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弄清楚了 和教师节有关的那些事儿

2020-11-17 10:10:01
相关推荐

弄清楚了,和教师节有关的那些事儿

文/老张在路止

33年前的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

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汉武帝便是一位尊师有礼的贤君。据《通鉴·汉纪三十九》载,有一天,汉武帝到东郡巡视,顺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时的老师,“丙辰,帝东巡,幸东郡,引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国家法定层面的教师节。然而却仍有事实上的教师节日。

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会请教师们吃饭,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等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每到这一天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师”最高可获官家赏银500两。

明清代,孔子诞辰祭典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在这天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教师现在一般统称为老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教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有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者的美称。

何谓“师”?我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意思就是说:“师”这个字,就是人们对那些“教人们懂得道理的人”的称呼。

到后来,人们就习惯地把“老”和“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了,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老”字在这里带有了尊敬的味道。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朝末期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因为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照法令任免,所以又把教师称为“教员”,即:从事教学工作的官员的意思。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

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

博士: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然而在古代,博士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师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出现过两个版本的教师节。

第一个是1931年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设立、旨在呼吁改善教师待遇的“6月6日”版教师节。

1931年5月,河南大学教授邰爽秋与教育家程其保等人倡议设立“教师节”,邰爽秋等人发表了《教师节宣言》,倡议每年6月6日作为纪念日,即“双六节”,提出了“保障教师地位、改良教师待遇和增进教师修养”三项要求。邰爽秋还与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联名将此意见呈请中央政府批准,并于当年6月6日在南京中央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庆祝仪式。为唤起社会各界响应,邰爽秋更是奔走呼号,著书立说,广为宣传。

1932年5月,南京教育界通过市教育局向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要求,明令规定6月6日休业一天,遭到当时教育部拒绝,但允许教师自行组织纪念活动。于是各地教师每年就在6月6日自动举行教师节,如南京、上海、杭州、长沙、开封、南昌、徐州、镇江等地,都有盛大的集会。

第二个是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农历8月27日”版教师节 。

然而这两个教师节,前者国民党政府不予承认,后者因为战争等原因并未在全国推行。

在那个教师节难以推行的年代,一位家住湘赣边界因为交不起住宿费而每天行走20多里路往返于家校之间的小学生,40多年后成了我国现行教师节的“倡议设立第一人”。

当年的那位农家学子就是后来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梓坤 。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作为中国教师节。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不再存在。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2月10日,《北京晚报》头版刊发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时任北师大校长的王梓坤通过媒体把单独设立一个教师节的想法发表了出来。设立“教师节”才成为社会热点,由此,王梓坤被称为现行教师节“倡议设立第一人”

几天后,王梓坤召开座谈会,正式倡议由国家确定每年9月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将该月的一天定为教师节。 随后,他起草了《关于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月的建议》,和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人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

对设立教师节已考虑多时的相关部门迅速抓住机会推动此事。在王梓坤的倡议发出一个多月后,即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同意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们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节日。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亲情的作文开头结尾 成长作文500字六年级 英语作文我最喜欢的节日 未来的世界作文600字 成长路上无捷径作文 关于中秋的作文600 春节里的一件事作文 触动心灵的瞬间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350字 原来我可以作文 做一个小实验的作文 包饺子作文250字 我的姥姥300字作文 月亮作文500字初一 冬雪作文300字 难忘的一天500字作文 与挫折同行作文 关于创新的作文800字 关于母亲的作文600字 网络是把双刃剑作文 写活动的作文500字 关于劳动的作文400 开学计划作文500字 机器人打屁股作文 追梦路上作文800字 我最爱的食物英语作文 感谢母亲作文600字 什么让我更出彩作文 包饺子作文150字 我成功了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