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名师这样教写作技巧 怪不得孩子越学越笨了

2020-11-16 19:45:01
相关推荐

朋友的孩子上四年级,前两天听了一堂名师的语文课,说听不懂,很沮丧,朋友怀疑自己孩子的语文能力太差了,想让我帮忙分析一下是怎么回事。于是我找到了这一堂四年级的语文课,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这堂课讲的是岳飞的《满江红》,就是“怒发冲冠”那首词,根据老师讲的,这应该是讲这首词的第2堂课,要讲岳飞的“下半生”。但这堂课的重点是讲解一个写作技巧,叫做“虚实结合”,我着实吓了一跳:这给四年级的孩子讲,孩子能听懂吗?

然而紧接着吓我的,并不是孩子能不能听懂的问题,而是老师讲这个技巧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浮于技巧的表面,将技巧教条化,活生生地将一个很妙的写作技巧整成了一个套路,还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基础错误。

先是引导理解概念的时候,老师说:

只要文中有写实的地方,也有写虚的地方,就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这样的概念传递很要命,一定会把孩子弄糊涂。

虚实结合不是虚实堆砌,而是一种写作技巧,把抽象表述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写,把眼前所见与所感所思结合起来写,关键在结合,需要有明确的结合目的,否则,即使有实写,有虚写,也不见得是虚实结合。就好像说那边站着一个男的,他身边站着一个女的,他们就是夫妻,这样的判断是没有道理的。

打个比方,人们特别熟悉的那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明月光”是实写,“地上霜”是虚写,诗人由地上月色想到霜,并由这霜传递出彻骨冷意,营造出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清寒的意境。这是虚实结合。

但如果是这样的写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火锅正冒泡,吃嘛嘛都香。

虽然把前面两句的比喻隔离起来看,仍然是成立的,但从四句话构成的这一个整体看,“地上霜”就不搭调了,这就不是虚实结合,是乱拼瞎凑。

也就是说,在写作中,虚实结合的写法,要根据具体内容和情思表达的需要,有明确的结合目的,不能把实写和虚写与整体内容割裂开来。

然而老师并没有分析虚实结合的目的、原理、方法,所以从概念表达来看,老师没能将概念解释清楚,相当于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其实孩子们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错,并不是根本上的全错,而是部分正确导致的错。部分正确,不是正确,却被误以为正确,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心灵鸡汤里常见,在一些骗子的骗术里也常见。

我以为是老师的一时疏忽,就接着往下听。

然后老师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结论,还要求孩子记笔记:

眼见耳闻为实,想象联想曰虚。

这显然是一个对虚实结合进行辨别判断的结论,不是写作技巧的结论。从整堂课的落点来看,这堂课主要是想教孩子学习“如何判断虚实”。

但对一个写作手法的判断,这是不完整的。在写作中,有时写的仿佛是眼见耳闻,却不见得是实写,可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虚写的时候,也不止于想象联想,还可能有分析推理呢,比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以对虚实的判断,要依据具体内容来分析,看看到底是真实、实在、具体的内容,还是想象、创造、抽象的内容,并且还要看虚与实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不能把七拉八扯判断为虚实结合。如果简单粗暴地给一个模棱两可的方法,以为这是清晰,本质却是糊涂。

即使给出了一个糊涂的结论,我想,老师带孩子们具体分析的时候,应该还会引导孩子更准确地去理解吧,也许这只是老师迫切地想要给孩子一个标准而出现的疏忽呢。

没想到后面老师是这样的“分析”的:判断虚实,只要判断虚就行了,然后直接给出四种判断方法,并且告诉孩子们判断虚的方法总共就这四种:

①回忆过去为虚;②憧憬未来为虚;③两个地点为虚;④梦是虚。

然后为每种判断方法举一个古诗的例子,来证明这个方法是可以判断虚的。

这个“分析”是“假分析”,因为没有建立方法逻辑。这个逻辑缺失在:用个体现象代替一般规律,以偏概全。打个比方:先定义“男人都是喝酒的”,然后找出某个男人喝酒的例子,来证明这个定义的正确。这显然是没法证明的。

这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思维,听不懂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以为听懂了的孩子才麻烦:可能已经习惯于把灌输的当成掌握的,被记住的当成理解的,这样的学习,就会越学越费劲,越学越笨了。

然而不仅仅是教学思维上的套路灌输,更可怕的是把错误的当做正确,实实在在地误人子弟。比如这四种方法中的第③种,无论如何是不能当做判断虚实的方法的,这是典型的套路思维。老师说:

凡是一首诗词中出现了两个地点,必然有一个地点是作者想象的,是虚的。

想想这也站不住脚啊,“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哪个是实哪个是虚?“闻道龙标过五溪”,哪个是实哪个是虚?老师的这个结论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错误,可见老师并不是无意疏忽,而是自己陷在一种错误思维里而不自知,但这位老师的身份却不是普通老师,而是某教育机构巨头的教研员兼主讲老师,这是不是更可怕?

后面老师的题目解读就实实在在展现了老师的套路化思维,真的糟糕透了。举个例子,老师讲了这样一道题,这里将原题模样呈现出来,看看有多糟糕:

以下诗歌中哪句是实写?哪句是虚写?

《芙蓉楼送辛渐》

李商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可思议的常识错误

这个题本身就出现了两个非常明显的、不该出现的常识错误:将诗的标题打上了书名号;将作者写成李商隐。而且这不是笔误,因为老师讲课时还明明白白说了是李商隐送朋友辛渐离开。真的不明白一个教研员兼主讲老师,为什么语文基本素养会是这个样子。

并且,出题要求判断诗歌中的实写和虚写,用“哪句”为判断基础,也是不理解诗歌虚实结合技巧的一个明证。因为很多诗歌中,常常是一句诗里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虚实的运用,并不会以诗句为界限,从来就没这个界限。比如此诗中的“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孤”字,既是“山孤”之实,也是“情孤”之虚,就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典范,但老师根本没有分析,而是一味地将前两句归为实写,后两句归为虚写。

并且,老师在将后两句判定为虚写的逻辑是这样的:

作者是在想象,假如辛渐回到洛阳,假如朋友问起了他,辛渐请一定要这样回答呀,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是不是在憧憬未来?憧憬未来就是虚呀,所以这两句就是虚写。

把“作者的假设想象”解读成“憧憬未来”,完全破坏了诗歌中诗人此刻的心境,这是多么荒谬啊。但是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硬扯呢?因为要对应前面给出的第②种方法:憧憬未来为虚,所以对具体的诗情诗意不管不顾,只要是有对未来的表达,一律划归为“憧憬未来”。

这是在教阅读思考吗?这是在教分析判断吗?不是。这是在以偏概全的错误基础上,再加以套路化、教条化,与阅读分析背道而驰,与审美思辨背道而驰,与语文本质背道而驰。

这样的教学,孩子听不懂,不奇怪的。

这其实是我提出的“格格老师”中的一种,之前写的几篇短文是关于作文教学的,这里是关于阅读教学。其思维本质都是本本主义,僵化灌输,格式化堆砌。

十多年前,我写过《技巧是个老巫婆》、《教技巧的曲解》等几篇短文,专门提出写作技巧的本质与孩子作文学习之间的关系,大概意思是说,写作技巧是理性的总结,须基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有所成效;若被形式的技巧所困,或拔苗助长,反而会扼制孩子作文能力的正常发展,那就误人子弟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这个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已经突破了形式的技巧,深入了错误解读;不仅拔苗助长,还直接将苗捆绑起来,不许自由生长。

还有多少语文课,老师张嘴闭嘴大语文、传统文化、诗词雅韵,其实却在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还有多少语文课,其实是在进行格式化堆砌、套路化捆绑、知识碎片化灌输,毁人不倦,却还在拼命粉饰,宣扬普及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我想跟这样的老师说,你们靠信口胡说挣钱,有没有想过那些被你们误导的孩子,先被错误思维导入、被无聊知识挤占后,他们可能会因此失去了建立正确思维、接受优秀知识的良机,以后要经过多少艰难挣扎才能走回正道啊。

有的孩子因逻辑缺失,渐渐偏离正道,没有独立思考,不会明辨是非,年轻时偏执轻狂成了“粪青废柴”,年老时倚老卖老也是“为老不尊”,害己害人,这样的现象也不少见。虽然这并不能归因为语文学习,但套路化、模式化、格式化的语文教学,的确是毁损逻辑的。

做老师,拜托先静下心来学习好吗?语文学习虽然不是短期速成的事,但正道就摆在那里:阅读,分析,审美,思辨,都有规律可循,只要用心去学,总能慢慢提高的。

练字日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暑假里一件事作文 龙舟节的英语作文 作文母亲的爱600字 中学600字作文 二年级作文小动物100字 万能作文开头排比句 这就是幸福作文 碰碰车作文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300 什么的汉字作文 人景合一的作文 相反作文 传统节日200字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800字 日记大赛作文 作文万金油 小学生筑梦作文 苏州评弹作文 写景状物作文800字 励志作文800字 外公去世作文 反对校园欺凌作文 五年级上六单元作文 初二通讯作文 我的小书屋作文 校园新事作文 保护环境作文四百字 黄角树的作文 李密作文素材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