京、上海、太原、长治等城市工作,在为社会做贡献。2016、2017连续两年,每年有一位优秀青年参军服役,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美好青春。

40多年啦!这个村没有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之人,没有赌博、吸毒、偷盗、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行为,没有一人因犯罪判过刑。

李家沟村子虽小,但几十年来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件也没有少,党的政策像太阳一样,普照着李家沟村这片沃土,使其熠熠生辉。它见证了村民从贫穷落后到富有安康的全过程,也可以说,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农村改革开放、分产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第一次 作文 赶集作文 爱国情怀作文 绿萝的作文 五年级优秀作文 我的梦 作文 冬作文 优秀作文600 作文三年级300字 奋斗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 作文格式 作文50字 作文300 桃花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作文600字 最好的礼物600字作文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作文600字 我的另一片天地作文6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冬天里的快乐作文600字 什么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最温暖的陪伴作文600字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三年级 描写春节的作文300字 写人的作文题目大全 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 最美的遇见作文600字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我家乡的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