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致敬城市美容师」两代环卫工的全家福

2020-11-17 02:45:01
相关推荐

环卫之家,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金奉乾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

在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沙沙”的扫地声迎来黎明,送走夜晚;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擦亮城市容颜;他们用无私和坚守,呵护着每寸的洁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环卫工人。今天,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带您走进位于兰州市伏龙坪的城关区环卫局垃圾清运队,聆听“环卫之家”两代环卫人的故事。

采访前,杜教社忙着接电话处理工作中的事情。 金奉乾摄

“大管家”杜教社

11月17日是星期天,下午3点多,走进城关区环卫局垃圾清运队大院,偌大的院子里停满了各类垃圾清运车,足有三四百辆。值班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各自的工作,有的在清洗车辆,有的在维修设备,还有的已经做好上岗出车准备。

“你好,‘杜老大’,我们车组的铁锨把子断了,你给领一根。”“今天上午降温降雪,城区落叶量大,需要增派人手。”在清运队收运四分队办公室,一个50多岁、个头不高的男子一连接了好几个电话,每次他总会说:“好的,好的,我这就去办。”说完,他一路小跑离开办公室。

他就是杜教社,是一名老环卫,现担任清运队收运四分队副分队长。清运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杜教社的工作常态,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如此。

杜教社是全清运队通过竞聘上岗的4名临聘中层管理人员之一,与其说他是管理人员,还不如说他是清运队的一名“大管家”,就像大家都喊他“杜老大”一样。他主要负责200多名垃圾清运装卸工日常工作的安排调度,此外,大到全清运队800多名干部职工作业服装、劳保用品的领取发放、后勤保障,小到洗车台下水道清淤、卫生间下水道疏通等等,都是他的日常工作范围。

狭小宿舍里,一顿幸福的晚饭。 金奉乾摄

两代人的“环卫之家”

如今,杜教社一家7口人都在从事环卫工作,被同事们称之为“环卫之家”。

“我老家在陇南西和县姜席镇姜川村,因为家里穷,结婚后我就外出打工。1992年,我正式加入了兰州环卫队伍,刚开始的时候干的是垃圾装卸工。那时,一个月工资才150元。”杜教社说,当时干活全靠人力,装车用铁锹,两个人一组,七八吨的马槽车每天要装3车。一天下来,虽然腰酸背痛,但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勤劳憨厚,加上工作责任心强,4年后,杜教社走上管理岗位。

1996年,杜教社的妻子赵淑琴也离开家乡,到兰州跟着杜教社当起了环卫工。多年来,赵淑琴一直在伏龙坪的马路上从事清扫保洁工作,至今已经23年。

杜教社、赵淑琴夫妻俩在兰州当环卫工,两个儿子杜平、杜康留给了父母。初中毕业后,两个孩子没有继续上学,在当地建筑等行业务工。打工期间,杜平、杜康兄弟俩学了汽车驾驶,拿到了驾照。2011年和2012年,兄弟俩先后跟随父母的脚步,也加入到城关区环卫队伍,成为垃圾清运队的驾驶员。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两人的妻子王瑞芳、董彩康。

“王瑞芳的工作是跟车装卸工,主要是垃圾桶吊装、垃圾桶归位和底盘打扫。董彩康现在在清运队职工食堂上班。”杜教社说,除了妻儿当环卫工之外,他的弟弟杜社教也是一名环卫人,在清运队从事车辆驾驶已达6年。

幸福温暖的“家”

城关区环卫局垃圾清运队的大院占地约56亩,除了三四百辆垃圾清运车之外,院子东南角紧靠围墙处有一处简陋的小院,铁门上端的拱形铁架上有“环卫之家”四个字。这里就是部分环卫清运工人的集体宿舍,其中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是杜教社的“家”,这里既是客厅、饭厅,也是卧室,除了一张旧床、木沙发和小桌外,没有其他家具。门口墙角处用砖砌成的狭小空间,就是他“家”的厨房。每天,赵淑琴忙完清扫保洁后,下班回家时会顺路买些菜和面条,在这里给丈夫和孩子们做饭。

如今,杜教社已当了爷爷,四个可爱的孙子、孙女都在伏龙坪上小学和幼儿园。因为只有一间宿舍,大儿子杜平一家4口人在外租住,二儿子杜康一家4口住在隔壁宿舍。每天傍晚,孩子们放学归来后,嬉闹声就会打破“职工之家”的沉寂,那一刻,小院里充满了欢乐和生机。

11月17日下午5点20分,记者走进“职工之家”小院,杜教社全家正在吃晚饭,11口人围坐在一起,每人端着一碗面条,就着凉菜,吃得津津有味。

“爷爷,吃了饭你带我们到院子里玩好吗?”“好,好,爷爷带你们去。”饭间的爷孙对话,让人顿时感到这个大家庭的和睦、幸福与温暖。

晚饭后不久,杜平就驾车出发去收运垃圾。 金奉乾摄

实施垃圾“桶装化”入院收集

据了解,兰州市城关区每天日产生活垃圾有1200余吨(除九州和雁滩之外),按照规定,垃圾清运队每天出动200多辆车上街清运作业,保证垃圾日产日清。

记者从兰州市城关区环卫局获悉,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城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先后经历了三次变革: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从清运人员“摇铃铛”提醒市民收集垃圾、砖制垃圾台定点收集到铁制垃圾台定点收集;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撤垃圾台设收集点,建设使用垃圾转运站,压缩式垃圾运输车初露头角;21世纪初至今,提出“垃圾不落地”工作目标,开始真正意义上规范化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之路。实现了定时定点集中收集、转运站全天候收集、生活垃圾入院收集和沿街门店上门收集。目前,城关区1800多家物业小区实现了垃圾“桶装化”入院收集,1700余家临街门店实现了“袋装化”上门收集。

垃圾“桶装化”入院收集

及时收运垃圾,确保城市干净整洁

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

“我们的工作没有节假日,越是逢年过节越忙,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忙到10点多。我到兰州27年来,回老家陪伴父母过年只有两三次。2017年父亲去世后,我把母亲接到了兰州,本想好好陪陪她,但是工作忙,晚上下班回去母亲已经睡着了,连说话的机会都不多。80岁的老人每天一个人待在宿舍里,非常孤单,住了一个月她就要求回西和老家。现在说啥都没用,我想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提起这些,杜教社双眼噙满泪水。

城关区环卫局垃圾清运队业务股股长文晓超和杜教社一起共事多年,提起杜教社,他感慨道:“老杜很不容易,他把清运队当成了家,把垃圾清运当成了事业。”

文晓超回忆,2018年受黄河上游降水增多的影响,黄河兰州段水位持续上涨,造成黄河风情线上的北滨河路音乐喷泉被洪水、淤泥掩埋,出现积水、积污情况。为及时清除污泥,用最短时间恢复景区原貌,那年从10月28日早晨7点30分开始,杜教社带领80多名装卸工奔赴清淤一线,全力支援音乐喷泉“清淤大会战”。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挥铁锹、铲泥巴,利用小推车将清出的淤泥进行清理、转运,经过3天起早贪黑的连续奋战,清理淤泥2000余吨。

由于日常工作繁重,杜教社长期超负荷运转。2018年夏天,因为垃圾量增加,加之遭遇用工短缺,杜教社每天都在加班协调。一天,他在院子里突然晕倒,同事们赶紧拨打120将其送到兰大二院救治。身体稍有好转,杜教社不顾医护人员劝告就匆匆返回单位,继续工作。

采访结束,杜教社一家与记者挥手再见。 金奉乾摄

采访结束,杜教社一家将记者送出“职工之家”的大门,挥手之际,记者看到了洋溢在他们脸上的淳朴笑容,记者立即按下相机快门,定格了这一温暖的瞬间,并为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

“平时因为具体岗位不一样,往往是你上班、他下班,今天的机会太难得了,大家好不容易凑在了一起。这是打我记事起,我们家的第一张全家合影,太珍贵了,我要把这张照片冲洗放大,寄给老家的奶奶。”杜教社的二儿子杜康高兴地对记者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运动会作文片段 我美丽因为我坚强作文 那一次我真高兴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踢足球 锲而不舍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可爱的弟弟 一个拥抱作文400字 老师生病坚持上课作文 作文大全400字写事 综合素质作文立意 这是我的作文 四级英语作文万能句子 留点回忆给自己作文 写爱的作文450字 三年级课余活动作文 勤劳的人作文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与父母相处的英语作文 六年级上一单元作文 英语名片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题目 什么也是我的老师作文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600 难忘的时刻作文 暖作文800字 开学的作文700字 我是向日葵作文 去天津旅游的作文 开学了作文200 关于雨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