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材料写作交流提纲

2020-11-18 07:15:01
相关推荐

XXX,下午好!

非常高兴来到XXX就材料写作话题与大家作交流。今天的交流,可能有些班门弄斧,XXX人才济济,其中不乏写作高手。今天的交流,主要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而来,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够与XXX的各位同事建立起紧密的工作联系,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既然是讲材料写作,那我简单介绍一下跟材料写作相关的经历。我最开始是从大学时期作为校报记者策划撰写长篇新闻通讯稿开始的,那时候也比较努力,每月能挣一两千的稿费,写作能力也有了一些初步积累,毕业之后分别在XXX大学、XXX部和金融央企总部从事材料写作相关工作,至今差不多有15个年头,起草过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材料,在中央媒体发表过一些稿件;参与起草过全国党员教育五年规划、金融央企十三五规划;起草过不少年度工作报告和领导讲话;调研报告写的不多,其中一篇获得过2016/2017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政策调研类)。今天结合个人经历和体会,谈谈材料写作的认识和方法。

关于写作,之前有过交流,但每次因为受众不一、认识不一,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今天的交流,XXX老师特别针对“方法论”问题有过交待,明确指示从日常输入、学习、思考,以及文字框架、细节、迭代等分享经验。XXX老师也特别嘱咐,一定要务实、管用,讲干货。说实在这个确实有难度,我们知道西方哲学有“三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从工作角度来说,虽然针对不同文体有自己的体会和风格,但距离真正的高手,差距还很远。再者,作为工作本身,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要总结好也着实不易。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写作的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看一看,但实在讲,真正管用的恐怕不多。这个不管用并不是别人总结的不够好,而是因为写作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不是对症下药,只是笼统地讲方法讲感受,恐怕很难实际奏效。今天的交流恐怕也难以尽如人意,所以不当之处敬请多多批评。下面我主要围绕“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视角展开。

一、当谈写材料时在谈些什么?

这个部分的标题,借用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作了演绎,他谈到作为小说家,最重要的三个特质:才华、专注、耐力,这个道理和他长期坚持的长跑一样,当然材料写作也是一样。

学生时期,我们理解的写作,更多是指文学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工作以后,尤其在体制内工作,通常讲的写作,更多是我们俗称的“写材料”。前者关乎生活,由兴趣驱使;后者关乎工作,是职业要求。

至于公文,我理解是属于比较初级的写作能力要求,我所指的,主要是通知、公告、请示、批复、函这一类比较简单,一事一议性质的公文,这一类文章,基本不体现思想性,写作规范比较明确,基本的标准就是表述准确、条理清晰、简洁精炼,工具书很多,方法也容易掌握,基本上根据工作要求,找个模板,照猫画虎,领导再把把关,基本就可以。这一类公文简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现在随着教育程度提高,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学历及综合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基本上都具备了一个较好的表达能力,所以今天的交流,我们就不讨论这一类公文的写作问题。

讨论什么呢?讨论相对来说,要求更高,场景更复杂,更具思想性、指导性,篇幅通常也更长的一类文章。包括工作总结、调研报告、政策制度、领导讲话、理论文章之类,我们习惯称之为“材料”。XXX有的同事工作忙一点,可能也会经常挂在嘴边的,要加班写个材料。政研室也一样,基本上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大多数时间也都在办公室加班,还有个原因就是晚上通常比较安静,更容易集中精力。

不同文体的材料,有什么明显特征呢?我们通常评价,自己起草的一篇文章,算不算一篇像样的材料?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没有材料独具的特色。这其实会有点抽象,我过去工作中经常会看很多其他机关部门或业务部门提交的材料,稍微看一眼,就知道这个单位办公室的人会不会写材料,有没有写过材料,材料水平怎么样?我这里所说的像,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外在,就是样子像不像。每一种材料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具体到每一篇文章针对所要表述的内容,格式又会有一些特殊的安排。简单讲,就是用什么样的箩筐,装什么样的内容。每一篇像样的材料,不管是从字体字号,格式要求,还是大小标题的布局安排,都有各自的特点。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标题二号小标宋、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二级标题三号国标楷体,三级标题国标仿宋加粗,正文三号国标仿宋,行间距通常30磅(也有的单位28磅),是否添加页码,是不是有显而易见的错别字,等等。

一个是内在,就是气质像不像。我们知道中学时学过,好的散文“形散神聚”,材料的特点也很鲜明,就是要有“话语特色”。什么样的话语特色,就是是否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些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这样的提法绝对不虚,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章而言,实实在在反应作者的哲学素养和思想水平,特别是我们要是在《求是》《学习时报》这样理论性很强的报刊发表文章更是如此),是否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遵循每一个不同时期党内对一些问题的标准表述,等等。所以要写好材料的第一步,就要掌握体制内文章表达的“话语特色”,说通俗点,就是要讲“行话”,这个行不是行业,而是特色。

当然,我始终主张“文无定法”,时常想,好的文章,第一位一定是思想性,一定是真知灼见,有认识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才是刚才所讲的“像不像”的问题。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材料写作的文章,很多还是省部级单位有名的“大笔杆子”,但大家很少这样来表达,因为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心照不宣。但是对很多来自不同单位的新同事,尤其是刚走出校门的新同事,有必要把这样需要引起重视的特点,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交流,这其中实际上涉及很多问题,因为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下来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再做交流。

以上,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点观点,写材料是在写什么,以及写材料的内外两方面要求。

二、好的材料,有什么特点?

这也是认识论的范畴。刚才我们提到了不同文体的材料,那么作为一篇高质量的材料,应该具备哪些内在的要素呢?也就是说,我们以后写文章,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我自己体会,有这么四个维度和一个特色需要关注,简单说就是“4+1”。前面我们讲了像不像的问题,但好不好,确实是一篇文章是否具备价值的体现。公文写作与科研学术文章不一样,就在于他对实际工作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总的来讲,好的文章,四个维度的特征应该比较明显,不是说缺一不可,但大家日常最好从这样几个维度来审示自己写的文章到底有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

第一,要有高度。

高度,就是要提高站位,要“高屋建瓴”。只有有了高度,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过去做宏观研究,经常跟同事提到一个概念,“上帝视角”,当然在科技行业,也可以叫“太空视角”。我们如何来看清一个问题的全貌,只有站的高,看的才会全面清晰。当然这个高是适度的高、合理的高。比如我们日常起草一份实验室领导讲话,就一定要站在实验室领导、站在院士的视角看问题,尤其后续成为国家实验室,还要站在国家层面,站在国家战略型科学家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如果不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写出来的东西,表达的很多观点恐怕就没高度,不全面不透彻。再比如我们制定一项人力资源的创新制度,制度本身是体制机制创新成果的凝结,除了要从实验室层面关注,还要考虑这样的制度与中央和国家有关精神的呼应,与国家层面相关制度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衔接,等等。

第二,要有深度。

深度,简单说就是要透彻。我们平常会评价某人看待问题认识问题有深度,或者评价某人思想有深度,我平时业余会看大量中央和省市领导,以及科学家的公开发言,也会去感受他们思想的深度。当然有了这样长期的锻炼,在某个领域也会成为行家里手,那么对深度问题的认识也会更深刻,特别是在理解国家领导人,尤其XXX的一些观点和论断时,才能理解的更准确更到位。比如XXX2016年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对国家实验室建设所强调: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这样的一段表述,极富思想内涵,把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地位、作用、战略意义,以及建设路径,与其他机构的关系,阐述的一清二楚。从这样一些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章的深度非常重要。同时,能全面理解这样有深度的阐述也非常重要,关于国家实验室这段表述,实验室领导,特别是XXX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要有广度。

广度,就是要例证多元、事例丰富。阐述一个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从而使论证更加系统全面。有一句话,是XXX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么一句话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阐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在日常写文章中,也要具备很好的广度。刚才说到理论文章要试图多维度论证。实际在总结工作中也需要具备这样的广度。以总结工作为例,既要突出重点,也要面面俱到。我过去在单位起草年度工作报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部包括30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涉及到某一方面的工作或业务,或许有的工作没那么重要,但别人辛辛苦苦干一年,结果报告里一句话没体现,这样总结工作也不合适,这就需要把全局和重点做好统筹。政府也一样,由于政府管理的事务非常繁杂,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非常浓缩,但各个方面的问题一定都会有所体现。我也深入研究过一些省市,尤其北京、上海、广东和深圳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很明显,越是这样涉及面非常广泛包罗万象的稿件,越需要拔高、抽象、提炼,越能显示一个省市全年的工作重点和基本思路,当然也从侧面体现了各省市政研室的能力和水平。

广度本身也是格局的一种体现,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内在要求。

第四,要有历史维度。

南宋哲学家朱熹《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有很多种,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就是历史。我个人看待问题非常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不管是战争史、经济史、科技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城市发展史、单位成长史等等。事实上,如果把影响问题的历史元素都分析清楚,很多问题也能从中找到方法。这样的问题,大的包括中美对抗升级,包括世界地缘政治演变;小的包括单位的发展变迁、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选择,等等。具备了历史纵深感,往往就容易顺着历史的延长线做评估和预测,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事实上,这几年,关注经济周期推演的很多学者,比较重视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长波周期理论,通过要素变化预测经济发展轨迹,被应验有很好的的符合度,也简称为康波周期。这个周期是60年,刚好一甲子。

从另一个角度,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历史角度,本身就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使形成的结论构更具说服力。尤其对于调研报告更是如此。XXX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舵手,他最有名的文章要数2012年发表的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样一篇文章对我国此后包括现在的经济金融政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展开就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脉络做一个简要分享。

国家科技战略制定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至关重要。我国从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制定了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俗称“12年科学规划”,值此,又经历了1963-1972规划,文革停滞后,1978-1985规划,1986-2000规划,最近的是《2006-202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源头,包括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项。当前最重要的要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这是我认为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一份科技发展战略文件,也是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源头。

如果从历史阶段看,科技部去年编写的《中国科技发展70年》将我国科技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向科学进军,1978年XXX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第二阶段,XXX时期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是第三阶段,XXX时期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第五阶段。

从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看,2014年出台的重要文件《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经过2014-2016年三年改革过渡期,形成一套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简单概述就是“一个制度、三根支柱、一套系统”。一个制度是指部际联席会议,已成为凝聚共识、协商决策的重要平台;三根支柱包括:特邀咨评委,已开始发挥重要的战略咨询作用;专业机构,首批7家机构已经启动改建并准备承接项目管理职能;“全程嵌入式”监督和评估体系正在形成。一套系统是指: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已开始面向科技界提供服务。

经过这次系统性改革,我国过去“九龙治水”式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逐渐由上百项的科技计划优化整合成为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个人认为,这样的改革也是不彻底的,本身还涉及到部门利益,还涉及到历史问题,还不是一个最清晰优化的“完美方案”,当然政策永远是这样,即使不完美,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合理性。从未来角度看,科技作为核心驱动力,有必要单独形成一套独立的系统,将现在发改委科技、工信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相关科技管理职能和科技部整合统一,形成一个大科技系统管理体系,确保科技战略规划更加集成统一。否则容易受部门职责限制,科学与技术的规划更多局限于科技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一些规划内容就难以真正落地,相较于其他模块就会出现断层。这也是要形成大科技系统的核心逻辑。

我国重点专项八个步骤的形成机制,这里面有两个核心协调机构,一个是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一个是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重点任务布局,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凝练形成重点专项建议,组织编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后续经过咨评会、联席会几轮会议讨论后,按照专业机构管理办法,遴选任务承接机构,签署委托协议。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联席会议本身不是一个强力的决策机制,更多是协调机制。第二最终干活的人,也就是出方案的人,是由科技部统筹安排,根据任务不同临时组织,第三就是委托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分散的各类科研任务主体。从这些问题,就可以看过,我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体系下,必须有一个强力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就好比军队负责作战指挥的总参谋部和负责承接具体任务的战区或集团军。

以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为代表的科技体制改革,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未来由领域内国家实验室来提出未来科技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方案,协调全国优势资源,特别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作战单元”完成以“军令状”形式下达的国家战略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本身有丰富内涵,但核心其实就在于国家实验室聚焦此问题的探索与实践,这其中,实验室具有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五,使用鲜活的语言。

语言的问题,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大家都知道好文章最好是表达流利、通俗易懂、辞藻优美、修辞得当这样一种形式。这实际反映的也是作者的文学修养和表达功力。虽然我历来不主张将文章写的过于华丽,甚至晦涩,但多一些诗词引用,多一些遣词造句,多一些修辞手法,一定会让文章更加赏心悦目。

事实上,以上“4+1”的文章架构,类比一下,刚好是是四维时空的架构,也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逻辑。

我这里以大家相对熟悉的XXX举例。大家看一下这样一些要素是不是都具备。

三、如何提高材料写作能力?

这一部分谈谈方法论,也是大家关心的重点。但我估计讲完,大家估计会失望。这个问题,我最近确实也有认真思考。这里面实际涉及很多初级的共性的方法,和相对深入的个人的特殊认识。可以说,因为要体现认识和思想,每个人认识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同样一个命题的文章,交给不同的人完成,结果一定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巨大。所以,在前半段时间可能我会集中谈一些初级的共性的方法,后半年交流环节,可以针对大家的问题,谈一些我个人不成熟的理解。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写作是什么?

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从输出角度讲,写作本身就是表达,是用语言承载思想。语言又分为口头语言(语音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融合情绪和肢体语言,在单一时间维度内,富含更多信息量的一种表达。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是单一的文字描述,事实上就对笔者的文字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古代诗经、论语、道德经这样的四书五经为例,可谓字字玑珠。尤其缺少了时间的维度,意味着书面形成的文字会更加纵横开阔,会更容易展示全局,所以对文字的表达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我们口头讲个道理,或者领导即兴讲话,只要听者听明白就可以,但如果是书面语,就必须全面深入论证。这本身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不论书面或者是口头表达,他对思想的承载、对知识和逻辑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表达的核心就是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那么如何提高呢。我想有几个方面值得引起关注。

第一,要善于学习和积累。

积累本身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才可能具备更广阔的信息储备。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信息采集的过程。常常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材料而言更是如此。事实上,以我的体会,写材料,尤其写一些大材料,资料积累是最最重要的,好比做一道菜,菜有了,剩下的交给厨师就可以,如果菜都没有,厨师也无能为力。

在资料以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储备,比如我们在科研机构,尤其信息类科研机构,那么信息类学科的基本知识是不是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做人力工作,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规划、招聘、薪酬福利、业绩管理、培训、员工关系)是不是都相对熟悉了解,做财务工作,相关的资金管理、账务管理、审计、融资、税务、报表是不是都了解。

事实上,很多时候不仅需要知识的储备,还需要经验的积累。我过去也学过一点人力资源,也学过一点组织行为学,一周时间密集看书也考过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但很多时候经验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从来不敢说,我懂人力资源,因为每一项工作本身实际都充满内在哲学,很多工作的完成,都存在内在博弈的过程。那么这样一些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对于写材料,比如制定政策、制度,部署工作,起草领导讲话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篇文章的灵魂在于其“思想”,一篇好文章,在于其“创新的思想”,这就是文章为什么难写所在。公文是用来指导工作,如果能够发挥效用,引起关注,就能解决大问题。科研论文是科研学术过程或结果的反馈,更重视方法和结论。客观讲,一篇好的材料,其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一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正如同XXX提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同等重要,要双轮驱动,那么作为国家实验室建设,肩负着体制机制创新的神圣使命,从激励机制导向上,我们要更加突出机制创新能力建设与激励制度建设。

刚才我们举例XXX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求是杂志刊登的《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其中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对于理清认识,明确方向有着根本性作用,核心观点就在于,“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纠偏了西方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理论。这样的思想,对于我们身处深圳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义非凡。那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看这样一些文章,既是理论的积累,同时也会启发我们的思考,尤其后续履职国家实验室建设重要岗位,要把中央精神与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简单列举几个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跟大家分享。

1.新型举国体制的特点和要点,这也是近期准备起草文章的一个主题。

2.未来一个时期信息社会的特点,开源开放是否是人类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3.国家实验室“产学研用资”融合发展、协同创新问题。

4.企业家精神引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问题。

5.从组织学角度,如何认识国家实验室的新型机构。

6.国家实验室绩效如何合理评估。

7.如何构建新型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尤其弱化论文、学历、职称在科研工作管理及激励中的作用,有效聚焦任务,强化引领。等等一系列问题,限于时间关系,不再展开。

第三,要养成好的写作逻辑。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通常来讲,我们思维的方式大同小异,但思维能力却不尽相同。那么对好文章来说,好的逻辑就是好文章的内在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也往往能反映出作者思维能力。常用的逻辑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等,这里也不再展开。

第四,要合理构建文章架构。

与逻辑关系紧密相关的,就是文章架构的安排。这里列举几种文章的基本组织方式,结合不同文体的特殊需求,可以作不同的安排。

1.总分关系。就是纲与目,纲举目张,这是最常用的结构之一。

2.并列关系。就是你我他,这就是全面性问题,认识一个问题,通常从同一维度的几个层面分析,这就是并列关系,也是最常用的结构之一。

3.递进关系。就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逐层深入。我们常常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深度不够,所以要拨云见日。分析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这样的一种结构。

4.主次关系。就是重点与一般,突出重点。这也是我们做工作的基本方法,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不可本末倒置。

5.因果关系。就是讲清楚原委、来龙去脉。

6.虚实关系。这里所指的虚,主要是指思想性,实指的是具体的事。我们熟悉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讲的就是虚实关系。认识问题也是一样,认识论是虚,方法论就是实;单位建设也一样,务虚指引方向,务实躬耕实践。

第五,要注意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的问题,上面讲“4+1”文章特点的时候讲过。不过这里要引起注意的是,每种文体对语言表达有特殊要求,领导讲话在突出思想性的同时,要注重口语化,注重事例化。政策制度则要注意文字的严谨周密,以及简约明了。调研报告要注重调研内容定性定量分析的逻辑与表述。总结则要力求突出重点,用词准确,结构严谨。涉及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第六,养成讨论与修改的习惯。

好的文章既是想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想就需要有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事实上很多伟大的成就都不是闭门造车形成的,我们经常讲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由于写文章这样的工作富于思想性,一个人往往很难看清问题的全貌。只有多人配合,大家从不同角度提供意见,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统一看法。我们就是要把盲人摸象的精神融合起来,形成我们一个很好的工作氛围。当然这方面,政研室是非常缺乏的,以后争取能够有一个好的改进。

关于修改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进,讨论范围的扩大,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会越加深入,越加准确,对语言的表达也会力求更加精准。有时候,受制于篇幅的限制,很多冗余的语言,必须通过修改进一步精炼。另外还有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比如明年的十四五规划,后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这样一些重要纲领性文件的形成,就是在不断征求意见,不断修改过程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

第七,要能吃苦。

写材料是大家公认的苦差事,为什么苦,就是因为要收集资料要提炼总结,要深入研究深化认识,要结合实情创新方法。每一个过程都不容易,尤其要创新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年轻人更苦,除了完成任务,还得注重日常的学习积累。受职级的限制,接受高层的信息有限但又要提高站位写出高度契合的文章,这也比较为难,常常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花了很多时间做了无用功,一定时候可能还会被批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生活负担的压力、婚恋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等等。所以,业内人士常常把写材料的人描绘成“政治上的红人、工作上的苦人、生活中的穷人、家庭里的罪人”。你如果问我,写这么多年材料,是不是信手拈来,当然不是,尤其面对一些难度相对大,时间要求紧的任务,精神压力特别大。加班熬夜不说,失眠也是常有的事。有时虽然开展事务性工作少,但同一个问题长时间始终在头脑里转悠,也是很累的一件事。我跟同事有时开玩笑,说来了深圳半年,体重长了 斤,既有伙食好的因素,更重要还在于精神压力大。新环境要做出新业绩,不付出努力,不吃苦肯定是不行的。讲这个也是勉励咱们的年轻同事,虽然写材料比较辛苦,但绝对是一件能帮助你快速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准、思维能力、大局观念的有效手段。尤其XXX老师如此重视,为大家搭建了非常好的成长通道和成才机遇,希望大家能够耐得住寂寞,勤学苦练,将写作能力的提升内嵌到日常工作之中,注重学习、注重总结、注重思考,注重创新,在我国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建设过程中,能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交流环节就到这里,由于时间仓储,思考准备不充分,可能存在一些观点表述不准确,对工作指导性欠缺等问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使命作文 改变了我作文 作文的英语怎么说 自主作文 90字作文 盛夏作文 花作文300字 我的人生作文 梦想800字作文 四年级故事作文 奥特曼作文 节俭作文 作文360字 花的作文怎么写 奋斗作文题目 追梦的作文 编故事作文 闹钟作文 有关疫情作文 为 喝彩作文 觉醒作文 怎么写事的作文 第二单元作文 高分英语作文 日文作文 400字作文初中 怎么写花的作文 做游戏作文 古筝作文 暑假生活的作文