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辅导50:语言凝聚文化 文化承续国家

2020-11-16 15:20:01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公元前一世纪,一个富庶坚固的城邦被罗马帝国攻陷了。国既不在,家何以存,民众星散,颠沛流离。按照民族学的观点,一个国家消亡数百年,便复国无望。但两千年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以色列复国重建。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何以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个国家虽然消亡了二千年,但语言并未消失,希伯来书面语一直存活,这成为国家复活的重要文化基础。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解读

作文材料意在说明语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本身的魅力或进步的程度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西方人曾说过,要想灭掉一个国家,先要灭掉它的语言。可见语言对于支撑国家、民族存在或发展的重要意义。

读这则材料,我们还要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文明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巨大生命力和辐射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同时又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可以说语言是外壳,文化是内核,二者又常常互为表里。

所以对于材料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作用”本身泛泛而谈的论证上,还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要看到并抓住以语言为代表的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语言即文化,它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根,是民众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或者叫做哲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人们不放弃语言,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文化,就会永远遗传自己独特的文明基因,纵使皮肤改变,流离失所,几代受辱,备受践踏,也绝对不会亡国,更不会亡种,当年的犹太民族如此,今天的中华民族更是这样。

论证逻辑

语言是文化,而文化很重要,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力量;或文化很重要,因为它是某个民族的标签、代码,文化不灭,则民族不死,而语言就是文化。

文体选择

笼统地讲,本材料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但建议构思议论文,因为这样的写作才有层次,厚重深刻,思想性高,也是这次写作的关键和拔高之处。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尝试构思文化或哲理性散文,写作好的同学不妨试下。切不可把议论文写得浅显无味。

总而言之,这是一道有深度的作文题,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只是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还有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不仅要了解历史、人文,还要辩证思考,体悟哲学意义上语言的终极魅力!

思路参考

①引出材料,抛出“语言”的话题。

②结合材料,简析以色列复国的启示。

③进行关联,从语言关联到文化,指出语言对文化的重要性。

④联系现实,可以将汉语言和华夏文明作为例证。

⑤有所提升,比如写对母语的认同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或者上升到家国情怀。

⑥列举反例,当今人们漠视、糟蹋母语的现状。此段放在②后亦可,与以色列形成鲜明对比。

⑦收束全文,回到材料,强调语言的魅力和影响力。

拟题示例

以色列复国,启示良多

语言是民族之根

文化犹树,语言是根

不可丢了母语的魂

守卫国家,从守卫语言开始

莫让语言失落在原乡

语言没落,或是国衰之始

做母语的捍卫者

语言在,文化存,国不灭

语言凝聚文化,助力复国兴邦

文化有根,深则长存

字载文化,筑国强基

关乎语言,以化成天下

文字承载文化,文化守护家园

以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自信

考场佳作

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

按照常理,一个国家湮灭百年之后,断无复国重兴之望,可是以色列却打破预言,缔造传奇,居然在两千年后再度兴起。

【简评:寥寥数语,简明扼要,从材料出发,引出话题】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语言从未消失,贯穿于国家历史之中,与家国命脉紧紧相连。由此可见,文化是国家的精神内核,而语言则是文化的承续载体。国家生生不息,就在于文化不断流,在于语言不消亡。

【简评:简要分析材料,得出文章观点,和文章标题相照应】

我对以色列的希伯来语不甚了了,但对于自己的汉语言,她的美好,她的仪态万方,可谓是耳濡目染。

【简评:过渡一段,引出下文】

语言之美,文以化之。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儿女的无尽财富;堆叠整齐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彰显中华儿女的品质;对仗工整的诗词歌赋,又是千年文化的结晶。以酒为例,喜则“白日放歌须纵酒”,悲则“潦倒新停浊酒杯”;欲豪迈“会须一饮三百杯”,欲婉约“三杯两盏淡酒”。以山水为例,登上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漫步西湖畔,“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何其美也!

【简评:以汉语为例,结合具体诗句,解释汉语言之美】

科技发展神速,电子设备基本普及。可这始终是把双刃剑。方便快捷的动画表情逐步取代了语言表达,手指在屏幕之上灵动轻松码下“鸿篇”,提起笔来却被一个简单的汉字憋红了脸。这未免是语言的失落。令人欣喜的是《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新生,寓教于乐,弘扬传统文化,重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简评:联系现实,有反面阐述,也有正面列举】

龙应台有言:“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语言文字正是那细丝的载体,倘若语言文字隐没于历史长河,细线也同样不堪一击!

【简评:继续阐述语言的“载体”作用。引用龙应台语,可见作者是有积累的】

语言凝聚文化,而文化强则国强。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世事沧桑,但我中华文化之圣火千古未绝,与之相辉映的是,汉语言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君不见,新词不断诞生,热词一直流行,你丝毫看不出她的迟暮与僵化。而我中华国运,也可谓日益昌隆,在重要的转型期,我们不管跑得多快,都被丢了语言和文化的魂。

【简评:段首句即本段观点,点出语言、文化、国运三者的关系,回应本文观点和标题。诚然,每个点都很大,三言两句难以切中肯綮,但作者做到了文题对应,也值得肯定】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虽不可果腹,却是甘甜的生命源泉。语言的力量不同于冷兵器的锋芒毕露,血腥无情,它是有温度有情感的。疫情期间那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温暖多少华人的心,那绝不是一沓钞票,一堆物质可以比拟的。

【简评:继续分析,联系有关疫情的新闻,显出用例的鲜活,赞一个】

堂堂一国,若失却了语言的活力,消去了文化的热度,纵使科技精尖,经济领先,其土地之上就算能开出绚丽的花,也是没有根系、缺乏深层滋养的浮浅之花!

【简评:再从反面做论证,再指出语言和文化的意义】

语言文字编织成为文化的巨网,文化复兴为国家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而国家富强又为二者提供成长的温床,此所谓: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

【简评:总结全文,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作者:冯俊皓 指导老师:赵静

【题目来源: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题】

【简评:湘语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四年级作文小猫 什么的爱作文600字 写种植物的作文 最有趣的一堂课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600 同学的肖像作文200字 你好初中作文600字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幸福就在身边的作文 我的期待作文 从来不曾忘记作文 微笑着面对失败作文 关于灵山大佛的作文 改过自新的作文 越长大越孤单作文 童年的趣事作文200字 黄山奇石作文200字 小学作文秋天来了 身边的感动500字作文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400字 禁毒作文三年级 三年级作文唠叨的妈妈 英语作文广告模板 关于漫画的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议论文 小学生看图作文 学校跑步作文 去海边玩的作文300字 童话类作文 英文邮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