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直击战疫热点丨2022年语文写作最新素材积累及范文详解|话题二十九

2020-11-17 10:00:01
相关推荐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 2020年语文写作最新素材积累及范文详解 | 话题二十九

见证2020,值此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肺炎之际,我们全程同步实录这场“战役”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感人细节,关注社会热点,聚焦作文素材,提炼写作主题,弘扬时代正能量,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即可走遍今年考前作文集训的版图。

随着抗击疫情的发展,我们将不断推出新的专题。每个专题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按照“作文题目——话题素材——提炼主题——范文导写——拓展积累”的思路,分为直击素材、范文导写、拓展积累三部分。“直击素材”分为【作文题目】【直击素材】【话题评析】三个栏目。“范文导写”分为【主题界定】【阅读范文】【导读评析】三个栏目。“拓展积累”分为【名言警句】【人物事迹】两个栏目。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直击素材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典型素材”,请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做学问”为话题,写一篇时评,来呈现你的认识或思考,不少于600字。

【典型素材】

为何要破?谁能受益?新体系公正吗?

——教育科研领域破除评价体系“SCI论文至上”风透视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发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评价体系“SCI论文至上”风,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在科技评价、职称评聘等重要领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等。

为何“SCI论文至上”必须破除?已有哪些尝试?谁将可能因此获益?新评价体系能保证客观公正吗?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SCI论文至上”贻害甚大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

SCI由外国机构创办,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之一。但随着SCI论文相关标准“独霸”教育、科研领域各类重要核心评价体系,“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显。

“SCI论文至上”扭曲岗位评价导向。广东某高校人事处负责人说,当前教职工的科研项目、个人发展、薪酬待遇等都与SCI论文指标挂钩,这导致指标与岗位标准错位,导致管理、教辅等非科研岗位职工也盲目追求发表SCI论文。

“SCI论文至上”难以客观评价人才价值。湖南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告诉记者,一些高校从海外引进博士,仅看SCI论文发表评分高,就聘其为教授、博导,“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真的知道如何指导博士吗?”而部分能在海外发论文的博士,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学、临床一线奋斗多年教师薪酬的数倍。

“SCI论文至上”滋生论文腐败。多名受访人士透露,在海外,部分质量不高的学术刊物,主要收入是中国作者缴纳的版面费。据国内SCI论文代发机构报价,依据影响因子高低,发表一篇SCI论文少则3万、5万元,多则20万元左右。

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SCI论文不能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不能直接说明论文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

打破“论文枷锁” 释放科研活力

记者发现,此前已有高校和科研单位采取措施尝试破除“SCI论文至上”。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等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这有望扭转部分地方和单位扭曲的科研观,让真正扎根基层一线、参与重大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者获益。

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等江苏部分高校规定:在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重点考察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暨南大学针对教师的不同类型对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设置要求、标准,最大限度保证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对于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教师,降低SCI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能促使这些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培养和公共服务上;对以研究为主的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重大问题。”暨南大学人力资源与管理处处长王兵说。

湘潭大学建立了本科教学荣誉体系,获奖教师可直接参评教授;对教授设定向本科生授课年度课时“硬杠杠”;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等,这既让一线教师有更多元的发挥空间,也敦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这一根本。

此次相关部委明确规定,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医生和工程师们有望打破“论文枷锁”。

另外科技部还要求,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建立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处长屈力刚表示,这不但有助于部分国内学术期刊发展摆脱低水平循环窘境,更对摆脱外国标准依赖,构建一套我国自己的科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从“至上”到“多元”须保障科学、公正

不少科研工作者提醒,破除“SCI论文至上”之风,有几点需特别注意。

破“SCI论文至上”不等于抛弃SCI,更不等于抛弃论文标准。“不是说这个评价指标就完全不要了,因为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体现学术成果,关键是要着力推进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建设。”李启厚说。

记者了解到,能否真正保障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则是全科研领域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公认的难点。

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都是以发表刊物的级别高低作为相关遴选标准,此次明确要求不得以刊选文,就必然更多依靠同行专家评审,如何确保相关人员的学术操守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记者调查获悉,当前同行专家评审中“拉圈子、搞派系、走关系”的现象并未绝迹。华北某双一流高校的一名博导透露,部分高校“培养的人会很快成为一批学术权威,然后就形成一个封闭自利的圈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塑造有公信力的学术同行评价机制,就需要在学术事务的管理与评价中,坚持推进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分离,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还有专家建议,要避免学术共同体成为利益共同体,就必须“要有完善的评议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同行评议中,既要避免‘一刀切’,更要避免‘一言堂’”。

有关部委明确要求组织实施部门要完善规则,引导学者在参加各类评审、评价、评估工作时遵守学术操守,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和国内外专家评价评语代替专业判断,并遵守利益相关方专家回避原则。组织实施部门可开展对评审专家的实际表现、学术判断能力、公信力的相应评价,并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执笔记者:郑天虹 参与采写:袁汝婷、王莹、蒋芳、施雨岑)

(2020.02-25 新华网官方帐号)

(二)范文导写

【阅读范文】

学为好人

最近几天看了很多关于疫情的消息以及有关医疗专家的相关新闻的报道,我开始反思人类读书的目的,读书人究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为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呢?

记得20多年前,小学的课本上有一篇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天修身课上,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而12岁的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周恩来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心系天下苍生,那时鸦片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定,山东半岛的侵占,东北三省的沦陷……这耳闻目睹的事实,—桩桩烙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坎。

《论语·泰伯》中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读书三年,并不存做官的念头,确是难得的。”那个时代,的确很多人读书纯粹为了成为达官显贵!不过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

千百年来,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求得功名。吴敬梓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鲁迅《呐喊·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沦落到了与广大劳动群众同等悲惨地位的下层知识分子,可是依然要装成文化人的样子。在他们心中只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做官,然后荣华富贵,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一生苦苦的追求,他们读书的理想是那么的渺小而短浅。

同样是院士的钟南山,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原则。今年新冠肺炎爆发后,84岁钟南山院士不论是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研究文件的照片,还是证实新冠肺炎“人传人”现象的发言,亦或是“不去武汉,不出武汉”的建议……钟南山的出现,仿佛一剂社会情绪的镇定剂。这种信任来自钟南山在抗击“非典”时期所起的领军作用。当年SARS爆发后,钟南山的一个好友说,“谁出来说话可能大家都不信,但钟南山一出来说,大家就都信了。”这种信任超越了学术范畴,使钟南山的存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某一领域的学术专家形象。

没有院士头衔的屠呦呦,她的团队埋头科学研究,发现具有独特结构的新化合物青蒿素,对疟疾有高效、速效作用。因此,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实绩,远远胜过任何光鲜的头衔与浮名。这种可以有效对抗疟疾的灵药,过去20余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造福人类的医学成果,就是屠呦呦最大的人生价值吧。

在当前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形下,个别专家学者真的不应该“纸上谈兵”,浪费时间在无用的论文之上,而应该向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那样,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面有一个《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今天拿出来再次温故一下吧。文中“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赵括既代廉颇......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简单的解释就是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评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和他相当的。后来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用没有实战经验的兵法知识指挥精兵搏战,结果被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的部队大败,十万多的赵军被秦国降服了,秦国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天下之大,人各有志,何况是一个读书人呢?不管一个人学问多高,最基本的是要有最起码的良知,要有底线思维,要有所敬畏,不然学历越高、危害越大。读书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好人”。作家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白鹿原》第六章里讲,“学为好人”摘自朱先生回复方巡抚的信中的"孺子愿学为好人"。第三十章朱先生写下“学为好人”送给鹿黑娃,并说他是自己最后一个弟子。后来黑娃痛改前非,一直恪守“学为好人”的宗旨!

“学为好人”——我想这才是当代读书人最应该恪守的良知吧。

(三)积累运用

【材料分析】

写作时我们可参阅以下素材:

屠呦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朱永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郑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朱有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90后”袁隆平带来好消息了!

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喜讯从千里之外的北京“飞回”湖南,三湘大地一片欢呼雀跃,无不为袁隆平院士感到骄傲和自豪。

出发前,袁隆平快乐得像个孩子——

袁隆平穿上正装,全家称赞。在去往北京领奖前,“90后”袁老在家穿上正装,快乐的样子就像个孩子。

一些常年与袁隆平院士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接触的人、一些熟悉袁隆平院士故事的人都发自心底地为袁老点赞、祝福。“当然是高兴,激动啊!”黄崎博士是袁隆平院士的助理,朝夕相伴多年也见证了袁隆平院士的多个高光时刻,但这次获得的荣誉让他仍然有些激动。28号一大早黄崎就去袁隆平院士的家中,将其护送至高铁站。

在北京,袁隆平院士获颁勋章——

和总书记说“悄悄话”

在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不少观看直播的朋友发现总书记和袁隆平在台上说起了“悄悄话”。两人到底说了什么?

袁隆平:“总书记问我有什么进展,我说:‘我们正在向1200公斤亩产冲刺!’我是很激动的,但是还要继续努力,继续奋斗!”

几年前,记者采访袁隆平,他曾经放出豪言壮语:我已经快86岁了,身体还很好,再干4年没问题,希望到90岁时,超级稻每公顷产量能够达到17吨。“人呐,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如今,他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自称“90后”的袁隆平笑着说,他脑子还很清楚,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争取在百岁之前,把每公顷产量20吨这个“小目标”完成了。

一提起稻子,袁隆平就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勃勃,各类数据也是信手拈来。他还有另一个目标——耐盐碱水稻。

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谈最爱的超级稻。“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有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袁隆平说,他们计划发展耐盐碱的水稻一亿亩,每亩按最低产量300公斤计算,也可以多产300亿公斤的粮食。

就在前不久,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盐碱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的评议结果显示,当地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稻谷达508.8公斤。

载誉归来,袁隆平院士感慨——

“这枚勋章,好重好重”

9月29日晚9时50分许,袁隆平载誉而归。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获授“共和国勋章”载誉归来的袁隆平一走出航站楼,便引发人们的热烈欢呼。

“爷爷,您今天真帅!”掌声中,等候已久的3个孙女齐刷刷送上鲜花,惹得袁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杂交水稻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国家和湖南重视支持的结果。”人群簇拥下,袁老谈起获奖十分谦虚,“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我大概有90%的把握。我们还要向每公顷20吨冲刺,达到理论上的最高产量。这个奖,对我是鼓励,也是鞭策。我得了很多奖,但最高荣誉是这枚‘共和国勋章’。这枚勋章,好重好重。”

当记者问道袁老未来在工作上有什么想法时,袁隆平说:“我有两个梦。”

一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

这个梦想已经接近实现。“有生之年,我应该能看到亩产1300公斤。”袁隆平说起领衔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犹如谈到儿孙,欣慰中带有自豪。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

全世界约有1.6亿公顷稻田,除中国外其他国家杂交水稻只有700万公顷。如果这些稻田一半面积用于生产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估算,可增产1.6亿吨水稻,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世界饥饿问题。

为了梦想,老人在与时间赛跑。其积极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心情溢于言表。

即使早已超过退休年龄,即使即将迎来90岁高龄,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依然坚持到办公室“上班”。自从2015年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后,他现在的身份是该中心研究员,继续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他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他本可以像其他老年人一样,逛公园下象棋,遛狗游泳晒太阳,但他没有,依旧弯腰在田里,不断研究新品种。

曾有记者问他,是不是特别害怕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场景再次出现,一直希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袁隆平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说完长舒了一口气。

谈起成功的“秘诀”,袁隆平谦虚地说,其实谈不上有什么“秘诀”,自己的体会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他还告诉年轻人不要只向钱看,理想要高雅,并以八个字亲切寄语新时代年轻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禁毒作文400 高中英语作文范文100字 公平公正的作文 父母的一天作文 世纪宝宝作文 描写我自己的作文 关于电子产品的作文 人生的思考作文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作文 作文都是什么惹的祸 游记作文800字初二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发现了 作文600 感谢作文四年级 《我的家》作文 作文写玫瑰花 夸夸作文 过新年作文500字 读书长廊作文 享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100字 下雨天作文300字 对友谊的理解英语作文 什么与我相伴作文 秋天的公园作文200字 我的榜样的作文 爱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关于我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整理房间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