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一语文统编版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测试题

2020-11-18 04:50:01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统编版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①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②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③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④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竖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⑤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节俗活动。

⑥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我们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民族节日在农业社会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地位下降,产生蜕变。

C.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是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D.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我们可以从当代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民族节日的复兴。

B.与第二段不同,文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阐述文化语境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C.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协调问题是为了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

D.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空洞化、表层化处理是因为“革命”的影响。

B.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C.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更多价值是丰富生活而非必需。

D.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要更为迫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读多少本“及格”?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

2018年4月19日讯 过去的一年,你看了多少书?昨日,2017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0.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度差别不大。未成年人在这方面则有更好表现: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

若是每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便能够跻身成年国民排名的前10.2%了。其中阅读超过20本的占4.1%,超过50本的更是仅有0.9%,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万里挑一。

“日本是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在8本左右。”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徐升国,援引国外阅读调查的官方数据说。

在成年国民对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者比较多,有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由此,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

调查报告显示,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2017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增加了6.03分钟。排在第二位的是互联网,人均每天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

当然,数字化阅读也是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的重要目的。但在成年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中,仍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以及娱乐为主流,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徐升国回忆,1999年调查报告第一次发布时,国民上网的还很少,“只占3.7%,真正的网络阅读可以说还没有产生。”而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等陆续出现,使得国民的网络行为愈发多样化。“2007年以后,逐渐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带来的变化更为剧烈。微信上线后,出现了微信阅读,近几年又出现了听书这样一种阅读形式,以及社交式的阅读,例如线上读书会、分享等等。”

此外报告发现,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基本与成年人持平,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28.4%。

听书具体听什么?“故事”与“评书联播”排在成年国民选择的前列。而在未成年人中,“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与“听诗歌朗诵”的比例相对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特别增加了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报告显示,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

关于未成年人中0~3岁幼儿的阅读启蒙,徐升国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一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比如阅读‘三只小猪’‘狼外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经典故事。从中获得亲情的交互,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生命的快乐。还有一种是从小培养孩子背唐诗,认字,亲戚来了可以表演,不能输在起跑线……我们称为功利式的阅读启蒙。后者容易让幼儿觉得阅读很枯燥很难受,不好玩,天然就会去排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成年国民中,有超过一成的人一年中能够阅读10本及以上的纸质图书。

B.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在8本以上,超过美国和法国,前景可喜。

C.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D.大多数0~8周岁儿童家庭重视亲子阅读,通过不同方式培养儿童读书习惯。

5.下列对当下未成年人阅读现状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情况良好,14~17周岁的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较高。

B.未成年人的早期阅读得到大部分家长的重视,其阅读内容常与家长培养方向相关。

C.当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有功利化倾向:青少年听书内容功利化,幼儿阅读启蒙功利化。

D.随着时代发展,使用手机、互联网进行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成年人阅读的主要方式。

6.请结合文本材料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去乡下

秦德龙

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

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

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

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的到吗?

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

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

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呵呵呵。

董阳也笑了。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

从乡下回来后,董阳对一些人说了自己的感受。人们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

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

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

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

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

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

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倍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决定写完那个调查报告。他想起来了那个老农民的话,过年的时候,再去趟农村,见见那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

年底,他去了乡下。

在往乡下去的路上,他看到集镇上人口很多,一些青年人正在置办花红柳绿的年货,也有人正在杀猪宰羊,到处是热腾腾的景象。

董阳进了村子,发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可是先前的那位老人,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进了一家农舍。几个青壮年汉子正在屋里打牌。董阳没话找话说,正在打牌呢?

一个人看看他说,不打牌,干什么?

另一个人问,你是谁,我们怎么没见过你?

几个打牌的人都乜了董阳一样,他们没有停下来手里的牌。

董阳做了自我介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一个人说,你真是个闲人,闲得往乡下跑。

打牌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董阳也跟着他们笑。不过,他的笑,很勉强。

打牌的人让董阳随便坐,还指着花生、瓜子、糖果,让他随便吃,自己拿。

这时候,一个人对董阳说,你别到处瞎转了,过年都这样,我们在外面干了一年,就这几天,休闲休闲!

董阳想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不能光顾着休闲虚度了光阴。可是,话没说出来,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回家就打牌,地里的庄稼怎么办?”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有个人对董阳说,一看,你就是没种过地。大冬天的,地里有庄稼吗?有,也是麦苗,下场雪就盖上了棉被子,不用管它。

另一个人说,你和他啰唆什么,快出牌。

又一个人说,农业上的事,和他说得着吗?

几个人就不再搭理董阳,把他晾在了一边。

董阳摸了摸下巴,钻出了屋子。

这时候,他看见了先前那个老人。老人的身上,套着新崭崭的唐装,正被几个大人小孩们簇拥着,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人的儿孙。

老人也看见了董阳,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来了啊?

董阳说了些给老人拜年的话。老人感动得直笑,伴着欷歔。老人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些人,都不是我家的,都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家的人,都没回来,在外头过年了。

董阳吃惊地张着嘴。

回城后,董阳将调查报告的提纲撕了个粉碎。

他想,开春后,也去乡下打工。

(选自《山东文学》2015年第5期)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了东阳两次去乡下的经历,透过董阳的具体言行,充分表现出他对城市和乡村生活现状的深刻了解。

B.看着农村人都到城里打工,董阳心里很想知道农村的土地由谁来种,老人告诉他答案,是城里下岗职工来种。

C.关于调查报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由最初的想要写调研,到决定写完这个调查报告,最后他把调查报告的提纲撕掉,可见调查报告是全文的线索。

D.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乡下人去城里打工,城里的人去乡下打工,这种现象有时代特征,但老人花钱雇人陪着自己让人感觉心酸。

8.文章以大量笔墨写到董阳周围的人们,还有乡村那些过年回来的人们,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9.文中说,“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试分析笑容里包含的内容。结合文意推断作者对“进城务工者”的态度。(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两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写出了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15.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2)《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把离别写得乐观开朗,脍炙人口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五四时代的徐悲鸿,其思想固然打上了痛批中国古老文化、崇拜西洋文化的时代烙 印,( )。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不仅地改良中国画,而且进行了中国画的海外推广。他于 1939 年到 1941 年间 在南洋及印度多次举办画展,赈灾义卖,,捐助抗战。20 世纪 30 年代,他被认 为是“在西方宣传中国画最重要的人物”,“他在 1933 年至 1934 年间在法国、比利时、 德国、意大利、苏联主办了中国画展”,他的画展所到之处,。他的画展改写了 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弱势状态,他努力与西方艺术建立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80 余年过去 了,当年画展的盛况留给后人的启示良多。这样的展览当然不是向西方献上的“被看” 的材料,而是儒雅端庄、美丽大方的中国艺术的馨香,是和西方艺术的中国艺 术的骄傲。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B.但他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C.但他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的同时,也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

D.但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天辟地 毁家纾难 万人空巷 难分伯仲

B.惊天动地 大公无私 万人空巷 相得益彰

C.开天辟地 大公无私 万头攒动 难分伯仲

D.惊天动地 毁家纾难 万头攒动 相得益彰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保藏、文化建设和文化输出。

B.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建设、文化输出和文化保藏。

C.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

D.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建设、文化保藏和文化输出。

20.下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10字左右。(5分)

21.小明准备通过走访社区居民了解祖国变化。下面是他拟写的访谈提钢,①②两处提有不妥之处,请你帮忙改正过来。(6分)

采访对象:社区居民。

访谈主题: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水平。

访谈提纲:

①你现在的住房情况是不是还很差?

②在这个社区生活的十年间,你对周围环境有过哪些不满?

③十年间搬过几次家?每次搬家体现了什么?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里,信息更迭风驰云卷,消息传播也不过指尖一触。无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地铁公交,那些曾经翻阅报纸杂志的人群,开始拿起手机,低着头,沉浸在“拇指阅读”的快捷与便利之中。与此同时,《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有学者将之定义为“纸质书阅读的回暖”。

读了上面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我看阅读”或“我的阅读”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中学试题题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声音作文 作文素材大全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200字作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作文 歌声嘹亮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中学生新作文 给家长的一封信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梦想 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什么二三事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300字 剪窗花作文 爱国作文600字 人生价值作文 父亲的爱作文 英语短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作文200字大全 蜕变作文 我爱家乡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端午作文 人物作文素材 国宝大熊猫作文300字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描写动物的作文400字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