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村上春树到萨莉·鲁尼:平乏生活会损害我们的写作吗?

2020-11-16 19:15:01
相关推荐

对于很多人来说,“张悦然”是一个富有年代感的名字。这种年代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岁月流逝引发的错愕。自2001年新概念作文大赛“走红”以来,尽管张悦然不断有作品问世,但文学本身的社会存在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逐渐稀薄。

文学似乎丧失了搅动社会的势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青春”不再以“青春文学”冠名了。很多人的文学阅读经验,始于那些“萌芽系”作家,并在那里画上休止符。

“青春文学”高光时代的落幕,也宣告“80后”“90后”走向社会化成熟。如同他们的读者,当年红极一时的“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等早已告别作家身份。而张悦然显然更具有文学上的忠诚度,以及坚韧和纵深的创作力。她做了12年文学杂志《鲤》的编辑,在人民大学有8年的写作班授课经验,没偏离过职业作家的路。

在反向流行直播访谈系列的第一期,主播董牧孜与作家张悦然连线。悦然近来出版了文集《顿悟的时刻》,谈及小说的技艺,特定作家的重心与风格。在这次对话中,我们抛开那些老生常谈的刻板印象,但仍愿意聊一聊有关青春、时间、文学与时代氛围的媾和。

《顿悟的时刻》,张悦然 著,磨铁图书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

我们从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村上春树聊起,为什么村上这样一个公众形象干净得近乎寡淡的作家(及其塑造的故事),暗合了成长于1980年后的读者的需要?生活经验的日趋平乏,会损害作家的写作吗?以萨莉·鲁尼为代表的西方“千禧一代”,体现了西方文化界的哪些流行思潮?对文艺作品做道德审查的风气,是不是一种普遍趋势?

村上春树的“健康”,恰恰是他在这个时代的魅力

董牧孜:世纪之交,村上春树在中国内地和港台都掀起过热潮,在西方世界也大受欢迎——他的确是一个引发世界性追捧的作者。你在《顿悟的时刻》这本书里这样描写他与他的读者,“成长于物资丰沛的和平年代,对历史漠不关心,比起外部环境,更在乎个人成长”。村上提供了某种通行无碍的情感结构,这似乎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结构。

在《村上春树:无恙的英雄》这篇文章里,你提到很有意思的一点,村上对于“时间”的处理很有个人特色——他塑造的是“不会受伤的英雄”,“主人公如同凝固在琥珀里的昆虫”。这或许也和他在这个时代受到欢迎有关。他在成长故事里,回避了时间的主题。

张悦然:村上春树很难处理漫长的时间,他擅长处理短暂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倾向,他喜欢某种年轻的、不变的、恒固的、超越的东西。至于那种被时间腐蚀、改变乃至背叛的东西,似乎不在他的审美范畴之内。

村上春树的小说很少使用追忆视角,除了《挪威的森林》和《多崎作的巡礼》等少量小说。他总是以现在时开始,在较短的时间段里结束,主人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上路经历种种冒险,最后安然无恙地回到原地。你可能会改变对于现在平庸生活的看法,收获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一切都是积极的。

有两类作家,一类作家是随着时间而自然老去的。你会感到他们在不同时间段里处理变化的问题,他们的主人公在成长、在衰老;另一类作家的主人公则是不老的、不成长的。对于前者来说,生命经验对于他们的写作是重要的,他们会把年龄带来的变化、对人生的思考带入写作之中。对于后者来说,可能虚构这件事本身更重要,我的小说世界应该有怎样的秩序、是怎样的乐园、有怎样的奇景,这些似乎跟作者的人生没有那么强烈的关联。

这两种作家之中都会出现好作家,但也可能会出现无以为继的好作家。比如塞林格,随着年龄增长,他没有办法把很多经验转化为小说,或者说他不愿意这么去做了。于是,他终止了自己的写作。但是,也有像村上这样的作家,他可以永远在他的虚构世界里维持着某种37岁主人公的状态。

我在《顿悟的时刻》里也写到另一位作家爱丽丝·门罗,她总是关注时间流逝,关注人的成长、变化和自我教育,以及人对过去记忆的篡改、理解和记忆。短篇小说通常会将事件集中在较短的时间里,一个人生的横截面,一场绚烂的烟火,一次猝然的爆破。这是门罗不同于其他短篇小说作家的地方。

董牧孜:你提到的一点我觉得非常准确,村上春树的人格与他作品有某种一致的内在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位非常健康、洁净、完美无瑕的作者,而他本人比他的主人公更像是一位“打败了时间的英雄”。

张悦然:苏珊·桑塔格写过《疾病的隐喻》,而“健康”在村上这里也变成了一种隐喻。作家似乎总与各式各样的疾病互相缠绕——不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在我看来,村上和他的人物都非常健康。这种健康,也构成他的魅力所在。

很多中国读者非常喜欢村上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在这本书中,跑步承载着一种积极、严苛的人生态度,通过这样的长年如一日的训练磨炼意志力,以此对抗日常生活对人的消耗以及必然要面对的衰老。

跑步的小说家村上春树(图片来源:纽约客)。

很多人会喜欢这样的理论,一些文艺青年受到这样的感召。你刚刚提到,村上是“战后的一代”,大家还会常常使用另一个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或许因为在现今生存语境下,我们遭遇了投身公共事务的阻滞,于是独善其身变成了一种哲学,经营一个更好的“自己”成了人生价值的追求。村上春树的确建立了一种健康、年轻、充满活力、打败时间的神话。这种神话的确令人喜欢和着迷。

他巧妙而优美地避开时间。《1Q84》有时他将时间空间化,使它成为英雄冒险的目的地。比如说《1Q84》里,主人公不小心滑出了她身处的1984年,来到了另一个平行时间。她将它命名为1Q84。这也是村上唯一用时间命名的小说。但读完它你会发现,1Q84不过是一个爱丽丝的兔子洞,是一个村上小说里反复出现的陌生世界。它并没有承载村上对于时间这一事物的原创性思考。

董牧孜:在中学时代,我有很努力地去读村上的小说,他实在太红了,我想弄明白大家对于他的迷恋落在哪里,但自始至终都很难在他的小说里产生获得感。你在《顿悟的时刻》里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对村上“无感”。

我感觉,他对于健康和年轻的迷恋,使得他很难真正地处理时间和暴力,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他后来处理一些社会性或历史性议题(比如沙林事件)。我觉得他没有真正地处理过暴力,正如他巧妙而优美地避开时间。

村上有一个著名的“鸡蛋与高墙”的比喻,他用“高墙”形容系统,以“鸡蛋”比喻被高墙所逼迫的人们。我觉得他理解暴力的框架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套路。用评论家宇野常宽的话说,在大叙事已经崩坏的状态下,我们已经进入“小人物”之间彼此多元而又封闭的时代,可是村上没有处理过“小人物”时代社群之间互相的暴力,而这才是为什么会有奥姆真理教出现的原因。村上的因果链太清晰了,而现实是如此复杂缠绕,以至于他的解释缺乏真实性。

村上春树作品英文版封面。

张悦然:村上春树从早年到后期的小说里,都存在对于青春和不变事物的追求,从本质上来说,他是比较“童话”的。“邪恶”在他的小说中并不是真的非常强大,那不是真正的魔鬼,那些诱惑对于主人公来说,从来不构成真正的诱惑。

我在中学时已经是村上的热心读者,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挪威的森林》《寻羊历险记》,我都第一时间买来读。近些年,我自己既教书又写作,这时我才转头去思考村上小说中的一些固定模式。

我在书中重点谈到了村上春树和神话学家坎贝尔的关系。村上的小说有一种不变的配方,主人公有一种无恙的人格魅力;而村上的流行,与他选择了一种英雄历险的故事结构有很大关系。不过,即便对于熟悉他的读者来说,也会觉得这是一种太过安全的写作。

实际上,每个作家都有很多局限,局限也是作家的风格所在,这是双刃剑。如果一个作家能够突破所有局限,也就没有风格可言了。用坎贝尔的理论来说,村上的故事结构中潜藏着我们无意识之中最熟悉的神话模型,会让我们感到舒适,我们愿意沉浸其中,我们的共同记忆被唤醒了。

董牧孜:村上的故事往往是非写实的,但又是某种心理境况上的“写实主义”,是对那一代人的心灵写实。

张悦然:是,但我总觉得村上和现实似乎还是隔着一层。他把很多研究调查得来的资料,点缀在小说里面,装饰得琳琅满目。你会有非常舒适的阅读体验,但你会觉得,他缺乏一种真实的对于失去和痛苦的体验,他的体验好像还没有抵达灵魂深处。

不过正如我刚才所说,文学样态毕竟是多样的,村上春树的局限构成了他的强烈风格。

董牧孜:或者换句话说,村上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恰恰也是他所代表的这一代人所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村上找到了一条可以自我持存的道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生活的平乏,会损害作家的写作吗?

图:作家顾湘。

董牧孜:相比于上一代人波澜壮阔的经历,我们的生活本身正进入一种相对贫乏的状态,我并非厚古薄今,只想带出在经验匮乏的时代,写作如何落地的问题。现实生活的平乏化,会对你构成写作上的困扰吗?很多年轻作家偏好一种面向自我的写作,但似乎很容易自我穷尽。你的长篇小说《茧》开始处理历史事件。尽管你在采访中也提到,历史本身不是你的兴趣核心,你更关心的仍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类更加“文学永恒主题”的东西。

张悦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自然地会在他人身上发现和理解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在《顿悟的时刻》的第一部分,我先讲了“情感的支点”。作家当然不需要一遍遍重复自己的故事,但这也不意味着他可以写所有人的故事,重要的是找到能和自己连接的人。

我认为作家只可能把情感放在一部分人身上。或许很多人不同意,他们认为作家是可以不断变换叙事的视角,可以自由、随意地将感情投入不同的人身上。我觉得不是。即便是每天看社会新闻,同样的人间悲喜剧,对某些人的理解、接纳和情感投入,一定比另一些人更多一些——或许这是由于共同的童年阴影或遭遇,但有时候还真不是那么浅层的东西。存在一种说不清楚的逻辑,让我们与那些看似离自己很远的人产生隐秘的内心连结。

董牧孜:“情感的支点”是让角色真正立得住的支点,是一部小说的灵魂。然而,体现作家意志和情感的人物总是有限的,作家难免会创造一些工具化的角色。比如弗兰岑小说《自由》里的完美情人拉丽莎,弗兰岑要男女主人公经历隔阂之后最终走回到一起,于是这位作为“第三者”的完美情人不得不以死谢幕。

张悦然:当我们以过于情节化的方式建构小说时,会产生很多功能性的情结和功能性的人物。有时候,作家会非常粗暴地对待一些次要人物,有时则无暇顾及。在写作的世界里,我们最好还是再稍微民主一些——毕竟你已经把人物创造出来了,他们已经与读者产生了情感交流。

不过有些时候,小说人物会变得非常强大,作者没有办法实施对于角色的独裁。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人物会成长,会悄悄改变,会不知不觉地违逆你最初对他的设置。你不可能把他固定在一把椅子上,他会起来走动,他会想去别的地方。这或许是小说写作里奇妙的地方。

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尾,安娜的死亡存在某种神秘性。她似乎应该可以死,但又不是必然要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神秘的、黑暗的力量把她引向死亡。好的结尾,难道不就是给我们一种超越预想的、不那么舒适的、但又非常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体验吗?

安娜·卡列尼娜。

董牧孜: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你会把写作的过程神秘化吗?比如会说是角色有了灵魂,引导着作者之类?

张悦然:我不是特别迷信灵感,也不会把真正的写作过程过度神秘化。那种不断生长出来的感觉,是你每天写作时的切身体验,它会在每天的书写中发生变化。或许每个作家都有强调激情的、所谓神秘的一面,也有理性苦干的一面,只是有时我们更倾向于描述前者。

又要谈到村上春树。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村上春树以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对待写作。他的时间表、生活秩序、写作字数乃至情节建构,都是非常理性的。尽管他在谈写作的文章里,往往存在一种神秘化写作的倾向(比如他说,潜意识有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关于这一点,我是有怀疑的,村上似乎用他在小说里所使用的传奇笔法粉刷了自己工作的办公室。那个过度玄妙的创作过程与他写出来的小说其实是不完全匹配的,他的小说是建立在一种理性构架之上。

董牧孜:不过,我总觉得村上谈及的那些神秘体验,似乎也服务于他的仪式感。这种神秘色彩的仪式感,与他健康的、具有秩序感的日常生活是一致的,他可以把写作和生活都很好地安置其中。包括前面提到他对于健康的诉求,让我想起前些年国内流行的“跑步教”,跑步的身体经验被奉为某种精神性指引。村上的神秘感也是清晰、理性、富有仪式感的完善自足。

西方“千禧一代”的青春小说,充斥着“政治正确”?

董牧孜:想聊聊另一位时下很红、也体现出某种世界性的“青春文学”作家萨莉·鲁尼。她的小说《聊天记录》《正常人》都引发了不少反响,还被改编成电视剧广受好评。

大家会说,鲁尼代表了西方的“千禧一代”(尽管鲁尼不接受这种“代表”),这就很像当年大家说:张悦然等“80后”作家代表了新一代中国年轻人。你怎么看鲁尼的写作方式,以及她作品中体现出的时代性?

张悦然:我看过鲁尼的《正常人》,《聊天记录》还没有看完。毫无疑问,你能从她的小说中读到她的才华。在微博上,我看到有人批评萨莉·鲁尼,认为她讲了很多欧洲白人、年轻女性热衷讨论的话题,比如政治和女性主义,充斥着知识分子式的聊天、各种作家和学者的名字,不断掉书袋。很多中国读者认为这样的小说是缺少生命经验的,或者说是让人难以忍受的。透过这些反对者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背后的文化差异。

比如,《正常人》里的女主角在性上有受虐倾向,而对于我们的文化语境来说,这种受虐倾向可能是需要被纠正的。但是在鲁尼那里,它是天然的身体需要,对它的接纳彰显了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强大个人意志。再比如,《聊天记录》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坦坦荡荡的“第三者”,她没有决绝认同自己价值的困境。在西方语境下这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女性主义,在中国语境下则未必得到这样的评价。

最近读了一点很受中国读者喜欢的韩国女作家金爱烂的小说,我觉得,把金爱烂、日本“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和萨莉·鲁尼放在一起探讨,很有意思。我们对于这些女作家的阅读经验和接受差异,反映着我们的社会面貌。青山七惠的小说里有很多年轻女孩四处打工漂泊,金爱烂的小说中也有很多令人共情的人生处境,有明显的弱势群体和阶级议题。这些主题,似乎更接近我们国家小说应该探讨的意义。

在鲁尼的作品中,我们有时也能感觉到人物及其选择背后有西方存在的“政治正确”的暗示,作家在写作时会受到很深的影响。当然,中国的创作者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如果你的人物三观不正得厉害,也会容易遭到读者的诟病或攻击。

萨莉·鲁尼。

董牧孜:萨莉·鲁尼这个作者,非常像我身边的朋友和同学。这一代文艺青年接受过相似的西方文化批判理论训练。就鲁尼而言,当这些理论资源结合了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小说时,我们会发现小说呈现出某种与现实议题和理论资源的话语同构。

鲁尼并非没有处理更“现实主义”的问题,比如她的小说总是涉及阶级身份对于男孩女孩造成的爱情创伤,这是她生活中的一种现实主义。很有意思,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在考虑怎样写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爱情故事”,她觉得“理论层级的思考和小说具体情节的设计并不对等,很难把宏大的理论揉入人们每天的生活中”,她希望能在细节中体现对于社会主义这类大问题的思考。她还表达过某种知识分子式的歉疚,她觉得在当下这样的动荡时期,自己却还在“书写娱乐化的、装饰性的美学作品”,这让她感到不快乐。

鲁尼的思维方式实在太典型了,她是一个知识分子化的“青春文学”作家,某种意义上,她也是今天典型的西方文艺青年形象。他们在文化生活品位上具有中产属性,尽管在经济地位上不一定是中产阶级。当年轻一代单薄的生活与理论化的思考短兵相接,他们试图透过自己的思考回应社会的真实问题,同时也遭遇理论本身的无能与表达理解上的偏离——尽管这不是他们的问题,但或许他们能拿出来的东西只有这些。

刚刚你讲到,中国作者在阅读鲁尼时有一种情感的错位。这的确是因为鲁尼的小说体现出的议程设置,是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西方(白人)知识分子的,所针对的也是欧美当下的社会语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今天那些横扫欧美文化界公共话语空间的议题,不是国内读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西方投入大量的力比多撕扯有关黑人、跨性别、女性的身份政治,但这些话题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缺乏“真实感”的体验。

张悦然:你刚才说的很好,我们的社会语境与形态,的确与鲁尼的世界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很难理解她的作品,或者说只能理解里面文学的那部分,而不是根植于社会的那部分。

或许像《我的天才女友》这种题材的小说会拥有更多中国读者。《我的天才女友》与村上春树的小说有一些相似,这是一个跨文化的故事形态,它的背景不需要被翻译就能理解。即便离开了那不勒斯,这个故事原型依然成立。

我非常同意你刚才说的,鲁尼有把理论转译成小说的倾向。不过小说写作没有一定的制规,她当然可以用小说去承载那份探讨社会议题的热情,关键还是看她的视角和观点是否有趣。我并不反感小说里那些过于严肃的人物对话,我认为它们可以视作鲁尼世界里的一种日常。当我说《正常人》比《聊天记录》写得更好时,并不是在比较它们对社会议题的探讨孰优孰劣,那主要是基于文学层面呈现和完成的一种判断。《正常人》的小说结构很有趣,也更有难度,从中能看到作者的创造力。

董牧孜:鲁尼的确不是一个机械化的作家,她在小说中很诚实地处理女性的身体、情感和欲望,包括她的理论化思考都与自己的女性经验真正结合在一起,她处理的是作为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欲望与情感,她的主体性非常“当代”。这也是我很期待鲁尼后续作品的原因之一。

对文艺作品做道德审查的风气,似乎在全世界流行

董牧孜:说到作品中的“正确性”。你在《顿悟的时刻》里,提到一种完美无瑕但很无聊的主人公,还有一些违背社会规范、但令人动情的人物。“当你理解、同情和接纳了那些违背社会规范的人物时,你会感到一种道德的压迫。”

这些年来,我们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针对文艺作品的“三观警察”,对失范、出轨的主人公加以谴责(比如《英国病人》)。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张悦然:这是一个困境。坦白说,作家在我们当今语境下还是挺难的。作家会尊重自己的选择,但也很难完全不去考虑这个问题,尤其是当外界声音特别强烈时,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迫。我会避免去看过多的社会议题,因为社会谈论道德时,往往有种关于底线的暗示。这是我们时代的问题,在当下美国甚至会更加明显和普遍。比如最近乔姆斯基、福山、J.K罗琳等文化界人士发表联名信,抵制抗议走向过激化的审判,他们希望能保留一点创作的空间。

我的小说《茧》在美国曾收到过一份来自出版商的修改意见。出版商明确要求删掉涉及女性被侵犯的一段内容,他们认为这会造成一些女性主义者的阅读不适。我完全理解这种女性立场,但我的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所有人感到阅读舒适。当然我也不是为了冒犯读者,那仅仅是我所看到、所能描述的真实,我必须对它忠诚。

董牧孜:你会用“进步”或者“退步”,来形容当下这种氛围吗?

张悦然:我想应该是退步了。我们今天对小说人物有很多层的道德约束(也不只在女性议题上)。仿佛小说已经构成了某种舞台,小说人物已经成为公众人物,需要作为一种道德楷模而存在。我们对于虚构的边界、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尊重和肯定似乎不够。

像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它的安全地位在于它已经被经典化了。事实上还是有一些读者会质疑,你为什么要去呈现这样不道德的人物呢,你的立场在哪里呢?我们的文学评论体系,似乎和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脱轨了,我们不可避免地将目光聚焦到道德议题上去。

我们好像在一个太现实主义的框架下来讨论文艺作品,我们永远把作者的虚构和作者的立场摆在一起。尽管作者在他的人物身上寻找和建立“情感的支点”,但我觉得这更多的是一种连结,而不是意味着作者会在真实生活中赞同小说人物的选择。

让作品符合多数人的“政治正确”,可能会让文学作品失去魅力,毕竟文学的魅力来自于那些没有被道德定义、没有被道德规训的人物吧?

董牧孜:“道德警察”背后,似乎存在一种失望情绪的转嫁。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照见现实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无法直接在现实中解决,于是转而剖解文艺作品的道德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道德纠察的确会扰乱文艺作品的内在探讨。比如出轨涉及人的欲望,但当人们想要在文艺作品中也去瓦解、摧毁或是压抑主人公心中的欲望时,我们就很难再以微妙、丰富、洞察的目光直视欲望本身的复杂性。

当然,很多批判也存在反思的必然性,毕竟一部小说同样会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

比如,大家对于中国男性作家的女性描写会有一些不满,他们此前往往塑造英雄、贤妻良母和妓女等几种刻板形象。当然,这种情况也在改变。最近,阎连科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她们》,这是在女性主体性越发凸显的时代氛围下,直男作家改变的尝试。阎连科提到了自己集中阅读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对于理论盲区的观察,比如这些理论究竟能否真正有效地触及中国的女性问题。

无疑,今天的读者发生了阅读焦点的转移,从对文学性的关注,转移到了对于社会性的表达,似乎有点回到“文以载道”的意思。这可能是一种现实的撬动。

张悦然:我们的确有悠久的“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及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对于创作者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虚构这座坚实的堡垒,我们所需要的小说世界,真的不是一个完全被现实主义化的世界,不应该完全按照现实的逻辑来考量、评判和惩罚——这是非常危险的对决,我们不能放弃小说的底线。

董牧孜:这个底线,也是小说的自由。

撰文:董牧孜;播客:张悦然X董牧孜;音频剪辑:王静;排版编辑:张佳琦;制图:范宇辉;校对:危卓。封面图:Marion Fayolle。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篇400字的作文 作文家乡习俗 教育作文800字 去超市作文 作文我有一个想法 真情实感作文 小作文格式 写同桌的作文 书迷作文 成长作文开头结尾 难忘的作文400字 春季的作文 奶奶作文600字 童年的作文怎么写 阳光作文800 观察日记的作文 快乐童年的作文 优秀的作文题目 编童话作文 作文第二次 人物的故事作文 作文400字写人 开心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主题 猫的作文300 观后感作文500字 纪念日作文 500字作文写人 写作文100字 全国作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