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河南尉氏三中校报《洧风》的故事

2020-11-18 06:05:01
相关推荐

本文作者:余文(中学高级教师)

乍暖还寒,校园犹存腊梅淡淡的香,大礼堂前小花园红梅顶端那一抹红,最先摇曳着婀娜艳丽的身姿,传达着春的讯息,杏、桃、海棠、樱花,早已暗暗鼓起枝条上的蕾,悄悄候场。不多时,校园必定繁花似锦,春色烂漫。

校园樱花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洧风”这粒种子孕育了近十载,直到2014年的春天才问世。随后,便在洧川这方沃土落地生根,五年来,出版发行88期,共计170余万字。

目前,洧风编辑部有16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有6人。另外,从“洧风”衍生出的《洧风时政》、《洧风文摘》、《洧风精华》等报纸刊物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组织创办刊物的洧风文学社、洧风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队伍日渐壮大,组织愈发健全。

《洧风》系列刊物

不久前,河南尉氏三中总校李建生校长专程来到洧川校区,对校报编辑部的工作和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执行主编刘书鹏老师、助理主编杜倩老师提出表扬。“洧风”已经成为百年名校尉氏三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适逢《洧风》创刊五周年,主编刘书鹏老师约我聊聊洧风的故事。

《洧风》之前,有两次失败的创刊经历。追溯学校办报历史,最早应属《洧阳报》,但因年代久远,未留下任何资料,具体创刊年份也无从查证。据语文组前辈介绍,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打蜡刻板,滚墨印刷,设备陈旧,操作费力,印刷的字迹模糊不清,效果不佳,加之其它原因,断断续续出版了三五期后,便无果而终。

2003年9月,临近百年校庆,学校邀请《尉氏报》主编于兆福先生,指导语文组教师,创办了学校第一份正式校报《三中之光》,并邀请远在北京的校友、有“梅花大王”之称的王成喜先生为此题名。经尉氏县委办统筹协调,稿件由县委印刷厂设计排版,与《尉氏报》同等规格,采用新闻纸印刷,四开四版,每期1000份。报纸印出后,报送县委政府及各机关单位。

2003年10月,百年校庆,《三中之光》风光无限,加印三千,被众多校友珍藏。2004年9月,我有幸赶上参编了一期。从校友遒劲有力的刊名题词中,深深感受到他对母校的希冀。报纸开辟栏目有《校园动态》、《教育资讯》、《学生佳作》等,师生同台竞技,共创美篇,版面清新,内容丰富,百年名校的办学品味跃然其上。

宏志教学楼

至今仍清晰记得,受时任主编杨国锋老师委派出差,从洧川辗转坐车至县委印刷厂参与文稿校对工作,我欣喜一路,激动一程。定稿付梓后,又迫不及待地追问印刷厂报纸何时能到。计算着报纸快要送达学校的那几日,我多次到学校办公室询问。报纸发给学生那一刻,我比学生还兴奋。看着他们欣喜地阅读印有其文章的报纸,望着他们竞相传阅大家的劳动成果,杨老师和我会心一笑。

未曾想,我参编的那期竟是《三中之光》的最后一期。2005年12月,为整合尉氏县高中教育资源,尉氏县三中、一中、一中分校统称为尉氏三中。原尉氏三中改称尉氏三中洧川校区,若洧川校区继续创办此份报纸,难与报纸名号相称。

三所学校合并后,总校要求每个校区将每周的工作情况以简报的形式向上汇报。我们洧川校区每个教研组每周也会收到一份《每周通报》(后简称通报)。当时负责《通报》的办公室主任刘新峰老师向我约稿,为了丰富《通报》内容,《通报》设有《教海拾贝》栏目,主要是发表教师教学心得体悟的文章。得到任务后,我绞尽脑汁写出了一篇文章,忐忑地把手稿交给了刘主任。

杨国峰老师将发表我作品的那一期《通报》递给我,微微一笑说:“你的这篇文章挺新颖,电子稿还在我这里,有没有试着投稿?”我还在发愣,杨老师已经娴熟地从电脑上找出我的电子稿,打开网页,通过电子邮箱把稿子发走了。

过了隆冬,春暖花开,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办公室有同事帮我启封某杂志编辑部的来信,无意发现一张银行的汇款单,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戳,金额50元。那一幕,烙印在我的脑海。

受杨国峰老师的推荐,我参与了《通报》的编写整理工作。有一次,刘新峰主任找到我,将一沓《汴梁晚报》递到我的手中,“这上面的新闻,你读读。”片刻,习惯性地用右手推了推鼻梁上的黑镜框,接着对我说,“业余时间,多读点书。另外,咱们的《通报》需要再上个台阶。”那一刻,透过他厚厚的镜片,我能感受到他眼中满含的期待。新闻创作于我是陌生领域,稿件经刘主任多次当面指导,数遍修改,方过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尤为重要。写作能力要提高,平日练笔是诀窍。每一届学生在新学期伊始,我都会给他们布置写周记,日记,感言等作业。在作文评讲课上,我也尝试诸如宣读,粘贴,印刷,标星优秀作文的方法,鼓励他们坚持创作。我私下通过电子邮箱,把那些爱好写作的学生的作品发给一些报社或杂志社,期盼着有一天,能拿着发表有学生们作品的报纸或杂志走上讲台,给他们一个惊喜。惋惜的是,学生们的稿件投递之后,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接手《通报》后,除了采纳教师的教学心得,我尝试发表学生作品。后来,《通报》的内容变得丰富,页码开始增多。

校园樱花怒放

2013年寒假,我在互联网上无意搜到我一位同学为他们学校编办的报纸图片。那所学校的情况,我略有耳闻,是一所乡镇初中,规模不大,学生五百余人。通过交流得知,报纸黑白印刷,用纸普通,版面简单,是月刊,坚持已有两年。

我把他们的报纸带到语文组。有人提议,咱们能不能也编办一份报纸?有好言相劝者论证两次失败的经历后说,不会长久,净落难堪,何苦呢?亦有人说,备课教学任务繁重,哪有闲空去折腾。既是语文组同事,又是教科处主任刘学智老师说:“别人说的虽有一定道理,但是认准的事情,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功。半途而废,就会落下笑柄。”然后我俩一起找到主管副校长谭显东老师,汇报了办报纸想法。谭校长听了汇报说:“如果办成校报,须要上报校委会。”后来,创办校报之事,得到了校委会一致通过。

春意融融,万物勃发。2014年2月,在语文教研组办公室,杨国峰老师,还有时任语文教研组长姜红如老师,副组长赵垚老师,以及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刘书鹏老师,我们以极其简单的形式召开了筹备会。

会议很快敲定了报刊的名称“洧风”。选取的“洧”字,彰显千年古镇洧川的地域特色,自不必细说。关于“风”的来历,颇有一番说辞。《说文》有“风,八风也。”《国风·郑风·萚兮》有“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引申为像风那样快,如风行。风有流行的特点,如社会习惯,故又引申为风俗、风气,如蔚然成风、移风易俗。亦可引申为风景、风光。又指民歌,如采风。还引申为外在的姿态,如作风、文风,再引申为风声、消息等。作动词,指借风力吹干吹净,虚化引申为教育、感化。“洧风”寓意报纸将以风般发行,以宣传学校美丽的风光和良好的学风为己任,刊发优秀文章如春风般感化熏陶学生。另外,“洧风”谐音“威风”,喻意三中学子学海求知,威风凛凛。

会议确立了各版块的主要内容。第一版是校园新闻,着重宣传办学理念,传达教育教学政策方针,记录学校点滴发展,等等。第二版教育纵横,定位于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开阔学生视野。第三版立足于师生互动,畅谈心声。第四版是百花园,倡导百花齐放,兼容并收,吸纳各类优秀文章。

会上成立了《洧风》编辑部,并对工作进行具体分工。我负责第一版。刘老师负责第二版,姜老师负责第三版,赵老师负责第四版。另外,办公室孙华峰主任、政教处梁伟主任、团委彭国锋书记,以及语文组马志强、王顺学、李石乔、黄凯亮、李伟超等老师也都参与了文字校对和编辑工作。

《洧风》的故事由此开始。

语文组成员

2014年3月28日,在全体语文组教师的大力协助下,第一期《洧风》成功出版。报纸采用铜版纸印刷,四开四版,首期发行3000份。排版清新,文雅质高的《洧风》,一经发放,引得师生争相传阅。至此往后,每两周,《洧风》如约而至,雷打不动。

为进一步充实编辑部力量,洧风编辑部举行学生记者招新工作,经层层选拔,确定了由33名学生组成的《洧风》学生记者团,高三(15)班单子怡任团长。记者团很快发展成了一支热爱媒体事业,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学生们新闻宣传能力和文学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习作不时出现在第一版块。

9月,高二(13)班刘炀接任第二届团长。此时,记者团发展成由校报工作部、校园宣传部和信息支持部构成的洧风文学社。随后,社团成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诵读经典”“寻找文学大师”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阅读经典”热。岁末,为促进校报更加适应学生群体的需求,社团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校报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综合调查意见,校报设置一些学生们喜欢的栏目,如《名校展示》、《时间胶囊》、《班级风采展示》等。

2015年元旦,文学社组织举办了首届社团联欢会。这些活动使社团在校园内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不久,社团被开封市教体局评为优秀学生社团。

3月,高一(13)班学生赵盈斌为洧风文学社社长,高一(14)班学生陈红丽为副社长。文学社加入了由意林杂志社发起的全国校园社团联盟,首次将《洧风》推向校外。在联盟内,与全国各地的文学社共同交流管理经验,博采众长,文学社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举办《读者》校园文学漂流活动、组织经典诗词演讲比赛等。

5月,获悉山东曲阜举行全国校报校刊评选活动,文学社将报纸邮寄至组委会参评,《洧风》获得编辑项金奖。

10月,学校重修校史馆,馆前校庆事记石碑移至东耳房回廊内墙,与之呼应的西耳房预留一处位置,准备再立一尊石碑。时任校长王玉亭安排编辑部完成碑文撰写任务。查阅典籍、搜集资料、询问长者、联系校友,一个月后,凝聚编辑部心血与智慧,修改了近乎百遍的文章报送给王校长。学校中层领导召开会议,人手一份稿件品头评足、字斟句酌。会后,结合评价意见,文字被浓缩至二百余字。最后,编辑部又与三中校友、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锦贵教授取得联系,请他过目修改,方才定稿。

2016年7月,尉氏县教体局马双军副局长任洧川校区校长,他详尽了解校报的现状后,竭力为编辑部和文学社发展创造条件,选址扩大社团活动场所,布置安排装修教室,增置报纸编办的必需设施。

8月,校团委彭国锋书记带领洧风文学社成员,第一次走出校门,奔赴北京大学参加第11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文学社不负众望,孙雅芳夺得一等奖,师文获得二等奖,张欣、孙艺桐、王婧妤、刘宁获得三等奖。此次大赛中,河南省共有14人获得全国一等奖,76人获得二等奖,155人获得三等奖。

11月,编辑部联合创作的文章《校园的秋》,首次图文并茂地将校园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全校师生,并分享至互联网,很快点击量破万。全校教职工大会,许葛尉副校长用将近五分钟的时间点评该文对学校的影响。

12月,谭显东副校长被评选为尉氏县最美教师,《洧风》设专栏宣传其个人事迹,同时刊发对学校一批远离家乡、献身尉氏教育事业的教师进行赞颂的评论文章,激励所有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以谭校长为榜样,用饱满的热情投身学校教育教学事业中。随后,保留《优秀教师风采》栏目。

2017年1月,为积极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加大对百年名校提升文化品位宣传工作力度,及时传达校园的第一动态,经校委会批准,编辑部建立了全新的自媒体平台“尉氏三中洧川校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及时发布《洧风》内容,方便家长、校友随时随地了解学校相关信息。

2月,编辑部整理教职工简介并制出宣传版面,在甬道两侧的报栏内展出,首次将学校全体教师风采展示给学生、家长。

3月,为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学校在西篮球场安装一部20平方的户外液晶大屏,调试完毕后,转交给编辑部管理,《洧风》宣传阵地扩大。随即,编辑部尝试拓宽《洧风》领域,军训、毕业季、运动会等反映师生精神面貌的重大活动视频短片相继在户外大屏幕上播出。编辑部的工作从文字编辑,校园摄影,延伸到了影视制作。

4月,经于兆福先生协调,编辑部组织文学社学生成员30余人赴开封市翰园碑林采风并参观河南大学,《洧风》设专版一次刊发学生作品近十篇。一批临近毕业的学生,受河大学子感恩母校捐赠孔子像启发,自发组织了公益募捐活动,在西教学区前草地也为学校立一尊白玉孔子像。是月,编辑部精选校报《洧风》年度优秀文章编办校刊——《洧风精华》。

5月,杭州传媒大学举行全国校报校刊评选活动,邀请《洧风》与会参评。《洧风》一举获得三项金奖。

10月,鉴于微信公众号服务号每月仅支持发布四次信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经学校批准,增加“洧风”微信订阅号平台,《洧风》宣传阵地再次扩大。

11月,借助互联网微信平台,编辑部吹响校友集结号。短短一周,学校已经与近30个届别、上万名校友取得联系,并协助部分届别筹建微信群,使一些远在天南海北,或者即使近在咫尺却失联已久的校友通过该平台再次相聚。

12月,编辑部组织师生、校友为校园道路定名。其中教师办公楼西侧南北路的“洧风路”,与办公楼东侧“凌云路”遥相呼应,寄寓三中才俊叱咤风云。

是月,编辑部机构出现明细化分工。为进一步活跃版面,扩充校报内容,继续提升办报质量,编辑部提出由刘书鹏老师担任校报执行主编,杜倩老师担任助理主编。自66期以来,《洧风》文字水平大幅提升,各版栏目精彩纷呈,师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层出不穷。

2018年1月,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经典阅读行动”现场决赛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洧风文学社学生张欣欣和刘诗雨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4月,杰出校友陈荷夫先生向母校捐赠50万元用于对考入北大、武大等名校的奖励。编辑部将新闻稿件通过公众号发布后不到一个小时,用户留言好评如潮。

5月,洧风文学社组织开展第二届“爱我三中、爱我校园”活动,面向在校师生募集资金,为学校捐建一块感恩石,并邀请知名校友许战国题词。该石块长4.1米,高2.9米,厚1.1米,重约25.6吨,屹立在西教学区花园,已经成为学校一处美丽的景观。

6月,编辑部发行第二期校刊《洧风精华》,邀请校友、时任尉氏县作协主席王红伟(现任开封市作协副主席)担任名誉顾问,刊发尉氏籍作家作品十余篇,编辑部与尉氏县作家协会联姻。

9月,编辑部敞开胸怀,吸收了明倩如、徐珮、马宁、李丹丹、吕顺昌五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加入,外语组教师李丹丹还尝试英文版新闻创作。他们热血澎湃,踌躇满志,干劲十足,编辑部如虎添翼。同期,洧风摄影协会应运而生,杜倩老师兼任会长,吸收仝鹤、刘明英、郭俊卿、王倩等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并招收一批摄影爱好学生。

11月,为落实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政策,编辑部联合语文和外语教研组创办《洧风文摘》,由三个年级的六位备课组长兼任编辑成员,荟萃中英文各十篇精美时文,十六开二十版,装订成册;又联合政治教研组筛选国内外时政热点,汇编《洧风时政》,大八开四版,单独印刷,两刊每期皆印刷3000份,与《洧风》同时发行。

12月,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装修一新的报告厅命名为“洧风讲堂”,编辑部丁爽老师负责技术管理。随后,编辑部联合校工会在洧风讲堂举办庆元旦教职工联欢晚会。

2019年1月,“洧风”文学社联合校园广播站,创办“洧风”有声电台——“洧声”FM。编辑部丁爽老师每周指导学生,并选择优秀作品发布在“洧风”订阅号上,“洧风”步入有文有色有声同步发展阶段。

2月19日,由洧风文学社和摄影协会联合制作的影片《2019师生大拜年》在寒假期间通过公众号发布,点击量超过3万。元宵节期间,三中部分校友主动与编辑部联系,要求通过学校公众号发布他们自行编辑制作的《三中校友祝福母校》视频。学校凝聚力空前高涨。

2月26日,开封市电视台与开封市教体局联合举办“开封市首届未来小作家”活动,编辑部组织全校三百余名学生参赛。

3月10日,为激励在校生勤勉进取、发奋成才,在全校树立品德优良、学习刻苦、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洧风摄影协会联合团委、政教处评选学校第一届卓越之星和进步之星共计140名优秀学生,并为他们设计展板。“洧风”标识遍布校园角落,《洧风》也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大门

近年来,尉氏三中洧川校区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校园环境愈发美丽,生源质量空前改观,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一本上线人数连续两年以20%的速度增长,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洧风》纪录校园发展的新闻500余条。创办校报校刊、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两者相互促进。

百年三中发展的历史长河,《洧风》五年,不过一瞬。新一届编辑部成员当坚守“洧风”使命,为创建“人文三中”、“魅力三中”、“和谐三中”贡献力量,也收获自己人生得精彩。展望未来,《洧风》任重道远,全体“洧风人”愿与三中共谱新篇章。

若不是此次约稿,也许《洧风》的故事,外人无从知晓,但她的故事仍在演绎,而学校的每一员,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岁月更迭,历久弥新,或许,尘封的“《洧风》故事”,留待若干年后开启会更加香醇。

谨以此篇向所有关心呵护我成长,支持肯定《洧风》创建发展的师生、校友、同仁表示感谢!衷心祝愿《洧风》越办越好,越走越远!

大礼堂

尉氏三中简介:

河南尉氏三中创建于1903年,是一所寄宿式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有南、北、洧川三个校区。其中洧川校区位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历史文化名镇洧川,占地逾260亩,有72个教学班,在校师生5000余人。校园建筑古朴与现代风格共存,校园绿化面积70%以上,四季鲜花盛开,鸟语花香,是国家级绿色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学校标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